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旧共生”理念下乡村民宿游客感知及更新策略——以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民宿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46916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旧共生”理念下乡村民宿游客感知及更新策略——以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民宿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旧共生”理念下乡村民宿游客感知及更新策略——以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民宿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旧共生”理念下乡村民宿游客感知及更新策略——以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民宿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旧共生”理念下乡村民宿游客感知及更新策略——以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民宿为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4PLANNINGANDCONSTRUCTION规划与建设现代城市研究2024.02文章编号:1 0 0 9-6 0 0 0(2 0 2 4)0 2-0 1 0 4-0 6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000.2024.02.01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 2 FYSB02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 2 FYSB021)作者简介:高涛,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系主任;陶飞宇,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

2、环境艺术设计;刘思源,博士,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文化景观。“新旧共生”理念下乡村民宿游客感知及更新策略以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民宿为例Research on Rural Homestay Culture under the ConceptofSymbiosis of Old and New:A Case Study of RuralHomestays in Daquan Village,Zhuzhen Town,Luhe District,Nanjing高涛陶飞宇刘思源GAO Tao TAO Feiyu LIU Siyuan摘要:文章在“新旧共生”理念的大背景下,

3、对乡村民宿游客感知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乡村民宿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议。文章以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为例,在梳理乡村民宿空间基因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探究空间基因感知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把“新旧共生”理念下的文化内涵融入乡村民宿,形象地研究问题,阐述了乡村民宿在融合文化后的发展策略和设计方法。研究表明在乡村民宿中融入乡土文化不仅能够拓宽文化传播范围,还能够有效地带动乡村民宿产业发展。关键词:“新旧共生”;乡村民宿;文化表达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aspect of rural hom

4、estays,framed withinthe“coexistence of old and new concept.It propos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se homestays,usinga combined approach of case studie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This approach incorporates the culturalsignificance of the“coexistence of old and newinto the rural homestays experience

5、 while examiningthe subject in detail.The findings presen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design methods for rural homestaysenriched by local culture.In conclusion,embedding local culture within rural homestays not only expandscultural outreach but also stimulates the industrys growth.Keywords:“symbiosi

6、s ofold and new;rural homestays;culture expression0引言党的二十大要求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弘扬乡土文化特色,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在文旅助推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下,乡村本土文化更需要被传承,建立、传播乡村文化自信尤为重要。民宿作为乡村文旅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更应注重传统“旧”文化特质的保存、转译,并与游客现代游憩需求相匹配的“新”文化结合起来,达成乡村文旅“质”的提升。“新旧共生”理念是指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有机融合、协同共生。国内外对于“新旧共生”理念的研究起源于旧建筑的保护、改造等。研究层0105以南京市六合镇镇大泉村民宿为例高涛

7、陶飞宇刘思源“新旧共生”理念下乡村民宿游客感知及更新策略次从简单的文化复制上升到对建筑文化价值的传承,呈现研究层次的递进。如用新旧建筑共存 2、本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3 等思维,主张用新的思维理念来处理新、旧空间的共生关系。在我国乡村文旅发展的政策背景下,传统民宿发展理念从单一经济目标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旧”跟“新”是相辅相成的。乡村民宿的“旧”,诠释出传统乡村经过时间冲洗所遗留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特征,这些文化表征见证了乡村的历史,构成了乡民的集体记忆。乡村文化的“新”,又体现了民宿游客对于乡村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4。许多乡村民宿实践,已经开始探寻乡村民宿建设的新视角,摒弃

8、单一文化符号植人,从民宿的功能、材料、空间层面上同时人手,充分了解民宿当地的人力、物力等资源,重塑乡村民宿的文化内涵,重构其文脉语言。表现在设计中保留原有空间的旧有元素,促进新旧材料共生融合,实现空间功能从传统向现代转换,进而达成民宿文化的“新旧共生”5。将民宿从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人文环境角度匹配时代发展,以“新”的文化、“新”生活方式来满足乡村文旅“质”的提升,是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需求的必经之路间。“新旧共生”理念已经开始被学界及设计实践领域关注,但应当看到的是,对于文化“新”“旧”的界定不能仅依赖专家、政府部门,也需要关注民宿使用者一一游客对其文化现状的感知,现有民宿研究缺少以“

