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绿色金融助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创新策略研究_张郁.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140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金融助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创新策略研究_张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绿色金融助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创新策略研究_张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绿色金融助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创新策略研究_张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2 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总第 36 卷第 198 期)收稿日期:2022-11-01作者简介:张郁(1977),女,河南南阳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与会计学院讲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项目(编号:18VXK002);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22400410608)。经济与管理绿色金融助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创新策略研究张郁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金融与会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摘要:“双碳”战略目标是我国参

2、与全球气候治理、坚持经济向低碳转型发展的奋斗目标。作为支持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活动,绿色金融可以有效促进碳减排、增加碳清除,能够助推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但是我国绿色金融的现实实践存在不少问题:政策性金融目标与商业性金融目标协调困难,低碳项目甄别选择困难,绿色金融发展的潜力尚不能充分释放,对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支持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因此,要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层次绿色资本市场建设,绿色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财政政策实施手段优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水平提升为重点,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助推“双碳”目标实现。关键词:绿色金融;低碳转型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创新策略doi:10.3

3、969/j.issn.2096-2452.2023.01.005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452(2023)01-0025-05一、引言“双碳”目标是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绿色复苏的应然选择,也是我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双碳”目标的提出,既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国做出的有世界意义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1。“双碳”目标的核心要义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而低碳经济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呈现2。实现经济低碳发展的关键在于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减少碳排放、

4、增加碳清除。而绿色金融作为支持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活动,一方面可以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加速金融资源向低碳、零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领域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双碳”战略目标行动计划刚刚起步,绿色金融及其体系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从理论上探讨绿色金融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机制,从实践上探索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策略,对于推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促进我国经济实现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绿色金融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机制分析 结合绿色金融的基本功能,我们从促进碳减排、增加碳清除两个层面,分别探讨绿色金融助推“双碳”目标

5、实现的核心机理。52绿色金融助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创新策略研究1.促进碳减排:绿色金融是助推碳源减少的推进器绿色金融是支持环境改善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活动3。其核心要义是发挥金融媒介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通过货币流通和金融交易将货币资金更多地配置于支持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助推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基本机制是运用有效的金融政策支持手段,引导货币资金借助于金融体系流向促进碳减排、增加碳清除的低碳投资项目和低碳技术创新领域,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要对低碳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就需要借助于包含多种形式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绿色金融体系完成(见图 1)。

6、绿色金融体系通过有别于传统金融发展的新服务、新工具和新模式,促进碳减排和增加碳清除,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效率。图 1绿色金融体系(从金融产品的维度)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大幅降低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这意味着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均需要实现碳减排。生产活动的碳排放是最重要的碳源,与家庭消费活动相比,生产活动实现碳减排更为重要。生产活动碳减排所引发的巨量投资需求,则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绿色金融提供资金支持(见图 2)。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由人为活动导致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是碳排放最重要的源头,因此能源系统低碳化是减少碳排放最主要的领域。能源领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4

7、。化石能源主要用于电力生产和以汽车为主的交通运输,因此电力系统低碳化和交通运输低碳化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环节。生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品的工业部门和建筑部门是高电力消耗、高碳排放的部门。工业部门低碳化生产、建筑部门的节能降耗不仅直接推动碳减排,而且通过电力消费的前向关联间接推动碳减排5。图 2绿色金融助推“双碳”目标的基本机制62绿色金融助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创新策略研究在“双碳”目标下,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绿色金融可以从以下方面助力碳减排。第一,提升碳减排项目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绿色金融体系是金融、现代信息技术、生态环境改善融资需求相融合的系统,可以通过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

8、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中低碳项目和技术创新的融资需求,提升碳减排项目的金融服务可得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第二,降低碳减排项目的资金供给成本。绿色金融体系中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通过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定价机制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助力碳减排项目融资成本的降低。第三,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需要能够承担与风险相匹配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而绿色金融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可以提供与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2.增加碳清除:绿色金融是助力碳汇增加的助推剂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经济在未来能够真正实现长期低碳发展,一方面要促进碳减排,另

9、一方面要主动增加碳清除,利用各种手段增加二氧化碳的固定和吸收,增加碳汇。增加碳汇的基本路径一是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二是运用碳清除技术,提升二氧化碳的清除能力。同时使用两种手段,才能够保证有效实现碳清除。为增加碳汇,绿色金融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第一,推进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系统建设项目。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系统建设项目具有投入成本高、沉没成本大、收入利润低、回报周期长、环境外溢性强等特征,融入社会成本的 PPP 模式是这些建设项目的有效模式。绿色金融可以向植树造林等PPP 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积极探索 PPP+绿色基金、PPP+绿色债券、PPP+绿色信托等多种形式,提供与PPP

