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综合规划调整完善核心技术专业方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956539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综合规划调整完善核心技术专业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综合规划调整完善核心技术专业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综合规划调整完善核心技术专业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综合规划调整完善核心技术专业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综合规划调整完善核心技术专业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xxx土地利用总体计划调整完善技术方案xxxxxxxxxx二一x年x月目 录一、目标任务1二、关键依据2三、技术路线4四、程序和方法6五、关键结果19土地利用总体计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基础依据,是促进经济社会可连续发展关键保障。为认真落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常态下对土地利用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础稳定、质量不下降,土地节省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维护计划严厉性和可操作性,依据国家和省、市对土地利用总体计划调整完善工作要求,制订本技术方案。一、目标任务(一)总体目标在全方面总结本区域土地利用和计划管理中成功经验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需要,针对计

2、划实施中存在关键问题,坚持保护优先、节省集约,统筹兼顾、突出关键,上下协调、有序推进基础标准,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现行计划中期评定结果,合理调整计划目标和调控指标,优化基础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础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更新计划结果和数据库,提升计划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提供基础依据。(二)关键任务1. 开展中期评定。全方面总结现行计划实施情况,客观研判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对土地利用影响,对现行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定,摸清情况、分析趋势、找准问题、查明原因,提出改善计划编制和管理政策提议。2. 进行专题评价。围绕计划调整完善工作要求,

3、组织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生态保护关键性评价和城市用地限制性/适宜性评价,为计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3. 调整计划目标。依据上级计划下达计划调控指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需要,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战略、基础方针和计划目标,统筹安排各区域和各类用地,关键落实好耕地和基础农田保护任务,合理确定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和生态用地规模。4. 优化空间布局。在坚持统筹安排基础上,根据布局基础稳定、数量不降低、质量有提升要求,对现有基础农田空间布局作合适调整;依据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要求,调整和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科学安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4、促进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土地利用空间格局。5. 推进“三线”划定。依据调整后计划关键调控指标和用地布局,优先划定永久基础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并和土地用途分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相衔接。6. 更新计划结果。依据计划调整完善结果,形成调整完善后计划文本、计划说明、计划图件,同时更新计划数据库,关键更新土地用途区图层和建设用地管制区图层,并做好质量核查,保持土地计划数据库现势性。二、关键依据1. 中国土地管理法;2. 中国城镇计划法;3. 中国环境保护法;4. 中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5. 基础农田保护条例;6. 土地复垦条例及其实施措施;7. xxx实施中国土地管理法

5、措施;8. xxx基础农田保护措施;9. 土地利用总体计划编制审查措施(国土资源部第43号令);10.国务院相关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决定(国发28号);11.国务院相关加强土地调控相关问题通知(国发31号);12.国务院相关促进节省集约用地通知(国发3号);1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相关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计划编制指导意见通知(国土资厅发51号);14.国土资源部相关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计划实施管理通知(国土资发2号);1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相关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计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通知(国土资厅函1237号);16.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相关深入做好永久基础农田划定工作通知(国土资发128号);17.

6、国土资源部相关xxx促进“一区一带”科学发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复函(国土资函709号);18.xxx人民政府办公厅相关印发xxx促进“一区一带”科学发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通知(xxx政办发73号);19.国土资源部相关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通知(国土资发18号);20.国土资源部相关推进土地节省集约利用指导意见(国土资发119号);21.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计划编制规程(TD/T1025);22.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计划制图规范(TD/T1022);2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计划数据库标准(TD/T1028);24.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计划编制规程(TD/T1025);25.乡(镇)土

7、地利用总体计划制图规范(TD/T1022);26.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计划数据库标准(TD/T1028);27.xxx主体功效区计划;28.xxx国土计划纲要;29.xxx土地利用总体计划();30.xxxxxx土地利用总体计划()和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计划;31. xxx和xxx城镇建设、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其它相关计划。三、技术路线首先,以二次调查结果及其连续变更到土地数据为基础,遵照统一标准、分类和要求,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定,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提出加强管理方法;其次,围绕计划调整完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

