1、革新、拓展与深化:近十年国内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研究尹江铖,董朵朵(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衡阳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研究有发展亦有不足。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围绕 德意志意识形态 著作说与季刊说的争论、广松涉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 优劣、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译本编译原则以及 德意志意识形态 学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在版本学与方法论研究上锐意革新。第二是不仅在一些经典专题方面有新的成果,更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专题,在角度和论域上纵深拓展。不足主要体现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其它经典著作的比较研究还有待加强。展望未来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研究:一要进一步深化其文献文本学研究
2、;二要进一步拓展其相关范畴和专题研究;三要进一步加强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与其它经典著作的比较研究。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方法;专题研究;比较研究;意识形态教育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尹江铖(),男,甘肃礼县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知网收录有关 形态 研究的相关论文共 余篇,其中从 到 年的论文数量高达 余篇,占总数的。近十年来,德意志形态(以下简称 形态)研究进入一个高峰期,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关于 形态 版本和 形态 研究方法的研究;二是关于 形态 诸内容的专题研究;三是 形态 与其他经典著作的比较研究
3、。一、版本学与方法论革新 形态 版本及 形态 研究方法是 形态 研究的基本问题。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从文献学角度对其版本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态的研究方法也是学界持续讨论的问题。(一)关于 形态 著作说、季刊说的争论 世纪 年代 书信卷出版,相关编者首次提出 形态 的出版与一部季刊的出版有着紧密联系的 观点。英 国学 者特 雷尔 卡 弗 进 一 步 于 、年撰文认为 形态 非著作,强调保持手稿原始状态的重要性。他的论据是: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计划去写这样一本著作,也不曾将其命名为 德意志意识形态。年,恩格斯曾说到,在 年的批判中所计划的“费尔巴哈章”从未真正撰写过。其次,年弗兰茨
4、梅林为 马克思恩格斯拉萨尔遗著选 编制手稿名录时,因需要为 形态 原始手稿命名,才使用了 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个标题,但弗兰茨梅林也没有承认这是一部著作。再次,只有三张在顶部标有“关于费尔巴哈”字样的纸页出现在手稿中,但这三张手稿十分粗糙,不具有足够的论战性,根本就不能称其为所谓独立“主稿”。最后,对鲍威尔、施蒂纳的批判虽然在手稿中是完整的,但这些批判是按照他们的某些著作的内容来逐一进行的,更像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读这些著作时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因此也不能称为一部论战性著作。形态 的版本随着学者们的研究深入也不断发生变化。年底 版 形态 出版,在新的编写过程中编者正式提出 形态 季刊说。赵玉兰认为 形
5、态 季刊说不足以推翻 形态 著作说: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对 形态 的几次公开论述(主要集中在 驳卡尔格律恩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费尔巴哈论 年单行本序言等著作中)都支持著作说。其次,弗兰茨梅林在汇编 马克思恩格斯拉萨尔遗著选 时谈到“他们打算马上至少出版三种书刊: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作家丛书,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和赫斯合编的季刊()”。由此可知弗兰茨梅林是知道季刊计划的,但将 形态 的出版和季刊计划当作并列项目,而非 形态 就是季刊。关于季刊说和著作说的争论,张一兵认为 形态 是不是一部著作并不重要,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源头是否是 形态 才值得深思。无论是季刊还是著作,都无法改变 形态 在
6、唯物史观形成史上的地位。(二)关于广松涉版 形态 的研究 形态 的译本一直在不断更新,有苏联的梁赞诺夫版本、阿多拉茨基版本,日本的广松涉版本,中国的中央编译局、等版本。广松涉版本产生了比较多的争议和讨论。广松涉是日本较早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取得重要成果的学者。他在 年编译出版的 形态 采用分栏的形式排版,首次用不同的字体表示马克思、恩格斯的笔迹。他发现恩格斯笔迹占有大量篇幅,由此研究得出恩格斯才是奏响“唯物史观”的第一小提琴手的结论。田耕认为广松涉在编排时将马克思、恩格斯互相修改推敲的真实过程还原,有利于我们更好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及手稿本身的深刻内涵。陈波则分析了广松涉版本四大缺陷:其一,作为
7、广松版蓝本的阿多拉茨基版本本身有较多错误;其二,广松涉仅仅依据恩格斯多于马克思的笔迹就得出恩格斯是奏响“唯物史观”第一小提琴手的判断,是对 形态 偏颇武断的推测;其三,广松涉未能忠实于原始手稿而是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对手稿的页码重新编排,客观性不足;其四,广松涉未能严格遵守自己拟定的编辑原则,他在编排过程中没有严格依照双页排版模式,有将右栏文字编在左栏的情况。另外,近几年日本学者望月清司、涩谷正等对广松涉版 形态 进行的研究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三)关于 形态 中译本编译原则的研究我国在编译 形态 时要遵循一定的国际方法原则,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编写方法原则。姜海波对 形态 在中国的编译历史进行
