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精神的绝响__艺术的光芒—...学“三部曲”的思想艺术特征_李恒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131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的绝响__艺术的光芒—...学“三部曲”的思想艺术特征_李恒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神的绝响__艺术的光芒—...学“三部曲”的思想艺术特征_李恒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神的绝响__艺术的光芒—...学“三部曲”的思想艺术特征_李恒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东吴学术 2023 年第 2 期140现当代文 学 研 究精神的绝响 艺术的光芒简论高艳国、赵方新报告文学“三部曲”的思想艺术特征李恒昌 摘 要:高艳国和赵方新两位当代作家共同创作完成的 血砺忠诚 中国老兵安魂曲 和 中国农民书,因为其间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可以看作他们二人的长篇报告文学“三部曲”。这三部作品,以鲜明的文学特征,从三个不同侧面,唱响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放射出独特的文学艺术光芒。分析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可以用“四见”来概括,即见人、见事、见精神、见艺术。作品成功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立体丰满、感天动地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瑰丽宏大、深刻深邃的历史史诗,高扬了对党忠诚

2、、大义大爱、敢于担当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彰显了诗性唯美、神秘传奇和崇高悲壮的审美品质。关键词:当代报告文学;高艳国;赵方新高艳国和赵方新是具有共同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当代作家。从 2011 年开始合作,直到 2018年高艳国因病去世,先后共同创作完成五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尤以 血砺忠诚、中国老兵安魂曲 和 中国农民书 为代表,可以看作他们二人的长篇报告文学“三部曲”。一、“见人”非一般的人物文学即是人学,人是文学的主体,更是报告文学的主体。高艳国、赵方新的报告文学“三部曲”更是凸显了这种人的主体性。“三部曲”着力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没有一个模式化、概念化和扁平化,

3、每一个人物都是“这一个”,都有血有肉,立体丰满,活灵活现,更是感人至深,甚至感天动地,对当代文学人物谱系做出了属于自己的贡献,在某些方面甚至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血砺忠诚 塑造了一群各具特点的革命英雄形象。最典型的是司令员萧华,一位年轻有为、可亲可敬的八路军指挥员。透过作品,读者方能了解到,当时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这个刚DOI:10.16100/32-1815/c.2023.02.0102023 年第 2 期 东吴学术141被组织派到冀鲁边区工作的“司令员”居然是一个“娃娃司令”,以至于当地县长牟宜之迎接他的时候,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位久历疆场、屡立战功的司令员看上去竟像一位翩翩少年,跟牟

4、宜之观念里所预想的稳重成熟,甚至满脸烟熏火炽的沧桑感,一点不搭边,相反隐隐地尚有一股稚气。正是这个“娃娃司令”集中体现了八路军指挥员的风采和风骨、能力和水平。他讲话铿锵有力,充满自信,富有感染力,连那些正襟危坐、饱读诗书的老派士绅们也频频颔首,暗暗称许。有些曾经对共产党抱有怀疑态度的人,不得不承认“共产党内藏龙卧虎,将来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这个人物形象最突出的特征,便是成熟稳重,而且富有智慧。当时摆在他面前的局面颇为吊诡,可谓杀机四伏,一着不慎,便有满盘皆输之虞。他和将士们虽然有时也眉头紧锁,长久陷入沉思。但他们很快会从中走出来,依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依靠超人的智慧,沉着应对,化

5、险为夷,带领边区军民走向胜利。针对河北和山东两地国民党顽固派的夹击,他们采取“一不能怕,二不能软,三还不能和他硬拼”的基本策略,取得应有的效果。特别是他们结合平原地区特点,研究的适合在“万里平畴”开展游击战的战法,更是彰显了非一般的智慧。作品曾这样写道:“萧华一身半旧灰布军装、脚蹬草鞋的穿着跟沈鸿烈鲜亮的军装、锃亮的意大利牛皮鞋形成强烈对比,但萧华英气逼人,沈鸿烈暮气沉沉,判若云泥。”这彰显的便是共产党人和八路军干部的独有风采。如果说,萧华形象的主要特征是充满智慧的话,那么,马振华的形象则体现了其精神魅力。作者介绍说,马振华幼年时期,天资聪明,性情“安详”,这“安详”二字下得准确,把马振华宽阔

