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51∕T 3090-2023 山区公路路堤与高边坡监测技术规程(四川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9887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76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1∕T 3090-2023 山区公路路堤与高边坡监测技术规程(四川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DB51∕T 3090-2023 山区公路路堤与高边坡监测技术规程(四川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DB51∕T 3090-2023 山区公路路堤与高边坡监测技术规程(四川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DB51∕T 3090-2023 山区公路路堤与高边坡监测技术规程(四川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DB51∕T 3090-2023 山区公路路堤与高边坡监测技术规程(四川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93.080.01 CCS P 66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30902022 山区公路路堤与高边坡监测技术规程 2023-06-19 发布 2023-08-01 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1/T 30902022 I 目次 前 言 .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规定.2 5 路堤与高边坡监测设计.5 6 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11 7 监测设备安装与运维.17 8 数据采集与组织.22 9 记录报告与安全预警.25 附录 A(资料性)监测记录样表.29 附录 B(资料性)监测报表样表.30 DB51/T 30

2、90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归口并解释。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雅西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四川省交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雪莲、程强、魏安辉、刘天翔、邬凯、廖知勇、李永江、何斌、吴涤、王丰、郭沉稳、彭博、吴红刚、阎宗岭、王元、雷航、王万全、余建华、伍

3、运霖、杜兆萌、陈浩、牌立芳、程晓伟、黄河、刘中帅、唐胜传。本文件为首次发布。DB51/T 30902022 1 山区公路路堤与高边坡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山区公路路堤与高边坡监测等级划分、监测设计、监测方法、设备安装运行和维护管理、数据分析与预警等阶段的操作指示。本文件适用于山区公路路堤与高边坡前期设计阶段监测设计,施工阶段以及后期运营阶段的监测实施。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943 信息技术设备

4、的安全 GB/T 9361 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 GB 50026 工程测量规范 GB 50167 工程摄影测量规范 CH/T 6006 时间序列InSAR地表形变监测数据处理规范 DZ/T 028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SL 21 降水量观测规范 T/CAGHP 101 地质灾害应力应变监测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公路边坡 slope of highway 高于路面沿着公路路线两侧人工开挖而成的边坡以及对公路安全有影响的自然斜坡。3.2 公路路堤 embankment 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3.3 监测点 monitoring point 布置在路基或

5、边坡表面、内部及周边区域,能反映出变形、应力状态、地下水或环境要素等变化特征的周期性观测点。3.4 监测等级 grade of monitoring 根据工程自身情况、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等风险大小,对监测进行的等级划分。3.5 DB51/T 30902022 2 监测频率 monitoring frequency 单位时间内的监测次数。3.6 地表位移监测 surface absolute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对监测点相对于其外部的某一固定基准点三维坐标的变化进行量测的过程。3.7 深部位移监测 deep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对地表以下一

6、定深度范围内岩土体的水平方向位移量及方向进行量测的过程。3.8 裂缝监测 crack monitoring 对裂缝两侧岩土体的相对位置变化量及方向,包括张开或闭合,水平错动,垂直下沉等进行观测的过程。3.9 变形监测 deformation monitoring 对岩土体的位移变化量采用相应方法进行观测的过程。3.10 地下水监测 ground water monitoring 为查明地下水水位高程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而进行的监测工作。3.11 应力监测 stress monitoring 在岩土体或支挡结构内埋设应力计,获取其应力变化的量测工作。3.12 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basic pe

7、ak ground acceleration 重现期475年的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4 基本规定 一般规定 4.1 4.1.1 公路路堤与边坡工程监测应根据工程特点、监测目的,确定监测对象、内容、范围和监测等级,并编制监测方案,进行监测设计。4.1.2 监测工作应建立通畅的汇报、沟通协调、突发情况快速反应和预警预报机制。4.1.3 监测仪器设备使用前应进行检验、标定。4.1.4 监测单位应及时处理、分析监测数据,并将监测结果和评价及时向相关单位做信息反馈,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预警值或出现危险事故征兆时,应立即通报相关单位。4.1.5 监测工作结束后,监测单位应编制公路边坡监测总结报告,并按档案

