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安庆黄梅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45739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庆黄梅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安庆黄梅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安庆黄梅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第 14 期陈慧(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011)一、黄梅戏的起源与传播发展(一)起源争议黄梅戏是耳熟能详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戏曲文化,起源于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的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安庆黄梅戏。关于黄梅戏的起源,学界颇有争议。一种是湖北起源说,清朝时期有一部黄梅戏叫 逃水荒,其中出现了湖北黄梅县受灾后灾民流徙的唱段,也就是说当时湖北黄梅县的黄梅小调民间艺人逃荒到安庆地区,一路将这种艺术形式从湖北传播到安庆。另一种观点是黄梅戏起源于安庆怀宁一带,如李丹丹在 浅谈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以韩再芬的作品为例 一

2、文中就认为,黄梅戏是在安庆黄梅山地区形成的怀调山歌的基础上,吸收采茶调、徽调和青阳腔等周边各种民间音乐戏曲形式,在传播过程中又融合了地方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戏曲艺术。(二)传播路径关于黄梅戏的传播路径,冯英善在 地理环境视角下黄梅戏艺术研究 一文中指出,黄梅戏早期主要在安庆及其周边地区传播,包括九江、景德镇、南昌等环鄱阳湖一带。这些地区都位于黄梅戏起源地和主要传播区域附近,因此受到了较大影响,形成了黄梅戏的传播路径。黄梅戏的传播可以说是以鄂皖交界一带为中心,向湖北省内的鄂东、鄂南地区扩散,沿着长江向安徽省安庆等地传播。同时,黄梅戏也向南扩散,影响了九江及环鄱阳湖一带地区。在中国传统的农

3、耕社会中,文化传播受到生产力的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制约。位于交通干线的城市和沿海地区往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而在交通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文化的传播就会受到限制。地理环境对于黄梅戏的传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黄梅戏在发展初期主要集中于安庆及其周边地区,交通相对较为便利,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而对于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或山区,如鄂南、赣东北等地,黄梅戏的传播可能相对较慢。古代,安庆地区具有较为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这对该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文化传播和发展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成摘要黄梅戏是耳熟能详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戏曲文化,起源于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

4、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的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安庆黄梅戏。黄梅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又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如今在新时代背景下,安庆黄梅戏如何借助新的传播媒介发展传承下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这个角度入手,分析了安庆黄梅戏的发展现状、艺术特点,并提出其在新时期发展传承的策略,以期助推这一非遗文化能够走向大众,蓬勃发展。关键词黄梅戏;传承;特点;发展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959(2023)14-0066-03安庆黄梅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者简介:陈慧(1996-),女,汉族,安徽安庆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史

5、。66为安庆黄梅戏艺术发展壮大的基地。安庆地区自古以来也是以戏曲文化而闻名,具有悠久的戏曲传统,乡邻们对戏曲文化的理解比较深入,对戏曲的演唱比较熟练。这种地域优势和文化氛围为安庆黄梅戏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也进一步深化了安庆地区的文化底蕴,丰富了安庆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形式。此外,徽班(徽剧班设)的发展为安庆黄梅戏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促进了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三)发展时期黄梅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从最初的流传期,到民国的转型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梅开三度”,最后是新时期的改革期。也有学者将黄梅戏的发展大致划分为流传期、转型整合期、辉煌腾飞期、“梅开二度”复兴期、“梅开三度”游离期和新世

6、纪改革期。早期黄梅戏以说唱形式为主,演员主要通过唱腔和说词来表演剧情和角色。直到清朝末年,黄梅戏在借鉴了其他剧种的表演元素和技巧后,形成了更为完整的戏曲形态,从说唱形态向戏曲形态转变,这也丰富了其表演形式。随着黄梅戏的发展,还出现了“大本戏”的剧目形式。所谓“大本戏”是指剧本篇幅较长、演出时间较长的作品。这些剧目在黄梅戏的舞台上得到了广泛演绎,丰富了剧种的内容和规模。此外,黄梅戏的舞台演出发展到“三打七唱”的阶段。这是指戏曲演出中,三位演员负责表演武打,七位演员负责唱腔和说词。这种分工形式在安庆黄梅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角色刻画和剧情演绎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总的来说,清朝末年是黄梅戏发展的

7、关键时期,通过从说唱形态向戏曲形态的转变、表演形式的丰富化以及剧目形式和舞台演出的进一步发展,黄梅戏逐渐成为一种充满魅力和独特风格的戏曲剧种。民国时期,黄梅戏在扩散的过程中,其艺术形式逐渐雅化,产生了一些代表人物,也产生了名家效应。当时出现了一大批黄梅戏职业班社,如双喜班、抗建班社、吴毛女班等,这些职业班社不仅在安徽地区,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这些班社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黄梅戏艺人,而且推动了黄梅戏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其中,琚光华、丁永泉、檀槐珠、桂月娥、王少舫、严凤英等人,凭借才华和演技成为了黄梅戏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表演风格和艺术造诣对黄梅戏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新中国成立

8、初期,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黄梅戏,安徽省成立了黄梅戏剧团。这些著名黄梅戏艺人大多成为了黄梅戏剧团的主要成员,他们以丰富的艺术经验和专业水准,为黄梅戏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也是黄梅戏“大本戏”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小戏向大戏逐渐过渡,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作“串戏”的表演形式,开始出现表现完整故事内容的传统剧目。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经历了三个发展高峰,被称为黄梅戏的“梅开三度”。“梅开一度”指的是 1949至 1966 年期间,这是黄梅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梅开二度”指的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的文化艺术领域迎来了一次全方位的发展

