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昌黎县葡萄种植历史昌黎葡萄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以前(15 世纪前后),葡萄就已经成为永平府常见的果类之一,明 弘治十四年编撰的 永平府志 中记载“果类:梨、粟、榛、枣、杏、李、桃、葡萄、接桃、胡桃、黑枣、柿、西瓜、白檎、莲蓬、樱桃、白果、楸子”。清朝时期,昌黎葡萄种植规模较小并且呈现集中化,其主要产地出自顺德社。依据清 康熙五十年编撰的 永平府志,昌黎自永乐之初,地多荒芜,无人耕种,于是号召南边富足的农户迁徙于此。当时政府许诺迁徙户免差税、徭役三年,于是有大批来自山东和山西的平民迁于昌黎,建村开垦、繁衍生息。但由于当地原本生活了许多昌黎本地人(称“土著”),他们相对于迁徙而来的南边人而言
2、,在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区别于“他者”,两者在各自生产生活的领域形成了不同的居住区。当地政府为了管理这些居住区,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机制,设“社”来管理以本地人为主的地区,设“屯”来管理以外来人为主的地区,用这种基层管理制度来取代中国长期以来的“甲里”制度。因此,当时的昌黎县被划分成了 16 个民社和11 个屯,而这些民社城区西六十里外有一个叫顺德的地区,那里盛产葡萄。到了清末民初,昌黎葡萄已经成为与梨、桃一样的大宗水果,并且大量出口京、津及东北三省地区,甚至远销国外,形成了从农业种植向贸易出口的转变。这个时期昌黎种植的葡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实小而青色的无子葡萄,又称无子绿;色青
3、而微白的马乳葡萄;形小而下尖的鸡心葡萄;以及色黑而形圆的墨葡萄。葡萄的种植范围也从以前的顺德社,延伸到碣石山一带,特别集中于五里营、十里铺、凤凰山等地。20 世纪初期,凤凰山的刘家从外地引进了“玫瑰香”葡萄。“玫瑰香”葡萄是在 19 世纪 80 年代末英国人通过杂交而形成的一个品种,此葡萄香甜可口、皮薄多汁、入口极佳。据凤凰山果农的讲述,“玫瑰香”葡萄最先是作为别墅区休闲适用而引进的,当时凤凰山一带有号称“京东第一首富”的刘家,他们的祖先作为最早一批闯关东的淘金者,经商于半个中国,积累了许多的财富。在“五四运动”前后,富足殷实的刘家在著名的昌黎葡萄产区新建了属于自家私人性质的别墅,坐落于凤凰山
4、北麓。于是“玫瑰香”葡萄就作为观赏和食用价值并存的果树引入到了昌黎地区。二、昌黎县葡萄酒产业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前,昌黎葡萄始终停留于果宗贸易的层面,并且受到了近代战争的摧残,使得果树行业也受到了重大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昌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而中国的葡萄酒业萌芽于光绪年间,在民族企业家张弼士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之下,创建了中国乃至远东地区第一家葡萄酒厂,并名誉在外。因为受到了张裕葡萄酒的影响,昌黎葡萄酒工业依靠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于 1958 年开设办厂,开启了从葡萄种植到酿造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关于葡萄酒酿造技术的相关知识是从西方传入中国,在相关古籍中早有记载。但由于中国人对白酒
5、的喜好远远大于这种外来酿造的葡萄酒,使得中国葡萄酒酿造在近代发展非常缓慢。中国葡萄酒民族工业肇始于光绪年间,当时担任中国驻新加坡领事的张弼士在一次偶然的聚会时受到了启发,开启了中国现代葡萄酒的新纪元。“于光绪十八年,张弼士投资五十万两银子,建成了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生产葡萄酒厂,也是远东地区最早的葡萄酒厂。并且在一九一五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张裕公司生产的白兰地、红葡萄酒、琼瑶液和益寿酒获得金质奖章。欧美人叫 Chefoowine,也就是张裕公司的酒。”昌黎地区的葡萄酒工业兴起于 1958 年。当时作为河北省第一个专门生产果露的昌黎果酒厂(现已建成中化河北地区地王集团公司)在碣石山麓开办建厂。建
6、厂初期,昌黎果酒厂依靠主要原料玫瑰香、龙眼等葡萄研制了一种主打延年益寿的葡萄酒类型,即鼋鱼葡萄酒。这种酒是以葡萄酒为基酒,加入鼋鱼体中的提炼物,陈酿五年以上,形成酒体为琥珀色,澄清透明,浓郁醇和,入口芳香,回味绵延的动物香型露酒。“鼋鱼葡萄酒于 1967 年打入了国际市场,经天津口岸运输到日本,从 1968 年至 1974 年期间年均出口量达到 10 吨以上,1976 年后转河北口岸出口。后来因为鼋鱼紧缺,出口量也随之下降。”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昌黎葡萄酒厂作为国家轻工业部的果露酒重点企业,被推选为华北果酒生产协作组组长厂、全国果酒生产协作组副组长厂。70 年代末期,昌黎葡萄酒厂又引