8、管理规定,组卷归档。4.1.6 有条件时宜采用自动化监测。监测工作流程 4.2 4.2.1 开展路堤或边坡监测工作之前,应搜集、分析有关路堤或边坡工点的基础资料,及时开展现场踏勘调查工作。4.2.2 对于需要开展监测工作的路基和边坡工点进行地质资料收集和分析,若地质资料不足时,应及DB51/T 30902022 3 时开展补充地质勘察等工作。4.2.3 监测工作具体实施前,应划分监测等级,进行监测设计,编写监测方案。4.2.4 根据监测方案布设监测网点、埋设监测标识,校验仪器设备,标定元器件,安装监测仪器,建立监测档案,并利用信息平台等多种手段及时发布实时预警。4.2.5 监测工作实施阶段,应

9、定期按时采集监测数据,做好监测数据的记录、传输和存储。4.2.6 监测网布设、监测仪器运行、监测数据采集、传输通讯、设备供电等存在问题时,应及时做好监测网的调整优化和监测设备维护;监测仪器与设备使用前应完成标定等工作。4.2.7 监测数据采集完成后,应及时进行监测数据分析、整理,并编制和提交成果报告。4.2.8 路堤或边坡监测工作流程如图 1 所示。图1 监测工作流程图 监测等级 4.3 4.3.1 公路路堤与边坡监测等级应按表 1 划分。DB51/T 30902022 4 表1 监测等级表 危害程度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复杂 中等 简单 严重 级 级 级 中等 级 级 级 轻 级 级 级

10、注1: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路堤与边坡监测等级可提高一级(最高为级)。注2:边坡或路堤影响到桥隧等重要工程结构物安全时,监测等级可提高一级(最高为级)。4.3.2 当公路路堤与边坡变形已经超过变形阈值或处于加速变形、出现险情时,监测等级应提高一级。这时监测应针对反映边坡或路堤变形最敏感和最直接的指标进行监测,并满足安装快速、采样及时、分析及时和汇报及时的要求。4.3.3 对于大型边坡,因其各部分变形特征不一致,在选择监测等级时应有所区别。对于变形速率大、危害严重和对整体边坡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部位或块体适当提高监测等级。4.3.4 监测等级应根据变形发展阶段和状态定期进行复核调整,满足监测的目的和任

11、务要求。4.3.5 公路路堤与边坡危害程度应按表 2 划分。表2 路堤与边坡危害程度表 类型 高度(m)危害程度 土质边坡 二元结构边坡 岩质边坡 边坡 H20 H25 H30 严重 20H10 25H15 30H15 中等 H10 H15 H15 轻 路堤 H20 严重 20H8 中等 H8 轻 注:在坡顶开挖线以外1.0H、路基下方1.5H范围内有建筑物、道路、地下埋藏物(燃气管道输油管线等)、高压电塔、历史文物、水体等重要设施时,危害程度(中等、轻)可以提高一级。4.3.6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应按表 3 划分。表3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表 条件 类别 复杂 中等 简单 区域地质背景 区

12、域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建设场地有全新世活动断裂,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g 区域地质构造条件较复杂,建设场地有全新世活动断裂,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0.20g(不含)区域地质构造条件较简单,建设场地无全新世活动断裂,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 地形地貌 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于200m,地面坡度以大于 25为主,地貌类型多样 地形较简单,相对高差 50200m,地面坡度以825为主,地貌类型较单一 地形简单,相对高差小于50m,地面坡度以小于 8为主,地貌类型单一 DB51/T 30902022 5 表3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表(续)条件 类别 复杂 中等 简单 地层岩性和岩土工程

13、地质性质 岩性岩相复杂多样,岩土体结构复杂,工程地质性质差 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岩土体结构较复杂,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岩性岩相变化小,岩土体结构较简单,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岩体破碎 地质构造较复杂,有褶皱、断裂分布,岩体较破碎 地质构造较简单,无褶被、断裂,裂隙发育 水文地质条件 具三层以上含水层,水位年际变化大于 20m,水文地质条件不良 有二至三层含水层,水位年际变化 5m20m,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单层含水层,水位年际变化小于 5m,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 发育强烈,危害较大 发育中等,危害中等 发育弱或不发育,危害小 注1:每类条件中,地

14、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有一条符合条件者即为该类复杂类型。注2: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危害性参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 0286。5 路堤与高边坡监测设计 一般规定 5.1 5.1.1 监测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宜采用独立系统,并宜与工程项目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联测。5.1.2 公路路堤与边坡监测应采用现场巡检与仪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仪器监测可以采用现场人工监测或自动化实时监测。5.1.3 公路路堤与边坡监测宜包括下列对象:a)岩土体及地下水;b)支挡结构,包括支挡墙(桩)、锚杆(索)等;c)周边环境,包括邻近建(构)筑物、邻近地下管线等;d)其他需要监测的对象,包括气象、水文