8、了概述,指出我国学者在编译时基本按照所译版本的编排原则进行翻译,同时也会 根据 编译的 用途对 原版 某 些 内 容 进 行 删减。韩立新认为 形态 新译本(版的汉译版)应该做到:采取将文本分成左右两栏进行编译的方针;恢复文本中原有的页码信息和手稿状态信息;适当地增加“题注”的内容。柴方国认为我国在翻译 版时绝大多数内容都对照原著进行修订,也增加了很多注释,进一步扩充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的内容。与 不同的是,我国坚持自主原则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第二版。总之,我国在翻译 形态 时,既要充分了解德文原版及各国译本的原则和内容,也要根据自身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进行恰当而准确地翻译,从而促进国
9、内学者对于 形态 这一重要文本的研究。在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中,他分析了 形态 第一章“费尔巴哈”在线版的特点,认为两栏编排,对图层、颜色、字体的不同标识,对我国编制的中译版有极大的价值。(四)关于 形态 研究方法的研究现在从文献学文本学角度对 形态 开展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韩立新认为对 形态 这一著作所进行的文本文献学研究将会给我国马克思主义学界带来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罗伯中对 形态 的“费尔巴哈”章进行异质化文本学研究,认为大束手稿和小束手稿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反对传统自成一体的编排方式。聂锦芳指出在对 形态 展开研究时应该避免两个极端,即不了解文本写作背景和原始手稿内容,只依据别人的版本进行
10、的研究;以及以文本、文献等资料的搜集代替对文本内容的研究。聂锦芳认为文本学研究方法不仅仅是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收集,更重要的是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进行评述和阐发,文本学方法是版本考证、文本解读与思想阐释的有机统一,忽视任何一环都不是科学的文本学研究方法。这种文本学研究方法俨然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将成为今后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二、研究内容拓展从研究成果来看,近十年来的 形态 研究不仅在一些经典专题,如“现实的人”“交往”“异化”“分工”“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世界历史”等方面有新的成果,更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专题,如“城市”“正义”“生活”“生态”“施蒂纳”“唯一者”“真
11、正的社会主义”“伦理”“国家”“共同体”“解放”“需要”等等。这体现了十年来 形态 研究在角度和论域上的新进展。(一)关于现实的人、意识形态的研究以往关于“现实的人”的研究大都以“费尔巴哈”章作为依据。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圣麦克斯”章。张宏基于对“圣麦克斯”章内容的详细探讨,认为“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李夕璨认为,在“圣麦克斯”章中,马克思批判施蒂纳的“唯一者”是对人这一概念的抽象化,并创造性提出“现实的人”的概念。李夕璨认为“现实的人”有三个规定:人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人是具体的存在,有自身独特的个性,每一个具体的人是集共性与个性、具体与抽象于一身的统一体;人能在劳动中
1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改变社会现实以满足自身需要。杨金洲等人认为“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第期尹江铖,等:革新、拓展与深化:近十年国内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研究义的起点、核心和最终目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启发。他还认为考察“现实的个人”与历史科学的内在逻辑及关系,能够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在“意识形态”方面,不同于以往更多从否定的角度解读“意识形态”,近十年来研究界注意到“意识形态”的多重意蕴。吴胜峰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提到的“意识形态”有三种性质:观念科学性、哲学批判性、唯物史观性。王翔等人也认为应该从多种维度来理解 形态 中的“意识形态”。另外一些学者,如吕世荣等人通过
13、对 形态 文本的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本质、产生机制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构建原则等问题都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答,这对于我们解决当代意识形态问题有重要的意义。(二)关于分工、交往、生产的研究结合新时代实际对 形态 分工思想的研究。胥永惠、王玉丽等人认为 形态 将分工作为贯穿全文的重要线索,在分析分工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推动唯物史观的形成。他们认为正确理解分工的历史含义以及分工与生产力和交往的关系,有利于解决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分工带来的矛盾。结合新时代实际对 形态 交往思想的研究。郝淑芹认为 形态 中的交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具有重要意义,“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
14、交往的价值旨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各国交往的基本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交往思想的中国构想”。田雨晴等人认为 形态 中所有的系统交往思想,“为唯物史观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生产、交往、分工之间的关系探究。田雨晴认为 形态 从现实的人出发,提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而交往是生产的前提。反过来,生产决定交往形式,二者的辩证关系引发矛盾运动,推动历史发展。庾虎认为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核心,与分工有着同样的表达方式,交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定分工,而分工往往是交往与联合体关系的中介。形态 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分工及交往思想阐释最为清晰的文本,理清三者之间的逻辑