7、进了新的酿造工艺,并在昌黎县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文/全翔1谢青林2(1.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2.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提要 河北省昌黎县有着悠久的葡萄种植历史,其葡萄酒远销世界各地,被称为“中国波尔多”。从明朝开始,昌黎县葡萄种植逐渐从规模较小到出现集中化的趋势,并形成重要的葡萄产区。新中国成立后,昌黎葡萄从简单的果宗贸易发展到产业聚集阶段,经历初创期、转型期、繁荣期,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以种植农与酿造厂为主的生产模式。通过分析不同生产模式中的生产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昌黎葡萄酒对当地农民生计、地区发展以及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影响。关键词:葡萄酒;产业发展;生产模式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
8、识码:A收录日期:2022 年 11 月 17 日经济/产业No.8x2023合作经济与科技39-DOI:10.13665/ki.hzjjykj.2023.16.036沙城葡萄酒厂研制出高档干白葡萄酒长城牌干白葡萄酒。后来,又在国内著名葡萄酒酿造专家郭其昌的指导下,准备在昌黎果酒厂研制出高档干红葡萄酒。到了 80 年代,昌黎葡萄酒厂引进的一批“赤霞珠”专用酿造无毒砧木葡萄酒苗。自此以后,昌黎县与干红葡萄酒的关系就紧密了起来。(二)发展时期。1995 年下半年开始,葡萄酒干红市场突然“火”了起来,三四十元的干红葡萄酒在大城市里面被“炒”到了 100 元以上。一时间,国内干红葡萄酒开始脱销,许多葡
9、萄酒企业和经销商在利益的驱动下纷纷投资办厂,不断地去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改善生产流程,提高葡萄酒酿酒产量,同时也促使葡萄农加大了葡萄的种植面积。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酒厂在“干红葡萄酒热”的潮流下从 20 世纪 80年代的 80 家,发展到目前的近 300 多家,并且形成了像张裕、王朝、长城等葡萄酒行业品牌,巩固了以河北昌黎为首的一批大型葡萄酒基地的地位,促成了中国葡萄酒业走向世界。在“红酒热”还没有流行起来之时,中国人是喝不惯那些带皮发酵的红葡萄酒的,因为这种葡萄酒本身会夹带着一丝丝涩味,相比之下,许多国人选择葡萄酒会更加偏向于白葡萄。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昌黎就主打以红葡萄酒为特
10、色的生产基地,由于中国人的习惯缘故,20 年间昌黎相关的葡萄酒产业不温不火。但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从国外传过来一阵“红酒热”,改变了这种局面。这股风始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通过科学家与消费者对饮用红葡萄酒行为的高度推崇,使得国人开始慢慢地接受红葡萄酒可以利于人体健康、具有丰富的营养等观念。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有的“炫耀经济”等情况混合推动,在中国酒业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红酒飓风,由南向北席卷了全国市场。(三)繁荣时期。正是这股“红酒风”成就了主打红葡萄酒的昌黎县。“以华夏葡萄酒酿造有限公司为首的 25 家葡萄酒厂在幽燕大地上崛起,带有现代建筑与欧美或中式建筑格调混合的五颜六色的葡萄
11、酒厂房镶嵌在万亩绿波荡漾的葡萄园里,构成了昌黎县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昌黎葡萄酒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形成了大规模的集聚。就酒厂的规模而言,形成了万吨、千吨与百吨酒厂并存的现象;就酒厂的生产能力而言,昌黎县的干红产能跃居中国红酒产量第一名;就其质量而论,华夏等几家著名的厂家严格把关红酒生产的各个环节,不论是在生产原料的选择,还是在生产流程的监管上,都形成了模式化的高质量标准。三、昌黎县葡萄酒产业生产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昌黎县葡萄已经形成了原料基地颇具规模、加工企业形成集群、科技力量支撑强劲、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产业化经营水平高、市场效益前景好的立县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的完善促进了从种植到酿造这一过程
12、的多元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昌黎县形成了不同模式下的葡萄酒生产方式,比如种植与酿造过程分离的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型、种植与酿造一体化的欧式酒庄型。这些不同的生产方式带来了种植者与酿造者之间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分析两者之间的结构与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昌黎葡萄酒对当地农民生计、地区发展以及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影响。(一)酒厂与农户的契约型。昌黎葡萄酒酿造源于大型国营酒厂的崛起。以昌黎葡萄酒厂(今地王集团公司)为例:新中国成立后,昌黎葡萄酒厂以主打养生益寿的动物香型露酒出口海外,后因引入国外的优良葡萄品种开始转型干红葡萄酒的生产,成了现代昌黎县葡萄酒酿造的龙头企业。昌黎县在“干红热”潮流的推动下,形成了许