6、深沉的胸怀、平和坚毅的性格都概括出来了。马振华入党后,一直以小学教员、笔墨小贩等身份,穿梭于津南各地,深耕细播,逐步将昔日被敌人撕碎的党的组织网络重新编织了起来。马振华凭借自身影响力和扎实的工作,渐渐确立了在冀鲁边区无可替代的地位。作者特别强调,对许多人而言,马振华的影响并非来自他的地位和职务,而是“一种精神的熏陶和滋润”。如此以来,这一人物便更显可敬和高大。作者不仅塑造了萧华和马振华等正大人物形象,还塑造了刘景良等复杂型人物形象。读者从中可以看出,刘景良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多面性。他在冀鲁边抗战史上是个独一无二的人物:他既憎恨土匪,转身又当了土匪;他既能见机行事,又善投机钻营;他既善笼络人心,

7、对人又心狠手辣;他既能运筹帷幄,又能身先士卒;他既心细如发,又胆大包天;他既毫不含糊地反共,跟共产党打过几十场仗,被共军方面恨得牙痒痒,又一以贯之地抗日,跟日本人打了几十场仗,鬼子非欲除之而后快,最终被俘拒降,被日寇用刺刀挑死于惠民县肖万村东北角。这不仅丰富了作品人物群像,更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可读性和深刻性。中国老兵安魂曲 塑造了三个大义使者的形象。从王艾甫,到郑沂家,再到高秉涵,他们三个人虽然出生地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所干的事业不同,甚至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他们又具有共同的人生追求,也有着相近的人生际遇。他们三个人,都是被一个偶然的念头所点燃和驱动的人。王艾甫被收藏市场上发现的“八

8、十四份阵亡通知书”所点燃和驱动,从此开展了“寻找”和“送达”的使者事业。郑沂家则被小时候的一个愿望所点燃和驱动。“那时候,我在心里发誓,长大了一定帮这三位烈士找到他们的名儿,找到他们的家乡!”八岁时一个懵懂的承诺,带着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三个无名烈士的名字,犹如路标指引着他一路走来。身居宝岛台湾的高秉涵奔走呼号,登台演讲,泪奔请愿,也全是为了成全老兵还乡的一个心愿。他们三个人,都是“一生只干一件事”的人。只要认准了的事情,便心无旁骛,义无反顾,是他们的共同特征。王艾甫连自己也没想到,他的后半生,会跟阵亡烈士通知书绑在一起。二十年奔走呼号,二十年悲欣交集,循着“八十四份阵亡通知书”指示的路

9、线,去收拾着一片看不见的山河。给无名烈士找名,是郑沂家一生所有行 高艳国、赵方新:血砺忠诚,第 164 页,青岛:青岛 出版社,2019。高艳国、赵方新:中国老兵安魂曲,第 17 页,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东吴学术 2023 年第 2 期142动的发力点。在后来的回忆里,郑沂家明确将那次祭扫活动,当做了他的始发站,但他当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要为这个承诺付出怎样的代价。他们三个人,都是遇到各种困难不肯退缩的人。在寻找过程中,他们遇到的困难、不解和委屈,一般人不可想象。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一个个大钉子,一脑门大疙瘩。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还有麻木不仁。感慨与怅惘、心酸和欣慰、失望和

10、希望,交替揉搓着他们的内心。这条征途绝不比曾经的滔天洪水和枪林弹雨轻松安逸,有时仅有的一点成就感,很快就被接下来的现实鞭挞得体无完肤。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王艾甫的见闻,孙秀峰家人拿着入伍通知书和阵亡通知书,去当地民政部门办理烈士证,工作人员居然要求,还得找两个生前的战友做证明,证明他确实是在太原战役中牺牲了,以致让他鼻子都快气歪了。这期间,郑沂家棱角分明、直来直去的性格,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误解又转化为成见,成见再转化为隔阂,隔阂再转化为对立。但是,面对这些困难,他们丝毫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而是无怨无悔地继续奔走,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们三个人,又都是具有独特价值判断的人。王艾甫为了去寻找阵亡烈