8、力评价、生态保护关键性评价和城市用地限制性/适宜性评价;再次,根据实有耕地面积基础稳定、质量不下降要求调整耕地和基础农田保护任务,在保持各乡(镇、街道)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标准不变前提下统筹调整各乡(镇、街道)建设用地规模;复次,根据布局基础稳定、数量不降低、质量有提升要求对现有基础农田空间布局作合适调整,依据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要求调整和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科学安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促进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最终,依据调整后计划关键调控指标和用地布局,推进“三线”划定,优先划定永久基础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土地用途分

9、区和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形成调整完善后计划文本、计划说明、计划图件,同时更新计划数据库,保持计划结果现势性,为提升土地利用统筹管控能力奠定基础。依据计划调整完善技术路线,坚持系统控制标准、主导性标准、协调兼顾标准和动态计划标准,以系统论和控制论为指导,围绕土地利用关键矛盾和破解路径,兼顾地方和国家利益、整体和局部利益、近期和长远利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静态和动态效益,关键技术方法采取空间分析技术和模糊判定、线性计划、动态仿真等方法。具体技术路线见土地利用总体计划调整完善技术路线图。“三线”划定生态保护关键性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计划中期评定永久基础农田保护红线合理调整完善计划目标和控制指标资源环境承载

10、能力评价城市用地限制性/适宜性评价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编制计划调整完善结果更新计划结果计划文本计划说明计划图件计划数据库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计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土地利用布局优化计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土地用途区划定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土地整改安排乡(镇)土地利用控制计划实施方法土地利用总体计划调整完善技术路线图四、程序和方法(一)中期评定及专题评价全方面总结现行计划实施情况,对现行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定,找出计划实施中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计划目标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提议;围绕耕地和基础农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规模、结构、布局、时序调整,完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生态保护关键性评价和城市用地限制性/适

11、宜性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及计划调整完善提议。(二)计划目标确定1. 计划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着眼处理土地利用重大问题,提出计划期间土地利用调控目标。确定计划目标依据关键包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级计划要求、县级行政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情况、土地供需情况和土地利用关键问题等。关键计划目标关键包含耕地尤其是基础农田保护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用地保障目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目标、节省集约用地目标和农村土地整改目标等。2. 计划指标。计划目标应经过具体指标量化,关键包含耕地保有量、基础农田保护面积、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土地整改补充耕地面积、人均城镇

12、工矿用地、建设用地总规模、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指标等。(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应满足计划目标要求。制订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1. 明确结构和布局调整条件。结构和布局调整必需满足上级计划下达各项约束性指标,和当地资源环境条件中硬性约束;2. 进行土地供需综合平衡。依据土地利用现实状况分析、潜力评价和需求估计,进行土地供求综合平衡。当县域内土地供给和需求难以平衡时,应依据计划编制标准和计划目标,提出对各类用地数量、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调配,处理供需矛盾方法;3.

13、 提出结构和布局调整供选方案。在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基础上,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预期、实施路径和计划保障方法不一样,提出多个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供选方案;4. 开展多方案评价比较。从方案实施可能性、效益、保障条件、社会敏感性等方面,对供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选优,提出推荐方案;5. 确定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对提出推荐方案及供选方案进行论证,征求相关地方、部门和教授意见,确定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确实定应遵照以下标准和次序:1. 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要落实上级计划确定基础性生态用地规模和布局,保护含相关键生态功效各类用地,保障生态网络连续性和完整性,形成基础生态屏障,保

14、留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提出关键生态廊道和斑块布局和功效要求,划定关键流域、重大灾难和关键污染治理区域,保障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用地。2. 优先保护耕地和基础农田。要严格控制耕地降低,根据不占或少占耕地标准布局新增建设用地,有序安排实施生态退耕,合理引导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向增加耕地方向进行,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应尽可能避免占用耕地,立即复垦灾毁耕地;要加大补充耕地力度,严格实施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赔偿制度,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在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要优化耕地和基础农田布局,在保持耕地布局基础稳定基础上,根据加紧现代农业建设、推

