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课标要求】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1北京人的生活与生产状况(1)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2)生活、生产状况:使用打制石器;已经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2原始农耕生活原始农耕居民时间地点生产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使用磨制石器,种植
2、粟;半地穴式房屋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从北京人遗址、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4黄帝和炎帝的传说: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两个部落联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 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5.尧、舜、禹的禅让: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实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课标要求】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
3、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一)夏朝建立者:禹;时间:公元前2070年;都城:阳城。1.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建立。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2.王位继承制度: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二)商朝建立者:汤;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都城:亳;1.甲骨文: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青铜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商朝的司母戊鼎。(三)西周建立者:周武王;时间:公元前1046
4、年;都城:镐京。1.巩固措施:实行分封制。(1)目的:巩固统治。(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交纳贡品、镇守疆土、带兵随周天子作战。(3)分封的意义: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强盛的国家。(四)东周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社会大变革(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动荡、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破坏;各国纷纷变法,确立封建制度;社会:文士阶层活跃,受到重用;军事:诸候争战,战争频繁(春秋以争霸战
5、争为主,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文化:私学兴起,百家争鸣。1.春秋时期(1)经济大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2)政治大动荡: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霸)(3)民族大交融: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夷等民族长期斗争中,出现民族交融。2.战国时期战国七雄:韩赵魏齐楚燕秦(1)战争方式转变:由争霸战争变为兼并战争。(典型:桂陵之战、长平之战)(2)商鞅变法(秦国秦孝公时期)目的:富国强兵背景:经济(根本原因):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阶级:地主阶级实力增强;适应社会变化。内容: 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意义:秦国的国力大增
6、,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 最强盛的诸侯国,实现富国强兵,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各国经过变法,纷纷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赏赐土地(3)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筑,发挥着防洪 、 灌溉、 水运(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作用,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4)思想大发展百家争鸣(战国形成)背景:A.经济(根本原因):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B.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阶级:“士”阶层崛
7、起。主要的思想流派: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代表作儒家孔子核心思想:仁;论语(弟子整理)政治主张:以德治国;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孟子荀子政治主张:礼治、尊卑有序;荀子道家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老子庄子道法自然庄子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结合,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韩非子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墨子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孔子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基,对后
8、世影响深远。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课标要求】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一)秦朝的兴衰1.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1)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9、政治上:a.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史称“秦始皇”;b.中央设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皇权至高无上;c.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文化上:统一文字,通用小篆,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初步基础,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2
10、.秦末农民大起义:由于秦的暴政(重赋税、重徭役、重刑罚、焚书坑儒、秦二世残暴)激化社会矛盾。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掀起了反秦浪潮。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抓住时机直抵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3.楚汉之争:西楚霸王项羽VS汉王刘邦,争夺帝位。最终刘邦胜利,项羽自刎。(二)汉朝1.西汉建立者:刘邦(汉高祖);时间:公元前202年;都城:长安(1)西汉初年:汉高祖及其继任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并且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政治: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11、削弱诸侯;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兴办太学(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对外交往:A.丝绸之路:a.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b.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c.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的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B.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管辖,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C.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12、,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营。2.新朝时间:公元9年;建立者:王莽(改革加剧社会矛盾,被农民起义推翻)3.东汉时间:公元25年;建立者:刘秀(光武帝);都城:洛阳 (1)政治:东汉初期:光武帝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刑罚,整顿吏治,缓和民族矛盾,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东汉统治。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等在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领导了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史称“黄巾起义”(2)对外交往:东汉时期,派班超出使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4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宗教:佛教:起源于印度,张骞通西域之后,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道教:中国土生土
13、长的宗教,东汉末年在民间兴起。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2)史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科技: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医学:A.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制成世界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编创体操“五禽戏”;B.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后世称其为“医圣”。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
14、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1.东汉末年:(1)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力局面形成奠定基础2.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 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3.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1)西晋的短暂统一: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灭亡:316年。(2)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15、。(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时期:东汉、魏、晋时期东晋十六国: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结果:氐族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4)东晋的兴亡: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420年,东晋灭亡。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景象。(5)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4.江南地区的开发(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2)影响:江南地
16、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6.北朝: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1)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以少胜多大败前秦(2)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措施:494年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鼓励与汉贵族联姻。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7.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农学: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2)数学:祖冲之是南朝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 (3)书法: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欣赏。钟繇和胡昭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名家。钟繇独创楷书书法。东
17、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被后人誉为“书圣”。(4)绘画:东晋顾恺之擅长画人物画,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课标内容】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一、隋朝(581年-618年)隋文帝杨坚,都城为
18、长安;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从605年起)(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2)中心: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3)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4)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5)影响:促进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利);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弊)。2.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炀帝)1.创立(隋朝):隋文帝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2.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
19、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3.影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影响深远。3.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618年隋朝灭亡二、唐朝(618年-907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都城长安。1.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1)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2)原因:(1)他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敢于直言的魏征);广纳贤才,知
