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东盟“中心地位”塑造:现状分析和路径探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50118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盟“中心地位”塑造:现状分析和路径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东盟“中心地位”塑造:现状分析和路径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东盟“中心地位”塑造:现状分析和路径探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东盟“中心地位”塑造:现状分析和路径探索姚天培 于骐铭(格拉斯哥大学,格拉斯哥 G12 8QQ)摘要:东盟“中心地位”塑造的基础主要有两方面。首先,东盟的持续发展及其与邻国建立的合作机制为它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基石。其次,域内外大国如中国等的鼓励与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随着地区形势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东盟在塑造“中心地位”上面临内部分歧、机制冗余、大国战略意图转变等挑战。为了维护东盟的“中心地位”,强化中国东盟关系成为必要的路径。官方路径包括深化经济贸易合作、加强政治和公共事务的沟通与协调,非官方路径则强调多元化的民间交流活动以及非政府组织在其中的作用。关键词:东盟“中心地位”;中国东盟关系;地

2、区合作;身份塑造中图分类号:D8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3-0039-05Shaping ASEAN Centrality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PathfindingYao Tianpei Yu Qiming University of Glasgow Glasgow G12 8QQ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ASEAN s centrality is based on two factors.First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ASEAN

3、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operation mechanisms with its neighbors have provided a solid foundation.Second the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of major countries within and outside the region such as China are also essential.However ASEAN faces challenges in defining its centrality as a result of change

4、s in the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s including internal divisions redundant mechanisms and shifts in the strate-gic intentions of major powers.To maintain ASEAN s centrality it has become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China-ASEAN relations.The of-ficial path entails strengthening economic and trad

5、e cooperation and enhancing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and the unofficial route focuses on diverse civil society exchanges and the rol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Keywords centrality of ASEAN China-ASEAN relations regional cooperation identity-building 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中心地位”是

6、一种构建的产物,但它不是“先有理论指导,后有政治实践”的单纯政治蓝图,而是东盟基于自身在区域合作领域中已有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官方文件和外交宣传等方式对这种已有地位进行总结和进一步发展的身份塑造,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东盟“中心地位”与其追求地区合作的宗旨一脉相承,是它的成员国在构建与推进一体化过程中,追求并着力打造的东盟在东亚合作进程中扮演“规范供给者”和“进程设计者”的角色与功能1。2007 年颁布的东盟宪章第一条第十五款写道,“维护东盟在开放、透明和包容的地区架构中的中心地位和积极作用,作为促进和外部伙伴关系与合作的主要动力”,东盟“中心地位”被正式写入官方文件,此后的东盟首脑

7、会议主席声明都不断提及东盟的关键作用。这些内容偶尔会有一个专门的章节或段落,根据区域情况的变化,提供进一步的澄清和更新信息。东盟在近年的实践中获得了组织内外支持,使“中心地位”在区域安全合作、政治对话和经济合作三大方面有所实际体现。这样的效果依靠的是两重政治基础 自身一体化带动地区合作机制、求同存异凝聚域内外大国共识。二者既构成东盟“中心地位”9302024 年 2 月上半月刊(总第 204 期)政治参见东盟官网 https:/asean.org/asean/asean-charter/charter-of-the-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

8、。的基础,也隐含着东盟塑造“中心地位”身份的不稳定因素。本文将回顾东盟“中心地位”的塑造过程,剖析其建立基础以及塑造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并分析中国东盟关系对东盟“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一、东盟“中心地位”塑造的基础“罗马非一日建成”,对于东盟来说,“中心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国际互动中逐渐塑造出来的身份认同和实际地位。回顾东盟发展历史,其塑造“中心地位”的基础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东盟的发展与地区合作机制的建立为了保持与西方世界的战略联系,东盟最初由部分东南亚国家以安全为导向建立。在这样的模式中,东盟成员彼此间合作有限。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和第三世界的发展改变了

9、东盟的合作规模和关注重点。作为整体,东盟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力量,其各成员国随着东盟一体化进程取得了很多独自难以取得的成就,从而形成了较强的合作惯性2,这种惯性为东盟“中心地位”的构建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依托东盟这个战略基点,东南亚 11 国可以作为一个国际行为体发声,主导国际事务。“当小国能创造一种大国所缺乏的新型权力资源,并能持久保障和运用这种资源,进而有利于塑造更好的地区秩序时,权力就可能到手了。”3由于东亚地区大国云集,无论是其他域内国家还是域外大国,在处理地缘利益时都存在着历史与现实、情感与利益、权力和地位的纠葛和博弈,阻碍了像欧盟那样统一的合作结构的出现。东盟与各国关系稳定,没

