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聊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20162020 年)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教 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619 号)、省教育厅 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鲁教高字20168 号)等文件精神, 推进学校综合改革, 强化内涵发展,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与改革目标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 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 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 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为 牵引
2、,强化问题导向,创新发展模式,突破瓶颈制约,增强办 学活力,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核心竞 争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2.改革思路坚持创新发展。把改革创新放在学校发展更加重要的战略 地位,全面推进综合改革,以完善科学评价机制、促进资源配 置方式转变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使学校 1 各领域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坚持特色发展。把特色发展作为打造学校品牌的重要手 段,围绕区域产业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优势学科专业群; 进一步凝练学科专业方向,注重边际创新,培育新的学科增长 点,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
3、门人才、建设优势学科、造就高水 平学术带头人和集聚创新团队等方面形成鲜明办学特色和亮 点。坚持开放发展。积极融入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主流,加强 产学研合作,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合作向深度广度发展, 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和效益,在贡献中争取多方支持,为学校可 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坚持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弘扬聊大精神,建设良好 校风教风学风,推进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强化党建和思想政 治教育,营造和谐环境,形成发展合力。正确处理内涵和外延、 教学和科研、学术和行政、特色发展和整体推进等重大关系, 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努力推动形成各领域欣欣向荣的发展局 面。3.改革目标到 2020 年,学校核心办
4、学指标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培 养质量显著提高,学术创新水平、服务社会能力大幅提升,转 型发展效果明显,形成科学完善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术创新体系、开放发展体系、文化制度体系,成为山东省高 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科技创 新中心和文化中心,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综合 2 实力进入全国普通高校前列。二、改革任务(一)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1.全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校师生员工,探索实施基层单位理论学习示范点 培育工程,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预警制度,形成全方位、立体化 的党员干部学习服
5、务体系。推进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制度的贯 彻落实,推进在科研院所、科研团队、教研室设置党支部,探 索按系、专业设置学生党支部,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 支部制度,落实特邀党建组织员制度,推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 严格党员发展和管理,完善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 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强化校院两级党校建 设。实施干部换届制度,实行干部年度考核与任期目标考核相 结合的考核模式。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 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 育成果,继续抓好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努力形成风 清气正的办学环境。2.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实施聊城大学
6、章程,加强章程配套制度建设,2016 年底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科学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 的校长负责制,完善聊城大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 办法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制度, 党委常委会每月不少于 2 次,校长办公会每周不少于 1 次, 3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体制机制。 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完善聊城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和聊城 大学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一线教师在学术委员会和学院教 授委员会的构成不少于委员总人数的 50%。健全学术委员会会 议制度、议事规则、监督机制,有效保障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 学术事
7、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完善校内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推进校务公开,扩大有序 参与,依法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完善教职 工代表大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2017 年制 定聊城大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落实学生代表大会职能。推进学校管理机构改革,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职能转 变。强化监督监察,2016 年制定实施聊城大学廉政风险重 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监督管理办法,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岗位 和关键环节的内控规范与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3.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成立学校理事会,成员主要由学校党政负责人、教职工代表、杰出校友、行业企业代表和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充分发 挥理事会对学校
