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毕设论文--管列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2992222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2M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设论文--管列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毕设论文--管列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专 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学 院: 机电工程学院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某生产过程的流程如图3-20所示。反应器的混合气体经与进料物流换热后,用循环冷却水将其从110℃进一步冷却至60℃之后,进入吸收塔吸收其中的可溶性组分。已知混合气体的流量为220301,压力为6.9,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0.4,循环水的入口温度为29℃,出口的温度为39℃,试设计一列管式换热器,完成生产任务。 已知: 混合气体在8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 密度 定压比热容℃ 热导率℃ 粘度 循环水在34℃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 定压比热容K 热导率K 粘度 目录 1、确定设计方案 - 5 - 1.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 5 - 1.2流程安排 - 5 - 2、确定物性数据 - 5 - 3、估算传热面积 - 6 - 3.1热流量 - 6 - 3.2平均传热温差 - 6 - 3.3传热面积 - 6 - 3.4 冷却水用量 - 6 - 4、工艺结构尺寸 - 6 - 4.1管径和管内流速 - 6 - 4.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 6 - 4.3传热温差校平均正及壳程数 - 7 - 4.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 7 - 4.5壳体内径 - 7 - 4.6折流挡板 - 8 - 4.7其他附件 - 8 - 4.8接管 - 8 - 5、换热器核算 - 9 - 5.1热流量核算 - 9 - 5.1.1壳程表面传热系数 - 9 - 5.1.2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 9 - 5.1.3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 - 10 - 5.1.4传热系数 - 10 - 5.1.5传热面积裕度 - 10 - 5.2壁温计算 - 10 - 5.3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 11 - 5.3.1管程流体阻力 - 11 - 5.3.2壳程阻力 - 12 - 5.3.3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 12 - 6、结构设计 - 13 - 6.1浮头管板及钩圈法兰结构设计 - 13 - 6.2管箱法兰和管箱侧壳体法兰设计 - 14 - 6.3管箱结构设计 - 14 - 6.4固定端管板结构设计 - 15 - 6.5外头盖法兰、外头盖侧法兰设计 - 15 - 6.6外头盖结构设计 - 15 - 6.7垫片选择 - 15 - 6.8鞍座选用及安装位置确定 - 15 - 6.9折流板布置 - 16 - 6.10说明 - 16 - 7、强度设计计算 - 16 - 7.1筒体壁厚计算 - 16 - 7.2外头盖短节、封头厚度计算 - 17 - 7.3管箱短节、封头厚度计算 - 17 - 7.4管箱短节开孔补强校核 - 18 - 7.5壳体接管开孔补强校核 - 19 - 7.6固定管板计算 - 20 - 7.7浮头管板及钩圈 - 21 - 7.8无折边球封头计算 - 21 - 7.9浮头法兰计算 - 22 - 参考文献 - 23 - 1、确定设计方案 1.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温的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10℃ 出口温度60℃;冷流体进口温度29℃,出口温度为39℃,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1.2流程安排 从两物流的操作压力看,应使混合气体走管程,循环冷却水走壳程。但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换热器的热流量下降,所以从总体考虑,应使循环水走管程,混和气体走壳程。 2、确定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对于一般气体和水等低黏度流体,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故壳程混和气体的定性温度为 T= =85℃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 t=℃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对混合气体来说,最可靠的无形数据是实测值。若不具备此条件,则应分别查取混合无辜组分的有关物性数据,然后按照相应的加和方法求出混和气体的物性数据。 