9、新旧共生”为视角,测度游客对乡村民宿文化的感知。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借助深人的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整理游客对民宿文化“新旧共生”的感知信息,建立游客对于民宿新旧文化的感知体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游客感知”“地方认同”“游客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多维度提出民宿“新旧共生”的更新设计策略。1案例地简介与游客感知体系建立1.1案例地简介竹镇镇大泉村位于南京市六合区,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村庄建设保留田园风光、乡村特色,结合了李元龙纪念林、先进事迹陈列馆、龙泉寺、清真寺、清真女学旧址、大泉女子高跷队、大泉人家农家乐等人文景观(表1)。目前,六

10、合区竹镇镇大泉村梅云组借势美丽乡村建设,抓住与大泉湖、枫彩漫城相连的优势,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每年都会有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往大泉村民宿进行体验,民宿产业较为发达,但民宿的建设也改变了周边传统村落的环境,因此,民宿产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新旧文化如何在民宿建设过程中被合理融合,游客通过民宿建设及其周边环境能否对乡村产生较高的文化认同感,从而达成较高的满意度,是需要借助本案例去深入探讨的问题1.2游客感知体系建立外部空间是游客与乡村民宿的初次交集场所,在外部环境刺激下,游客能够对乡村民宿文化产生情感和价值上的强烈主观感受,作为乡村民宿的初次接触点,针对其外部空间进行游客满意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环境

11、不仅激发游客对乡村民宿文化的情感和价值认同,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对民宿文化的感知和评价。这种评价的核心是乡村民宿文化是否能够满足游客的情感与价值需求7。为深人研究此现象,本研究采用“S-O-R”模型,其中“s”代表外部刺激(stimulus),即游客对“新旧共生”理念的感知;“O”代表机体(organism),即游客在接受外部刺激后形成的文化认同感;“R”表示行为(response),即游客的感知和认同感对其满意度的影响(图1)。2研究维度及因子选取,理论模型构建2.1研究维度和因子选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对乡村民宿外部空间的感知中,将外在空间感知维度划分为“建筑空间”“街巷空间”“环境空间

12、”“民俗文化”4个部分8。基于此,将乡村民宿游客感知模型维度划分为“民宿建筑中新旧共生的体现”(变量A11一A15)“民宿景观中新旧共生白的体现”(变量表1景点介绍景点名称景点简介大泉湖位于南京市六合区竹镇旅游区的东南面,水域面积约1 7 0 4亩,总库容1 43 4万m,大泉湖汛控库容8 1 9 万m,集水面积2 0.6 km,是六合区内的第三大水库止马岭,为苏皖两省界山,因其独特的野趣而赢得许多都市人的青睐,是南京市级风景止马岭名胜区之一,是江苏省空气标准质量对照区龙泉寺位于南京将军山与断臂崖合抱处的山谷中。始建于唐代,原为鹤林素禅师说法龙泉寺处,因寺内有龙泉而得名清真寺的总体格局为江南园

13、林,建筑物为古宫殿式。2 0 1 3 年该寺被政府确定为市级文保清真寺单位清真女学旧清真女学旧址,位于六合区雄州街道清真街3 0 号,坐西朝东。2 0 世纪2 0 至3 0 年代穆斯林址群众不仅男人做礼拜,女人也渐渐要加人做礼拜的行列,为了便于女穆斯林信徒做礼拜李元龙纪念李元龙先进事迹陈列馆位于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长庄组,该馆以“廉洁清正,奉公克林已”为主题,生动再现李元龙的先进事迹竹镇抗日民竹镇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六合区竹镇镇竹墩社区,是一座坐东朝西的老式砖木结构四主政府旧址合院,建筑占地面积7 0 0 m,保护范围面积50 0 0 m,青砖小瓦,朴实无华竹镇是有名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踩高跷是当

14、地群众的一项传统民间健身项目。在那里,大泉女子高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高达1 m的高跷上健步如飞。早在抗战时期,竹镇就已经出现高跷跷队舞龙的文化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尤其是在2 0 世纪50 至6 0 年代,艺术家谷建芬下放竹镇期间,精心指导了当地的高跷艺术表演,使表演水平迈上了一层新台阶刺激(S)机体(0)反应(R)游客感知游客认同游客满意图1游客感知体系示意106PLANNINGANDCONSTRUCTION规划与建设现代城市研究2024.02A21一A24)“室内新旧文化结合”(变量A31一A35)、“文化活动中新旧文化的融合”(变量A41一A46)。众多学者普遍认同,游客地方感的形成主要依