8、改革发展的咨询、协商、审议与监督作用。完 善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积极争取 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办学。各学院成立院企院所合作委员会,各 专业设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全面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执行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 办法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发布信息公开指南 4 和目录,通过学校门户网站、校报、宣传栏等渠道,及时公开 相关信息,接受各方监督。4.强化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 作为省级试点单位,做好二级学院取消行政级别改革,实行职员制。坚持和完善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教代会制 度,建立学院行政负责人向教代会报告工作制度,充分发挥教 授委员会在学院学术
9、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提升科学管理和民主 决策水平。强化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改革学院经费划拨办 法,下放学校管理事项,依法依规扩大学院教学科研、岗位聘 任、绩效分配、经费使用、学生奖惩、资产内部调配等管理权 限,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扩大其在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权, 建立健全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调 动校院两级办学积极性。按照学科归属,逐步优化学院设置和 学科专业布局,实施学院分类管理。(二)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5.调整规模和结构 到 2020 年全日制在校生 35000 人左右,其中本科生 33000人左右,研究生 2000 人左右。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
10、养规模 和质量,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力争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6.优化专业布局 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定期分析机制,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参照教育部、省教育厅和社会第三方专业评估结果,完善 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及退出机制。加快发展社会急需专业,优先 发展特色优势专业,大力改善新办专业教学条件。严格控制专 5 业总量,鼓励学院以专业置换的方式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适当 增设工学、农学类专业;着力提升传统文理优势专业内涵,进一步彰显特色。 实施“聊城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发展支持计划(2016-2020年)”,努力获批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多方 筹措资金 1 亿元,重点建设与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
11、相 对接的本科优势特色专业(群)20 个。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 用型重点或培育建设专业(群)5 个左右,学校按照不低于与 省财政 1:1 的经费匹配比例进行强化建设,带动学校专业建设 水平整体显著提升,达到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标准。到2020 年,2-3 个本科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10-15 个本科专 业进入全国各类排名前 20%,整体专业结构能更好地支撑区域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7.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急需,实施学校“十三五”一流 学科建设工程,重点支持省“双一流”立项建设学科的发展, 扎实推进博士授权培育学科强化建设工程,建设以博士培育学 科为纽带的学科群落,打造引
12、领学科发展的学科创新团队。到2020 年,2-3 个学科进入省一流学科建设计划,4-6 个学科达 到全国普通高校一流水平,2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优化学科布局,以面向需求、创新引领、发挥优势、重点 突破、注重特色、相互支撑为原则,把握学科前沿发展趋势, 做好学科顶层设计,形成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新 兴学科之间相互促进、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6 实施特色应用学科建设计划,建设一批支撑区域化学化工 制药、生物制药、机械材料、现代通信、现代农业等重点支柱 产业发展、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应用学科;实施交叉学科平 台建设推进计划,实现跨领域、跨门类的学科交叉融合,积极
13、培育新的交叉学科生长点。提升学科平台建设水平,获批国家级、省部级高校协同创 新中心、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新 型特色智库、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 创新平台 25 个左右。(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8.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巩固“三二三”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大力推进分类培养,完善学分制改革,优化本科生培养方案。建立横向联 合育人模式,构建校际联盟,推动师生交流访学,完善学分互 认机制;总结推广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建立科教 融合、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将科研成果、先进技术、企 业培训课程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与行业企
14、业共同制定人才培 养方案、设置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实习基地、 实施培养过程。加强季羡林学院建设,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方式。建立优秀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制度,创设有利于学生 参与科研的教学环境,推行探究型教学模式。深化“1335”国 防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推进卓越教师、卓越法律人才、 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等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9.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7 实施“聊城大学课程建设支持计划(2016-2020 年)”,对接行业需求、职业标准和学科发展前沿,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 专业教育,以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为重点, 提高课程质量,增加课程数量,提高选修课、实践课比重
15、,工农医类专业实践学分比例逐渐达到 30%以上,人文社科类专业 达到 20%以上。实施课程准入与退出制度,加大通识教育课程 开发力度,重点建设一批模块化、系列化、有特色的通识教育 核心课程。实施优质课程建设工程,到 2020 年,通识教育必 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全部达到校级精品课程标准。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课程资源平台,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 享,加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力度,建设一 批以慕课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 课程。10.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学时、 学分比例,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提高本
