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分析(人教版)29 太阳 教学要求 1、 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2、 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掌握“估计、繁殖、煤炭、寸草不生”等词语;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3、 归纳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读懂说明文;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想像,体会太阳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知道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密切。 难点: 1、具体想像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它有多大,有多热。 1、 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13个生字,掌握文中的常用词语。 2、 学习第13自然段,了解太阳的特
2、点。 3、 归纳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4、 朗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 教具准备: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三、自学预习 1、 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2、 细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 练习朗读课文,提出疑问。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卡片) 1、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 3、检查朗读情况。(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 1、 学习第1自然段。 (1) 请同学读课文。 (2)讨论两个问题: A、 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和哪课开头相同?你听说过这个传说吗? B、 学了这段,了
3、解了太阳的什么特点?是怎么知道的? 2、 读第2、3自然段,说说太阳还有什么特点? 一、作业 1、 朗读第13自然段课文。 2、 组词: 低( )钢 ( )殖( )估( )灰( )疏( ) 抵( )刚 ( )植( )故( )炭( )蔬(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第48自然段,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2、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1、 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和我们的关系怎样呢?自己读课文,在书上画出来。 2、 全班讨论,自由发言。 3、 共同讨论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激发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利用各种形式练习背诵(个人背、小组背) 三、板书 远:一亿五
4、千万、三千五百、二十几 如果就是 太阳的特点 大:一百三十万个地球 数字、比较、假设 热:大火球 六千 三千 就是 动植物、人类生活 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 气象 没有就没有 防治疾病 一、作业 1、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从课文中找出三组反义词。 30 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 教学要求 1、 体会生物共栖现象的趣味,培养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情趣。 2、 自学生字、新词,了解什么是生物的共栖现象。 3、 通过读课文,弄清生物共栖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 了解什么是生物的共栖现象和它们共栖的原因。 2、 展开想像,体会生物之间朝夕与共、和睦相处的情景。 教学准备:有关动物挂图。 教学
5、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解题:查一查“共栖“是什么意思?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四、自己预习 1、 查字典、词典学习字词。 2、 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文中哪几种生物的共栖现象?在书上画出。 3、 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学情况,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4、 重点检查生字词理解情况。 五、学习课文内容 1、 请同学分段读课文。 2、 讨论下面的问题。 (1) 课文中讲了几种生物的共栖现象?它们各是什么样的动物?为什么能共栖? (2) 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读后你感觉怎样? 六、补充内容,激发兴趣 请大家说说,自己知道的生物界的共栖现象还有什么?说说自己知道的生物的
6、其他有趣现象,互相交流。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犀牛与犀牛鸟 生物共栖现象 鳄鱼与燕千鸟 相依生存各得其利有趣 百舌鸟和金黄鼠 31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教学要求 1、 激发学生使用电脑网络的兴趣。 2、 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常用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好处;学习上网,交流上网的体会。 重点难点 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讲了哪两件事。 2、知道信息高速路指的是电脑网络,了解它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好处。 难点: 初步了解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网络、网站、电子邮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
7、本课11个生字,掌握“网络、便捷、屏幕、迫不及待、应有尽有”等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准备: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板书课题) 二、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学习生字、新词 1、易错的生字。(出示卡片) 2、理解词语(出示卡片) 四、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在书上做个记号。 2、小组内讨论,交看法。 3、讲读第1自然段课文。 (1)请同学读课文。 (2)共同讨论:什么是“信息高速路”?它有什么作用? 五、作业 1、 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2、 用直线把词语搭配起来。 查阅 世界
8、 绘制 纸张 建立 信息 节约 环境 了解 联系 保护 贺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第25自然段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2、 知道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好处。 3、 交流上网的体会,激发使用电脑网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出本课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通过爸爸的话,使我们了解了什么叫电脑网络,它有什么作用。下面通过写“我”上网的两件事,具体介绍了网络的功能。 二、学习课文 1、 请同学读读后一部分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2、 读第2、3自然段,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 你有过“我”这样经历吗?在网上查过什么信息? (2) 从哪些词句看出
9、“我”对网络的喜爱之情? 3、 读第4自然段,从爸爸妈妈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4、 读第5自然段。共同讨论网络的用处还有哪些。让大家尽情地发言,达到互相交流、激发兴趣的目的。 三、板书 查阅信息 信息高速路(电脑网络) 发送邮件 喜爱、赞叹之情 四、作业 1、 带着感情朗全文。 2、 组词: 络( ) 捷( )钩( )幕( )辅( )贺( ) 落( ) 睫( )购( )慕( )铺( )架( ) 3、 用上关联词把两句话起来。 发电子贺卡能节约纸张。 发电子贺卡能保护地球环境。 32地球万岁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要为保护地球、为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而做出努力。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
10、思,知道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3、带着盛情朗读全诗,体会作者表达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全诗字了哪些内容,知道保护地球的意义。 2、有感情地朗全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地球仪) 二、自学生字、新词 1、自己读诗,看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1、 重点指导、讲解。(出示卡片) 三、阅读课文 1、 标出全诗共几节,哪几节写了相同的内容,应该如何朗读。 2、 小组讨论,在班上发言,练习朗读。 3、 这美好的一切指什么?展开想像,充分发言。 4、 带着感情朗读全诗。 二、作业 积累、 运用八 教学要求 1、 了解地球所处的位置妙不言,知道只有地球上存
11、在生命,要更加爱护地球,保护好环境;为能过一个意义的暑假做准备。 2、 会读、会背有关气象方面谚语,理解短文内容,了解地球所处的位置妙不可言;练习写科幻故事,想像要丰富,内容要具体。 3、 培养学独立阅读短文的能力,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展开丰富的想像,写出有趣的科幻故事。 重点难点 1、 阅读短文,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和地球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2、 展开想像,写好科幻故事。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读、会背谚语、理解大意。 2、 阅读短文,理地球所处的位置与生命存在的关系。 教具准备:太阳系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
12、、自己读谚语 1、自己读谚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不理解的词查词典。 2、小组内讨论谚语的意思。 3、利用各种方式练习背诵。 二、阅读短文 1、自己默读课文,不理解的词查词典,标出短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 讲了什么内容。 2、讨论问题 (1)地球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3)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存在? 3、 自由发言。 二、作业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以“暑假怎么过”为内容,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提高口头表能力。 2、启发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尽量把暑假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 教学过程 一、自己准备 想想自己暑假面具有什么打算?准备怎么过?要有意义,生活还应丰富多彩。 二、小组讨论 全班分几个小
13、组,在组内谈自己的打算。 三、在班上介绍 各组选出说得好、活动安排好和同学在全班发言。 四、大家评议、补充 发言后,大家评出自己认为说得好、安排得好的同学,还可以提出补充意见和建议。 五、总结表扬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习作,提出习作要求,让学生写出科幻故事。 2、展开想像,作文内容要具体。 教学过程 一、明确写作要求。这次习作要求同学编故事,所谓故事,必须是有头有尾的,所讲述的内容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而这次编故事还必须是科幻故事,所以要求学生要大胆想像,从这点上看这次写科幻故事的作文与想像作文有共同之处,而不同之处是这次作文要写好故事情节。 二、同学们回忆黑猫警长、小灵通漫游未来这些故事,体会什么叫有情节?什么叫展开想像?什么叫富有吸引力? 三、共同讨论选材,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曾幻想过什么?哪些是属于科学幻想?使个人独立选材时做到心中有数。 四、想像大胆。既然是幻想就不是现实,要远远超出现实,还可以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使故事更吸引人。 五、学生作文,教师指导。 六、讲评2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