11、士,忍痛拿出收藏的三百多块银元,卖了一万块钱,凑足了路费。当郭茂根掏出钱来,作为伙食费给他时,王艾甫说啥也不要,更说出了一句让郭茂根摸不着后脑勺的话:你甭谢我,我得谢谢你们。本来应该是对方感谢他,而他反过来感谢人家,这是为什么?只因为对方帮助他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吧。在给无名烈士重新命名的路上,郑沂家没了单位、失了工作、丢了身份,但依然秉持着初衷,踏上寻访之路。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傻了吗?当然不是,而是在他的心目中,替无名烈士重新命名,要比自己的工作和身份更为重要。当王艾甫发现“太原战役阵亡通知书”,共八十四份,都标着“未发出”三个字样的时候,已经开始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八十四份阵亡通知书,若是称量它

12、们的实际重量,轻若鸿毛,若是衡量它们所代表的生命和时代、所牵涉的家庭和社会、所包含的历史和现实,那将是一个难以估算的庞大数字。绝不能让这些为国捐躯将士的亡灵四处游荡,必须行动起来,为烈士寻亲,送他们回家,这一行动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为先烈招魂而铭记历史。这便是他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在此期间,郑沂家的行为广受质疑:把自己的一生,捆绑在三个普通的名字上,意义何在?作者替他回答得非常到位:或许,旁观者永远无法称出这三个名字在他心中的重量。他也似乎想竭力通过自己这种简单而固执的行为,告诉人们一些正在远离我们而去的美好事物。他们都是平头百姓,按说完全可以不这样干,遇到困难时,也可以放弃,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做。

13、这样的人物形象,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中国农民书塑造了一个主动蜕变、敢于担当的新一代农民形象。作品主人公梁希森是一位从鲁西北黄土地上走出来的农民,一个永远不被理解的“独行者”,一个乡村哲学家、商业冒险者、超级房地产富豪和大地守望者的“混合体”。“反常”和“超常”是其主要特征。“反常思维”“超常行动”,产生“非同一般”的效果。在他身上有着巨大正能量,但也有自身的局限、弱点和不足,但又确实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可信可亲可敬。这个人物,填补了当代文学新型农民形象的空白。中国当代文学,从来不缺农民形象,但缺少现代意义上的农民形象,缺少像梁希森一样具有现代意识、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农民形象。这个人物的出

14、现,具有首创意义。正如出版专家汪雪涛先生指出,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意义重大“他既是普遍存在的,又是独特的 这一个,更是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典型!”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贡献。二、“见事”非一般的事件“三部曲”的创作,坚持了真实追寻原则下的创作思想,高度注重对历史和时代的再现。多维度抒写历史的宏大壮阔,同时展现历史发展的深刻与深邃,及其发展规律和基本走向。血砺忠诚 再现的是“一个地区的史诗”,高艳国、赵方新:中国农民书,第 358 页,济南:山 东画报出版社,2015。2023 年第 2 期 东吴学术143属于“一个国家的记忆”。其意义就在于重新引领我们走近那场伟大的民族战争

15、,窥见抗日战争的波谲云诡、惨烈悲壮和血火奔涌。这是一段独特的“国家记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大大小小数十个抗日根据地中,位于山东省与河北省交界处的冀鲁边区根据地无疑是个“异数”。“七七事变”后仅七天,这里的共产党人奋袂而起,成立了华北第一个民众抗日组织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拉起了华北第一支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群众武装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发动了党领导下的山东最早的农民抗日武装起义乐陵县黄夹镇起义,建立了山东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乐陵县民主政府,打响了共产党山东抗击日军的第一枪阳信县流坡坞阻击战。冀鲁边区是抗战初期山东乃至全国开展抗日战争最早、最大的平原根据地之一,是山东乃至全国抗战最艰苦的根据地之