13、许多多如地王集团一般的大型葡萄酒酿造的龙头加工企业,它们产量高、投资大,并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机械化酿造流水线,在酿造酒工艺上也有着一套成熟的体系。这些大型的葡萄酒厂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从葡萄种植、酿造,到销售的流程,主要通过葡萄加工与酿造,与上游葡萄种植农形成一种葡萄收购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规定了种植与酿造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一方面葡萄种植农需要按照酒厂的要求进行葡萄的栽培与管理,尽可能地达到“四个统一”的标准,即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植保、统一收购;另一方面葡萄酒厂需要对葡萄酒种植园种植的葡萄进行相应的验收,符合要求的葡萄需要按照市场的价格来采购,以解决葡萄种植农出售难的问题。这种契约在表面
14、上是公平公正的买卖关系,实际上却隐藏着大企业酒厂对葡萄种植农的支配关系。统一收购的模式和流程是严格按照酒厂制定的规章和制度来进行的,使得葡萄种植者在契约的约束下需要保证自己种植的葡萄的质量,并且只能生产酒厂所需要的产品,而最终的市场收购权却牢牢地把握在大型企业的手里。他们可以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以制定葡萄原料质量的评判标准来压低农户的收购价格,而农户只能根据葡萄酒厂的需求以及规模来决定自己葡萄种植园的大小。这种机制使得农户永远处于“货到地头地,卖不掉就烂掉”原料供应者的地位,收不到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得到的纯收入只是土地使用权转化来的低租金和付出劳务的低工资。(二)小厂与散户的市场型。前
15、面讨论的酒厂与农户的契约型适用于那些生产规模巨大的葡萄酒生产与加工工厂,它们本身就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的影响力,其强大的市场支配能力使得其能够轻松地与众多的葡萄酒种植园签订相应的收购合同,来确保酒厂葡萄原料的充足。而那些处在竞争市场弱势地位的生产能力较小的葡萄酒厂,就只能自己去寻找葡萄原料的供应源来满足自己的生产与加工需求。另外,与前面的葡萄种植园的葡萄农户相比,这些个体葡萄农户也处在权力的边缘,他们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保证葡萄的质量与销售渠道,只能在市场的潮流中夹缝生存。正由于两者在市场上的从属地位,于是在昌黎葡萄酒产业中形成了小厂与散户的结构模式。这类企业多为原酒加工型,主要出口酿
16、酒葡萄榨汁和酒精发酵等阶段生产的半成品原酒,葡萄酒年产量在 1,000 吨至 3,000 吨左右,没有自己的专属品牌、市场和原料的生产基地。它们的原料采购方式主要是同农贸市场一样的随机定价,收购的葡萄质量与数量以及价格,是由当年葡萄种植农以及散户的产量所决定的。小酒厂既收购市场中散农种植的葡萄,也收购葡萄种植园不符合大酒厂要求的低品质以及生产过剩的葡萄,这也导致小酒厂无法酿造出优质的好酒,更加无法形成自己具有影响力的葡萄酒品牌。也正是在这样的市场机制作用下,小酒厂与散户在利益的追求下出现了诚信危机的问题。一方面散户为了追求在压价的情况下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给酒厂提供品质很差的葡萄原料,以次
17、充好,以假乱真,在葡萄采摘前进行灌大水,销售不符合葡萄酒酿造的劣质原料;另一方面小酒厂生产和加工的原酒则通过违规的生产和销售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效益最大化,如在生产过程中往半成品酒加糖掺水、偷工减料、运用劣质葡萄原料来酿造等;而在销售过程中则通过虚假宣传、更换产品、违规操作来获得利益。这种市场驱动下的诚信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昌黎葡萄酒的地域品牌,破坏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良性竞争,不利于昌黎葡萄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种植与酿造一体的酒堡型。为了进一步提高葡萄酒质量与塑造葡萄酒品牌文化,昌黎出现了与法国波尔多地区相似的欧式酒庄。酒庄的生产模式是将葡萄种植与酿造过程进行严格规范,从葡萄的种植、采摘、酿造
18、、灌装到贮藏的过程必须全部在酒庄内进行,最后再通40-红色文化是红色基因的载体,而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之一。从文旅融合的视角出发,实现红色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将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孟津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践行者,在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上亟待提升,在提供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和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亟待优化,红色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亟待创新,这些已成为目前孟津红色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一、文旅融合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价值体现(一)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和灵魂。关于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业内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红色文化即共产主义文化,把红孟津区红
