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镇体系计划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城镇和区域发展,主动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空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实现城镇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可连续发展,指导全县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协调城镇发展,统筹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历史文化遗存,依据中国城市计划法、村庄和集镇计划建设管理条例、建设部村镇体系计划编制暂行措施、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计划(川委办2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计划。一、基础概况(一)城镇建设概况县城城区计划面积2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城区城镇人口15万人,集镇计划面积3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4平
2、方公里,集镇人口12万人。潼川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郪江、云台、鲁班是省级风景名胜区。(二)农村概况我县是一个多民族、多人口农业大县。现总人口146万余人,占全省总人口1.69%,居全省第三位。全县有建制镇41个,乡集镇22个,94 个小区、936个村委会,8233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2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87% 。幅员面积2661万平方公里,农用土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88%,耕地面积77654公顷,占全县总面积30%。(三)村庄建设现实状况底,全县农村共有住房面积4066万平方米,人均拥有住房面积31.7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1706 万平方米,占42%;砖木结构510万平方米,占12.
3、5%;其它结构1850 万平方米,占45.5%。(四)农村人居环境我县为传统农业大县,农业生产为传统耕作方法,普遍使用化肥、农药,农村镇乡生活污水和垃圾搜集、处理设施较差,“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绝大多数农户使用是简易旱厕。农村畜禽圈厕混杂普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质量。二、指导思想坚持以党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目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计划。以建设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服务“三农”为基础目标,以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心,充足尊重农民意愿,充足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立足县情,建立和县域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相适应村镇体系,充足发挥县域城镇整体优势,促进社会经
4、济和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全县村庄计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全方面进步。三、基础标准(一)整体效益标准依据群体最优指导思想,调整好城镇布局和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协调处理好城镇间功效。(二)优势互补标准依据县域内不一样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加强城镇间协作,充足利用、发挥地域优势,突出不一样地域产业特色。(三)可连续发展标准立足于区域可连续发展,统筹安排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省有限土地资源,降低土地浪费,最大程度地降低开发建设对保护资源破坏,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处理好目前和长远发展之间矛盾
5、,做到有序发展。(四)要素集聚标准重视发挥关键城镇中心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县域生产力合理布局。(五)集约高效标准从整体性和协调性出发,妥善协调县域内部和县城和周围区域关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分工和流动,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六)市场导向标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利用市场手段,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城镇建设关系,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发展动态性和适应性。(七)突出关键标准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分类指导,区分缓急,重视实施,确保城镇协调发展和各项建设在时序和空间上有序整合。选准近期建设突破口,把计划超前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使计划含有操