15、、地震、植被变化等。5.1.4 在满足监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经济、实用的监测方法和手段;在经济、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可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5.1.5 监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与监测精度要求相适应,耐久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相关要求,且使用维修方便。监测系统中更换困难或更换成本高的设备应适当提高质量标准。5.1.6 监测项目应综合考虑监测等级、支挡结构特点、施工工序和营运情况合理确定。各监测项目应相互配套,并形成有效、完整的监测体系。5.1.7 监测工作应按精准、高效的要求,布设路堤与边坡监测网点,确定监测内容和方法,采集与记录监测数据来编写监测报告,同时,应

16、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监测成果具有权威性和可比性,并有利于统计和查询。5.1.8 监测设备应该有防护措施,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各监测点的保护。5.1.9 变形监测数据的正负号,应遵守下列规定:水平位移与边坡临空方向一致为正,反之为负;垂直位移下降为正,上升为负;裂缝张开为正,闭合为负。5.1.10 在综合评估边坡稳定性主控因素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监测方案设计。5.1.11 监测设计方案的编制宜收集下列资料:DB51/T 30902022 6 a)水文气象资料;b)周边环境资料、危险源、当地运营商网络信号强度;c)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设计文件;e)施工方案。5.1.12 监测设计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

17、:a)工程概况、监测目的和任务;b)监测依据、监测等级、监测范围、监测对象和监测内容;c)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的布设及保护(应附监测工作布置图、监测标识及监测设施施工图、地下监测点地质剖面图等);d)监测方法、监测周期、频率、监测精度;e)监测设备及人员;f)监测数据收集、处理及分析;g)监测信息反馈、监测预警及变形异常情况处置措施。路堤监测内容及方法 5.2 5.2.1 路堤监测应按监测等级选择相应的监测内容,详见表 4。表4 公路路堤监测内容 监测等级 地表 变形 路基沉降 深部位移 裂缝 开合 降雨量 地下水 温湿度气压 结构物应力 视频 级 级 级 注:应测,宜测,选测 5.2.2

18、 各级监测在实施期间均应开展现场巡检工作。5.2.3 各监测内容对应的监测方法按表 5 选择,鼓励采用先进的监测方法,但需要对其可靠性和精度进行验证。表5 路堤监测内容及方法 监测内容 监测部位 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 地表变形 近地表或构筑物表面 水平位移量 可采用大地测量法、雷达干涉测量(SAR)和 GNSS 法(GPS、北斗等)、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法等 垂向位移量 可采用水准测量、静力水准测量或 GNSS 法、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方法等 倾斜量 可采用倾斜仪、倾斜盘等 路基沉降 地基及路基 填料 地基及路面沉降 可采用水准测量法等 分层沉降 可采用沉降板、沉降环等 深部位移 钻孔内 深部水平位移量

19、 可采用钻孔倾斜仪或多点位移计等 裂缝开合 地表裂缝 裂缝的开合、错动量 可采用简易观测或裂缝计等 环境影响因素 地表 降雨量 可采用雨量计 DB51/T 30902022 7 表5 路堤监测内容及方法(续)监测内容 监测部位 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 环境影响因素 地表 温度、湿度、气压 可采用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进行监测,温度监测可同时进行地表和钻孔内检测 地下 地下水 可采用孔隙水压力计、水位观测孔、测绳、万能表和水位自动记录仪进行监测 结构物 支挡结构、锚杆(索)、桩 应力、应变 应力可通过锚索测力计、钢筋计、轴力计、土压力计进行监测,应变可通过应变计进行监测 视频 地表 实时视频 利用高

20、清摄像头,做到视频直观定性监测和仪器定量监测相结合 高边坡监测内容及方法 5.3 5.3.1 边坡监测应按监测等级选择相应的监测内容,详见表 6。表6 公路高边坡监测内容 监测等级 地表 变形 深部位移 裂缝 开合 雨量 地下水 地声 温湿度气压 结构物应力 视频 级 级 级 注:应测,宜测,选测 5.3.2 各级监测在实施期间均应开展现场巡检工作。5.3.3 各监测内容对应的监测方法按表 7 选择,鼓励采用先进的监测方法,但需要对其可靠性和精度进行验证。表7 边坡监测内容及方法 监测内容 监测部位 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 地表位移 近地表或构筑物表面 水平位移量 可采用大地测量法、雷达干涉测量(