16、科 生毕业论文(设计)真题真做的比例,加强毕业论文(设计) 指导与过程监控。强化理论实践相融合的教学环节,深化基于 项目、问题、案例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对实践教学环节鼓励 采用实际操作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施实践教 学平台建设计划,重点建设 20 个基础实践教学平台。11.完善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体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构建聊城大学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德育体系。 8 加强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 渠道、主阵地作用,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增强教学实效性。 加强体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和生态文明教育。调整 培养方案
17、,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深入挖掘专业课蕴含的德 育内容,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课程要主动发挥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展开、深化和呼应作用,教会学生用马 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和研究专 业知识;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学生求真求实科学精神的 培养;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要积极渗透严谨有序、敬业专注、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师范类专业课程要按照“四 有”好教师标准,加强师范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 的职业自觉,努力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在德育中的有机融 合、相辅相成。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扎实推 进辅导员与班主任、专职辅导员与兼职辅导员“两结合
18、”工作。 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打造若干具有广泛影响的核心价值观 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突出以聊大传统、聊大精神、 聊大校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文化教育,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 能。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生活方式教育,并将其融入 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12.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 制定并实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系列制度,完善教师课堂教学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强化新入职教师教 学能力培训,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达标测试制度,开展丰富 多彩的传帮带、课堂教学竞赛、教研活动等,建立良好教学文 9 化环境。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创新,探索并逐步实施小班互动式 教学、学研小组等教学组织形式
19、,大力推广探究式、案例式等 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建立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 有机结合、有利于教学方法创新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运行机 制。扩大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 型教学模式,支持名师名课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围绕教学内 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学生学习评价改革等,加 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大力推广优秀教研成果应用。13.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院教授委员会作用,推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民主化。建立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 布制度和学院教学经验交流制度。健全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构建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第三方专项评估制度,修订教师本
20、科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师教学奖励相关制度。健全教学管理规章 制度,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学运行管理。14.提升教学研究水平 实施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工作,深入挖掘学校在本科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优势和特色,遴选 20 项基础扎实、 特色鲜明的教学成果进行重点培育,通过系统梳理和持续改 进,进一步完善内容体系,凝练项目特色,增强推广价值,形 成一批高水平教学成果,力争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10 项 以上。15.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 10 展。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遴选与分类管理,推进完善产学研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
21、育质量提升计 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优 质课程和案例教学库,每个专业重点建设 2 门以上高水平核心 课程,搭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建设, 创新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盲审、答辩等系列制度, 引导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力争应用性论文 达到 70%,切实提高服务社会的质量。强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 地建设和管理,到 2020 年新增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10 个。推 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健全研究生质量评估体系,构筑社会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16.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由“通识教 育+专业教育+
22、创新创业教育”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 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在内的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提高实践课比重,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占专业总学分 的 6-8%,工农医类专业实践学分比例逐渐达到 30%以上,人文 社科类专业逐渐达到 20%以上。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十三五”期间,建成 1-2 个省级开放式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和创新 创业教育示范中心。继续加强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推进全体教师参与,使创新 创业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发创新创业类课 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配足配强指导教师,做好学 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搭建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为主体的 11 创新创业项目培