10、有竞争关系,可以协调东亚合作,使其成为该地区广泛接受的参与者,实现“小马拉大车”,以小国集团的形式主导多个地区合作机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东盟启动了区域合作,陆续形成多个合作机制并与众多域外国家建立了对话伙伴关系。(二)域内外大国的鼓励与支持在参与东盟主导地区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周边国家逐步认可了东盟制定的许多地区合作规则,并通过批准和签署合作文件和国际条约的形式,将这种认可法律化和制度化。美国的认可和参与曾使得东盟在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种参与满足了美国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谋求影响力的目的。此外,东盟已经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欧盟等区域联盟建立了强有力的关系。作为世

11、界性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东盟在与其他国家合作的同时扩大了自己的政策观点、原则和标准,这反过来又提升了东盟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二、东盟“中心地位”塑造的挑战近十年来,东盟“中心地位”的塑造并非一帆风顺。随着东盟成员的增加,其国际利益和战略重点改变,内部分歧逐渐凸显,冗余和重复的区域合作机制减缓了区域合作。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美国的相对衰落和其在亚太的战略调整,东盟“中心地位”塑造一度陷入困境。(一)内部分歧与冗杂机制削弱内在支撑东盟“中心地位”主要表现在政治安全和经济合作两个方面,要想在这两个关键领域发挥地区主导作用,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合作就需要达到地区内的领先水平。但可惜

12、的是,在经济合作方面,东盟共同体建设迟迟未能取得重大进展。2007 年 11 月,第 13 届东盟峰会通过了东盟宪章,纳入了组建东盟共同体的战略目标。这次峰会还批准了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再次强调到 2015 年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的目标。然而,这个“内部”的东盟经济共同体还不足以满足所有东盟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需求。经济一体化的困局使政治合作的进程有所迟滞。东盟自建立以来就一直以确保各成员国的独立自治性和协商一致的决策方式为荣,但这使得东盟难以产生一个领导性的核心国家,不仅在整合内部意见时困难重重,对外共同发声时存在协调上的困难,发挥中心地位的作用更是天方夜谭。内部的分歧蔓延到东盟主导的地区合作

13、机制之中。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东亚地区的众多经济和安全合作机制很多都由东盟首倡并建立,如东盟合作论坛,东亚峰会,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的“10+1”“10+3”机制,等等。这些地区合作机制使得东盟在地区事务中具有了较大分量的发言权,但也埋下了隐患:一方面,覆盖区域和功能相互重叠的机制之间的竞争导致东亚合作进程出现“刹车效应”,这一矛盾在二十世纪初中日关于东亚经济一体化“10+3”和“10+6”两个机制之争上达到顶点4;另一方面,多个“10+1”分立0402024 年 2 月上半月刊(总第 204 期)政治存在导致自贸协定在东亚地区出现“面条碗效应”。主导了多个合作机制的东盟到头来反受其累,

14、相互竞争和重叠的合作机制使得东盟“中心地位”被反复拉扯,成为纸面理论,东亚合作框架的进展脱节令东盟主导的东亚合作进程基本停止。(二)亚太大国战略调整造成外部冲击随着东亚国际关系的变化,曾经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所处“中心地位”的部分国家开始寻求建立自己主导的区域合作体系。例如,美国在 2008 年公开宣布就其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TPP)进行谈判。一旦 TPP 成型,或将改变亚太地区现有经贸格局,深刻影响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贸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5。TPP 明显会削弱东盟的“中心地位”,因为此时的东盟缺乏与 TPP 规模和质量相对应的区域一体化机制,已有机制的弊病在外部冲击下更加明晰地显示出

15、来。紧接着,美国新提出的“印太战略”对东盟“中心地位”造成了全方位的冲击。首先,美国在南海问题等地区争端中煽风点火,表现出维护东盟利益的姿态,实则破坏了东盟的中立性。其次,随着“印太战略”的实施,美国失去了参与东盟主导的地区合作机制的兴趣。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缺席了 2018 年至2019 年所有的东盟主导下的地区会议,2019 年仅派遣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奥布莱恩(Robert C.OBrien)代表美国总统参加第十四届东亚峰会6。最后,美国“印太战略”在东盟成员中有选择地构建伙伴关系,这使得东盟成员战略分化进一步扩大,影响了东盟内部团结。概括来说,美国的“印太战略”逐渐侵蚀了东盟中立原则,冲击

16、东盟主导的区域机制以及扩大了东盟成员的战略分化,消解了东盟“中心地位”7。总的来说,为了维护自己岌岌可危的“中心地位”,东盟需要进一步推动内部“求同存异”,弥合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分歧,促使东盟内部的经济合作能够顺利推进,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并主导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整合现有的由东盟主导的合作机制,消除机制冗杂导致的“刹车效应”和“面条碗效应”。同时,东盟还要拿出能够有效应对域内外大国争夺东亚一体化进程主导权的措施。三、重塑东盟“中心地位”的机遇对于耕耘多年并已有实际成果的东盟来说,塑造“中心地位”的收益大于风险,东盟仍具备担当地区合作枢纽的能力和意愿。只要东盟自身继续发展壮大,努力整合冗杂的地区合

