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以“体育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_姜勇.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206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以“体育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_姜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以“体育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_姜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以“体育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_姜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樊 冲,等:基于 CNKI 文献计量的我国体育小镇研究情况分析 121 文章编号:10076891(2023)02012105 四川体育科学 2023 年(第 42 卷)第 2 期 SICHUAN SPORTS SCIENCE Vol.42,No.2,2023 DOI:10.13932/ki.sctykx.2023.02.22 论以“体育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 On the Key Points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with“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

2、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姜 勇,肖河旭 JIANG Yong,XIAO Hexu 摘 要:目前,学校体育中对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视度普遍较低,难以践行体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在体育课堂上频繁出现如“身体锻炼与思政教育脱节”以及“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统筹联动错率低”等问题,且日趋白热化。体育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进行自身定位,如何与体育学科建设同向同行,如何与学校体育保障机制形成联系,如何与体育思政课程方骖并路。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从体育知识功能间进行多维转化,彰显出体育思政育人的民族精神;从体育育人主体间加强

3、协作创新,凸显体育思政育人的竞争意识;从体育教育风向标引领开展强国思想,体现体育思政育人的爱国主义。分层有序的引导学生通过体育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张开臂膀”且“脚踏实地”向社会主义建设砥砺前行。关键词:体育课程思政;学校体育;体育课程;协同育人 Abstract:In the current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he emphasi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generally not high.The fundamental

4、 task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to“cultivate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There is a certain gap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

5、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re how to position itself,how to go alo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how to form a connection with the school sports guarantee mechanism,and how to merge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

6、ation.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this paper carries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ports knowledge function,highlights the national spirit of spor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trengthens the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between the main body of sports education,h

7、ighlights the competitive consciousness of spor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guid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ought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from the sports education vane,reflects the patriotism of spor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gradually guides the students to form thei

8、r own self-cultivation through physical exercise We should have correct values and devote ourselves to socialist construction.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Collaborativ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

9、码:A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到 2035 年我们要建成体育强国,学校体育是体育强国的重要环节,体育课程思政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品德思想导向以及责任心树立有着举重若轻的显著作用。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指导下,学校体育应该重视体育课程思政,通过梳理关键点位的关键问题,找出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四川体育科学 2023 年(第 42 卷)第 2 期 122 收稿日期:2021-03-18 修稿日期:2022-07-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研究”(BLA170222)。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116000。

10、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000,China.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的同时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要高效化持续化、关键点位的落实要有效化精确化,学校体育的发展才会普及化系统化。1 “体育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相关概念界定 1.1 对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解 体育课程思政是包含着体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自然学科教育、体育人文学科教育和体育社会学科教育等所有课程及其相对应的专业课,在每一门课程中,都包含着对本学科的独到的思想见解与先进的体育时代观念。体育课程思政在教育

11、中有着双重属性,它既有思政课的教化功能,又发挥出了体育课的育人功能。因此在体育教学设计中,必须把思政教育放到首要位置,并不断探索与身体运动发展的契合点。1.2 协同育人的方法及体育育人特点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思政教育是协同育人不可或缺的一环,换句话说,没有思政教育,就“协同”不起来。但是,思政教育有独特的教育属性,这种教育属性不是多次背诵知识点,多次梳理错题就可以完成目标,达到课程绩点要求。而是需要通过历久弥新的学习,反复推敲的钻研,日积月累的历练而得以实现。体育教师与思想品德教师以及大学思政课教授的授课范围或许存在内容上的差别,但是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培养品学兼优的高修养的人才。在中小学体

12、育课上,由于学生年龄均处于未成年启蒙期,思想品德处于萌芽期,容易产生“见风使舵”的倾向。体育育人的关键环节是发挥调动好体育教师,在授课方式上,要兼顾到学生身体的锻炼与思想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体育课上感受到团结协作和集体精神,如拔河比赛上胜负取决于集体间的凝聚力,通过学习凝聚力后慢慢培养成精神力量,达到学校体育的育人目标。在大学体育课上,学生正处于外表风华正茂与朝气蓬勃的年龄,但是思想认知不够成熟且品德认识度较低。体育育人主要是以德育为主身体锻炼为辅,在学习和生活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时刻铭记在心。1.3 “体育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思想架构 从逻辑分析上看,体育课程思政是能够达成协同育