21、SAR)和 GNSS 法(GPS、北斗等)、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法等 垂向位移量 可采用水准测量、静力水准测量或 GNSS 法、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方法等 倾斜量 可采用倾斜仪、倾斜盘等 深部位移 钻孔内 深部水平位移量 可采用钻孔倾斜仪或多点位移计等 裂缝开合 地表裂缝 裂缝的开合、错动量 可采用简易观测或裂缝计等 环境影响因素 地表 降雨量 可采用雨量计 温度、湿度、气压 可采用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进行监测,温度监测可同时进行地表和钻孔内检测 DB51/T 30902022 8 表7 边坡监测内容及方法(续)监测内容 监测部位 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 环境影响因素 地下 地声 可采用地声仪、微震、宽

22、频地震仪进行地声监测 地下水 可采用孔隙水压力计、水位观测孔、测绳、万能表和水位自动记录仪进行监测 结构物 支挡结构、锚杆(索)、桩 应力、应变 应力可通过锚索测力计、钢筋计、轴力计、土压力计进行监测,应变可通过应变计进行监测 视频 地表 实时视频 利用高清摄像头,做到视频直观定性监测和仪器定量监测相结合。5.3.4 边坡监测内容和方法应根据边坡变形发展阶段和状态进行动态调整,满足监测的目的和任务要求。监测点网布置 5.4 5.4.1 一般规定 5.4.1.1 所有监测点应分类进行编号并设置标识牌,在平面图上标注其位置,编号不应重复,且应有一定的意义,便于识别。5.4.1.2 监测网应由监测断

23、面(以下简称测线)、监测点组成,应能形成点、线、面的三维立体监测体系,以全面监测变形量、变形方向及时空动态和发展趋势。5.4.1.3 监测点网的布置应能满足监测目的和监测任务的要求,并应考虑多种监测方法对照施测方案。5.4.1.4 监测点网布设应根据路堤与边坡监测等级、地质条件、支挡结构设计计算及施工计划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范围应包括整个变形范围,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设在同一断面上。5.4.1.5 监测点应布设在支挡设计计算位移与受力较大及能表征路堤及边坡和周边环境安全状态的关键部位。5.4.1.6 监测点布设不应影响被监测对象的结构安全,并应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5.4.1.7 监测

24、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标识清楚,监测点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5.4.2 变形监测点网的布设:5.4.2.1 变形监测包括地表位移、深部位移、裂缝监测等,变形监测网由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组成。5.4.2.2 变形监测网基准点、工作基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基准点应设置在监测范围之外稳固可靠的位置,数量不应少于 3 个:b)工作基点应设置在监测范围内相对稳定和便于使用的位置,在通视条件良好、距基准点较近、监测项目较少的情况下,可直接将基准点作为工作基点:c)监测期间,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定期联测,以修正工作基点的数据并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5.4.2.3 变形监测点网布设应符合下列要

25、求:a)监测网型可采用“十”字型、“丰”字型、“卄”字型或“井”字型、网格型、辐射线型等多种方式布置;b)监测断面应根据监测等级、断面长度及现场条件布设,监测等级为级时不宜少于 3 条,监测等级为级时不宜少于 2 条,监测等级为级时不宜少于 1 条;DB51/T 30902022 9 c)监测断面上监测点间距应根据监测等级确定,监测等级为级时,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 30m;监测等级为级、级时,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 50m;d)每条监测断面上不宜少于 3 个监测点,垂直位移监测点位与水平位移监测点位宜共用;不能共用的,应与水平位移监测点对应布设;e)地表位移监测点宜尽量选择能反映致灾体整体位移特点的

26、重要块体或滑体表面;f)边坡变形监测断面,应穿过其不同的变形地段、块体或支挡结构物;断面两端应进入稳定的岩体中;纵向断面应与变形方向一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变形方向时,应布设相应的纵向断面;横向断面一般与纵向断面垂直,横线测线宜布置于支挡结构物上;g)监测断面宜充分利用勘探剖面和稳定性计算剖面,监测点布置宜尽量利用已有的钻孔、平硐、竖井等勘探工程。5.4.2.4 支挡结构顶部位移应沿支挡线布设,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 20 m,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应为共用点。5.4.2.5 深部位移每个监测断面不应少于 2 个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 50m,监测点埋设深度应超过潜在破坏面 5m;深部位移监测应布