15、关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三)关于世界历史、共产主义的研究“世界历史”这一主题之前常与交往、分工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现在学界逐渐关注“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和当代现实的联系。王连杰等人认为唯物史观是“世界历史”思想的哲学基础,社会形态的演变是其内在演变机制,共产主义则是“世界历史”理论的终极目标。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世界历史思想在新时代的全新表达”。关于“共产主义”的研究之前多以 共产党宣言为文本依据,现在很多学者开始重视 形态 中关于“共产主义”的相关论述。刘增明等人认为 形态 创立的唯物史观是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共产主义的形成立
16、足于历史的、经验的事实,而非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的虚幻概念。关于解读共产主义的原则,张定鑫等人提出:要用历史的、生成的眼光去考察共产主义的形成过程,要注意共产主义在各个文本中的发展变化;要用整体性的观点去分析共产主义学说,关注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更加科学地重释共产主义。汪信砚认为 形态 所说的“共产主义不是理想”,不是为了反对恩格斯“田园式的共产主义”,而是为了批判当时德国意识形态家们关于“共产主义”的抽象概念。石云霞分别对共产主义“不是应该确立的状况”“不是与之对应的理想”“应该是消灭现存状况的运动”这三种观点作出详细而深入的解读,认为现阶段还不具备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产生共产
17、主义意识、创造巨大社会财富及形成普遍交往和世界历史的根本前提。(四)关于生活、需要的研究从生活、需要等角度来研究 形态 是近年来的热门,孙云龙根据最新版 形态 文本(即 先行版和广松涉版),分别通过语用、语义和理论功能三重视角,对“费尔巴哈”章进行深入挖掘,认为 形态 将生活概念放在了对生产力、交往形式、市民社会的阐述之中。魏云豹认为 形态 从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日常观念活动等角度对生活概念进行了多面阐释。徐凤臻对“生活的生产”的现代性维度进行了阐述。以上这些学者通过对“生活”的考察,认为重释 形态“生活”理论对于我国新时代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生活和需要是分不开的,徐
18、凤琴认为 形态 是从需要、物质生产、社会交往、分工、世界市场、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去“确证”需要。魏强等人提出“需要”的三重意蕴是:“生存需要”“发展需要”“最高需要”。形态 一书没有专门或集中去谈论“生活”和“需要”,关于这两个范畴的论述散落于这本著作当中。目前对于 形态 中的“生活”“需要”等范畴的研究仍有不足,这体现在当前阶段的研究割裂“生活”与“需要”进行探析,在研究过程中容易忽视二者的德州学院学报 第 卷内在联系,不能正确看待这两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中所占的地位。实际上这两个范畴具有本质性的联系,“现实的人”的“需要”不断被满足的过程也是“现实的人”不断学会“真正的生活”的过程。(五)关
19、于共同体、人的解放的研究关于共同体,臧峰宇等人对 形态 中 和 等词进行了语义分析。王代月等人认为 形态 从两方面来定义国家:一是统治阶级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二是虚幻的共同体形式 王超奕认为 形态 的“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该思想包含了三种“共同体”,即“原始共同体”“虚假共同体”“真正共同体”。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对“共同体”思想进行研究。李慧芳认为 形态 的“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依据。田菊等人认为 形态 中的共同体思想的话语有以下特征,“内容层次化和目标统一化相结合、概念的对立化和批判的理性化相统一、历史语境和全球空间视域相结合”,从话语体系考察
20、共同体思想较为新颖,同时也为我们探究 形态 开拓了新思路。关于人的解放,张端认为追求每个人的自由解放与追求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是一致的。实现无产阶级解放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二是世界交往以及世界历史的形成。陈婷认为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包含四个层次:第一将“人”从观念拉回现实,这是理论逻辑前提,第二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现实出发点,第三以个人的发展确证社会的发展(通过个人的解放来实现社会的解放),第四将人从异化中的解放作为人的解放理论的价值旨趣。“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旨归是人的完全解放,个人的完全解放又依赖于“自由人联合体”的形成,二者相辅相成。(六)关于城市发展思想的研究城
21、市发展是近十年来 形态 研究中的新论题。屈婷认为 形态 是以西欧为蓝本描述了现代的城市化历史,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城市化进程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城市化的定性问题;二是社会主义城市化的定性问题”,不能把社会主义城市化与西方城市化同质化。牛俊伟认为城乡分立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资本是城市形成的内在动力,分立和对立最终会融合。孙炳炎认为私有制和分工的发展带来城乡对立运动,只有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真正消灭这种对立。颜茵认为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以实现“现实的人”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 形态 的城乡分工思想指导城乡工作,重视解决城镇化的资本聚集问题,改善城乡关系促进乡村振兴。城市