20、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3)推行革新措施: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4)巩固边疆:反击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2.女皇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巩固并开拓。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基础。3.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21、(唐朝最鼎盛时期)1.唐玄宗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2.原因: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4.盛唐气象(1)经济的繁荣:农业:垦田面积增加,生产技术改进,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蜀锦冠于全国;越窑的青瓷、 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商业:长安城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2)民族交往与交融: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
22、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2.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作用: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3)开放的社会风气: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精神风貌)(4)多彩的文学艺术:唐诗:A.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诗仙”。B.杜甫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C.白居易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书法:颜真卿,代表作颜氏家庙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碑。绘画: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吴道子代表作送子天王图。5.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与日本的交往: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节
23、。鉴真东渡: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2)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唐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标志唐朝灭亡。四五代十国(907960)时期:1.特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
24、续,其开国君主都是手握兵权的将领;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2.认识: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课标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
25、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一、北宋、辽、西夏: (一)北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都城:东京(开封)。1.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措施:军事:“杯酒释兵权”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军队实行更戍法;中央: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地方:实行地方长官三年一换,各州设置通判。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2.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北宋实行了重文轻武政策。这一政策有利于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
26、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安定。3.王安石变法:(1)背景:冗兵、冗官、冗费导致的积贫积弱的局面。(2)目的: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3)内容:领域措施目的经济募役法限制官僚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农田水利法促进农业发展。政治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军事力量。2.辽民族:契丹族;建立者:耶律阿保机3.西夏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4.辽VS北宋:辽太宗时期,占领燕云十六州。宋真宗时期,辽与宋议和,这次盟约称“澶渊之盟”。5.西夏VS北宋: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二、南宋与金1.金民族:女真族;建立者:完
27、颜阿骨打;时间:1115年(1)扩大过程: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耻)2.南宋时间:1127建立者:赵构(宋高宗)都城:临安。南宋初年,金军南下,岳飞率军北伐,最后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宋金和议,至此南宋偏安江南。三、宋代经济1.农业:(1)粮食作物:两宋时期,由越南引入的占城稻得到推广。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等谚语。(2)经济作物:茶树,棉花种植区不断扩大。2.手工业:(1)纺织业:棉纺织业兴起。(2)制瓷业:五大官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江西景德镇发展为著名的瓷都;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
28、州的造船业世界领先。3.商业:(1)市场:打破时空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了草市。(2)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4.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西晋末年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最主要的原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四、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
29、金。(二)元朝时间:1271建立者:忽必烈都城:大都。1276年灭南宋;1279年完成统一。 2.元朝统治范围广泛,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3.民族: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4.制度:(1)中央:设置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2)地方:实行行省制:A.中书省直辖山东、山西、河北被称作腹里。B.其他地区设置10个行省。C.作用:中国省制的开端。台湾地区:在澎湖到设置了澎湖巡检司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在西藏设置了宣政院,从此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5.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分裂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设立行省制度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加
30、强了对台湾和西藏的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五、都市和文化1.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都市。2.城市出现了娱乐兼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3.文学:文学形式代表人物风格代表作宋词苏轼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婉约派声声慢辛弃疾豪放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元曲关汉卿窦娥冤l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称为“元曲四大家”。4.史学: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写了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六、科技与中外交通1.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书。北宋时匠人毕昇发明了
31、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指南针:(1)发明战国时期,称为“司南”。(2)宋朝出现指南针。(3)作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3.火药:唐朝时期发明,唐朝末年,开始运用于军事领域;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使欧洲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4.交通:(1)陆上:宋朝的驿站比较发达;(2)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3)作用: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课标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
32、弊端。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以红楼
33、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一)明朝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都城:应天府1.强化皇权措施:地方: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军事:设立五军都督府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明成祖设立内阁;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2.思想文化: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有严格的规定,称为“八股文”,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这种取士方式被称为“八股取士”(消极影响: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使读书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3.经济:农业: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
34、和向日葵。手工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代表:青花瓷)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并出现了一些有名的商帮,山西的晋商和安徽的徽商。4.对外关系:(1)郑和下西洋:目的:建立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影响:A,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B.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2)戚继光抗倭:这场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5.科技、建筑、文学:(1)科技:药物学: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是一本科技巨著,作者宋应星,此
35、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所编写的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2)建筑:明长城:起点:鸭绿江;终点:嘉峪关。北京城:1406年开始大规模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当时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3)小说艺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水浒传是元末明初另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施耐庵。西游记出现于明代中期,作者是吴承恩。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明朝时期书法艺术继续发展,书法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等。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6.灭亡:李自成起义,1644年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36、,明朝灭亡。(二)清朝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继位,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1.清朝统治(1)中央君主专制强化: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为常设机构。A.特点:a.皇帝至上;b.机构简单;c.人员精干;d.效率高,保密性强。B.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推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思想,阻碍思想、学术的发展与进步。(2)对地方:台湾:A.明朝末年荷兰人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B.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C.1885年台湾正式建
37、省。西藏:A.顺治皇帝赐予五世达赖金印以及“达赖喇嘛”封号;B.康熙皇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C.雍正皇帝时期,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新疆A.康熙皇帝率军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B.乾隆皇帝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C.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中俄边境:1685年和1686年,中俄爆发了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3)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A.清朝自大心理(天朝上国)B.抵御侵略C.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措施:只开放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影响:A.积极:对抵御侵略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B.消极: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发展进程。(5)文学艺术:(1)小说:红楼梦初名石头记作者曹雪芹,在乾隆晚期面世。(2)戏剧:昆曲:A.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B.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1790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逐渐形成“皮黄戏”,被称为“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