23、育平台,实施“一专业一竞赛”工程和“互联 网+”创业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支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 练计划项目,获批山东省创新创业示范中心。17.加强招生就业工作 适应“专业(群)+学校”的招生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各专业招生配套制度。完善吸引优秀生源相关政策,提高生源质 量。推进就业指导中心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建立网络课 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分类指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的就业指导 模式。完善专业就业市场数据库,组织好各类综合性就业招聘 会和地域性、行业性专场招聘会。实施“就业白皮书”信息发 布制度,形成有效促进教育教学与就业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反 馈机制。完善就业工作年度考核制度,持续提升就业率和就
24、业 质量。(四)强化应用性科学研究,提升服务社会能力18.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坚持服务战略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瞄准重大科技需求和学术前沿,加强协同创新团队建设,加大组织科研力度, 承接一批重大项目,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及高 层次奖励,提升我校特色优势学科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影响力和 话语权,促进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健全以任 务为依据的人事聘用管理制度,建立约束激励机制,落实以质 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科研积极性, 激发创新活力。强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责任, 与企业、地方开展深度合作,和地方政府、企业建立长效合作 12 机制,联合申报和承
25、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大科技成果 奖励。到 2020 年,承担 200 项以上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重点 或重大项目 10 项左右;承担 400 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承接企业科技研发项目 200 项左 右;科研经费总额突破 2 亿元;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学术专著 总数达到 8000 项以上,其中被 SCI、EI、CSSCI 等收录 2500篇左右,取得应用技术成果 100 项左右,获得授权职务发明专 利 200 项左右;省部级以上奖励 110 项左右,其中国家级科研 奖励 3-5 项。19.加强创新平台和学术团队建设 实施学科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围绕聊城市“十三五
26、”有色金属及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 生态造纸、纺织服装、轴承加工、食品加工八大产业群,结合 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积极开展有色金属、新型化学储能、新能 源汽车、陶瓷与高分子材料、电子与信息工程、智能制造装备、 生物制药、畜禽养殖与动物医学、功能营养食品等领域的基础 研究和技术研发。在能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新材料与化工、 新一代信息技术、质量管理、人文社科与经济管理、体育与竞 技、区域文化研究、新型法制建设等领域建设高水平学科科研 创新平台。实施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计划,以重点学科、 博士授权培育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支撑,重点建设高水平创 新团队 5 个;以省级重点建设项
27、目为依托,重点建设核心创新 团队 15 个;以基础学科提升计划和新兴学科培育计划为支柱, 13 重点建设骨干创新团队 30 个。 20.创新学科科研管理方式推动科学研究由学科导向向需求导向、由封闭分割向开放 协同、由要素分散向资源汇聚转变,建立激励和约束制度,强 化团队优势。创新学术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激发基层学 术组织活力,大力推行“学科带头人+团队”组织模式,完善 学科和科研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完善学科运行和激励机制,完 善周期性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过程评价机制,建立开放 评价、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2017 年制定科研成果分类评价办法,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
28、 术转移、成果转化的不同特点,实施科研分类评价。充分利用 第三方评价结果,调整学科布局与资源分配。改革学科资源投 入方式,完善学科建设经费分配机制,健全效益评估制度,加 强绩效管理。21.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撑体系,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打通基 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将学 校科技转化中心建成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校地共 建 2-3 家科技成果转移中心,转移、转化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成 果 30 项以上。建设学校科技成果推介网,推动创新成果与产 业需求有效衔接。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模式,促进科
29、 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设 立科技成果孵化基金,建立重大成果转化孵化机制。 14 22.推进校地合作共赢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围绕聊城市及周边 市区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小微科技 企业的创新发展,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地、校企对接平台,促进 学科、科研与产业互动。建立应用型学科与相关企业的沟通合 作机制,使每个应用型学科同 1-2 家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 合作关系。积极共建技术创新研发平台,构建政产学研用有机 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参与关键技术攻关,提供咨询 服务和人才培养、培训服务,新建共建研发机构 8-10 家,建设产学研基地
30、 50 家。制定聊城大学服务聊城行动计划(2016-2020 年),加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政 策研究,将聊城质量发展研究中心、聊城发展研究院、生物制 药研究院等一批共建机构建设成为支持地方发展的重要思想 库和智囊团。完善政产学研用合作的政策支撑体系,提高教师 服务社会的积极性。2017 年修订聊城大学科技人员服务企 业实施方案,将社科类教师纳入到服务锻炼范围,鼓励教师 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参与企事业横向课题研究。与企业联合承 担省级以上研发项目 25 项以上,获国家级科技奖励 2-3 项。 实施优质教材建设工程,探索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将最新科研 成果、新技术与新工艺、行业新规划等融入
31、教材,与地方政府、 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建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扩大专业 教师与行业企业专业人才互聘“双百计划”实施领域,强化实 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15 23.加强师德教风建设认真执行中共聊城大学委员会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中共聊城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青 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题 的师德教育。2016 年起实施新教师入职宣誓制度,通过召开 教师节座谈会、举办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等途径,强化其责任感、 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严格执行聊城大学教师职业道