15、赖于3 个关键要素: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及旅游功能1 9-1 2。在此基础上,唐文跃等学者 1 3-1 进一步提出,游客情感依恋活动是地方感构建的重要维度之一,进而发展出一个更为全面的游客地方感模型。本研究继承了唐文跃的理论模型,将游客地方认同感的维度划分为“自然环境认同”(包含变量B11一B14)和“人文环境认同”(包含变量B21一B24)。在中国乡村民宿文化游客满意度的测量上,常用的模型有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ACSI)和世界遗产类景区满意度模型(WTSI)。满意度的具体测量项多从整体满意度和比较满意度中挑选1 6。整体满意度涉及游客对景区服务质量、消费水平、旅游氛围的总体评价;比较满意度则基

16、于游客的期望与实际体验、预算与实际消费、选择与决策之间的对比,以此构建关键的维度因子(C11一C16)。基于这些考虑,本文建立了针对游客感知的测量项目(表2)。2.2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基于此,本文提出空间基因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影响的研究假设。Hla一一民宿建筑中“新旧共生”的体现感知对自然环境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H1b一民宿建筑中“新旧共生”的体现感知对人文环境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H2a民宿景观中“新旧共生”的体现感知对自然环境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H2b一一民宿景观中“新旧共生”的体现感知对人文环境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H3a一一室内新旧文化结合感知对自然环境认同具有显著的

17、正向作用;H3b一一室内新旧文化结合感知对人文环境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H4a-一文化活动中新旧文化的融合感知对自然环境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H4b一文化活动中新旧文化的融合感知对人文环境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H5a民宿建筑中“新旧共生”的体现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H5b一民宿景观中“新旧共生”的体现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H5c一室内新旧文化结合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H5d一一文化活动中新旧文化的融合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H6a一一自然环境认同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H6h一一人文环境认同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

18、用。2.3数据收集和描述分析调研小组于2 0 2 3 年7 月至8 月在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发放问卷,游客当场填写并回收。问卷总共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游客对“新旧共生”的初步感知;第二部分是空间基因感知、游客文化认同感、游客满意度测量,采用李克特5点等距量表法测量;第三部分为游客基本信息,包括收人、年龄、受教育程度、到访乡村民宿次数。此次总共发放调研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 9 4份,实际有效问卷2 46 份,有效率为8 3.6 7%。调查数据表明,在民宿建筑的感知方面,最为显著的是“新旧共生”元素。具体而言,7 3%的受访者关注到了民宿建筑平面院落的丰富组合与周边民居的和谐融合程度,以

19、及利用现代技术与传统材料结合进行的修复与建造,从而弘扬了地域特色。此外,有6 2%的游客对民宿景观中的“新旧共生”元素有较强感知,包括民宿所在地的多样景观地形、垂直视角上的丰富层次感,以及内外环境的和谐搭配,特别是乡土植物的应用。然而,游客对于民宿内部新旧文化融合的感知相对较弱。仅有1 6.7%表2游客感知测项变量维度代码因子A11村庄中新建民宿的建筑风貌能够与当地传统文化相融合A12民宿建筑平面院落组合丰富,整体高度等与周围民居建筑融合程度较好A1民宿建筑A13运用现代技术结合传统材料的方法修复、建造民宿,以传承地域特色中“新旧共建筑立面装饰材料、装饰小品灵活运用乡土元素,能够形成统一、质朴

20、生”的体现A14的建筑外观A15采用可循环的建筑材料降低建造成本,更保留了历史地方特色A21民宿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景观资源多样A2民宿景观A22民宿建筑群落所在地的景观地形丰富,具有竖向上的丰富视觉层次感中“新旧共A23民宿内庭院景观主题性强,本土文化的空间氛围感较好生”的体现A游客对A24民宿内外环境协调,植物搭配运用了乡土植物“新旧共A31民宿内的家具能够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生”的感民宿室内的墙面装饰结合新旧材料,运用乡土材料,能够体现本土文化A32知A3室内新旧特色并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文化结合A33民宿室内的装饰摆件有创意,设计元素能够体现当地文化特色A34民宿室内的空间功能合理、尺度