10、 项目风险相匹配的融资形式,解决植树造林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初期的资金来源,助推项目建设。第二,积极向碳汇造林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碳汇造林项目兼具公益性和市场化,多元化主体参与碳汇造林项目,决策中形成了多方参与、共同抵御风险、增强未来收益的机制6。绿色金融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碳汇造林项目的融资,比如绿色基金、绿色信贷等等。第三,推进森林碳汇交易的市场机制建设。碳金融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机制是碳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和森林碳汇交易是碳交易的两种重要形式。运用碳交易的市场交易机制能够有效降低全社会碳排放总成本,提升生态资产价值向生态财富转化的能力,增加全社会对森林碳汇的总收益。

11、要增加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碳汇,可以在我国逐步建立起森林碳汇交易机制,促进森林碳汇交易,形成全社会重视森林等生态资产价值的理念,激励更多主体参与植树造林等生态系统建设项目。第四,向 CCUS等技术创新及应用提供融资支持。碳清除技术的创新及应用是增加碳汇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可以提高与 CCUS 等技术创新及应用相匹配的形式,为关键碳清除技术的创新及应用提供融资支持。三、绿色金融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困境 1.绿色金融目标困境:政策性目标与商业性目标的协调 绿色金融是政府主动提供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金融活动,然而金融活动的实施过程是由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机构完成的,这就引起政府的政策

12、性金融目标和金融机构的商业性金融目标之间的协调性问题。政策性金融主要是政府从社会整体的利益出发,自上而下主动引导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活动,由金融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将金融资源配置于环保、节能、低碳的绿色投资项目和技术创新领域,以支持环境改善、促进碳减排、增加碳清除,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从金融机构个体视角看,金融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配置金融资源的过程是其在克服市场信息不对称,甄别选择客户和项目、设置融资门槛、索要资产抵押,有效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其盈利性。金融机构具有明确的预期短期盈利性目标,如果其预期短期盈利性目标难以实现,金融机构从事绿色金融活动的动力不足。因此政府的政策性金融目标

13、要与金融机构短期盈利性目标相统一,金融机构方能有动力从事政策性金融活动。绿色金融出现困境的根源是商业性金融的盈利性目标与低碳投资项目外部性之间的矛盾。低碳投资项目在短期内收益低,一方面是由于低碳投资项目与传统高碳项目之间的替代过程,其市场价值的实现是渐进的,另一方面是低碳项目投资具有公益性属性而不能完全得到市场价值回报,这是由其改善环境的外部性决定的。尽管这些低碳项目在未来有收益性,对生态环境改善具有很强的外部72绿色金融助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创新策略研究性,但是即期缺少稳定的收益,低碳投资项目企业短期内盈利能力受限。对商业银行而言,大多数低碳项目难以达到商业银行的平均利润水平。2.绿色金

14、融的项目甄别机制困境:实质绿与“洗绿”行为 政府部门是绿色金融政策的制定者和金融市场的监管者,政府部门天然地具有对金融机构行为甄别、选择、指导、调控的职能。政府部门对金融机构行为的甄别是政府部门政策目标实现的基础,政府部门只有对真正实施低碳项目金融支持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对于偏离低碳项目的金融机构采取有效手段进行约束,才能真正建立起对金融机构支持低碳项目融资的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的政策性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最容易出现“洗绿”或“漂绿”现象,我国亦存在这种现象。“洗绿”或“漂绿”是指融资方通过绿色金融获取的资金用于无法满足环境效益预期的非绿色项目。它具体表现为:一是融资方

15、通过包装将非绿项目打造成为绿色项目以获取资金方面的支持。二是融资方为绿色项目筹集得到的资金在后续没有用于该项目,而是流入到非绿色领域7。我国绿色金融实践中,“洗绿”或“漂绿”现象主要存在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主导性绿色金融形式中。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包括低碳项目甄别、选择、监督机制失灵是“洗绿”或“漂绿”现象出现的诱因。融资方和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其中包括金融机构对绿色低碳技术等专业性知识储备不足以及甄别能力弱,处于信息优势方的融资方主动谋求政策支持下的超额利益进而出现机会主义行为是“洗绿”或“漂绿”现象的最重要原因。除此之外,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行为也是“洗绿”或“漂绿”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绿

16、色金融作为政府部门应对减污降碳的政策性金融,政府部门对开展绿色金融项目的金融机构进行形式多样的财政激励,比如补贴、税收减免、贴息、奖励等等,从而使金融机构在开展项目时主动放松绿色项目的甄别、选择、监督,给融资方留下了“洗绿”或“漂绿”的空间。政府部门对绿色低碳项目融资支持的金融机构放松监管,诱发金融机构放松了项目甄别、选择、监督过程,致使融资方“洗绿”或“漂绿”机会主义行为出现。这种现象既不利于绿色金融发展,也不利于金融资源向低碳环保领域流动。防范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洗绿”或“漂绿”风险是绿色金融稳定发展和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四、创新策略 “双碳”战略目标是我国经济迈向低碳发展的新征