6、作性。四、基础思绪立足比较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纵向跨越发展,横向互补竞争,突出整体协力,参与市场经济,综合协调发展。(一)以计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先导,在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前提下,优化城镇布局,控制低等级集镇发展,提升城镇吸纳、辐射功效,促进人口、资金、资源聚集,提升城镇规模层次,发挥城镇对区域经济支撑作用,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实现产业发展高级化和经济增加集约化,优化产业布局,保持和发展优势特色经济。依靠科技进步、现代化管理和高质量产品,形成经济集约化增加,实现产业升级换代。(三)推进农业资源节省型、效益型发展。改造传统农业,调
7、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基础形成农田标准化、作业机械化、生产集约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商业化。(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发展要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开发利用旅游业资源。 (五)坚持可连续性发展战略,发挥产业经济规模效应,突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把三台建设成为“山水园林城市”和“宜居城市”。(六)突出强化中心城镇建设,主动培育关键城镇,加紧城镇化进程。五、计划目标基础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快速推进城镇化,推进经济、社会、环境可连续发展,把三台建成丘区经济强县。抓好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道路硬化率达50%,通电率达100%,安全饮用水合格率达100% ,电视通讯覆盖率达1
8、00% ,清洁能源普及率达60% ,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实现人畜分离,垃圾实现集中堆放(清运)和无害化处理。配置必需教育、文化、卫生等生活服务设施。六、村镇体系计划(一)产业布局1、总体布局。根据“中心拓展,培育极点,沿线集聚,辐射全县”,以县城、芦溪(花园)镇为经济中心,以唐巴路(S101 线)、绵遂路(S205 线)、三大路、绵渝高速等交通干线为关键经济走廊,关键发展西平、塔山、观桥等关键城镇,兼顾永明、刘营、灵兴、景福、鲁班、新生、建平、八洞、乐安、富顺、金石、古井、安居、郪江等地经济发展,形成“双核、三轴、三区”县域经济发展格局。2、轴线布局。(1)省道20
9、5 线(绵遂路)全县工业发展走廊。依靠省道205 线,关键发展以潼川和芦溪(包含花园)这两个经济中心,关键发展纺织丝绸、食品加工、能源化工、机械制造,把省道205 线建设成为三台县工业发展走廊,并向两翼辐射,促进全县工业经济发展。(2)省道101 线(唐巴路)三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走廊。依据省道101 线沿线地形地貌条件和农业资源分布实际情况,将省道101 线划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以中丘宽谷地貌为主)关键发展优质粮油、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等服务城市产业,东段(中丘窄谷地貌为主)关键发展经济林业、水果、养殖等产业。(3)三大路三台县生态农业走廊。结合三大路沿线产业发展特色,依据地貌特点,大力发展优
10、质水果、蚕桑、林业、养殖等生态农业和配套旅游发展观光农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3、综合经济分区。(1)北部经济区。本区在县城北部,关键有芦溪、金石、建平、中太、刘营、花园、永明、塔山等建制镇乡。农业关键发展现代农业,工业以能源化工、新型建材、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为主,第三产业发展商贸、金融、信息、房地产业和休闲观光业。(2)中部经济区。本区在县城中部,关键有潼川、北坝、百顷、新德、富顺、灵兴、乐安、西平、古井等建制镇乡。利用县城经济优势,建立物资集散中心和商贸服务基地;推进传统工业行业升级,稳固发展机械和纺织丝绸等优势产业,主动发展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3)南部经济区。本区在县城南部,关键有新生、
11、观桥、景福、鲁班、郪江等建制镇乡。依靠三大路,打通和成南高速通道,以交通和旅游带动区域发展;充足利用鲁班湖、云台观、郪江古镇等丰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二)城镇化和城镇发展至,三台县城镇化水平达成36%左右,城镇人口达成42 万人左右。县域村镇体系发展总体战略是“强化双核、扶持三级、构建三线、发展三区、带动全域”。1、强化双核。形成潼川和芦溪(包含花园)为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双中心格局。2、扶持三级。西平、塔山、观桥三个城镇是发展条件很好,发展潜力较大城镇,分别分布于县城东北部、西部和南部,有良好交通和中心城市沟通,含有片区辐射带作用,是三台县城镇发展关键增加极和支撑骨架。
12、3、构建三线。(1)沿涪江城镇发展带。沿涪江城镇发展带串联了潼川、芦溪两个县域中心城镇在内9 个镇乡,该发展带自然生态条件很好,交通条件良好,吸引和辐射能力强,发展潜力巨大,是三台关键关键轴线。(2)沿唐巴路城镇发展轴。该轴线西接中江县,东连盐亭县,横贯县境东西,串联潼川镇在内7个镇乡,是县域村镇体系发展骨架性轴线之一。(3)富顺塔山中太芦溪金石建平西平鲁班观桥城镇发展环。该环线串联塔山、西平、观桥等在内11 个镇乡,在三台村镇体系发展中,该环线影响力还较弱。4、发展三区。(1)北部城镇辐射区:以芦溪镇为关键,以塔山镇为副中心,以建平、永明、金石、刘营为支撑点,带动和辐射县域北部镇乡经济社会发
13、展。(2)中部城镇辐射区:以潼川镇为中心,以西平镇为副中心,以乐安、古井、富顺为支撑点,带动和辐射县域中部镇乡经济社会发展。(3)南部城镇辐射区:以观桥镇为中心,以安居、新生、景福为支撑点,带动和辐射县域南部镇乡经济社会发展。5、带动全域。充足发挥关键城镇在村镇体系中承上启下枢纽作用,依靠区域内发展轴线,形成带动整个县域城镇社会经济全方面发展远景格局。强化城镇职能,突出中心城镇综合性,强调其它城镇职能专业化,建立“内有分工,外有特色”城镇职能体系。有计划、相关键地推进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小城镇示范区,把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市场建设有机结合,加紧