21、宜人,能够体现本土文化特色A35乡村民宿的室内装修风格简洁现代,并能够体现本土文化特色A41具备进行民俗文化活动的空间A42赏花观景的游览活动与传统花木种植活动的融合程度好A4文化活动A43生态户外游憩活动与传统节气农事活动融合程度好中新旧文化A44采摘体验与当地传统的农耕活动融合程度好的融合A45农耕文化符号与民宿内生活活动的融合程度高A46民宿内的文化体验活动、文化旅游节的质量好,游客参与度高B11民宿与山环水绕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BI1自然环境B12民宿周边自然风景让人感到心情愉悦认同B13整体环境风貌让人感到淳朴,乡土气息浓厚B游客文B14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非常和谐化认同B21当地建筑群

22、落十分有特色,地域文化氛围较浓厚B2人文环境B22当地竹镇古街等的商业配套与民宿整体环境协调认同B23整个民宿体验过程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当地传统文化氛围B24在民宿体验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当地生活方式拥有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C11游客在体验乡村民宿的过程中能产生文化情感上的互动C12游客在体验完乡村民宿后能回忆起本土文化特色C游客满C13如果有机会,会再次体验此乡村民宿意度C14游客在体验完乡村民宿后会向亲朋好友推荐此地C15与其他乡村民宿相比,认为此乡村民宿是令人满意的C16此次乡村民宿体验超出了原本的预期107“新旧共生”理念下乡村民宿游客感知及更新策略以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民宿为例|高

23、涛陶飞宇刘思源的人表示注意到了民宿内能够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家具、具有创意和地方文化元素的装饰摆件,以及结合新旧材料的墙面装饰,这些元素符合现代审美且展现了本土文化特色。从游客的年龄结构来看,2 0 至3 0岁的年轻群体是乡村民宿的主要客群,数量上明显超过其他年龄段。在教育水平方面,6 3.2%的游客拥有本科或更高学历,说明具有文化认同感的乡村民宿对高学历人群更具吸引力。就访问次数而言,6 7.4%的游客表示他们是首次或二至三次访问乡村民宿,而其他次数区间的游客较少。整体而言,这份问卷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客观性。3探索性因子分析与模型检验3.1探索性因子分析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21软件对数据

24、的各个维度进行了检验。在进行因子分析的效度分析时,首先需要评估数据是否符合进行因子分析的基本条件。这通常包括两个主要条件:一是KMO(K a i s e r-M e y e r-O l k i n)值需大于0.7;二是巴特利特球形度(Ba r t l e t t s T e s t o f Sp h e r i c i t y)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应低于0.0 5。若这两个条件得到满足,则表明观测变量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适宜进行因子分析。经过检验,本研究发现调查数据的KMO值为0.9 5,远高于0.7 0 的阈值,这表明该问卷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结果显示,近似卡方值

25、为5541.51 9,其显著性水平P值为0.0 0 0(P 0.0 5),说明室内新旧文化结合对自然环境认同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故假设不成立;室内新旧文化结合对游客满意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 1(t值=-0.1 5,p=0.8810.05),说明室内新旧文化结合对游客满意度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故假设不成立;其余假设均成立(图2、表4)。4研究讨论4.1游客对“新旧共生”的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存在直接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在游客感知“新旧共生”这一维度时,对于民宿的建筑新旧文化结合和自然环境的认同感对他们的满意度有着显著影响,这两者的路径系数分别是0.1 9 5和0.2 8 8。由此可见,加强游客

26、对民宿中建筑新表3 解释总方差初始特征值提取载荷平方和旋转载荷平方和成分总计方差百分比累积%总计方差百分比累积%总计方差百分比累积%115.46145.47345.47315.46145.47345.4734.03611.87111.87121.6644.89350.3651.6644.89350.3653.92811.55223.42331.6514.85755.2221.6514.85755.2223.52110.35733.78041.3824.06659.2881.3824.06659.2883.50510.30944.08851.2603.70762.9951.2603.70762.