16、一,其首创之功笔之史册,煌煌可观。冀鲁边区广大军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饱蘸热血,书写了一部艰苦卓绝、气贯长虹、撼天动地的忠诚史诗。作者的重要贡献就在于真实形象地再现了这段恢弘历史,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国家记忆”。血砺忠诚对历史的再现,还具有揭秘性质。因为这个为民族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功勋的根据地,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曾经“神秘”消失了,史籍罕载,知者寥寥,甚至许多亲历者都讳莫如深。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到底这其中埋藏着一段怎样的隐秘历史呢?作者进行了深度抒写和解答,还原事实的真相。对于冀鲁边区发生的邢仁甫叛变的“负面”历史,作者没有简单回避,而是正面追寻,真实再现,还原客观真相

17、,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也使作品更加深刻,更真实感人。作品深刻地阐述了历史细节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启迪人们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作者指出,正如此刻的如常背后是无数人的坚守和付出,或许我们永远不会跟这些陌生的“无数人”发生联系,但那种被历史扭结在一起的微妙关系却实实在在地发生着。萧华和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的到来,打破了冀鲁边脆弱的政治和军事平衡,一场由国、共、日、伪、顽多方参与的生死博弈拉开了沉重的帷幕。在乐陵县乡间一间普通屋舍里举行的会议,标志着党对津南、鲁北的领导实现了一体化,权力的接力棒也顺利地由河北省委交给了山东省委,而且“冀鲁边”这一名称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文献上,从此它携带着

18、虎虎生气,在这片广袤而坦荡的平原上掀起了一轮轮革命斗争的洪波巨澜。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发展的省察与体悟。中国老兵安魂曲 再现的是“三个人的史诗”,属于当代人的“精神追寻长征”。作者十分深情地记述了三个老兵为逝去的战友、老乡寻访故乡、落实姓名、叶落归根、魂归故里的艰难动人故事,赋予其鲜明的精神追寻性质直让这样的安魂曲弥散在天地之间,动情于千万人的胸怀和心灵之中。尤其是高秉涵的追寻,更是跨越了海峡,跨越了千山万水,跨越了重重困难。没有一条回家的路,比这条更艰难,不仅要跨越地理意义上的海峡,还要跨越现实政治的鸿沟;不仅要缩短千山万水的时空,还要弥合心灵情感的裂痕;不仅要承受自然界的凄风苦雨,还要摆

19、渡人性的激流险滩。这是非同一般的历史。作者明确指出,这是一次次人性的慰勉,也是一次次的救赎;是一曲曲深情感人的、生死相通相爱的长歌。三位中国老兵天各一方,心有波澜,却因某种机缘共赴作者的笔端,在文字里遥相呼应,在血脉里声气相通,共同修葺着中华民族近七十年历史的记忆之塔:关于战争与和平、个人与国家、责任与道义、人性与人道。这既是个人的“史诗”,也是社会和国家的“史诗”。中国农民书 再现的是“一个人的史诗”,属于当代中国农民的奋斗史和心灵史。北京玫瑰园的腥风血雨,摧折了一个个房地产江湖的“大鳄”,梁希森却凭借农民的执拗和隐忍,笑到最后;他掏出数亿元的腰包建起别墅式村居,无偿送给乡亲们,掀起了波澜壮

20、阔的新农村改造运动;他舍弃暴利的房地产,转身投入脱毒马铃薯育种的“超重的图腾”,几陷绝境,却百折不回从“农民梁”到“山东梁”,再到“土豆梁”,最后是“中国梁”,时代与命运,苦难与悲情,共同谱写出属于他,也属于当代中国农民的“梦想三部曲”。东吴学术 2023 年第 2 期144三、“见精神”非一般的精神精神是文学作品最高级的“质”,也是其最美丽的光芒。“三部曲”在抒写人物和故事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性的铸造,不仅能让读者从中“见人、见事”,更“见精神”、“见灵魂”、“见思想”,使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品质,也具有荡气回肠、砥砺人心、催人向上的力量。血砺忠诚侧重对“绝对忠诚”精神的高扬。作品重现

21、了那个时代的仁人志士、党和军队的优秀代表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特别是我抗战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挚爱国家、奋力抗战、不屈不挠,头可断,血可流,忠诚于党、尽忠报国信念不能丢的崇高精神。应当看到,这里的“忠诚”,要害在于“绝对”,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这在萧华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的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萧华在一次讲话中,曾慷慨激昂地说:“同志们,无疑这是一项困难重重的任务,我们将离开主力部队,到一个平原地区去打鬼子,为了我们民族流血牺牲。难道我们会被面临的苦难吓倒吗?我们可是走过万水千山的红军啊!我们可是啃过许多硬骨头的队伍啊!我们共产党