14、农村剩下劳动力转化,使城镇经济和乡村经济共同发展,形成城镇一体化发展格局。(三)村庄发展布局及整改1、村庄规模性质。全县村庄以散居形式为主,其行政村规模通常在1000人至3000人左右,自然村落通常不超出200人。其村庄性质关键有农业型、交通型、城郊休闲型、特色农业型、传统农业型等。全县村庄应结合其经济特点,发展主导产业、比较农业,引导农民致富。2、空间发展引导。主动发展村关键指市、县、镇乡确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引导发展村关键指其它行政村。限制、严禁发展用地范围关键有文物古迹、水源地、生态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滞洪蓄洪区、地质灾难或自然灾难易侵袭地域及其它法律法规要求保护范围等用地。 3、村
15、庄整改。(1)计划先行,有序推进。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编制新农村建设计划,分步实施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和建设。关键明确交通、能源、通讯、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有序推进,预防急功近利,大拆大建。(2)产业支撑,连续发展。村庄计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必需以发展产业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和加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抓好含有不一样产业特色村庄建设,提升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结合农业生产力布局,统筹计划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扎实农业生产发展基础。根据人和自然友好发展要求,严格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主动开展优美村庄、生态家园创建活
16、动,发明安全、方便、舒适、优美人居环境。(3)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充足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主动性,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主体作用。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群众直接收益分户建设项目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政府合适补助。要充足考虑农民群众经济承受能力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预防包办替换,增加农民负担,没有条件项目不强搞,群众没有统一认识不强推。(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据我县村庄数量众多、布局分散、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特点,综合考虑平坝地域、丘陵和山区农村自然条件和不一样经济基础,注意区分地域性、阶段性特征,避免“千村一面”。对过于零乱分散,不利于生产、生活自然
17、村落要逐步引导相对集中,集约使用土地,降低配套设施建设成本。同时重视保护农村山水田林自然生态风貌,弘扬历史文化,重视村庄建筑风貌,因地制宜塑造村庄特色。村容村貌整改和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关键内容包含:废旧坑(水)塘和露天粪坑整理,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清理,连通乡村之间道路、硬化村内关键道路,配套建设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垃圾集中堆放点及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公共消防通道等,突出抓好“两建(建庭院经济、建沼气池)、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七改(改路、改房、改水、改厨、改灶、改厕、改圈)”。(四)历史文化遗址保护1、对县域内文物古迹保护落实“保护为主
18、、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从物质要素和人文要素两方面进行保护。2、三台县历史文化保护分为县域历史文化环境风貌区、老城风貌保护区及历史性地域。计划空间组成是由老城风貌保护区、历史性街道、历史性地域和文物点组成。以节点保护为关键,以区域性保护为特色,以轴线串联,形成三台县独特历史文化游览区。3、三台历史文化分区分级保护。保护分区划分:全县划分为古镇风貌保护区、风貌协调区、风貌发展区和环境保护区,按对应文物保护力度和风貌控制标准进行保护。保护等级划分:对文物保护(区)点按其文化、历史价值划分三级进行保护。对县域范围内已划定了保护等级各类文物点及周围环境和地域按文物保护法要求,划分绝对保护
19、区、通常保护区、建设控制区三级进行保护。(五)风景旅游计划1、旅游发展定位。充足发挥旅游资源深厚文化历史内涵和优美自然生态风光这两大特色,融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一体,打造玲珑剔透旅游精品,增强景区吸引力,依靠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生态农业三个亮点,努力争取到内把三台旅游业培育成县域支柱产业之一。2、旅游总体布局。围绕两条根本,打造一大品牌,开发三大片区,加紧实现五个转变。两条根本围绕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两条根本,着力打造郪江古镇、云台观景区、鲁班湖风景区旅游精品。三大片区云台、鲁班湖旅游风景区,“小明湖”、东山寺、琴泉寺、大佛寺、杜甫草堂、凤凰山森林公园及灵兴、东塔、北坝、新德等城市近郊旅游片区,
20、团结水库(翠湖)风景区。一大品牌三国文化、道教文化、郪王国汉民俗文化、鲁班文化、古梓州唐宋文化。3、旅游计划思绪。实现五个转变实现旅游形态由单一休闲型向观光、休闲、度假、会议、水上运动、科考等特色旅游并重转变;旅游市场由县内游为主向省内游和县境游并重转变;旅游开发由政府为主体向以企业为主体转变;旅游增加方法由分散、粗放经营向规模、集约经营转变;最终实现由人口和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4、旅游计划关键。以人文历史观光旅游项目为主,突出郪江、云台观为中心汉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鲁班湖和翠湖建设水上娱乐项目,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区。以凤凰山森林公园、小明湖及灵峰公园为依靠,发展城市近郊乡村旅