22、虽然不是 形态 论述的主题,但其中蕴含的城市思想理论对当今世界的城市发展特别是对我国现在的城乡关系和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有关 形态 中城市思想理论的研究还比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化。(七)形态 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近年来 形态 研究的最大亮点在于结合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李慧认为 形态 中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现实的人”是思政教育的逻辑出发点,从生活到意识是思政教育的研究思路,实现人的解放是思政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和内在旨趣。高婷婷总结了 形态 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原则和方法,原则是:“从客观事实出发”;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探寻客观规律”;针对学生应该“因材施教”
23、。方法是: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要“以理服人”;重视运用“比较教育”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于俊等人认为思政教学方法的依据是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思政教育的目标导向是实现人的解放。他们认为“新时代思政教育要坚持唯物史观教育”,要重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此外还有 形态 中正义、伦理、国家、真正社会主义等思想的研究,由于篇幅限制,不再展开。三、比较研究深化将 形态 与其它经典著作进行比较研究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要。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形态 与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 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 提纲)资本论 的比较当中。(一)形态 与 手稿 的比较研究 手稿 和 形态 写作
24、时间前后相继,虽然写作的历史背景相似,但所表达传递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从 手稿 到 形态 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陶庭马认为在 手稿 和 形态 中,异化思想有明显的区别。前者体现的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理解异化的人本主义异化观,后者体现的是从实践、从现实生活条件出发理解异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异化观。秦步焕、王中汝认为在 形态 中马克思基于已经发现的唯物史观,将异化思想从微观层面拓展到宏观层面(国家、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深化了对异化的认识。樊潇飞比较了 手稿 与 形态 在文本中对分工思想的阐述,认为这两个文本中体现了分工思想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第期尹江铖,等:革新、拓展与深化:近十
25、年国内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研究陈曙光认为 形态 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是 手稿 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升华:首先,形态 中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完整度更高。其次,形态 中对共产主义的阐述更充分。陈广思认为马克思哲学有着“二律相生”的内在逻辑:“世界历史通过规定现实个人而使自己按照人为它制定的方式生成,同样地,现实个人通过规定世界历史而使得自己按照它所 允许 的方式生成。”但这种“二律相生”的结构在 手稿 和 形态 中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二)形态 与 提纲 的比较研究曾凡跃认为虽然改变世界同为 提纲 和 形态实践观的主旨,但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思想维度和语境。首先,角度不同,提纲 从新旧哲学价值取向的区别,形态
26、则从新哲学形态角度,开始重视人类现实的生产活动;其次,出发点不同,提纲 是从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出发,仅仅是提出应该改变世界,形态 强调从实践出发改变世界;最后,深度不同,提纲 中改变世界的思想主要是抽象的、普遍的、一般化的思想原则,而 形态 所传达的思想更加深刻和具体。邹诗鹏认为“提纲 偏重于主体性、活动及其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分,是新唯物主义暨实践唯物主义或实践观的正面阐释,形态 则偏重于结构、历史叙述及其对德国观念论传统的批判,是唯物史观的正面表达”。尽管两者侧重点不同,但本质上是相通的,所谓历史的也就是实践的。(三)形态 与 资本论 的比较研究白刚认为 形态 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通过
27、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家的批判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概念”。资本论 则从政治经济批判的角度去确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性。可以说唯物史观在 形态 中诞生,在 资本论 中得到论证并成为成熟的思想。蒯正明等人分析了意识形态理论从 形态 到 资本论 的变化,认为 形态 详细阐述了“意识形态”思想,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资本论 中意识形态理论则更加成熟。周治健等人认为从 形态中确立的分工逻辑转换到 资本论 中展开的资本生产逻辑,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逻辑转换与双重变奏。张定鑫认为 形态 中“共产主义”概念孕育着 资本论 中“共产主义社会”。但在 资本论中马克思在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情况后,从经济层面建构未