22、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必将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这是我们永远不竭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最大的法宝!中央军委和总部把开辟新局面的任务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高度信任,是我们三四三旅的骄傲,所以我们决不能辜负党中央和毛主席对我们的期望,一定要把冀鲁边开辟成一块坚不可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萧华来边区工作之前,毛主席安排他的恋爱对象一块过来,萧华得知后专门给主席发了一封电报:“主席:来电尽悉,国难时期,一切以民族和党的利益为重,个人问题,无须顾虑。萧华。”可以看出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马振华也具有萧华一样的高洁精神,当大家建议他担任主要职务时,他却说:“我跟玉栋都

23、不能在这个组织中担任显眼的职务,这是因为上级明确指示,要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工作方法上,要把党组织隐蔽在公开、半公开的群众组织中,领导群众进行合法的斗争。另外,我和玉栋的通缉令还没有正式撤销,为了方便行事,我们就不在这个组织中担任主要职务了。我提议,推举周砚波先生任会长,他德高望重,有号召力,非常胜任,炳翰担任秘书长,军事委员会负责人由仁甫担任,俊峰负责锄奸工作,这样就能保证我党在该组织中的绝对领导权”为了革命和抗战,周砚波准备将自己家的地卖掉,母亲听说后表示反对,他走到母亲面前,噗通跪倒,抓住母亲的手,噙着热泪说:“娘啊,砚波不才,生当乱世,也知道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道理,日本鬼

24、子很快就要打过来,我们如果不抵抗,就都成了亡国奴!到那时候,玉石俱焚,国家都没有了,哪还有咱这个小家!儿这副身子骨,上战场杀敌是不成了,只能捐点钱,买几支枪,代替我上疆场了。”这些都是以党和人民事业为重精神的体现。这种崇高的精神,还体现在为了革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奋勇向前。杜步舟说:“当共产党的兵,一生是 二士:活着是战士,死了是烈士,你可要想好啊!”栾曰红说:“放心吧,红旗指到哪儿,俺就打到哪儿!”马振华又问了杜步舟三个问题:“一你怕不怕死?二离不离得开家,舍得下老婆儿女吗?三能不能单独完成任务?”杜步舟都一一作答:“不怕!”“舍得下!”“能!”作者对主人公崇高精神的再现和铸造,不是仅仅

25、停留在对他们的语言和行动的抒写上,更注重对其精神内涵、实质和意象的升华。作者写道,冀鲁边区作为一个地理、军事、政治、经济概念,消弭于烽烟战火之中,而作为一片燃烧着革命者激情、泼洒着民族志士鲜血、高昂着共产党人斗志的土地,作为一部由无数先烈用牺牲用大义、用忠诚书写的雄浑史诗,作为一座展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地反抗压迫、抗击侵略的“民族魂”的精神丰碑,它,将永远地矗立于广袤的华北平原腹地,永远地矗立于茫茫的人心,永远矗立于历史的万仞高原之上!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作品中所展现的精神实质,其 高艳国、赵方新:血砺忠诚,第 24、27、76、77、89、92、659 页,青岛:青岛出版社,2019。

26、2023 年第 2 期 东吴学术145实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旗帜和丰碑。中国老兵安魂曲 侧重高扬“大义大爱”的人文精神。作品中的安魂者王艾甫、郑沂家和高秉涵,为什么不辞劳苦,“一生只干一件事”?最重要的在于他们具有“大义大爱”的人文精神。高艳国、赵方新为什么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最根本的在于三个老兵的善良情感和坚持行动深深地打动了两位作者,使他们感到应当也非常需要给这样的人以真实的书写和记忆。这既是经历了苦难而有幸活下来的人对死者的深情表达和告慰,也是一种人性“大义大爱”的具体表现。由于作者的深情抒写,读者有幸看到,这种“大义大爱”精神,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