17、作机制并让新机制发挥切实作用,争取大国维护自身利益和地区稳定的需要支持自己,东盟“中心地位”仍旧大有可为。(一)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实质性的“中心地位”需要得到区域国家的广泛认可,这种认可从根本上说与加强东盟内部的一体化有关。东盟是否因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而得到加强,取决于东盟是否在东亚经济共同体建成之前已经实现了其自身的经济一体化8。为此,东盟加快了内部经济自贸区的建设,一些酝酿多年的项目得以落实,包括最重要的东盟共同体。2015 年 12 月 31 日,由东盟时任主席国马来西亚外交部长阿尼法发表声明,东盟共同体正式启动。东盟经济自贸区的成型将使东盟更多地以一个成功的经济组织展现在世人面前,地区经

18、济合作机制更加完备,东盟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实质上建立起来了。2012 年 11 月,东盟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开始了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创建,即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是东盟在地区合作机制上应对“TPP 冲击”的努力。RCEP成员国人口约占全球人口 50%(约 35 亿),国内生产总值达 23 万亿美元、贸易额和吸引外资接近全球三分之一,是当今世界涵盖人口最多、成员构成最多元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9。与 TPP 协定相比,东盟充分考虑参与一体化的成员国各自的情况,做出了差异性安排。TPP 在出台时就制定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过高开放要求,让其他参

19、与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感到难度较大。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新自贸协定,RCEP 整体的开放程度将再上一个新高度,这是东盟已经签订的五个双边贸易协定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各成员国的“舒适度和可行性”以及整体进程的“渐进性和过渡1402024 年 2 月上半月刊(总第 204 期)政治“面条碗效应”:亦称“意大利面条碗”现象(Spaghetti bowl phenomenon),源于巴格沃蒂(Bhagwati)1995 年出版的美国贸易政策(U.S.Trade Policy)一书,指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和区域贸易协定(RTA)等特惠贸易协议下,各个协议有着的不同的优惠待遇和原产地规则,就像碗里的意

20、大利面条,一根根地绞在一起。性”也纳入了考量范围10。这种安排无疑大大降低了谈判难度,使各国加入 RCEP 的意愿更加强烈,对解决方案的主导成为东盟“中心地位”一种无声的宣告。(二)驾驭大国的战略转移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中心地位”是东盟管理该地区主要大国之间竞争动态的一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区域外重要大国对区域协作的不当参与和干涉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东盟“中心地位”提升了成员国的话语权,维持了东盟在对外关系上相对中立的政策11。鉴于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美国实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和“印太战略”遏制中国的意图变得更加突出。这种情况对东盟的中立原则提出了挑战,并重新引发了人们对东盟可能在全球大国之

21、间站队的担忧。面对局势变化,中国成为最适合的域外合作对象,因为东盟在东亚必须寻求既有足够能力维持战略平衡又不会打压自己发展的大国来支持。东盟的“中心地位”被中国的主流媒体描述为实践中形成的区域合作的中心,并认为这种定位符合该地区合作与发展的现实需求。2016 年 7 月 25 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明确表示,中方始终坚定支持东盟的团结壮大,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保持中心地位12。当秉持“冷战思维”的西方还在抱残守缺中举棋不定时,中国东盟的紧密合作已经为双方打开了新局面。在过去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与东盟的贸易以及对东南亚有关国家的学习让中国获益匪浅;如今东盟塑造“中心地位”的关

22、键时期,作为邻国享受到中国发展的红利,中国东盟的关系一直保持互利共赢的模式。四、强化中国东盟关系:维护东盟“中心地位”的路径选择东盟的“中心地位”体现了在大国竞争中保持中立的原则,避免“站队”。它符合东盟的利益,即在大国之间建立平衡,减少战略冲突的可能性,并在这些大国之间构建一个有组织的关系框架,同时维护东盟的“中心地位”。在这个角度上,中国与东盟利益一致,加强双方的彼此合作就是维护东盟“中心地位”的主要路径。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东盟可以巩固其中立地位,从而防止其他大国的负面影响,这反过来有助于保护东盟的自主权和战略利益。同时,中国将受益于该地区的稳定,维护东盟“中心地位”也是在维护自身的利