混和气体在8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 密度 定压比热容℃ 热导率℃ 粘度 循环水在34℃ 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 定压比热容k 热导率k 粘度 3、估算传热面积 3.1热流量 Q1= =220301×3.297×(110-60)=3.64×107kj/h =10098kw 3.2平均传热温差 先按照纯逆流计算,得 = 3.3传热面积 由于壳程气体的压力较高,故可选取较大的K值。假设K=313W/(m2·k)则估算的传热面积为 Ap= 3.4 冷却水用量 m=== 4、工艺结构尺寸 4.1管径和管内流速 选用Φ25×2.5较高级冷拔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u1=1.3m/s。 4.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可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 ns= 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 L= 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根据本设计实际情况,采用非标设计,现取传热管长l=7m,则该换热器的管程数为 Np=(管程) 传热管总根数 NT=596×2=1192(根) 4.3传热温差校平均正及壳程数 平均温差校正系数: R= P= 按单壳程,双管程结构,查【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工原理》(第三版)上册】:图5-19得: 平均传热温差 K 由于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大于0.8,同时壳程流体流量较大,故取单壳程合适。 4.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内均按正三角形排列,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见【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工原理》(第三版)上册】:图6-13。 取管心距t=1.25d0,则 t=1.25×25=31.25≈32(mm) 隔板中心到离其最近一排管中心距离: S=t/2+6=32/2+6=22(mm) 各程相邻管的管心距为44mm。 管束的分程方法,每程各有传热管596根,其前后管程中隔板设置和介质的流通顺序按【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工原理》(第三版)上册】:图6-8选取。 4.5壳体内径 采用多管程结构,进行壳体内径估算。取管板利用率η=0.7 ,则壳体内径为: D=1.05t 按卷制壳体的进级档,可取D=1400mm 筒体直径校核计算: 壳体的内径应等于或大于(在浮头式换热器中)管板的直径,所以管板直径的计算可以决定壳体的内径,其表达式为: 管子按正三角形排列: 取e=1.2=1.225=30mm =32 (39-1)+2 30 =1276mm 按壳体直径标准系列尺寸进行圆整: =1400mm 4.6折流挡板 采用圆缺形折流挡板,去折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5%,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 h=0.25×1400=350m,故可取h=350mm 取折流板间距B=0.3D,则 B=0.3×1400=420mm,可取B为450mm。 折流板数目(块) 折流板圆缺面水平装配,见图:【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工原理》(第三版)上册】:图6-9。 4.7其他附件 拉杆数量与直径选取,本换热器壳体内径为1400mm,故其拉杆直径为Ф12拉杆数量8,其中长度5950mm的六根,5500mm的两根。 壳程入口处,应设置防冲挡板。 4.8接管 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气体流速为u1=10m/s,则接管内径为 (m) 圆整后可取管内径为300mm。 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液体流速u2=2.5m/s,则接管内径为 (m) 圆整后去管内径为360mm 5、换热器核算 5.1热流量核算 5.1.1壳程表面传热系数 用克恩法计算,见式【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工原理》(第三版) 上册】:式(5-72a): 当量直径,依【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工原理》(第三版)上册】:式(5-73a)得 = 壳程流通截面积: 壳程流体流速及其雷诺数分别为 普朗特数 粘度校正 5.1.2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管程流体流通截面积: 管程流体流速: 雷诺数: 普朗特数: 5.1.3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 【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工原理》(第三版)上册】:表5-5取: 管外侧污垢热阻 管内侧污垢热阻 管壁热阻按【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工原理》(第三版)上册】:图5-4查得碳钢在该件下的热导率为50w/(m·K)。