13、人的目标要求的,但是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复杂性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诸多的困难因素。意识形态教育非常重要,在学校教育中它承载着课程的核心元素架构,通过课程的核心元素架构起思想体系1,这一点在体育课上尤为重要。在体育课意识形态教育中,在课程设计中首先要便于学生形成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科学认知,紧接着需要在体育身体锻炼过程中共同推进学生意识形态观念系统的形成,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生成和意识形态观念系统的构建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培养科学认知的决策能力,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最大化培养学生德育、智育以及体育。2 “体育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耦合联系 2.1 体育思政课程的历史与现状特点 在过去,体育思政课

14、程在体育训练里衍生的,它往往灌输的是争第一、争头名、拿最好的名次的一种根本性任务。百余年前,西方的兵操作为一种体育形式进入了学校,风靡并迅速开展于当时的西式学堂2,西式学堂其重要目的是拿名次、得佳绩的体育救国运动,忽略了体育思政课的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小康社会,我国体育环境日益飞涨、又好又快的发展起来,涌现了大批在奥运赛场夺金的优秀运动员。体育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观念,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促进和开展,这不同于古时候的体育思政课程,争第一、夺头名为本质的一系列很难引起学生重视和积极性的“无营养”课程,现在的体育课程思政即有亲和力又具备乐趣性,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感兴趣了,自然就会主动

15、去学习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锻炼方法,这样就达到了体育课程思政的授课效果。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需要着重于思想政治的教育和灌输,将政治思想牢记于心,将政治理念付诸于行,为了避免体育课程思政重蹈旧时代填鸭式体育教育的覆辙,体育课程思政必须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找准自身课程定位,密切结合体育受教主体的自身情况特点,将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与身体锻炼内容紧密结合。体育课程思政是体育思政课程的版本更新“补丁”,是其语言的核心价值凝练与思想的层次维度升华。不过,如今的体育课程思政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取得高分为了自身评奖评优,为了考试而上课,为了考试而练习,这就又变成了应试教育。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

16、于体育课上老师的授课形式缺乏思想认知感染力,导致学习环境繁琐、学习效果枯燥,学生群体自发进行体育课程思政的学习不仅会调动课堂的高效性,也会促进学生身体素质飞速增长。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是体育课程思政的一项迫在眉睫的挑战。2.2 当前时效性段下体育课程思政的重难点 当代体育教育在今天却成为一件苦差事,盲目的课前跑圈、以动作达标而得分的考试,使学生既耗费时间又不能高质量完成体育课教学目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育人观念的纬度上,体育教师认为能在学生不受伤的基础上顺利的完成45min 或者是 90min 的课程任务就算“圆满”,学生认为能暂时躲一躲文化课的头脑冲击,在外面呼吸一口新鲜空气然后继续回到

17、教室刷题就是上体育课的目的,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同学是真正热爱体育课、热爱运动,但是不得不说师生这种“应付式”思维现象在当今体育课上是普遍存在的。为了姜 勇,等:论以“体育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 123 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1)需要体育育人观念的转变,让体育回归本真。体现在以下五个维度,培植正确的体育观念、采取正确的体育方法、教师做到言传身教、课内课外协同配合、教学内容思政化。(2)通过以上五个维度的育人观念的转变,紧紧的掌握着体育课程思政的重难点,提高健康的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3 “体育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关键问题实施点位 3.1 体育课程思政与体育学科建设

18、的关键问题 随着体育课程思政的深入发展,暴露出许多需要及时解决的结构性问题。(1)是与体育学科专业建设的衔接问题。体育学科专业建设离不开体育教学体系,体育教学体系也不断促进体育学科建设的发展,可以说两者在互补的同时,又更好的促进彼此发展。体育学科专业建设中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没有很好的渗入其中,因此也就不能进入到体育教学体系中。(2)是与体育教学要素的衔接问题,目前体育课程思政大多数体现在理论上,这就要求将思政要素紧密落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既要包含科学合理化的理论做基础,又要涵盖多维操作化的体育技能。比如,在一堂足球传接球训练课上,将体育课程思政理念如何融入到传球