27、量。王艾甫、郑沂家和高秉涵的思想和行动,出于心灵的呼唤和感召。“他揉揉眼,阳光正照在四十多年前的字迹上;他一阵眩晕,蓝墨水黑墨水泛滥开来,汹涌成一条河流,一下吞没了他。他恍惚听到自己在呼喊,喊的不是救命,而是 救救这些烈士们吧!他定定神,回到现实,打量着这本小册子,不错,这不是幻象!”在他们所经历的战争或生活的年代,或经受过血与火的无情洗礼,目睹过战争的惨烈与严酷,领略过战场上献身的悲壮;或因所亲历的种种见闻,所获得的种种认知,深知战争与军人的固有内涵,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们的感情世界,相对而言更加炽烈、真挚和纯粹。正因为如此,他们对战争的牺牲者和幸存者,有着无与伦比的深厚情感,更珍视

28、老兵的牺牲,更看重亡灵的安妥,自觉从事的“安魂”之举也更加坚定和不可动摇。虽谓偶然之机所触动的恰恰是其内心最隐秘处的那根神经和那份情感,于是在几十年的光阴里,他们用自己永不放弃、永不言败地寻找,来为烈士、为老兵们安魂,来抚平历史和战争的伤口,来找回牺牲者、亡故者那份应有的尊严。他们的义举、善举甚至是壮举,在世俗的人们看来似乎不可思议,甚至无法理解,但却动人心扉,感佩天地,见到的是他们精神与人格的非凡与伟大。从他们的身上,作者所揭示的是一个民族对英烈不改的敬仰与崇尚,所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不变的精神气质与境界。相对于王艾甫和郑沂家的思想与行动,高秉涵的努力还具有另一种精神内涵。那就是故土之情和爱国之

29、情。在高秉涵和他的同乡老兵心目中,“菏泽”这两个字是至高无上的。高秉涵与小孙女关于母亲河的对话,他的战友满含热泪的祈求,都充分说明了台湾老兵对故土、对祖国的“大爱”之情。王艾甫、郑沂家和高秉涵的努力,还具有“情感补偿”的价值。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在弥补和纠正着相关部门的过失与遗憾,是一种以个人的责任义务在为集体完成着很沉重的人道缺失工作。因此,这些在经历了很多艰难的送达、落实和护送死者灵魂回家的行为,就非常的具有高扬美好人性、人道精神的巨大力量。王艾甫、郑沂家和高秉涵他们这一次又一次地送达和寻觅、护送,每一次都有关山飞越,都有生离死别的悲伤,都有灵魂的震颤,都有生死的牵挂,都有情感、良知、大义

30、、高洁等精神行为内容的伴随。这三位面容沧桑、大义在心的国共老兵。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满怀无尽热忱,历经重重困难,执着而孤绝地为那些至今仍无所归依、依然漂泊的老兵之魂寻找安放之所。其身影如同圣洁、可亲而伟岸的丰碑,高高地矗立在我们面前,令人不能不对之产生莫大的敬意。同时两位作者也为某种使命与激情所驱使,投身和专注于这一题材的开掘和写作,并以可贵的耐心与热情来戮力完成这部体现其沉思、大爱与良知的作品,从而显示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刻思考力,不能不表示由衷的赞赏与钦佩。中国农民书,既是一部农民之书,也是一部精神之书,主要体现的是新一代农民的担当精神。何建明先生在序言 书写“中国第一大事”的勇气与

31、精神 中指出,这是一部“既拥有世俗体温,又极富精神内涵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它真实地记录下梁希森这样一位非典型企业家、非典型农民传奇而跌宕的人生历程,并依附其戏剧化的命运轨迹来观照城市化背景下农民的艰难蜕变、乡村社区建设的文化生态,以及主人公梁希森在推进新农业发展中的种种不为 高艳国、赵方新:中国老兵安魂曲,第 63 页,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东吴学术 2023 年第 2 期146人知的艰辛苦涩和钉子般的愚公精神与感人至深的赤子情怀。”主人公梁希森对信念的坚守,对“第一大事”的投入,对土豆的拯救,对自身角色的涅槃,无不体现了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情怀,更体现