所以 5.1.4传热系数 5.1.5传热面积裕度 计算传热面积Ac: 该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为Ap 该换热器的面积裕度为 传热面积裕度合适,该换热器能够完成生产任务。 5.2壁温计算 因为管壁很薄,而且壁热阻很小,故管壁温度可按式计算。由于该换热器用循环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循环水的进口温度将会降低。为确保可靠,取循环冷却水进口温度为15℃,出口温度为39℃计算传热管壁温。另外,由于传热管内侧污垢热阻较大,会使传热管壁温升高,降低了壳体和传热管壁温之差。但在操作初期,污垢热阻较小,壳体和传热管间壁温差可能较大。计算中,应该按最不利的操作条件考虑,因此,取两侧污垢热阻为零计算传热管壁温。于是有: 式中液体的平均温度和气体的平均温度分别计算为 0.4×39+0.6×15=24.6℃ (110+60)/2=85℃ 5858w/m2·K 891.3w/m2·K 传热管平均壁温 ℃ 壳体壁温,可近似取为壳程流体的平均温度,即T=85℃。壳体壁温和传热管壁温之差为 ℃。 该温差较大,故需要设温度补偿装置。由于换热器壳程压力较大,因此,需选用浮头式换热器较为适宜。 5.3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5.3.1管程流体阻力 , , 由Re=34841,传热管对粗糙度0.01,查莫狄图:【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工原理》(第三版)上册】:图1-27得,流速ui=1.3m/s,, 所以 管程流体阻力在允许范围之内。 5.3.2壳程阻力 按式计算 , , 流体流经管束的阻力 F=0.5 0.5×0.2435×38×(14+1)×=70757Pa 流体流过折流板缺口的阻力 , B=0.45m , D=1.4m Pa 总阻力 70757+41100=1.12×Pa 由于该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操作压力较高,所以壳程流体的阻力也比较适宜。 5.3.3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参数 管程 壳程 流率 870855 220301 进/出口温度/℃ 29/39 110/60 压力/MPa 0.4 6.9 物性 定性温度/℃ 34 85 密度/(kg/m3) 994.3 90 定压比热容/[kj/(kg•K)] 4.174 3.297 粘度/(Pa•s) 0.742× 1.5× 热导率(W/m•K) 0.624 0.0279 普朗特数 4.96 1.773 设备结构参数 形式 浮头式 壳程数 1 壳体内径/㎜ 1400 台数 1 管径/㎜ Φ25×2.5 管心距/㎜ 32 管长/㎜ 7000 管子排列 正三角形排列 管数目/根 1192 折流板数/个 14 传热面积/㎡ 655 折流板间距/㎜ 450 管程数 2 材质 碳钢 主要计算结果 管程 壳程 流速/(m/s) 1.3 4.76 表面传热系数/[W/(㎡•K)] 5858 891.3 污垢热阻/(㎡•K/W) 0.0006 0.0004 阻力/ MPa 0.043 0.112 热流量/KW 10098 传热温差/K 46.4 传热系数/[W/(㎡•K)] 394 裕度/% 17.7 6、结构设计 6.1浮头管板及钩圈法兰结构设计 由于换热器的内径已确定,采用标准内径决、定浮头管板外径及各结构尺寸(参照《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第四章第一节及GB151)。结构尺寸为: 浮头管板外径: 浮头管板外径与壳体内径间隙:取(见《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表4-16); 垫片宽度:按《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表4-16:取 浮头管板密封面宽度: 浮头法兰和钩圈的内直径: 浮头法兰和钩圈的外直径: 外头盖内径: 螺栓中心圆直径: 其余尺寸见图6-1。 图6-1 6.2管箱法兰和管箱侧壳体法兰设计 依工艺条件:管侧压力和壳侧压力中的高值,以及设计温度和公称直径1400,按JB4703-92长颈对焊法标准选取。并确定各结构尺寸,图6-1(a)所示。 6.3管箱结构设计 选用B型封头管箱,因换热器直径较大,且为二管程,其管箱最小长度可不按流道面积计算,只考虑相邻焊缝间距离计算: 取管箱长为1300mm,管道分程隔板厚度取14mm,管箱结构如图6-1(a)所示。 6.4固定端管板结构设计 依据选定的管箱法兰,管箱侧法兰的结构尺寸,确定固定端管板最大外径为:D=1506mm;结构如图6-1(b)所示。 6.5外头盖法兰、外头盖侧法兰设计 依工艺条件,壳侧压力、温度及公称直径;按JB4703-93长颈法兰标准选取并确定尺寸。 6.6外头盖结构设计 外头盖结构图6-2所示。轴向尺寸由浮动管板、钩圈法兰及钩圈强度计算确定厚度后决定。 图6-2 图6-3 6.7垫片选择 a.管箱垫片 根据管程操作条件(循环水压力,温度34)选石棉橡胶垫。结构尺寸图6-3所示: b.外头盖垫片 根据壳程操作条件(混合气体,压力,温度85),选缠绕式垫片,垫片(JB4705-92) 缠绕式垫片。 c.浮头垫片 根据管壳程压差,混合气体温度确定垫片为金属包石棉垫,以浮动管板结构确定垫片结构尺寸为1390mm;厚度为3mm;JB4706-92金属包垫片。 6.8鞍座选用及安装位置确定 鞍座选用JB/T4712-92鞍座BI1400-F/S; 安装尺寸如《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图4-44所示 其中: 取: 6.9折流板布置 折流板尺寸:外径:;厚度取8mm 前端折流板距管板的距离至少为850mm;结构调整为900mm;图6-1(c) 后端折流板距浮动管板的距离至少为950mm; 实际折流板间距B=450mm,计算折流板数为14块。 