28、来“共产主义社会”,使其更加清晰、完整呈现出来。四、结论近十年来,我国学界对 形态 的研究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首先是 形态 的文本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不仅仅以国际版本作为研究文本,我国自主编译的版本,文献、文本学方面的研究也取得巨大进步。其次是对 形态 具体内容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分工”“现实的人”“交往”等常见概念,而且开始关注“城市”“生活”“需要”等以往被遮蔽的概念。最后是 形态 与其他经典著作的比较研究更加全面深入,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完整性。尽管成果显著,但也不能忽视存在的不足。第一,要进一步深化 形态 的文献文本学研究。我国 形态 文献学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研究还停留于版本考证
29、和文本解读层面,很少能够深入到思想阐释层面。同时,形态 文本学研究的质量参差不齐,不成体系。第二,要进一步拓展对 形态 相关范畴及专题研究。一些新兴专题的研究不够深入,例如对“城市”“生活”“需要”等思想的研究多与现实的发展联系起来,而对这些思想内容理论渊源的梳理和探究相对较少。当前应该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城市、生活等思想内容,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这也将作为以后研究的重点方向。第三,要进一步加强 形态 与其它经典著作的比较研究。尽管当前关于 形态 与其它经典著作的比较研究在不断完善和深入,但其比较内容相对固定在“分工”“异化”等概念,呈现某种同质化。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比较研究的广度
30、和深度,一方面拓宽广度,重视“交往”“生活”“需要”等哲学范畴在不同经典著作中的逻辑展开;另一方面在比较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揭 形态 的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参考文献:赵玉兰关于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最新研究成果 特雷尔卡弗教授访谈录国外理论动态,():赵玉兰 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说”源起探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张一兵,特瑞尔卡弗 德意志意识形态 是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张一兵对话特瑞尔卡弗 国外理论动态,():田耕文献学视角下的另一片天地 评广松涉 文献学语境中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陈波,宋路飞 再评广松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姜海波 德意志意识
31、形态 中文版编译史述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韩立新 德意志意识形态 之 费尔巴哈 章编译上的根德州学院学报 第 卷本问题 写在新 德意志意识形态 卷正式出 版 之 前 清 华 大 学 学 报(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柴方国 的编辑出版及在中国大陆的研究状况理论视野,():韩立新,主编 新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 在线版的特征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韩立新,主编 新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罗伯中“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大束手稿不属于唯物史观 一种“费尔巴哈”章的异质化文本学研究理论探讨,():聂锦芳 文本学方法及其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研究中的运
32、用河北学刊,():张宏 从“唯一者”到“现实的个人”德意志意识形态“圣麦克斯”章研究长春:吉林大学,李夕璨 德意志意识形态“圣麦克斯”章语境中“现实的个人”概 念 探 析 高 校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研 究,():杨金洲,郑莹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 研究之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杨金洲“现实的个人”与“历史科学”的双重逻辑 德意志意识形态 探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吴胜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辨析 基于 德意志意识形态 文本的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王翔,许颖慧意识形态的多维性本质及现实意义 基于 德意志意识形态 文本中意识
33、形态概念的分析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吕世荣,聂海杰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意识形态思想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胥永惠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分工思想探析济南:山东大学,王玉丽 德意志意识形态 分工理论的三条线索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郝淑芹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交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求知,():田雨晴,田海舰再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交往思想思想教育研究,():庾虎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交往、分工、生产关系的关系探究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王连杰,丁晓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架构与当代诠释 基于对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文本考察广西社会科学,():刘增明 重新理解