27、置在滑动带、软弱岩层或软弱夹层、采空区等部位,并应注意存在多层滑面时对多层滑动带的监测。5.4.2.6 裂缝监测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a)监测前,应对监测范围内的地表及建(构)筑物裂缝进行调查,布设监测点并统一编号,当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b)对需要观测的裂缝,每条裂缝应布设不宜少于 3 组观测点,其中一组应在布设裂缝的最宽处,另两组应布设在裂缝的起、止端;c)裂缝监测应注意避免松动岩土体局部变形的影响。5.4.2.7 监测点不要求平均布设,对以下部位应增加测点和监测项目:a)变形速率较大的地段或块体;b)对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地段或块体;c)控制变形的裂缝或软弱带等。5.4.3 应力应

28、变监测点布设 5.4.3.1 土压力监测点竖向间距宜为 3m5m,宜布设在每层土中部,可预设在迎土面的支挡结构侧面。5.4.3.2 应根据支挡设计方案,在受力最大的锚杆、锚索、支挡桩主筋、挡墙上布设监测点。应力应变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挡墙应力应变监测点应针对工程结构布设点位,考虑坡体类型、规模大小、受力特征等因素,根据挡墙结构、类型等因素进行布设,一般布设于主应力大值分布区;b)格构结构的应力应变监测点多布设于代表性地段的锚索(锚杆)上,纵断面上一般布设 35个监测点;c)抗滑桩的钢筋计、压力传感器一般布设在受力最大、最复杂的滑动面附近;沿桩的临空面和下滑力作用面和桩的不同高度布置压

29、力传感器,监测下滑力和岩体的抗滑力大小及分布特征;在抗滑桩下滑力作用面的混凝土受力方向埋设钢筋计,监测最大应力值,钢筋计宜埋在主滑面附近。5.4.3.3 非预应力锚杆的应力监测根数不宜少于锚杆总数的 3%,预应力锚索的应力监测根数不应少于锚索总数的 5%,且不应少于 3 根,各层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宜布设在外锚头或和锚杆主筋部位。DB51/T 30902022 10 5.4.3.4 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竖向间距宜为2m5m,监测点总数量不应少于 3 个。5.4.4 地下水位监测布设 5.4.4.1 地下水位监测点间距宜为

30、20m50m,不宜少于 3 个。5.4.4.2 监测等级为级时,测点间距不宜大于 30m;监测等级为级、级时,测点间距不宜大于50m。5.4.4.3 边坡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处监测点应适当加密。5.4.5 雨量监测点布设 雨量监测点布置位置应能反映变形区域及影响区域范围内的降雨情况,不宜离被监测对象距离太远。5.4.6 视频监测点布设 视频监测点应布置于周边稳定的坡体或结构物上,应能监测坡体及其威胁的结构物变形破坏情况。监测期限及频率 5.5 5.5.1 监测期限 5.5.1.1 对于高速公路,当监测对象影响到桥、隧等重要结构物安全或有其他特殊要求时,可采用长期监测。5.5.1.2 边坡工程监测期

31、限应根据监测等级确定,级监测项目监测期限宜至边坡工程交工后不少于3 个水文年,级监测项目监测期限宜至边坡工程交工后不少于 2 个水文年,级监测项目监测期限可至边坡工程交工后不少于 1 个水文年。5.5.1.3 路堤工程监测期限应根据监测等级确定,级监测项目监测期限宜至路堤工程交工后不少于5 个水文年且至项目建成营运后不少于 3 个水文年,级监测项目监测期限宜至路堤工程交工后不少于3 个水文年,级监测项目监测期限宜至路堤工程交工后不少于 1 个水文年。5.5.1.4 级边坡工程宜建立长期监测系统,需长期监测的边坡在设置系统时应远近结合,对于监测元器件应采用防护栏、警示标志等进行保护。5.5.2

32、监测频率 5.5.2.1 监测频率的确定应能及时、系统地反映路堤、边坡及支挡结构、周边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宜采用定时监测,必要时应进行跟踪监测。5.5.2.2 监测频率应综合考虑监测等级、周边环境、自然条件变化和当地经验确定。监测频率应能满足对变形发展变化趋势的及时充分掌握,避免因数据采集频率不够影响灾害预测和预警。5.5.2.3 监测频率一般按表 8 确定,当监测对象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5.5.2.4 下列特殊情况下应相应提高监测频率:a)监测数据变化较大、变形速率加快,或监测对象出现险情征兆时;b)连续降雨或暴雨,或水文环境突变时;c)周边地区发生地震后;d)相邻工程施工可能对