19、和接球的每一个技术点,使课程思政理念有据可依、有据可循,授课教师该怎样合理的接纳和上好体育课。在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核心价值的一环,体育教师带有极大的热情和良好的负责态度对待体育课程思政是体育课程思政能否与体育课程融入好的关键所在。3.2 体育课程思政与学校体育保障机制的关键问题 建设并完善学校体育保障机制是不断丰富体育教育的决定性因素。体育教学的精细化、多维化的教育育人模式犹如为体育课程思政的落实提供了“引路石”般的引导力,但是在学校体育保障机制的实施上却捉襟见肘,这其中有以下几个待改进的问题,(1)对统筹设计的学校体育保障机制认识度不够。大多数高校的教务处代为执行课

20、程思政工作,这个工作在体育中已经远远不是保障体育课中“身心锻炼”,而是体现在保障学生在体育课上通过“身心锻炼”获得了一个高尚的思想政治品德,即为思政化体育教育。高校体育课需要将体育课程思政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纠正以往的不重视、不理解的问题,以一个育人全局性视野推进学校体育保障机制的实施。(2)学校体育保障机制“落位”缓慢。体育课程思政缺乏保障机制的制度安排,存在设计规划和经费支撑等问题;在整个保障机制系统下,对于核心意识认知、与体育课协调一致、高效化保障机制模式等一些方面的认知度较低3。(3)对学校体育保障机制的监督评价体系不成熟。由于体育课程思政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刚刚起步,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设

21、置与核心架构不是十分完善,导致的后果是监督评价体系发展不成熟。欠缺课程规则的合理化与评价标准的育人化,教师在课后评价中也没有吸纳体育课程思政带来的效果,这就使检察评价体系成为了泡影,无法落实到位。学校体育保障机制构建的基础上保持与体育课程思政的同向性,在保障学生健康的权益的同时,也能提高我国学生群体健康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3.3 体育课程思政与体育思政课程方骖并路的关键问题 从相关政策文件和对于体育中考、高考的改革发展,就可看出习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4。体育课程思政作为一门新课,但它并非是一种新开设的体育课程种类,而是在体育课程中发挥思政课的教化功能,与体育课方骖并路完成育人。但是随着体

22、育课程思政的深化,有些着重点也值得深入探讨,(1)是引导问题,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核心价值观分析解决体育课堂中的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发挥拼搏向上的理想信念的同时也能增强自信心。(2)是严厉问题,体育教师要“严厉”教导学生,这里的严厉不是孔子时期儒家思想中的严厉训导,而是通过思政化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须全力以赴、追求卓越,永远向优秀的人看齐,这是一种态度,习惯更是你的未来。(3)是“定位”。体育课程思政应该使学生形成何种体育素养,这种素养在当下时代发展中受何种条件制约,怎么克服这些制约条件。体育课程思政如何定位,如何通过体育思政课程解决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

23、体育课程思政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4 “体育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关键点位的践行维度路径 4.1 善于体育知识功能间的多维转化,彰显体育思政育人的民族精神 体育知识具有可操作性,它是在运动表现上通过多次反演形成的不同的运动程序。动作是构成运动技术的关键,因此运动技术的形成受动作发展的制约。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内容源自于三个文化体系,从其内部结构来看,不管是德系体操,英国的竞技体育,都是通过动作的更新换代,推倒重建为本源的一种基础文化。在过去,对体育课认知仅停留在跑跳投和四肢活动结合后的出汗效果。现在,在新时代的良好教育背景下,要把体育思政内容加入到体育教学活动内容里,创设体育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达

24、到体育课程传习活动中的强身健体效果的同时,坚定了党要求我们不断奋斗的理想信念。在每一节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弘扬民族精神、发挥体育精神摆首位。民族精神是我国体育人的精神支柱,刘翔创世界纪录勇夺冠军,身披五星红旗的他闪闪发光,在他身上无一不展现了积极拼搏、不惧牺牲的民族荣誉感5;教育学生学会不怕困难敢吃苦的乐观精神,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就是乐观与自信。说到乐观与自四川体育科学 2023 年(第 42 卷)第 2 期 124 信,中国女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女排精神不仅成为了我国体育的一面旗帜,在整个亚洲乃至世界也为之撼动,“你尽管把我打趴下,我总会站起来的”这样一句句女排精神的语录,更