15、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对农业基础设施完善、质量好、集中连片耕地进行关键保护和整改,以农用地分等定级为依据优先把优质耕地划入基础农田,交通沿线耕地、城镇扩展边界外耕地、独立工矿和集镇村庄周围耕地,标准上应该划为基础农田。,根据面积不降低、质量有提升、布局总体稳定总要求,对基础农田进行合适调整,调整后基础农田数量不得低于上一级计划下达基础农田保护面积指标,整后基础农田平均质量等别应高于调整前平均质量等别或调整部分质量等别有所提升。3. 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行业发展计划和用地定额标准等合理确定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规模,优化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布局以满

16、足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客观需求,降低建设项目实施对当地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乡风民俗和人文景观等产生负面影响。4. 优化城镇建设用地布局。要依据人口和城镇化预期、城镇规模增加对城镇人均用地需求影响、农村生产生活方法改变对农村人均用地需求影响、节省集约用地要求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更新退出机制等原因综合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应根据点轴发展规律,形成城镇紧凑发展、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农村居民点集聚发展城镇建设用地格局;城镇新增用地,应该在统筹利用存量土地基础上,依靠现有城镇及基础设施,少占耕地和水域,避让基础农田、地质灾难高危险地域、蓄滞洪区和关键生态环境用地;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必需在城镇工矿用地

17、规模内控制,尽可能在城镇建设用地计划范围内统筹布局并和周围其它用地布局相协调;采矿、能源、化工、钢铁等生产仓储用地和其它污染性、危险性用地布局,应和居住、商业等人口密集用地保持安全距离;农村居民点新增用地,应用于中心村建设,可和旧村整理缩并相挂钩,控制自然村落无序扩张,促进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要优化城镇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协调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控制生产用地空间、保障生活用地空间,提升生态用地空间。5. 拓展农业生产和城镇绿色空间用地。要在调查评价基础上,根据土地适宜性合理确定园地、林地、牧草地、水产养殖地等用地规模和布局;依据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潜力,根据土地适宜性合理

18、安排农、林、牧、渔用地布局,引导园地向立地条件适宜丘陵、台地和荒坡地发展,保护林地资源、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对林地进行空间布局,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提升草地生产力,改善草地生态系统;充足发挥耕地、园地等农用地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综合功效,拓展绿色空间。在城市组团之间保留连片、大面积农地、水面、山体等绿色空间;将生态网络建设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现有自然保护管理体系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绿色生态空间。6. 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要稳定含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自然景观用地,顺应自然地貌形态,预留乡土植物群落生长和培育用地空间,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发挥自然景观用地

19、多重功效,构建良好土地利用景观风貌;要依据景观风貌和视觉效果要求,限制或引导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和布局。公路沿线限制沿路建设,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布局,形成含有较高视觉质量或较高可视度区域景观风貌,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连片保护和利用,穿插合理分布,确保关键视点之间视觉通廊开敞,安排土地整改区域,调整不合理土地利用类型和布局,实现景观修复和再造;要整体保护人文历史景观,保留关键文化线路和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修复、再造文化遗产长廊,形成多样化人文景观系统。(四)推进“三线”划定1. 永久基础农田红线划定。应以计划调整完善为前提,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相关深入做好永久基础农田划定工作通知要求落实。经

20、过计划调整完善,统筹耕地保护、城镇发展和生态建设,和各类各业用地做好协调,确定永久基础农田保护任务和空间布局,确保基础农田数量足、质量好、能保住。在计划调整完善基础上,根据相关要求和技术要求,把永久基础农田落实到具体地块,明确保护责任,设置保护标志,编制保护图册,严格监督管理。2.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计划中许可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和城市计划等相关计划充足协调,做好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建设用地适宜性、限制性评价,避让永久基础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避开蓄滞洪区、地质灾难高危险地域、矿产采空区等,充足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对于城市人口超出500万城市,标准上以

21、许可建设区边界作为城市开发边界,合适微调;对于城市人口500万以下城市,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趋势从严确定。3.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应以确保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为底线,经过开展生态保护关键性评价,在关键生态功效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最关键生态保护空间,确定生态保护红线边界。计划调整完善,要在现有计划严禁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关键区、风景名胜关键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目标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用地管控。(五)土地用途区划定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计划编制,应结合实际划定基础农田保护区、通常农地域、城镇村建设用地域、独立工矿