27、9953.0428.94853.03661.0663.13466.1291.0663.13466.1292.7918.20861.24471.0223.00569.1341.0223.00569.1342.6827.89069.13429303工13A11B11B12B13B14K0.820.82N0.740.7240.83A120.670.26A13建筑新旧文化结合自然环境认同1e430.6919A140.180.70.780.09A150.61996.37A211o.29KO.82A2270.76e44C11370.640.85077景观新旧文化结合A230.20C129380.810.1

28、70.75A24C1339游客满意度0.820.63-0.01C1440A31K0.800.610.80A3270.70.18Q.83C1541A330.73室内新旧文化结合C16420.780.6710220.19A34o83A350.68A416.191o.280.80A4210640.28人文环境认同e45A4370.69文化活动中0.880.7911o710:900.78新旧文化的融合A44o.68B21B22B23B24924A45工Jo.7y4T623A463图2结构方程模型108规划与建设PLANNINGANDCONSTRUCTION现代城市研究2024.02旧文化融合以及对自然

29、环境的认同感的感知与体验,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关键策略。进一步分析指出,在建筑新旧文化结合的5个主要因子中,游客最为关注的是民宿建筑能否与当地传统文化相融合以及建筑立面的装饰材料和小品如何灵活地运用乡土元素以创造出统一且质朴的外观,这两方面的路径系数分别高达0.8 2 和0.7 6。因此,对民宿建筑风貌和立面装饰材料、小品的感知提升至关重要。在自然环境认同的4个因子中,游客尤为重视民宿与其周围山水环境的融合和谐,对应的路径系数为0.8 2 和0.8 3。这一发现凸显了游客对于建筑与自然环境特性的敏感性,相较于人文环境,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同感更强烈结合前文数据分析,游客对于乡村民宿的建筑风貌、装饰

30、材料以及自然环境有更多的关注和认同。因此,在这些方面的改进和优化应该优先于其他方面,以增强游客对“新旧共生”的感知和文化认同感,进而有效提升游客的整体满意度。4.2游客对“新旧共生”的感知存在互相影响,并间接影响游客满意度根据模型分析,在“新旧共生”感知的范畴内,发现室内新旧文化融合和文化活动中新旧文化结合的感知与景观新旧文化融合感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6 3和0.6 7。这表明,增强游客对室内新旧文化融合及文化活动中新旧文化融合的感知,有助于提升他们对景观新旧文表4路径系数假设路径标准化路径系数S.E.C.R.P自然环境认同建筑新旧文化结合0.2650.0863.2

31、210.001*人文环境认同建筑新旧文化结合0.2810.0853.872*自然环境认同景观新旧文化结合0.1790.0842.1000.036*人文环境认同景观新旧文化结合0.2170.0822.8740.004*自然环境认同室内新旧文化结合0.0860.0760.9890.323人文环境认同室内新旧文化结合0.1930.0752.5120.012*自然环境认同文化活动中新旧文化的融合0.3750.1033.997*人文环境认同文化活动中新旧文化的融合0.2820.0993.487*游客满意度建筑新旧文化结合0.1950.0852.6740.007*游客满意度景观新旧文化结合0.1680.0

32、772.3620.018*游客满意度室内新旧文化结合-0.0100.068-0.1500.881游客满意度文化活动中新旧文化的融合0.1810.1002.1900.029*游客满意度自然环境认同0.2880.0853.758*游客满意度人文环境认同0.1940.0832.3280.020*注:*P0.001,*P0.01,*P0.05。化融合的感知,进而间接提升其满意度。此外,模型还表明,在“新旧共生”的感知方面,室内新旧文化融合和文化活动中新旧文化结合的感知同样与建筑新旧文化融合感知正相关,路径系数分别为0.6 4和0.6 1。这意味着加强游客对于室内新旧文化融合、文化活动中新旧文化融合的感

33、知,能够有效促进他们对建筑新旧文化融合的感知,从而对游客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结合之前的数据描述分析,可以发现游客对民宿内部的装饰摆件以及赏花观景等传统文化活动的感知程度相对较低。这一点在策略制定时应予以重视,通过提升这些方面的感知质量,可以进一步增强游客对“新旧共生”文化特色的认同,从而提升他们的整体满意度。5实施建议与愿景5.1建筑改造在探索传统乡村民居高效改造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先决条件是深人理解和分析设计要素,确保明确其定位及实际需求,并据此优化主题设计1 7。此过程的首要步骤涉及建筑结构和外立面的改造。现有乡村民居中部分建筑外墙存在脱落现象,这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成为安全隐患。因此,需