9、。黄梅戏作为中国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也借助这个时机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以黄梅戏为蓝本的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和电影作品开始采用先进的制作技术和手段,提高了艺术品质,增强了观赏性。“梅开三度”则是指世纪之交。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降低了黄梅戏爱好者的参与门槛。过去的黄梅戏除了通过广播和电视等途径进行传播,还依托于剧院和舞台演出。不过,这种传播方式要求看戏的观众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且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只有一部分真正热爱黄梅戏的人才会积极参与,很多业余爱好者和普通观众因为对黄梅戏了解不深,很难看懂作品的深意,对黄梅戏传播的参与度不高。而近年来各类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

10、接触到黄梅戏,黄梅戏的传播主体也更加多样化。二、安庆黄梅戏的艺术特点安庆黄梅戏的唱腔婉转,被评价为“秀而不纤、柔而不腻”。安徽怀宁的自然环境为艺术创作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优越的创作条件。他们久居其中,受到自然之美的熏陶,形成了一种欣赏秀婉柔弱之美的审美观念,并将其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创作出富含婉柔气质的作品。同时,黄梅戏作为民间戏曲,脱胎于山间田野,因而柔中还带着一丝刚劲。这种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黄梅戏中常见湖光山色、青山绿水等自然景观元素。这些自然景观与黄梅戏柔婉细腻的艺术风格相契合,凸显了安庆黄梅戏独特的柔美之美。安庆黄梅戏还受到吴楚文化的影响,极具融合性。在艺术形式上,黄梅戏吸收了多种民

11、间艺术的精粹;在发音上杂糅了湖北黄梅方言、安庆方言以及普新文化672023 年第 14 期通话音调,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戏腔;在唱腔和表演上,黄梅戏一直致力于吸收和学习其他剧种的特点与艺术风格,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风格。同时,它注重音乐的旋律变化和抑扬顿挫,强调婉转流畅的唱腔表达,使人们体验到柔美动人的艺术享受;在配乐上,它“沟通南北、调和中西”,从早期的锣鼓发展到后来的交响乐。所以,不断创新是黄梅戏能够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安庆黄梅戏早期在乡野田间传播发展,具有很强的通俗性。从安庆黄梅戏的传统剧目来看,主要是以“小”戏为主,演绎当地当时发生的人和事,“历史”题材的剧目相对不多。黄梅戏最早的

12、创作者和观众聚集于乡野田间,他们善于将生活中的琐事进行艺术化表达,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进行描绘,演绎了人情世故、情感纠葛以及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即使黄梅戏中有论及王公诸侯的情节,也往往以描写爱情为主题,并将其植入到小人物的故事中,这种以小戏、小人物、小事件为主的创作方法,使安庆黄梅戏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为观众营造了一种亲切而贴近生活的艺术氛围。三、安庆黄梅戏文化的传承与新气象2011 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申报的黄梅戏经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黄梅戏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庆地区的文化明信片,这一传统地方戏曲的故事和内容真实地展现了乡土社会中人们的

13、生活形态和精神风貌。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很多地区的传统村落、建筑遗址、民间文化和习俗等记忆载体面临被遗忘甚至消失的危险,而黄梅戏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依托于乡土社会环境,是当地人在共同的日常生活实践中获得的集体记忆。因此,安庆黄梅戏在记录、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人们了解和体验乡村社会的窗口,增强人们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并促进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安庆黄梅戏善于展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和特点,通过动作、语言等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传递出人们的喜怒哀乐。在安庆人的记忆中,黄梅戏不仅活跃在傍晚戏曲台的节目上,黄梅戏中的很多故事题材和演绎方式都源于乡村生活的日常实践中。例如,严凤英表演的黄

14、梅戏“打猪草”,就源于日常的乡村生活,将打猪草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灵动传神。时至今日,黄梅戏已经与安庆农村地区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唱戏、听戏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并内化成为人们的文化记忆,这也使得黄梅戏这一记忆载体得以保存下来,形成独特的文化遗产。过去的安庆黄梅戏依托于电影、电视、广播和戏剧舞台等传统传播媒介传承与发展,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类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受众十分广泛。安庆黄梅戏要想在新时期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就应直面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牢牢把握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介,加强“互联网+”云平台的打造,让安庆黄梅戏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四、结语本文简要梳理了学界关

15、于黄梅戏起源的不同观点,阐明其自形成以来的不同发展阶段,探究了黄梅戏唱腔柔婉细腻、通俗易懂的艺术特点,分析了黄梅戏发展和传播的不同时期,在此基础上展望安庆黄梅戏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方向和传播途径,希望安庆黄梅戏这一非遗文化艺术依托新的传播媒介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参考文献1李丹丹.浅谈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以韩再芬的作品为例J.艺术评鉴,2017(05).2冯英善.地理环境视角下黄梅戏艺术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22.3陈昌文,盛霞.新世纪以来黄梅戏发展述论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4陈继华.黄梅戏传播形态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5刘艳敏.新媒体时代安徽黄梅戏短视频营销传播策略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2(06).6陆洪非.黄梅戏源流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7张丽.转向日常生活实践的乡村记忆D.安徽大学,2020.8邵敏,吴婷婷.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建设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22(05).(责任编辑张文丽)6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