32、了当代新兴企业家和新型农民与时俱进的天下担当。四、“见艺术”非一般的艺术报告文学“三部曲”在尊重历史本真的原则下,以更加积极的精神状态,自觉遵循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高度重视其艺术性和审美性,体现了较高的美学艺术品质。这三大作品,在真实动人的故事中,既没有因为文学的进入使真实故事失去应有的魅力,也没有因更多地关注了真实故事本身而失掉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故事。“三部曲”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具有传奇性,三部作品分别抒写了三种不同的传奇故事,既是一桩桩感天动地、沁人肺腑的深情故事,也是一个个深沉忧伤、凄美动人的传奇故事。血砺忠诚 着重抒写年轻的司令员萧华合纵连横,

33、东征西讨,创造的一个个平原地区游击抗战的传奇故事。同时抒写了牟宜之的“乐陵传奇”故事,以及他们两人合作上演的传奇故事。还有王世农的乐陵传奇故事和“五小队”的传奇故事。中国老兵安魂曲抒写的是主人公们为亡者证明、安魂的至善者的传奇般故事,是一些看起来不可思议、也不可能的故事。中国农民书 则抒写了梁希森将种种不可能、种种不可思议,统统化作成一段段人生传奇的故事。他展开的几乎每一项工作都具有强烈的冒险性,每一步看起来都似乎是险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张丽军教授在序言中曾直接指出,这是一部从“中国儿女”到“土豆大王”的当代农民传奇。富有诗性品质的唯美语言。或许是因为高艳国本身就是诗人,赵方新又格外重视文学

34、性的缘故。“三部曲”虽然属于报告文学,但无不充满诗情画意。充满诗性品质的语言在作品中俯拾皆是。“静沉沉的会场,黑压压的听众,亮闪闪的目光。不远处老槐树上的鸟雀停止了喧闹,轻风扯动的红旗发出的索拉声那么脆,那么响。”“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由黄河、徒骇河、马颊河、鬲津河、捷地碱河、马厂碱河等几条河流天然分割而成的格子,每个格子里都盛满了四季分明的颜料,春的新绿,夏的墨翠,秋的金黄,冬的苍黄,其间微妙的变化难以胜数,恐怕即便大自然的神机妙算也会绞尽脑汁,徒唤奈何!”“杜步舟静静听着,觉得马振华的话入耳入心得很,像小风吹进了草丛,那草儿便跟着起伏有致了。”又因为作品所抒写的郑沂家本身便有喜欢写诗的习惯

35、,作品中引用了他很多诗篇,诸如:“汤山上下人如潮,热泪纷飞溅九霄。烈士长眠五十载,一世英名功德高。亭亭一碑墓前立,松柏苍翠不弯腰。了却心事三十载,地下英魂应微笑。”这都毫无疑问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诗性品质。别出心裁的结构形式。整体来看,“三部曲”的结构形式是别出心裁的,也是各具特色的。血砺忠诚 采取的是在历史的时空中,让两大传奇人物相遇,然后再续写传奇的结构形式。作者在文中陈明,对于乐陵人来说,牟宜之是个说不尽的传奇,踏上这片摇曳着金丝小枣华彩之地的萧华,同样是一个让冀鲁边区人说不尽的传奇,那么两个传奇人物相遇在同一个历史节点上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样的结构形式无疑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外在吸引力和

36、内在张力。对于 中国老兵安魂曲 的结构形式,李炳银先生在序言里作了深度剖析:作者“在新的现场面对和直接采访后,更加深入地面对事件和人物,然后对资料进行细心研究整合,结果就找到了一个在我看来有分有合,有主旋推进,各个曲段交叉附合的交响乐般的结构叙述方式,十分有结构特点和节奏感。作品分别用 序曲和三个乐章及七个曲段构成,起题之后,分进合击,主旋延伸,曲段奏鸣;展开之后,独立成篇,高艳国、赵方新:中国农民书,第 2 页,济南:山东 画报出版社,2015。高艳国、赵方新:血砺忠诚,第 11、14、91 页,青岛:青岛出版社,2019。高艳国、赵方新:中国老兵安魂曲,第 153 页,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37、,2016。2023 年第 2 期 东吴学术147交叉有序,起伏跌宕,婉转绵密;最后高潮奏响,隐声而去,令人遐想不断。”中国农民书 的结构形式也非常独特,它以主人公的“三大梦想”为主线,构筑起了属于当代新型农民企业家的“盗梦空间”。具有崇高优美的品质。作品对主人公壮举的抒写,往往不是停留在表面或形而下的层面上,而总是赋予其形而上的崇高内涵。作品曾写道,在一来一往的推让里,王艾甫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为烈士寻亲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对逝者的告慰,也不仅仅是烈士的家属亲朋需要获得实情,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普通民众需要用英雄的精神来点化平庸的人生,需要被引入一种美好情操陶冶的生活。王艾甫寻亲的内涵,至此更清晰