34、要专业人员进行结构稳定性的精确评估,并在必要时更换关键部件。在选择材料时,应重视环境友好型材料的应用。从文化理论的视角出发,改造乡村民居不仅是一种物理重建过程,更是新旧文化融合的实践。根据“双碳”目标的推进,国内多数建筑项目已开始采用零碳建筑模式,避免使用非可再生资源如煤炭和石油。在这些项目中,所需能源完全依赖场地内的可再生能源。这种做法不仅显著减少了能源消耗,而且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改造乡村民居时,采用这一模式是对传统文化尊重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积极响应新旧文化融合的理论强调在保留传统价值和美学的同时,引人现代元素和理念。这种融合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结合,更涉

35、及文化、社会和环境层面的综合考量。改造乡村民居的过程就是一个实际的案例,通过保留和强化本地的传统特色,同时引人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实现了文化的可持续传承。这种做法不仅提升了建筑的功能性和舒适度,还增强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欣赏。5.2室内设计乡村民宿的室内设计是展现乡村文化细节的重要领域,它需要将乡土文化元素与现代室内装饰风格巧妙融合。这种融合体现了新旧文化理论的核心观点: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文化特色的同时,引人新的设计理念,适应当代生活方式和理念。新旧文化融合的理论强调了传统与现代元素之间的对话,旨在创造一个既反映历史传承又满足现代需求的空间。置于民宿室内设计领域,要将乡土文化元素和室内装

36、饰风格进行巧妙融合,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始形态的同时,加以新的设计理念,结合当下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进行合理改造。乡村民宿室内设计的合理与否好与坏体现在材料、家具、装饰纹理这些方面,将这些方面进行合理有效的协调,是营造出一个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室内空间的关键。利用乡土材料来进行室内装饰,将原先木结构作为乡村民宿的外部装饰,采用当地传统样式的家具、对当地文化元素进行提取等,这些都是能在室内设计109以南京市六合区竹竹镇镇大泉村民宿为例高涛陶飞宇刘思源“新旧共生”理念下乡村民宿游客感知及更新策略中体现文化细节的途径。我国国土地域辽阔,每个地区有着不同的传统历史文化,如果设计师能够深人挖掘,并将

37、其融入乡村民宿设计,将会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文化体验。5.3民俗活动的融合为了使乡村民宿具有吸引力,除了注重建筑本身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体验上下功夫。关键在于深入探索每个乡村独有的文化特色,打造“一宿一特色”的独特体验。乡村的历史和文化往往比城市更为丰富,拥有许多古老遗迹如茅草屋、传统农具等这些元素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远离都市亲近自然、深度体验不同于城市的人文的机会。重点是要避免让乡村的文化体验项目与城市的体验雷同。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寻求与众不同的体验。如果乡村民宿的文化体验项目缺乏独特性,那么游客的整体体验感可能会大打折扣,也会影响民宿的持续发展许多国内知名的乡村民宿已经将文化体

38、验作为其核心吸引力。乡村民宿在了解并展现自身的文化特色的同时,还需对游客群体进行深人分析,探寻其潜在需求。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定制出具有特色的乡村民宿文化体验项目,不仅提高游客满意度,还可促进民宿的长期发展和文化传承1 95.4景观提升在整个乡村民宿的规划与设计中庭院的景观设计至关重要。庭院空间是指位于房屋或建筑周围的开放空间,注重营造自然、深邃的空间氛围,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在中国特有的庭院文化当中,包含了丰富的艺术门类和中国人所独有的精神理念,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的交流碰撞中产生了新的发展 1 2 0。基于“新旧共生”理念下的乡村庭院景观设计,除了在原有的庭院基础上进行改造,还需要考

39、虑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传承这些元素。从古到今,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带来了不同的自然属性,景观设计师所需要做的就是利用乡村独特的地貌风景和植物,营造出极具当地特色和人文内涵的景观空间。其次是社会属性,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文化底蕴、民族特色风俗等,并将这些文化与景观空间进行巧妙融合。最后是经济属性,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其美观性和文化性,更重要的是考虑其经济效益,大量的景观投资是否可以给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让投资和收益之间保持平衡才是关键所在。现代化的设计思维是不可改变的,但这并不等于完全摒弃传统乡村庭院的景观因素。在建设乡村民宿的同时,应借助传统文化打造出具有本土乡