19、色文化旅游创新发展探索文/姚亚静徐静(洛阳市孟津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河南 洛阳)提要 近几年,红色旅游蔚然兴起,以文旅融合推动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具有引领价值、经济价值和情感价值。孟津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其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红色文旅产业发展步伐较为缓慢。本文通过对孟津区红色文旅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提出未来孟津红色文旅产业发展思路。关键词:文旅融合;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实施路径基金项目:洛阳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洛阳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使文旅文创成支柱产业问题研究以孟津区为例”(项目编号:2022B119)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22 年 11 月
20、 14 日过统一的酒堡标来进行销售的形式。这种酒庄源于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这些新兴的阶级有饮用葡萄酒的习惯,通过土地的并购,在 18世纪、19 世纪建立了许多大庄园,并且大规模地复制了中世纪建筑的样式。他们建立酒堡之初是为了区别大众文化的葡萄种植方式,通过构建古老的传统与优质葡萄酒的联系,利用文化资本把他们的酒与巨大的商业优势联系在一起,以葡萄酒业特级酒作为其在葡萄酒产业中的权威地位,来实现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地位。这一类种植与酿造一体型的酒堡形式,在昌黎县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以昌黎县郎格斯酒庄为例,其主要的运作模式为:酒庄把连片属于众多农户的承包土地租赁过来,使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
21、化为租金的先进收入,成为“地主”的身份;酒庄则取得了葡萄种植园区全部自主经营使用权,而原来出租土地的农户去酒庄打工变成了农业工人从而得到劳务收入。这种形式的酒堡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握酒堡酿造酒的质量与等级,能够生产出更多满足个性需求的葡萄酒品种,并且形成了高消费的溢价能力,这种溢价能力也提升了昌黎葡萄酒地域品牌的影响力。而且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下,集体土地所有制使得酒堡里的种植农拥有了两种身份,他们既是酒庄的劳务工作者,也是土地租赁利益的所得者。酒堡不仅给种植农提供了工作的机会,也使得他们通过土地资料的参与生产获得了经济效益。结语波尔多地区的葡萄酒畅销全球,人们常常会将其优质的葡萄酒归功于自然环境和规
22、范生产,而忽视葡萄酒本身的象征与权力。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葡萄酒原产生于法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是一种区分于大众生活的饮食与消费方式。这些资产阶级因为在政治上获得了权力,于是想通过权力把象征阶级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传递到葡萄酒业,于是产生了以干红葡萄酒为主的高级葡萄酒的等级划分制度,这就是其所谓的历史与传统的构建。反观昌黎葡萄酒产业既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也有着完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昌黎葡萄酒产业想要走向世界,就需要像波尔多地区一样去构建历史、发明传统,利用象征与权力来重构自己的文化品牌和话语权。主要参考文献:1 张强.昌黎葡萄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对策 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2 张毅敏.张弼士与张裕葡萄酒 J.中国高新区,2002(09).3 董宝瑞.酒葡萄一个沉甸甸的话题 J.中国酒,2000(04).4 闫军.昌黎干红,昂首明天昌黎县干红葡萄酒发展前景展望J.中国酒,2000(04).5 修德仁,刘建华,郭意茹.昌黎家庭式葡萄酒堡 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3(06).6 方燕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日出东方,惟我最红本刊记者采访我国葡萄酒生产基地河北省昌黎县 J.中国酒,2000(03).经济/产业No.8x2023合作经济与科技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