22、区、风景旅游用地域、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林业用地域和牧业用地域。各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参考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计划编制规程(TD/T1024)确定。土地用途区应依据土地用途管制需要划定,标准上各类土地用途区不相互重合。1. 基础农田保护区。下列土地应该划入基础农田保护区:(1)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同意确定粮、棉、油、蔬菜生产基地内耕地;(2)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耕地,正在改造或已列入改造计划中、低产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集中连片程度较高耕地,相邻城镇间、城市组团间和交通沿线周围耕地;(3)为基础农田生产和建设服务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其它农业

23、设施,和农田之间零星土地。下列土地不应划入基础农田保护区:(1)已列入生态保护和建设实施项目标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河)耕地;(2)已列入城镇村建设用地域、独立工矿区等土地用途区土地。2. 通常农地域。下列土地可划入通常农地域:(1)除已划入基础农田保护区、建设用地域等土地用途区耕地外,其它耕地标准上划入通常农地域;(2)现有成片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等种植园用地;(3)畜禽和水产养殖用地;(4)城镇绿化隔离带用地;(5)计划期间经过土地整改增加耕地和园地;(6)为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农田防护林、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其它农业设施,和农田之间零星土地。3. 城镇村建设用地域。下列土地应划入城

24、镇村建设用地域:(1)现有城市、建制镇、集镇和中心村建设用地;(2)计划预留城市、建制镇、集镇和中心村建设用地;(3)开发区(工业园区)等现实状况及计划预留建设用地。计划确定应整理、复垦城镇、村庄和集镇用地,不得划入城镇村建设用地域。在乡级计划中,城镇村建设用地域细分为城镇建设用地域、村镇建设用地域,并以复区形式表示村镇建设控制区。4. 独立工矿区。下列土地应划入独立工矿区:(1)独立于城镇村建设用地域之外,计划期间不改变用途采矿、能源、化工、环境保护等建设用地(已划入其它土地用途区除外);(2)独立于城镇村建设用地域之外,计划期间已列入计划采矿、能源、化工、环境保护等建设用地(已划入其它土地

25、用途区除外)。下列土地不应划入独立工矿区:(1)已列入城镇范围内开发区(工业园区)不得划入独立工矿区;(2)计划确定应整理、复垦为非建设用地,不得划入独立工矿区。区内建设用地应满足建筑、交通、防护、环境保护等建设条件,和居民点安全距离应符合相关要求。5. 风景旅游用地域。下列土地应划入风景旅游用地域:(1)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2)为游人服务而又独立设置管理机构、科技教育、对外及内部交通、通讯用地、水、电、热、气、环境、防灾设施用地等。6.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下列土地应划入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1)关键河湖及蓄滞洪区;(2)滨海防患区;(3)关键水源保护区;(4)地质灾难高危险地域;

26、(5)其它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需要进行特殊控制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划定应和相关专业计划相衔接。7. 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下列土地应该划入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1)经典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区域和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含有特殊保护价值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4)含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地质结构、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及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址;(5)需要给予特殊保护其它自然和人文景观、遗址等保护区域。8. 林业用地域。下列土地应该划入林业用地域:(1)现有成片有林地、灌木林、疏

27、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和苗圃(已划入其它土地用途区林地除外);(2)已列入生态保护和建设实施项目标造林地;(3)计划期间经过土地整改增加林地;(4)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运输、营林看护、水源保护、水土保持等设施用地。9. 牧业用地域。下列土地应该划入牧业用地域:(1)现有成片人工、改良和天然草地(已划入其它土地用途区牧草地除外);(2)已列入生态保护和建设实施项目标牧草地;(3)计划期间经过土地整改增加牧草地;(4)为牧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牧道、栏圈、牲畜饮水点、防火道、护牧林等设施用地。(六)建设用地空间管制1.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标准为加强对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根据保护资源和环境优先、有利

28、于节省集约用地要求,结合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安排,划定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和建设用地管制区。建设用地管制区应和土地用途分区相衔接,和计划关键控制指标相协调。2. 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和管制区划定要求县、乡级计划编制,应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计划编制规程(TD/T1024)要求,划定以下建设用地管制边界,确定对应建设用地管制区:(1)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和对应许可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2)建制镇镇区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和对应许可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3)大中型工矿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和对应许可建设区;(4)禁建边界,和对应严禁建设区;(5)结合实际,可对其它含相关键功效镇村,划定建设用地规模