21、游产品。(六)生态环境保护1、生态环境保护。(1)计划目标。加紧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初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使境内水系流域生态环境、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好转,努力建成一批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屏障骨干工程,遏制因人为原因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关键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2)保护方法。在云台风景名胜区、凤凰山森林公园、鲁班湖风景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础农田保护区和其它需要尤其保护区域内,严禁建设工业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处理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制订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计划,建设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理设施、场所;统筹安排建设城
22、镇生活垃圾搜集、运输、处理设施,提升生活垃圾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促进生活垃圾搜集、处理产业化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社会服务体系。必需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处理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采取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和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方法。(3)控制指标。水环境控制指标。至 年,经过综合整改,使河水水质达类水标准,恢复水域功效,逐步达成水环境生态良性循环;工业废水处理率为41%;集中式供给饮用水源应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并严格保护。大气环境控制指标。城镇乡村至 年大气环境质量指标为大气二级标准。风景游览区至 年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指标为大气一级标准。固体废弃物控制指标。至,控制工业固
23、体废弃物产生综合利用率达成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成100%。噪声控制指标。至 年县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0dB,县域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在60dB 以下,县域内城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成80%以上。2、环卫设施。(1)公厕计划。县城和其它各级城镇均须依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和街道性质按规范设置公厕,公厕均采取水冲式。(2)垃圾搜集及处理。县城及其它各级城镇实施垃圾袋装化,在居住区街坊内设置小型垃圾搜集转运站,定时将垃圾转运至县级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七)城镇防灾1、抗震防灾计划。严格根据中国防震减灾法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制订设施抗震标准;特殊工程和重大特大工程项目要按国务院地震安全性评价
24、管理条例和四川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要求,由有资格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降低地震次生灾难。在城镇计划、资源开采、道路建设、用地布局中要尽可能避免和降低地震灾难引发直接和间接影响,严禁在断裂、滑坡等危险地带和地震可能引发火灾、水灾、泥石流等次生灾难地域选址,提升全县建筑抗震能力。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产品工厂、仓库必需按要求离开居民点建设;设置必需安全疏散用地,确保灾难发生时疏散抢险通道通畅。2、地质灾难防治计划。在地质灾难防御过程中加强以下方法:一是提升安全意识,加强地质灾难防治工作力度;二是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宣传力度;三是分级负责,狠抓落实,加强部门协作;四是健
25、全地质环境群策群防管理体系;五是尽可能杜绝人为诱发地质灾难;六是完善汛期值班等各项制度,增强应急反应能力。3、消防计划。建设城镇消防体系。城市按5 分钟到责任区边缘,标准型一般消防站责任区范围7 平方公里以内、小型一般消防站责任区4 平方公里以内消防要求部署消防站。城镇建设要有合理消防安全布局,认真考虑消防给水、消防通道、消防通讯及消防供电等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实施建筑耐火等级要求。4、防洪计划。城镇防洪方法应充足考虑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园林绿化等原因,并和城镇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路堤结合。江河上游合适地段修堤筑库,调整径流、消减洪峰。修筑截洪沟、整改河道、建设防洪堤,保护城市、城镇免受洪水侵害。城镇计划和建设要避开易受洪水危害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