38、地显现出来:他不仅只是要找到烈士的家乡和亲人,更要找回烈士湮灭在时光里的鲜活人生,再把这份栩栩如生的记忆交还给历史。作品还指出,我们尽可以不理解郑沂家的所作所为,但应该尊重他的选择,更应该尊重他的尊重;我们尽可能地走近他,探触他朴直的内心世界,重估郑沂家的平凡故事的价值:他提醒着我们的记忆,标记着敬畏的符号,讲述着一个物欲横流时代的“良心寓言”。这些都使得主人公的思想行为更加崇高和优美。具有强烈的悲情色彩。作者还努力赋予主人公思想行为以悲情色彩,使其更令人肃然起敬。王艾甫被激愤扭曲的面孔,郑沂家倔强里的落寞,高秉涵哀伤茫然的眼神,都带着雕塑般的立体感,定格在作者的脑海中,更潜入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39、。作者曾如此抒写主人公的悲壮:这条发轫于 1996 年的寻亲路,迄今已近二十年,并且还在顽强地向着远方延伸。这条路,演绎着中国近七十年的悲欢离合,搅缠着两代人或三代人的生死对话,检验着世道人心的堕落与升华。王艾甫的找寻,不再是表层的寻亲,更是一种重建,在不自觉中,他重建着现代社会坍塌的信仰星空和道德原野;更是一种内在的找寻,他在自我内心里找寻着灵魂的栖息地和人性优美的光华。作者意在告诫人们,一个真正强大起来的民族,一个要向前走很远的民族,一定要有宅心仁厚和更加宽广高远的胸怀,一定要有“敬仰英烈、崇尚英雄”的传统,让牺牲真正成为轰轰烈烈的壮举,成为全民族永远的铭记和祭奠。高艳国和赵方新的报告文学

40、“三部曲”,虽然创作年代不同,主人公所处时代不同,故事情节不同,思想内涵不同,但三部作品之间又蕴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和有机统一。从人物塑造来看,作者沿着“早期革命者”“中期追寻者”“当代开拓者”的路径而展开;从再现的历史来看,是沿着“现代国家记忆”“当代与现代对接”“立足当下,开拓未来”的路径而展开;从作品的精神内涵来看,是沿着弘扬“初心使命”“人文大爱”“时代担当”的路径而展开。由此可以看出,“三部曲”之间遥相呼应,一步一步走向深入,一步一步走向广阔,属于文学的体系性构建。英国哲学家培根在题为 研究事物的方法演讲中指出:“真正的经验方法,首先就要点起蜡烛来,然后用蜡烛来照明道路。”阅读高艳国、

41、赵方新报告文学“三部曲”,深深地感到,他们二人正是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点亮了历史和时代的蜡烛,点亮了主人公精神的蜡烛,并照亮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广阔道路。血砺忠诚 更大的意义在于启迪我们不忘初心,面向未来,昭示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坚强勇气和坚定信心。中国老兵安魂曲 中三位老兵以不同的方式和声音发出的拷问,都在指向同一个目标明天,并以自己百折不挠的身体力行昭告世人:记住黯淡的昨天,才能拥抱灿烂的明天;记住苦难的过去,才能开启美好的未来。中国农民书 则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中国农民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走向人类未来的宏大,以及纯洁、高尚的精神求索和追寻。【作者简介】李恒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人民日报 文艺报 等。高艳国、赵方新:中国老兵安魂曲,第 6 页,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文均:世界名人演讲集,第 19 页,北京:世界图书 出版社,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