33、监测对象产生扰动时;e)应急处置过程中,宜采取实时监测。DB51/T 30902022 11 表8 监测频率 监测等级 旱季 雨季 施工阶段 交工后阶段 施工阶段 交工后阶段 一级 1 次/(13)d 1 次/(1530)d 1 次/1d 1 次/(715)d 二级 1 次/(24)d 1 次/(3060)d 1 次/(23)d 1 次/(1030)d 注1:监测等级为三级时,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适当降低。注2:宜测、选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适当降低。注3:采用自动监测设备时,监测频率根据仪器性能及工程需要设置。6 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一般规定 6.1 6.1.1 监测方法分为现场巡检与

34、仪器监测,仪器监测可以采用现场人工监测或自动化实时监测。6.1.2 仪器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监测项目的特点、分级情况等指标按表 5、表 7 选用,也可同时采用多种方法联合监测。6.1.3 对同一监测项目,监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a)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b)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c)固定观测人员;d)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6.1.4 监测仪器、设备和元件应符合下列规定:a)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且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b)应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应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使用;c)监测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测以及监测元件的检查。

35、现场巡检 6.2 6.2.1 现场巡检宜包括以下内容;a)岩土体及地下水:1)地表新裂缝、坍塌;2)地表变形;3)地表新的地下水出露点、水流量大小。b)支挡结构:1)支挡结构的裂缝情况;2)支挡结构间的渗漏情况;3)支挡结构后侧岩土体的裂缝、下陷或滑移情况;4)地表及地下排水系统的完好、畅通情况。c)周边环境:1)邻近建(构)筑物变形,裂缝;2)邻近地下管线区域地表异常。d)施工情况:DB51/T 30902022 12 1)分层开挖或填筑暴露时间;2)边坡周边的堆载或超载情况;3)边坡周边的地表积水。6.2.2 现场巡检宜以目视为主,可辅以量尺、放大镜等工具以及摄像、摄影等手段进行,有条件时

36、可采用无人机高空摄影作为辅助巡检手段,并应做好巡检记录。6.2.3 现场巡检中发现的主要裂缝应统一进行编号,选取其中宽度较大、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监测。6.2.4 现场巡检如发生异常情况,应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当存在威胁工程安全的可能时,应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地表位移监测 6.3 6.3.1 地表位移监测对象包括水平位移量、垂向位移量、倾斜量(支挡结构物)。6.3.2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应在基准点或工作基点上设置测站。6.3.3 倾斜监测适用于崩塌体、桩类构造物监测,较适用于堆积体滑坡、墙类支挡结构物监测,不适用于顺层基岩滑坡或滑面近直线的土质滑坡监测。6.3.4 交会法、极坐标法监测应符合

37、下列规定:a)角交会法宜采用三点交会,交会角应为 60 120;边交会法的交会角应为 30 150;b)测站至监测点的距离不宜大于 300m;c)交会法、极坐标法应独立观测 2 次,2 次成果较差不应大于监测点中误差的2倍;d)测站宜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监测点可埋设安置反光镜或觇牌的强制对中装置或其它固定照准标志。6.3.5 视准线法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视准线法监测,宜采用活动觇牌法或小角度法;b)采用活动觇牌法监测时,应在监测前对觇牌的零位差进行测定,监测点偏离视准线的距离不应大于 2cm;采用小角度法监测时,角度不应大于 30;c)视准线测量可选用活动觇牌法或小角度法;当采用活

38、动牌法观测时,监测精度宜为视准线长度的 1/100000;当采用小角度法观测时,监测精度应按下式估算:/Lmms (1)式中:位移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L 视准线长度(mm);206265;d)测站点与测站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 300m;e)基准点、校核基准点和变形观测点应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DB51/T 30902022 13 表9 全站仪标称精度要求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mm)一测回水平方向标准差()测距中误差 1.0 0.5(1mm+1ppm)1.5 1.0(1mm+1ppm)2.0 1.0(1mm+2ppm)3.0 2.0(2mm+1ppm)6.3.6 地表 GNSS