23、益,促成“双赢”。(一)官方路径一是加强经济贸易合作。中国已经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每年都达到新的高度。2010年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和投资。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9 年,中国东盟贸易额达 6 414.6 亿美元,同比增长 9.2%。其中,中国向东盟出口 3 594.2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2.7%;从东盟进口 2 820.4 亿美元,增长 5.0%。中国连续 11 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上升为仅次于欧盟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13。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没有打断中国和东盟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反而使这种联系更加紧密,东盟继 2019 年超过美国、2

24、020年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 15%以上。二是加强政治和公共事务合作。在政治和公共事务合作中,中国东盟进行了紧密合作。双方建立了一系列机制来促进对话和合作,如中国东盟峰会和中国东盟部长级会议。中国和东盟在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双方坚持合作应对各种安全挑战,如打击恐怖主义、海盗和网络犯罪。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中国和东盟开展了区域抗疫合作。中国与东盟在很多现有国际问题上有着许多共识。由于共同的发展中国家身份,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实力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并在全球化中处于类似的弱势地位。这要求双方进行经济互补并寻求在全球经济布局中的统一立场,双方

25、的一致性在一些国际问题上有所表现,比如在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中,双方均主张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提案。(二)非官方路径一是举办多元化民间交流活动。作为官方外交的有力补充,公共外交活动能够促进不同的文化和沟通,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维系需要民众间的友谊作为支撑和基础。在体育、音乐等文体领域,中国与东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民间交流合作机制。例如,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中国东盟音乐周”14,南宁市政府举办的“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活动15。这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理解。二是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非政府组织(NGO)2402024 年 2 月上半月刊(

26、总第 204 期)政治作为新兴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国家的公共外交、国家软实力建设、协调国际合作立场、协力企业境外发展、建设全球治理体系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6。NGO 可以引导和影响当地政府与人民的正常生活,也可以在相应领域搭建构造新的秩序。在过去数十年,西方国家的 NGO 持续对东盟国家施加影响,其中部分 NGO 以“环保”“人权”等幌子为掩护,成为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所谓“民主输出”或是渲染“中国威胁论”的工具17。中国应打造自己的NGO,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公共外交活动。五、结语对塑造“中心地位”的持续投入,不仅给东盟带来经济和政治效益,也已成为其鲜明的政治身份。一旦东盟或

27、部分国家放弃中立地位,中国将可能调整对东盟及东盟各国的政策18,东盟“中心地位”将失去现实路径,这与东盟的地区利益不符。发展中国东盟关系,提高合作质量,创新合作形式,不仅可以让中国与东盟双方受益,也能让双边关系成为新时代进行地区合作的典范,在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创新上提供“中国东盟”范例。参考文献:1顾静.东盟“中心地位”面临的变局及其重构J.当代世界,2014(3):64-66.2周士新.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评析J.国际问题研究,2016(6):29-42,123.3翟崑.小马拉大车?:对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地位作用的再认识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2):9-15.4常思纯.日

28、本对 RCEP 政策的演变及展望J.东北亚学刊,2020(3):48-60,148.5陈淑梅,全毅.TPP、RCEP 谈判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J.亚太经济,2013(2):3-9.6刘阿明.东盟对美国印太战略的认知与反应J.南洋问题研究,2020(2):15-27.7朱陆民,马姚.美国“印太战略”对东盟“中心地位”的影响研究J.西部学刊,2021(5):39-41.8周玉渊.从东盟自由贸易区到东盟经济共同体:东盟经济一体化再认识J.当代亚太,2015(3):92-112,158-159.9刘阿明.中国地区合作新理念: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8(9):30

29、-39.10许宁宁.RCEP: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J.东南亚纵横,2012(10):35-38.11罗圣荣.“东盟中心地位”符合地区利益J.世界知识,2020(22):38-39.12新华社.王毅:中方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EB/OL.(2016-07-26)2023-06-01.http:/ 年版)EB/OL.(2020-03-13)2021-05-03.http:/www.asean-china-center.org/asean/dmzx/2020-03/4612.html.14韦铀,黄洪辉.“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东盟音乐周发展路径探析J.艺术探索,2018(5):1

30、24-128.15唐衍欢,陆绍楠.周边传播视域下戏曲在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的非语言符号运用J.歌海,2023(2):120-127,133.16马庆钰.中国 NGO 参与全球治理的优势与时机J.理论探讨,2022(1):52-61.17马思妍.西方 NGO 对缅甸的渗透及其影响与启示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9(3):121-133,155-156.18刘务,刘成凯.“印太”战略对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中心地位”的影响J.社会主义研究,2019(1):133-140.作者简介:姚天培(2000),男,汉族,山西吕梁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中国外交。于骐铭(2001),男,汉族,山东济南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对外传播、国际关系。(责任编辑:朱希良)3402024 年 2 月上半月刊(总第 204 期)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