17、程。如何在碳达峰后顺利实现碳中和,成为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长期任务。绿色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主要力量,需要以经济低碳发展的长期目标为契机,主动进行机制体制创新,把服务覆盖至从碳源到碳汇,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更好地支持我国经济的低碳转型发展。1.紧扣低碳转型发展战略,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需要持续推进“政府+市场”自上而下和“市场+政府”自下而上的双向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方式。在绿色金融双向创新发展初期阶段,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市场对接政府的能力。政府部门合作方面,中央政府应积极发挥自上而下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制度创新作用和引领作用,引导地方政府参与绿色金

18、融改革创新实践,形成政府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合力。市场对接政府方面,金融机构应主动适应政府的绿色金融政策制度创新,主动供给性质不同的绿色金融产品,提升与绿色金融产品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水平,提升其在金融市场上交易定价的能力。金融机构在政府绿色金融政策的指引下,运用市场化手段主动调整自身的资产配置行为,优化金融资源的供给结构,向政府指引的绿色产业、绿色债券项目加大融资支持,促进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和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此外,金融行业协会方面,应提升其与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枢纽作用。通过在供给侧主动实施创新和改革,形成金融、产业、技术创新等相互支持

19、机制,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2.以理顺金融市场关系为导向,完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 完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首先是完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运营体系。围绕绿色金融子市场的基本功能和运行机制,结合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绿色金融子市场运行现状,加强“政府+市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增强政府对市场的政策制度供给和市场规则制定,使市场信息更为透明、市场规则更为一致。其次是以更好服务于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投资需求为宗旨,完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服务体系。不同经济主体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性82绿色金融助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创新策略研究质具有差异性,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服务体系是通过绿

20、色金融子市场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差异性满足不同经济主体的投资需求。形成与不同类型企业低碳转型的投资需求相适应、相契合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增强绿色金融的普适性,为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宽松的融资环境。3.以绿色金融人才培养为路径,完善绿色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绿色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国家应积极做出政策引领,前瞻性地制定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划等,以提升整个金融行业从业者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提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金融从业者对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产业中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项目的专业认知水平和风险判断能力。金融机构方面,主动适应金

21、融服务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响应国家对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批次开展对金融从业者识别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项目风险判断的培训,切实提升机构内部从业者对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项目风险收益的甄别能力。金融行业协会方面,应积极服务于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人才的培养,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培养绿色金融人才的参与者、协调者、推进者,提升行业对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金融行业各协会主动联合起来,积极促进绿色金融子市场中绿色金融人才的培养,促进金融机构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水平,提升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服务效率,增强绿色金融体系风险防控能力。4.财政政策配合绿色金融政策,提升绿色金融发展动力 优化财政政策的实

22、施手段,更好地配合绿色金融发展,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能力。应加强对不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的适应性,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可以创新财政政策实施方式。国家层面,对绿色信贷等的补贴改为贴息。建立担保机制替代财政补贴,政府部门应对清洁能源等产业项目提供有效担保,以覆盖项目失败给商业银行所带来的违约风险。设立绿色低碳发展基金,防范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的融资模式引发低碳项目高杠杆的风险。政府和其他出资人出资,绿色低碳专业管理人管理,设立绿色低碳发展基金。5.提升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水平,增强绿色金融体系创新发展“韧性”创新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机制,提升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水平,增强绿 色金融体系 创

23、新发展的“韧性”。绿色金融体系服务经济低碳转型发展,而经济转型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绿色金融体系必然面临实体经济转型风险。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创新发展需要主动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积极借鉴国外绿色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创新发展中主动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完善绿色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处置等机制。国家层面,增强绿色金融发展的阶段性和长期性,加强与国外绿色金融政策制定组织的合作,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化的相关政策研究,完善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国际化政策,加大对绿色金融国际标准的跟踪、评估和对接,使国内绿色金融支持的产业目录、政策指引与国际标准更为一致。除此之外,国家层面应积极探索,为国内金融机构发展绿

24、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提供与国外同类机构的合作平台,推动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发展绿色金融。同时,提升绿色金融监管透明度,杜绝金融机构套利行为。金融机构层面,金融机构应积极借鉴国外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吸取发展中的教训,主动防范“洗绿”或“漂绿”风险,实现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参考文献:1 庄贵阳.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人民论坛,2021(18):50-53.2 杨博文.习近平新发展理念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实现的系统思维、经济理路与科学路径J.经济学家,2021(09):5-12.3 马骏.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与前景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

25、(06):25-32.4 李世峰,朱国云.“双碳”愿景下的能源转型路径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21(12):48-56.5 张中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与世界:绿色低碳转型、碳金融、碳市场与碳边境调节机制 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4):69-79.6 胡 原,曾 维 忠.碳 汇 造 林 项 目 促 进 了 当 地 经 济 发 展吗?基于四川县域面板数据的 PSD-DID 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02):89-98.7 张岳,周应恒.绿色金融“漂绿”现象的成因与防范:来自日 本 的 经 验 启 示 J.现 代 日 本 经 济,2021(05):79-94.(责任编辑:刘阳)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