39、法适用于堆积体滑坡、土质边坡等变形时间较长,适应变形量大、精度要求不高的边坡地表位移监测,对崩塌等突发性强、适应变形小、精度要求高的边坡适用性差。GNSS 测量监测应采用双频接收机,并应按静态进行观测,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a)在监测点高度角 15 以上范围内不应有遮挡物,监测点 50m 范围内不应有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且 100m 范围内不应有反射 GNSS 卫星信号的物体;b)每次监测时,同一基准点和监测点应使用同一台 GNSS 接收机和天线;c)GNSS 接收机天线的水准器应居中,天线相位中心高度应量取 2 次,2 次较差不应大于 1mm;d)监测前,应做好星历预报,监测时间

40、应选取最佳监测时段。6.3.7 全站仪自动化测量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测站应设立在基准点或工作基点上,并应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台或观测墩;测站视野应开阔无遮挡,周围应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并应配置防水、防尘设施;b)水平角观测和距离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10 的规定;根据具体情况,测边可采取不同时间段代替往返观测;表10 全站仪自动化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精度等级 每边测回数 一测回读数较差(mm)单程各测回较差(mm)气象数据测定的最小度数 往返较差(mm)往 返 温度()气压(hPa)一等 1mm 级仪器 4 4 1 1.5 0.2 50 2(a+b*D)二等 2mm 级仪器 3

41、 3 3 4 2(a+b*D)三等 3mm 级仪器 2 2 5 7 四等 10mm 级仪器 4 8 10 注1:一测回是全站仪盘左、盘右各测量一次的过程;注2:测距往返较差由经加乘常数改正且归化至同一高程面的平距计算;计算时,a、b分别为相应等级所使用仪器标称的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系数,D为测量斜距(km)。注3:测量斜距是在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成后进行的水平距离计算。.c)监测点上宜安装观测棱镜,也可采用反射片;d)数据通讯电缆宜采用光纤或专用数据电缆,连接处应采取绝缘和防水措施;e)测站和数据终端设备应备有不间断电源;f)数据处理软件应具有观测数据自动检核、超限数据自动处理、不合格

42、数据自动重测功能,观测目标被遮挡时可自动延时观测。6.3.8 摄影测量法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根据监测体的变形特点、监测规模和精度要求选择作业方法,可采用时间基线视差法、立体摄影测量方法或实时数字摄影测量方法等;DB51/T 30902022 14 b)监测点的标志可采用十字形或同心圆形,标志的颜色应使影像与标志背景色有反差;c)像控点应布设在监测体的四周,监测体的景深大于 100m 时,应在景深范围内均匀布设;像控点的点位精度不宜低于监测体监测精度的 1/3;当采用直接线性变换法解算待定点时,一个像对的控制点宜布设 6 个9 个;当采用时间基线视差法时,一个像对宜布设 4 个以上控制点;

43、d)摄影站应设置固定观测墩,对于长方形的监测体,摄影站应布设在与物体长轴平行的一条直线上,并应使摄影主光轴垂直于被摄物体的主立面;对于圆柱形外表的监测体,摄影站可均匀布设在与物体中轴线等距的周围;e)多像对摄影时,应布设像对间起连接作用的标志点;f)摄影测量应符合工程摄影测量规范(GB50167)的有关规定。6.3.9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可对地表面积大于 1km2 的滑坡进行变形监测,使用前应进行设备测量精度验证,在植被覆盖茂盛区宜设置角反射器进行监测。相关技术要求应符合 时间序列 InSAR地表形变监测数据处理规范(CH/T 6006)的相关规定。6.3.10 机载激光雷达测

44、量(LiDAR)适用于获取地表形态、裂缝等变形信息,成果应进行外业实测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检查样本间距不应大于 30km,且不应少于 2 个,当工程项目为线状时,检查样本间距可放宽至 1.5 倍;b)不同投影带的成果,每个投影带中应至少有 1 个检查样本;c)每个检查样本的检查点数不应少于 30 个,宜包含不同类别的地形、地物,检测精度应符合本规范下表 11 中有关高程中误差的规定。表11 机载激光雷达测量高程中误差 单位为米 地形类别 比例尺 1:500 1:1000 1:2000 平坦地 0.15 0.2 0.3 丘陵地 0.3 0.4 0.4 山地 0.4 0.6 1.0 高山地