25、应该被新时代高校学生钻研学习,成为当代学生前进的精神动力;教育学生遵守公平竞赛原则与体育公正精神,作为一个公民,遵守法律法规是社会责任、是道德义务,自然学生群体也不例外。在体育竞赛中淡漠赛规和不公平竞赛现象屡有发生,培养学生养成公平竞赛的精神,尊重对手和裁判,更重要是要遵守体育道德,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的学校体育氛围;教导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展现了同心同德的集体力量,北方冬季的校园经常举办拔河比赛,在比赛中大家“团结成一股绳”,像麻绳那样牢固可靠,发挥主观能动性,谱写出集体万众一心的华丽乐章;教导学生甘为人梯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奥运健儿英姿飒爽,在收获硕果累累的奖

26、牌皆大欢喜之余,是幕后成千上万的赛事服务人员无私奉献的汗水,这其中有技战术分析的分析师、有体适能训练测验的检测师、有运动器械保养维护的工程师、有任劳任怨的领队、有维护赛制的志愿者,就是这样一些可爱的人甘为人梯的奉献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导向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内在的探索,也是重联教学要素的重要途径。4.2 敢于体育育人主体间的协作创新,凸显体育思政育人的竞争意识 体育育人不同与其他学科,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教育属性。体育育人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有着显著地位,在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根本的价值导向,在这其中我们不乏设立一种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支配人的行为的心

27、理活动,也就是取胜的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是在体育竞赛中指导主体行为的心理过程。敢于体育育人主体间的协作创新,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在竞争中学会创新协作,没有协作创新意识就很难形成竞争良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个体间的创新协作,接着递进为个体与小组间的创新协作,最后通过层层递进指导学生形成小组间的创新协作,通过小组间的协作竞争在取得共同发展的同时,也会将竞争意识升华到一种有形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并引导、开发、鼓励,使之转化成一种有形的社会适应能力6。在课上讲述一些竞争意识的故事,通过故事使他们明白竞争意识的道理,逐步培养团队意识。在课堂游戏比赛后,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分析失败因素,疏导理

28、性思维,培育学生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的意识。面对挫折,要学会冷静,很多人遇到挫折会冲动,这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而且还会让问题严重;培养学生学会“放弃”意识。“放弃”是指让放弃旧方法理念、放弃陈腐愚昧的观念、放弃过度负重的不良心理,在践行体育的磨砺中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苦是乐之源、乐是苦之泉,苦兮乐所伏、乐兮苦所依,筋皮骨劳累、精气神陶醉,以吃苦耐劳的毅力增加大学生生命的厚度。4.3 勤于体育教育风向标的强国思想,体现体育思政育人的爱国主义 将国家至上的思想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在体育课堂中让体育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同向同行7,共同完成一门体育课。比如,在学习排球的基本功技巧练

29、习时,学生对于体能、传接球、灵敏训练表达出了不情愿和抵抗心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女排拼搏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这样把体育课堂不仅思政化教育,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学习的兴趣。通过党史和体育史的学习,培养家国情怀。奥运健儿一次次的夺冠都历历在目,赛事工作人员一次次的付出都默默无闻,机关领导一次次的位临都备受鼓舞,把每一个“一次次”连在一起就构成了我国的体育史。改革开放 40多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攻坚克难,一举进身为体育强国8。学习当代体育史,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借助名人体育奋斗史效应,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在短视频上或是社交软件上,名人效应都可以带来

30、引人注意,紧接着是扩大事件影响力的蝴蝶效应。学生崇拜偶像,在体育课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讲述体育名人事迹和名人故事,以煽情的方式使教学活动更具有生动性并以此提高教学效果。从 1932 年刘长春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到许海峰获得中国奥运第一枚金牌,再到男足打入世界杯,刘翔平奥运记录夺金,这些一件件历历在目的名人奋斗史,是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最好的敲门砖。体育教师“手把手”的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体育中感受到家国情怀,并将这种情怀转变为切身实际行动,投入到提高自身体质和免疫力的身心活动中。在学习生活中,把爱国主义情感和脚踏实地的“冲劲儿”结合起来9;在体育教学中,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渗透进来,体育