29、边界和扩展边界,和对应许可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规模边界和许可建设区划定要求:(1)规模边界根据有利发展、保护资源、保护环境要求,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和其它相关计划充足协调基础上,依据各类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划定;(2)许可建设区应涵盖计划期内将保留现实状况建设用地和计划新增建设用地,划分为城镇、村庄、工矿等不一样类型;(3)许可建设区布局应进行多方案比选,优先选择有利于保护耕地和环境、节省集约用地方案,尽可能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少占农用地尤其是耕地;(4)许可建设区应和城镇村建设用途区、独立工矿用途区规模和范围相协调。扩展边界和有条件建设区划定要求:(1)有条件建设区在建设用地规模

30、边界外,根据保护资源和环境、有利于节省集约用地要求划定,避让优质耕地和关键生态环境用地;(2)扩展边界应尽可能采取关键河流、高速公路、铁路、绿化带、山体等含有显著隔离作用地物;(3)在无标准性冲突时,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可采取其它相关计划同类边界。禁建边界和限制/严禁建设区划定要求:(1)自然保护区关键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目标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水源保护区关键区、关键河湖蓄滞洪区、地质灾难高危险地域等,划入严禁建设区;(2)许可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严禁建设区以外土地划入限制建设区;(3)严禁建设区应和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规模和范围一致。(七)土地整改安

31、排县、乡级计划编制中,要依据统筹城镇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改。土地整改安排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城镇建设计划、产业发展计划、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计划、基础农田保护计划等相协调,提升计划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土地整改安排要深入调查分析各类土地整改潜力,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改善生产生活愿望和能力和资金保障水平,明确土地整改类型、规模和布局,确定土地整改关键区域和关键项目。农村土地整改安排,要重视保持农村风貌和当地特色,保留传统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中主动元素,保护农村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要充足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在整改方法、旧房拆迁、新

32、房建设等方面要为农民提供多个选择。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地方,要制订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案,明确农村建设用地整改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范围和复耕面积,确定拆旧区和建新区,共同组成增减挂钩项目区。增减挂钩要确保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和基础农田不降低、质量有提升。有条件地方,要将土地整改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整合涉农相关项目和资金。整改土地首先复垦为耕地,其次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预留农村发展用地;节余土地,用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八)乡(镇)土地利用控制县、乡级计划编制中,应分析县域内各乡(镇)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资源现实状况和利用潜力,明确乡镇土地

33、利用方向及相关政策。依据土地用途分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和基础农田保护、土地整改安排,在充足协调基础上,确定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九)计划实施方法制订围绕计划目标和方案,制订行政、经济、技术和社会等计划实施方法,确保计划有效实施。计划方法制订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同时要从县(区)实际出发,含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计划方法要关键针对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推进土地整改等方面,提出领导责任、组织制度、财政保障和监督管理等具体要求。(十)计划数据库建设依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计划数据库标准(TD/T1028)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计划数据库标准(TD/T1028)要求,完成县、乡级土

34、地利用总体计划数据库建设,形成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文本数据、元数据等结果,并进行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空间数据一致性等检验,质检经过后更新现行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计划数据库。五、关键结果(一)文字结果1.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计划中期评定汇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生态保护关键性评价、城市用地限制性/适宜性评价汇报;2. 调整完善后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计划文本、说明。(二)图件结果1. 县级计划结果图件。包含调整完善后土地利用现实状况图、土地利用总体计划图、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基础农田保护计划图、土地整改计划图、关键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计划图等。2. 乡级计划结果图件。包含调整完善后土地利用现实状况图、土地利用总体计划图、建设用地管制和基础农田保护图、土地整改计划图等。(三)表格结果包含调整完善后土地利用关键调控指标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耕地和基础农田保护指标表、建设用地指标表、关键建设项目用地计划表、土地用途分区表、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等。(四)数据库结果xxxxxx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计划调整完善数据库。包含调整完善后计划结果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文本数据、表格数据、元数据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