32、德规 范,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将其作为教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 评聘和奖惩的重要依据。2016 年修订学校有关预防与处理学 术不端行为的办法,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规范教师的学术 行为,引导广大教师树立严谨、创新、诚信的学术风气。24.创新用人机制 完善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管理办法,在省核定控制总量内,根据教学科研事业发展需求,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和年度用 人计划,严格招聘程序,保证规范透明。到 2020 年,专任教 师达到 2000 人,专任教师队伍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 和不同学科间配置结构进一步优化。围绕重点学科建设,依托“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万人 计划”“国家杰青”“泰山学者”等实施高层
33、次领军人才和学科 专业带头人引进支持计划,投入 2 亿元,按照“一事一策”,建立绿色通道,加速引进培养一批优秀学科专业带头人,注重 应用型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 学科专业带头人 20 名左右,“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6 “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数量有新 的突破。完善人才引进分类标准及管理体制,拓宽引进渠道, 继续推进教师博士化建设计划,投入 1 亿元,大力引进海内外 高水平博士,引进和培养优秀博士师资 500 名,专任教师中具 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 50%以上。25.促进教师发展 实施国际学术交流计划,投入 2000 万元,支持优秀教师
34、、团队到海外高水平大学、知名科研院所进行研修,逐步使多数 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教师具有国际学术背景。2017 年修订聊 城大学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实施方案,将社科类教师纳入到服 务锻炼范围,鼓励教师通过企业事业单位挂职、参与企业横向 课题研究等途径,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吸收高水平企业 行业人才为兼职教师,参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切实提高应 用型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实施中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 划,加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力度,建立学校、学院两级培训管 理体制,大力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继续推进“百人计划”, 投入 1500 万元,鼓励广大教师潜心教学科研,多出精品力作。 健全完善教师准入制度,进一
35、步提升新聘教师的整体素质。26.健全教师考评制度体系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意见,修订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考核办法,建立以激励为主的 教师考核机制,加大对教师教学成果的奖励,发挥考核评价的 导向作用,调动教师教学和管理积极性。修订专业技术岗位竞 聘晋升办法,岗位设置向教学一线倾斜,以学科(专业)建设 17 为导向分级分类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改革管理岗位设置方式, 以管理业务流程为导向按需设置管理岗位;2017 年底建立分 类分层级管理用人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制度,2016 年底前建立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相结合的 分配体系。进一步完善二级单位岗位绩效经费
36、核拨办法,建立 责、权、利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落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职业 年金制度,提高退休职工养老金核算的社会化水平。(六)扩大交流合作,提高开放办学水平27.拓展海外交流空间和渠道积极开拓与东盟、太平洋岛国和拉丁美洲等国家高校的校 际关系,聚力发展与欧、美、澳等国家高校的实质性合作,深入拓展与港澳台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校际关系的地域 布局,新建校际关系 15-20 所,新开发实质性校际交流项目20 个以上。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扩大留学生规模,各类 留学生年均在 150-200 人次。加强海外孔子学院建设,深化太平洋岛国研究,提升学校海外影响力,新建孔子学院 1-2 个。28.推进师资
37、队伍国际化设立二级学院国际合作交流专项支持基金,支持院系建立 国际合作关系,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实施高层次国 际论坛和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支持计划,重点学科、优势专业 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高质量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或高层论坛。完 善国际科研合作管理制度,支持教师申报国际性科研项目。提 升教师队伍国际交流能力,完善教师公派出国研修模式,推进 教师国际交流常态化,到 2020 年底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 18 达到 500 人。完善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邀请更多海外专家来校工作和讲学,在校长短期外籍专家达到每年 100 人次。29.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优化现有中
38、外合作办学项目,扩大项目的专业覆盖面, 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达到 3-4 个、硕士项目达到 2 个。积极探索与国外高校合作兴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途径。制定课程国际化、特色化发展实施办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设立学生国际交流专项基金,实施各种形式、层次的海外交流项目,拓展学生海外交流渠道和规模, 力争使本科生具有海外访学经历的人数比例达到 5%,研究生达到 10%。30.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开展对口帮扶民办高校,继续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担任党建 联络员、督导专员,支持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办学水平;选派骨干教师、管理人员支持山东华宇工学院提 升办学质量;继续派出专职管理干部,加
39、强与泉林集团的合作, 办好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发挥我校管理、学科科研、课程资源 和对口帮扶民办高校实验实训条件优势,在师资、实验实训、 在线课程资源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七)推进文化建设,培育高雅大学文化31.实施精神文化建设计划进一步明确校训、校风、校歌等学校文化标识系统的精神内涵,积极推进学校文化标识系统应用;优化校风学风教风,打造“书香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开展各类评比、 19 表彰活动,大力选树宣传学校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设立学校 文化建设基金,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的培育、申报和推 广工作;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弘扬学校传统精 神文化,构建聊大人精神共同体。32.