31、教师一旦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并自觉的行动,这定将会带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体育事业的繁荣带来正向推动和稳步发展。远大的报国之志化为学习进步的基石动力,实现协同育人的同时,以健康的身心投人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5 结 论 不断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点位,发挥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化功能与育人功能,解决衍生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因意识形态教育复杂性产生的诸多困难因素,因此,将体育知识间进行多维转化,彰显体育思政育人的民族精神;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受教育主体间的协作与创新,凸显体育思政育人的竞争意识;树立体育教育风向标的强国思想,把体育思政育人的爱国主义铭记于心,实现全方位育人。姜 勇,等:论以“体育课程思政”实现

32、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 125 参考文献:1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2 刘现合.中国近代官办西式学堂及发展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09):9899.3 史 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1(04):168173.4 闵文轩.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J.中国民族,2018(02):10.5 徐树东,史友宽.“扬州会议”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21,40(03):118122.6 朱从庆,舒盛芳.体育锻炼与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因果关系探骊:交叉滞后分

33、析J.中国体育科技,2022,58(07):4247.7 赵玉婷.中国体育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2(01):5657.8 崔乐泉,袁 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体育思想变迁论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02):159165.9 罗正友,黄晓丽.农村学校体育贫困成因与治理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20,39(04):117120.*(上接第 49 页)式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因而,对单位与城市人口而言,往往依赖上级行政指令来推行单位体育的发展,并主要在单位组织的框架下来发展体育行为。与此同时,在单位体育运行的过程当中,单位往往作为人们体育利益的代言者,人们

34、基于年龄、性别、爱好等体现在体育行为发展方面的个体需求与自身差异常常被掩盖起来,被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对待,个体的体育需求无法受到充分的重视与发展。体制改革与单位体制逐步调整之后,群众体育完全以开放的市场化与社会化方式来进行发展,既而取代了以封闭的单位制的行政化手段来发展体育行为的这一事实。随之带来的一个变化是,脱离了单位向社会取资的个体完全是自身体育利益的代言者。从自身需求出发的城市人口,对体育参与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人们从年龄、性别、兴趣、收入等角度出发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与行为的表达表现出高度的自由度与极大的异质性,其体育行为自然走向分化。4 结 论 新中国成立之后,“单位体制”作为“计划经济

35、”时期的产物,一度将城市人口及其体育行为高度组织起来,形成以单位体系为组织形式的整合化发展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我国“单位体制”的变革以及群众体育逐步进入到以市场化与社会化为核心的发展道路,由此打破了单位体制下体育发展的一元结构,伴随着“单位体制”的松动、城市人口体制外就业以及体育资源的体制外供给等现象的出现,致使城市人口不再只能依赖单位或完全被置放于“单位体制”的行政框架之中来参与体育活动,其完全可以与市场或社会对接,并自主的参与体育活动,其体育行为由此走向分化。参考文献:1 何亚群.从单位体制到社区体制建国后我国城市社会整合模式的转变J.前沿,2005(04):158160.2 任

36、 海.由单位体育到社会体育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38(07):1112.3 刘建军.中国单位体制的构建与“革命后社会”的整合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5):2430.4 郭风英,陈伟东.单位社区改制进程中社区治理结构的变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38)1:4448.5 伍绍祖.中人民共和国体育史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年.6 王广虎.单位体制下体育管理的“二元结构”与群众体育的“单位色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3:3.7 黄 丹.我国单位制的变革与单位体育的发展走向J.广州体育学院,2005(03):79.8 薛留成,王亚立,郑文

37、玲.大型企业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创新研究对企业职工体育管理模式的探讨 J.体育科学,2006,(26)5:1222.9 人民网.全国工商联主席:非公有制经济就业贡献超过80%EB/OL.http:/ 国家体委.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EB/OL.http:/ 1993624.11 中国人大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http:/ 仇 军.西方体育社会学:理论、视点、方法社会学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年 1 月第 1 版次:121.13 陆学艺.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 60 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03):112.14 申 亮,肖焕禹.不同社会阶层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以上海市阶层地位影响消费行为的社会调查为案例J.体育与科学.2006,27(06):1621.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