45、 0.6 1.2 1.2 注:隐蔽或困难地区可放宽50%。6.3.11 地基雷达干涉测量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以雷达波束中心线为参考设计雷达测量视角,并应将主要监测目标置于雷达波束最优辐射区域内,目标主变形方向和雷达视线夹角不宜超过 60;b)雷达设备启动后应进行预热,并应舍弃初始 5 景10 景影像;c)应选择雷达波束辐射范围内稳定区域作为主要变形区域变形计算的参考基准;d)测区目标应具有后向散射能力;当回波信号强度整体较弱时,可布设人工角反射器等协作目标,角反射器大小应根据雷达分辨能力综合确定;e)连续性准实时变形监测系统设计时,应加快高相干点目标选取和干涉处理的速度;f)地基雷达干涉

46、测量分析处理影像数据提取变形时应符合工程测量标准(GB50026)10.4.19中第 3 条的相关规定。6.3.12 图像与视频监测设备可为视频图像采集传输一体化设备,也可为摄像头、采集传输分离式监测设备,设备精度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a)分辨率应大于或等于 1280 720;DB51/T 30902022 15 b)最低照度要求应满足:彩色模式小于或等于 0.1 lx,黑白模式0.01 lx;c)宽动态能力应大于 100dB。深部位移监测 6.4 6.4.1 钻孔测斜仪和多点位移计适用于滑坡类边坡或路堤监测,且深层位移监测点应布设在应力最大地段,并宜选择断面布设。6.4.2 钻孔测斜仪监测宜符

47、合下列规定:a)深层位移监测宜埋设与安装测斜管、使用测斜仪采集数据;b)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宜低于 0.25mm/m,分辨率不应低于 0.02mm/500mm;c)测斜管底部稳定时,宜以测斜管底部为起算点;测斜管底部不稳定时,宜以测斜管顶部为起算点;每次监测时,宜测量顶部坐标的变化,并应进行修正;d)测斜管的一对导槽连线方向宜与位移方向一致,测斜仪应沿测斜管导槽下放至测斜管底部,宜间隔 0.5m1.0m 测量 1 个数据;e)第一次测量完成后,宜将测斜仪反转 180 进行第二次测量,两次测量的各监测点位置宜一致,两次测量应作为一测回,每次监测宜测量二测回,监测成果宜取平均值;f)监测可采用人工数

48、据采集方式或自动数据采集方式。6.4.3 多点位移计监测宜符合下列规定:a)多点位移计由锚头、测杆、PVC 保护管、过渡管和安装基座组成;b)杆式位移计用于直径为 75mm110mm 钻孔。若采用测头外置式安装,孔口 0.5m 段直径不小于 110mm;若采用测头埋入式安装,孔口 11.4m 段直径不小于 170mm;c)灌浆套管需采用 PVC 管,管口周围用水泥砂浆或环氧锚固剂锚固,套管外侧应与孔口平齐,灌浆压力应控制在0.5Mpa,若向上灌浆,则压力可根据孔深适当增大;d)测初始读数,每隔 30 分钟测一次,以连续三次所读数值差小于 1%FS。裂缝监测 6.5 6.5.1 裂缝简易观测施工

49、速度快,成本低,表现直观,在应急监测初期可有效监测边坡变形。主要包括以下两种:a)在裂缝两侧或滑面上下采用钢筋打桩、浇筑混凝土墩,水平和竖向安装正交钢尺监测其变形情况;b)在已有开裂的结构物或刚性物体上粘贴玻璃片、涂抹砂浆等刚性易碎物体,监测其变形情况。6.5.2 裂缝监测内容应包括裂缝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及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a)地表裂缝监测,应进行相对位移监测;b)裂缝监测周期宜每月不少于 1 次,当裂缝出现变化时,应加密监测次数;c)裂缝监测应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d)裂缝长度和宽度可采用钢尺或裂缝计直接量测,也可采用 GNSS 方法或全站仪对边测量;e)裂缝深度的监测可采用超

50、声波法;f)应掌握地表主裂缝宽度、张开、闭合、位错等变化情况,可采用伸缩仪、位错计或简易观测桩等人工或自动观测方法,观测精度 0.1mm1.0mm;g)单向机械测缝标点和三向弯板式测缝标点的观测,通常直接用游标卡尺或千分卡尺量测;单向机械测缝点也可用固定百分表或千分表量测;平面三点式测缝标点宜用专用游标卡尺量测;机械测缝标点每测次均应进行两次量测,两次观测值之差不应大于 0.2mm;DB51/T 30902022 16 h)裂缝观测应符合工程精度要求,当直接量测标志间宽度时,可采用比例尺、楔形尺和游标卡尺等进行量测,读数应读至 0.2mm,两次读数误差不应大于 0.5mm;i)采用光纤光栅传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公路桥梁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