6.10说明 在设计中由于给定压力等数及公称直径超出JB4730-92,长颈对焊法兰标准范围,对壳体及外头盖法兰无法直接选取标准值,只能进行非标设计强度计算。 7、强度设计计算 7.1筒体壁厚计算 由工艺设计给定设计温度85,设计压力等于工作压力为6.9M,选低合金结构钢板16卷制,查得材料85时许用应力;《过程设备设计》(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取焊缝系数=1,腐蚀裕度=1mm;对16钢板的负偏差=0 根据《过程设备设计》(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公式(4-13)内压圆筒计算厚度公式: = 从而 计算厚度:=mm 设计厚度:mm 名义厚度: 圆整取 有效厚度: 水压试验压力: 所选材料的屈服应力 水式实验应力校核: 水压强度满足 气密试验压力: 7.2外头盖短节、封头厚度计算 外头盖内径=1500mm,其余参数同筒体: 短节计算壁厚: S== 短节设计壁厚: 短节名义厚度: 圆整取=36mm 有效厚度: 压力试验应力校核: 压力试验满足试验要求。 外头盖封头选用标准椭圆封头: 封头计算壁厚: S== 封头名义厚度: 取名义厚度与短节等厚: 7.3管箱短节、封头厚度计算s 由工艺设计结构设计参数为:设计温度为34,设计压力为0.4M,选用16MnR钢板,材料许用应力,屈服强度,取焊缝系数=0.85,腐蚀裕度=2mm 计算厚度: S== 设计厚度: 名义厚度: 结合考虑开孔补强及结构需要取 有效厚度: 压力试验强度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满足。 管箱封头取用厚度与短节相同,取 7.4管箱短节开孔补强校核 开孔补强采用等面积补强法,接管尺寸为,考虑实际情况选20号热轧碳素钢管,,=1mm 接管计算壁厚: mm 接管有效壁厚: 开孔直径: 接管有效补强高度: B=2d=2363.7=727.4mm 接管外侧有效补强高度: 需补强面积:A=dS=363.71.94=705.6 可以作为补强的面积: 该接管补强的强度足够,不需另设补强结构。 7.5壳体接管开孔补强校核 开孔校核采用等面积补强法。选取20号热轧碳素钢管 钢管许用应力:, =1mm 接管计算壁厚: 接管有效壁厚: 开孔直径: 接管有效补强厚度: B=2d=2306.6=613.2mm 接管外侧有效补强高度: 需要补强面积: A=d=306.635.75=10960.95 可以作为补强的面积为: 尚需另加补强的面积为: 补强圈厚度: 实际补强圈与筒体等厚: ; 则另行补强面积: 同时计算焊缝面积后,该开孔补强的强度的足够。 7.6固定管板计算 固定管板厚度设计采用BS法。假设管板厚度b=100mm。总换热管数量 n=1254; 一根管壁金属横截面积为: 开孔温度削弱系数(双程): 两管板间换热管有效长度(除掉两管板厚)L取6850mm 计算系数K: K=3.855 接管板筒支考虑,依K值查《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图4-45, 图4-46,图4-47得: 管板最大应力: 或 筒体内径截面积: 管板上管孔所占的总截面积: 系数 系数 壳程压力: 管程压力: 当量压差: 管板采用16Mn锻: 换热管采用10号碳系钢: 管板管子程度校核: 管板计算厚度满足强度要求。考虑管板双面腐蚀取,隔板槽深取4mm,实际管板厚为108mm。 7.7浮头管板及钩圈 浮头式换热器浮头管板的厚度不是由强度决定的,按结构取80mm;钩圈采用B型。 材料与浮头管板相同,设计厚度按浮头管板厚加16mm,定为96mm。如图7-1(a)、(b) 图7-1 7.8无折边球封头计算 封头上面无折边球形封头的计算接外压球壳计算,依照GB151-89方法计算。选用16MnR析,封头Ri=1100mm封头外侧 85。C 气体,内侧为 34。C 循环水,取壁温45。C。假设名义厚度Sn=50m;双面腐蚀取C2=3mm,钢板主偏差C1=1.2m; 当量厚度 : , 封头外半径: , 计算系数: 依据所选16MnR材料,温度,A系数查外压圆筒,球壳厚度计算得:B=176 计算许用外压力 7.9浮头法兰计算 按GB151-89相关规定。因此法兰出于受压状态。计算过程取法兰厚度150mm。结构见图7-1(c) 下表为设计汇总: 名称 尺寸/mm 材料 名称 尺寸/mm 材料 筒体壁厚 筒体补强圈厚 外头盖短节厚 外头盖封头厚 管箱短节厚 管箱封头厚 管箱分程隔板厚 34 34 36 36 8 8 14 16MnR 16MnR 16MnR 16MnR 16MnR 16MnR 16MnR 管程接管 壳程接管 固定管板厚 浮头管板厚 钩圈厚 无折边球封头 浮头法兰厚 108 80 9 50 150 20 20 16Mn锻 16Mn锻 16Mn锻 16MnR 16Mn锻 参考文献 [1]谭天恩,窦梅,周明华等编著.《化工原理》(第三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 [2]郑津洋,董其伍,桑芝富主编.《过程设备设计》(第三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6; [3]匡国柱,史启才编著.《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 GB 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5] GB 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6] GB4557.1——84机械制图图纸幅面及格式; [7]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 23 -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