40、实施行为文化建设计划 弘扬“尚学”精神,追求“博学”素养,唱响“学在聊大、奠基人生”主旋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崇教敬业、求真 求实、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力争使每位学生拥有 1-2 项专业 技能或特长;开展好“学业导航”“师生面对面”等师生交流 活动,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学雷锋”“微公益”等校内外 公益活动,办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文化艺 术活动,让尚学文化成为校园风尚。33.实施学术文化建设计划完善学校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规范等制度,弘扬“骆驼精神”“冷板凳精神”,营造学术至上的学术风气、学术环境 和学术行为;发挥学校科研
41、导向、激励政策作用,扶持推动师 生学术团体创新,促进广大教师潜心治学、科研,多出有分量、 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多举措鼓励研究生潜心治学,创造优秀学 术成果;以运河文化研究、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等省重点学科、 省人文社科基地为依托,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区域非物质 文化遗产;办好“聊大讲坛”学术文化论坛。34.实施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计划进一步发挥校史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育人功能,积极 20 推进大学生活动中心建设;加强对校园文化景观的规划和设 计,挖掘完善校园文化景观的育人和文化内涵,努力建设环境 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突出、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 环境;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自动化办公
42、,加强 校园舆论生态建设;结合学院(部)学科专业特点,以教学楼 及周边区域为重点,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学院品牌文化,营造 良好的育人文化环境。35.实施校友文化建设计划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在校生宣传学校优良传统和治校办学精神,使他们对母校文化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利用 新生入学、毕业教育和老校友返校等机会,采取各种形式,培 育和增进在校学生的校友意识以及“与母校共荣辱”的价值观 念;为毕业生提供方便,促成他们与就业所在地的校友会取得 联系,为地方校友会增加新鲜血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友活动, 繁荣校友文化。(八)加强条件建设,优化公共服务体系36.优化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
43、,提高国有资产收益,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与保值增值。实施公用房有偿使用制 度,推进公用房使用制度改革。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8000 万元,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完善大型仪器设备 共享机制,实行大型仪器共享开放补偿制度,最大限度发挥使 用效益。完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专业研究三个层面实验教 学中心建设,建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程训练与研究中心、 21 大型仪器测试中心等公共教学平台,组建若干交叉学科创新实 验室。强化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学 生自主设计实验机会。纸质图书达到 350 万册,加强外文原版 图书的引进,丰富电子图书及权威数据库资源,提高图书文献 服务的
44、信息化水平。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增强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信息资源整合集成,深入推进校园门户网站、网络教学平 台、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电子办公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 数字图书馆、档案信息系统等应用平台的开发建设,建设数字 化、信息化校园和智慧校园。积极推进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和 谐校园、平安聊大。37.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和管理 编制校园建设五年规划,优化办学空间。完成新实验实训楼等建设项目,新增教学科研用房 6 万余平方米。建设一批高 品位的休读点,打造特色园景,建设“园林校园”。围绕提高 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推进管理体制、节能监管和维修维 护等系列后勤改革。不断拓展和改进后勤、物业、社区的服
45、务 项目,改善学生食宿条件,使文体活动场所更大程度地惠及师 生,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三、保障措施(一)经费保障在积极争取政府办学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在区域经济社 会发展服务中获得办学资源,力争教育事业总收入达到 42 亿 元。深入开展校地、校企战略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教 师积极争取各类科研课题,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项目产业 22 化,大幅提升科研经费和服务社会收入在学校总经费中的比 例。依托学校理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校友会平台,加强与 校友及社会各界的沟通和联系,积极争取社会捐赠。推进开源 节流,全面推进办学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规范资 金安全运行效益
46、管理,建立健全学校监督和内控机制,加强学 校内部审计监督。(二)组织保障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聊城大学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协调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八个工作组,负责制定并落实各相关 领域综合改革实施细则,研究分析相关领域内制约学校改革发 展的突出问题,指导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实施相关综合改革项 目。领导小组及时调度综合改革进展情况,交流改革成功经验 和做法。2.营造改革氛围 加大对综合改革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目标任务等的宣传力度,在校报、校广播电台、校电视台、校门户网站等设立综 合改革专题专栏,做好思想动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 调动广大师生员工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3.强化督查督办 编印综合改革工作简报,密切跟踪改革进展、定期通报改革进展情况,及时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督促各类 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和总体目标 圆满完成。 23 附件聊城大学综合改革重点项目一览表序任务责任牵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