40、村特色属于村民自己的乡村民宿。6结语乡村民宿业的快速发展与乡村旅游业紧密相连,其提供的独特乡村体验对消费者具有强大吸引力。观察当前的乡村旅游业态,民宿已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迅猛发展过程中,乡村民宿业也面临挑战,如室内装饰风格的同质化、建筑的过度现代化,以及缺乏具有文化特色的体验项目等。这些问题不仅破坏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和传统文化,还阻碍了乡村民宿产业的经济潜力,未能充分促进乡村整体产业发展、激活乡村经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的兴旺是关键。因此,乡村民宿未来的发展需遵循“新旧共生”的理念,实现民宿内部空间与当地传统文化的融合,民宿景观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结合,以及民宿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41、。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乡村民宿的吸引力,进一步促进乡村民宿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参考文献:1刘建阳,谭春华,费浩哲,等.不同而和”:共生理论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实践 J。中外建筑,2 0 2 2(5):42-50.2王琬雅.“千城一面”与城市多样性: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所思 J.建筑与文化,2 0 1 5(4):1 8 2-1 8 3.3黑川纪章.共生的时代 J.城乡建设,2 0 0 4(7):2 1-2 2.4陈思丞.基于“新旧”共生理念下的传统建筑空间再生研究 D.苏州:苏州大学,2 0 1 8.5李晓东,华黎.从建筑本质感知乡村:李晓东对话华黎 J.城市环境设计,

42、2 0 1 5(S2):158-159.6张季云.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民宿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以南通乡村民宿为例 J.市场周刊,2 0 2 0,3 3(8):3 6 3 7.7汤青慧,孙成路,邵春丽.基于云模型的乡村民宿游客满意度评价分析 J.新余学院学报,2 0 2 3,2 8(1):49-57.8丁飞洋,郭庆海.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民宿旅游开发研究 J.社会科学战线,2 0 1 9(3):2 54-2 58.9彭润华,胡悦.广西乡村民宿游客满意度评测与提升策略研究:基于IPA分析法 J.贵州商学院学报,2 0 1 9,3 2(4):48-57.10王立国,宋薇,黄志萍.旅游感知价值与地方认

43、同对乡村旅游偏好行为的影响研究 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2 3,59(4):9 4-1 0 1.11程励,王美玉,唐凤莲,等.红色旅游情境下的情感触点、情感反应与游客认同:基于5个红色旅游景区样本的实证研究 J.旅游学刊,2 0 2 3,3 8(7):52-6 9.12童华鲲,肖然,程极悦.传统村落空间基因感知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以歙县雄村为例 J.安徽建筑,2 0 2 3,3 0(1 0):1 2-1 5,2 9.13张良泉,唐文跃,李文明.地方依恋视角下红色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以韶山风景区为例 J经济地理,2 0 2 2,42(4):2 3 0-2 3 9.14

44、张良泉,唐文跃,李燕琴.地方依恋对红色旅游地游客重游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以韶山风景区为例.旅游论坛,2 0 2 1,1 4(6):1 3 4-1 44.15唐文跃.旅游开发背景下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对其迁居意愿的影响:以婺源古村落为例.经济管理,2 0 1 4,3 6(5):1 2 4-1 3 2.16李佳民.顾客满意度模型应用研究 J.中国商论,2 0 1 7(9):1 51-1 52.17马龙,杨莉莉.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乡村形象建构与国际传播路径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2 3(5):1 52-1 6 0.18PHUONG T T B,CASIMIR M,SU

45、ZANNEW,et al.Towards zero carbon buildings:issuesand challenges in the New Zealand constructionsectorJ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2023,23(15):2709-2716.19彭墨石.美丽乡村庭院景观设计探析 J.现代园艺,2 0 2 1,44(4):3 2-3 3.20刘彦杰,林炜.基于农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庭院文化景观改造:以共青城余村的农村庭院景观为例 J.现代园艺,2 0 2 3,46(1 3):1 3 9-1 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