34、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共产主义理论月刊,():张定鑫重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共产主义概念学术研究,():汪信 砚,程 通 马 克 思 为 什 么 说 共 产 主 义 不 是“理想”对 德意志意识形态 手稿中马克思一段增补的重新解读 山东社会科学,():石云霞状况理想运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共产主义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孙云龙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生活概念探微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魏云豹 德意志意识形态 日常生活维度的解读理论月刊,():徐奉臻生活的生产: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被遮蔽的现代性维度 马克思主义研究,():徐凤琴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思需要理论在
35、历史发展中的逻辑理路和现实意义 求实,():魏强,鲁长安马克思恩格斯需要范畴的意蕴探析 从解读 德 意 志 意 识 形态 出发 湖北社会 科 学,():臧峰宇,赵嘉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共同体”概念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王代月,毕铭玉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思想研究社会主义研究,():王超奕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甘肃社会科学,():李慧芳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依据 基于 德意志意识形态 文本的解读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田菊,于喆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共同体思想的话语特征及价值新乡学院学报,():张端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解放思想研
36、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陈婷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四个层次 基于对 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个人”的分析 理论导刊,():屈婷城乡分工的演进和社会历史的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城乡分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牛俊伟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城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国际城市规划,():孙炳炎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城市思想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颜茵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城市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中州学刊,():李慧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思考 基于 德意志意识形态 文本的诠释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婷婷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及现实意义
37、研究 西安:陕西科技大学,于俊,莫少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及时代价值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期尹江铖,等:革新、拓展与深化:近十年国内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研究 陶庭马 论马克思异化观的转变 从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到 德意志意识形态 求实,():秦步焕,王中汝 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演变探析 从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到 德意志意识形态 和 资本论 科学社会主义,():樊潇飞论马克思早期分工思想的转变及其意义重庆:西南大学,陈曙光,余伟如 共产主义思想:跃迁与升华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与 德意志意识形态 比较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陈广思 历史唯物主义的“二
38、律相生”结构 从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到 德意志意识形态 学术交流,():曾凡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与 德意志意识形态改变世界思想之比较研究求实,():邹诗鹏“实践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相通性 基于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与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白刚 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 从 德意志意识形态到 资本论 长白学刊,():蒯正明 从 德意志意识形态 到 资本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化与思考 理论与改革,():周治健,高福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双重变奏 基于 德意志意识形态 和 资本论 及其手稿的文本考察广西社会科学,():张定鑫 重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共产主义概念学术研究,():,:,(,):,:;德州学院学报 第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