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场所记忆视域下工业遗产文化空间再生设计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00456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场所记忆视域下工业遗产文化空间再生设计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场所记忆视域下工业遗产文化空间再生设计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场所记忆视域下工业遗产文化空间再生设计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85第 37 卷第 6 期 2024 年 3 月Vol.37 No.6March 2024艺术科技场所记忆视域下工业遗产文化空间再生设计研究和华雪(山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摘要:目的: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使城市中出现了大量工业遗产。虽然国家采取了多种政策来处理这些闲置的场所,但大多只是对其进行拆除与改建,增加了建筑改建成本,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如何合理化地处理工业遗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法:文章基于场所记忆理论,提出将已经废弃的工业遗产再生设计为全新的文化空间,并赋予场所新的意义,形成人们对场所的认同感。利用空间再生中出现的社会价值和场所记忆,对我国现有工业遗产

2、再生设计后转变成的文化空间案例进行调研,对工业遗产再生的文化、社会、经济价值进行分析,基于场所记忆下文化空间的再生特征,掌握文化空间再生的多种价值方案。结果:分析国内成功再生为文化空间的案例可知,努力保存现有工业遗产的空间结构和场所价值,可以对城市环境再生和落后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结论:工业遗产与场所记忆紧密交织,共同构成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和重视工业遗产再生,有助于保留与传承这些场所的记忆、历史和文化。再生场所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地区的再生上,还体现在城市的再生上,可为今后我国的城市再生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场所记忆;工业遗产;文化空间;再生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4.114文献标识码

3、:A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6-0185-031 理论分析1.1 场所认同感和场所记忆的概念场所是城市、景观等物理环境要素和人类的经验、行动等联系的媒介1。爱德华雷尔夫(Relph,1976)将知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提出的人类行为分为物理、活动和心理三类,并将其应用于场所理论中,定义为场所认同感的基本要素,即物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心理因素。人们的经验和记忆通过场所与人的行动等建立起关系,这样积累起来的正向意义会形成人们对场所的认同感。图 1 场所与人的认同感构成循环关系场所是“行为的空间”,在这一物理环境下,通过特定的行动、经验,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的

4、经历赋予了场所记忆,具有认同感的人类在场所中进行多种活动,他们的共同记忆确立了作为场所的身份,并拥有循环关系(见图 1)2。场所记忆蕴含着场所经验的意义,指人类在场所中通过多种行动、意义等要素形成的场所认同感。形成场所认同感的人类通过共同记忆实现多种行为的共享,由此形成集体记忆并更广泛地创造社会记忆3。1.2 场所记忆的特征第一,语义的特征。每个人的活动轨迹都不同,但当大家连接到同一记忆时,就会形成共同的经验。共同的经验赋予人类活动、空间新的意义,人类通过在场所中的经验形成对场所的认同感。第二,记忆的特征。记忆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通过人类的知觉来认识和构建,通过感知了解过去和现在。拥有主体性的

5、人类通过知觉和行为的记忆在场所共享记忆碎片,成为一种新的象征意义。第三,时间特征。场所具有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纽带性作用。在特定的场所中,人的行为可以赋予场所新的意义,这是场所记忆具有时间特征的一种表现,可阐释为时间的流逝可视性。第四,社会、文化特征。社会、文化是基于人们的共同记忆和经验形成的集体记忆,在特定的空间内将人们团结在一起,形成社会共同体。通过多种社会活动,在场所中创造出特定的文化因素,赋予场所价值,场所由此成为具有多样性的社会文化空间。1.3 工业遗产与文化空间工业遗产代表过去的工业活动和特定时期的历186美学技术史,承载着过去的辉煌与汗水,是人类工业文明的见证。对工业遗产进行合

6、理化的文化空间再生设计,可以使其成为人们了解过去、体验历史的重要媒介,成为场所记忆的载体和见证。另外,从空间设计角度出发,可以更容易地实现工业遗产的结构扩建与变形,以便设计师们大胆创造4。现代社会,人们希望通过多样的艺术活动来满足情绪和审美需求。文化艺术作为可以创造新价值的要素受到了重视,文化空间通过人类多样的文化活动,积累了场所的记忆与经验,成为既具有文化象征性的空间,又具有城市独创性的地标性空间。工业遗产文化空间的设计不仅赋予了场所新的生命,还有助于城市的更新和转型,能提升地区形象与吸引力,在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为人们创造出富有意义的体验,推动文化与艺术发展。2 场所记忆视域下工业遗产文化

7、空间的特征2.1 工业遗产文化空间的再生价值再生后的工业遗产文化空间,既可以成为市民交流、体验的空间,又可以为地区文化的活化提供社会、文化、经济上的支持。第一,文化价值。文化空间的再生保存了现有建筑物的历史空间,将其转变为全新的空间,可以起到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媒介作用。蕴含着工业时代的记忆通过场所再生,可以为现代人提供了解、体验历史的机会。第二,社会价值。文化空间的建立满足了市民的情感需求,为人们提供了文化享受与创作的机会。游客可通过展览、艺术教育、地区联系等多种活动,与地区居民与艺术家等交流。文化空间不仅展示文化,还支持文化创作活动、开发各种教育项目等,吸引市民持续关注,赋予空间文化发展

8、的价值,其作为公共教育机构,也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第三,经济价值。地区居民的文化享受和创作活动对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展示艺术,享受文化生活,即使是小规模的文化活动也能成为拯救艺术市场的力量,对提振地区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通过地区的文化产业,创造出城市复兴的新空间。2.2 基于场所记忆的空间表现特征第一,物理表现特征。结构、形态、功能是表现空间的基本要素,包括可见的空间形象,如墙壁、天花板等。这类要素通过对过去的形态或结构进行现代阐释,将过去和现代可视化地连接起来。第二,时间表现特征。通过对材料、结构等进行现代化的再解释,与过去连接,可视化展现出空间的时间形象。时间是通过人

9、的活动和经验来记忆的,这些经验记忆对应特定的事件,并在空间内记录为新的时间。第三,社会文化表现特征。人们在场所中共同的经验和记忆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创造出集体记忆。这些记忆可以赋予特定的场所秩序和意义,通过沟通和共享形成新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因此具有社会价值的场所会吸引更多人前往。3 场所记忆视域下工业遗产文化空间再生案例案例的选择范围为我国一线城市中最能代表工业遗产文化空间再生设计水平的场所,地理位置一南一北,且人流量大,话题度高。3.1 北京 798 艺术园区第一,空间概要。1952 年筹建的工业建筑群于1964年4月被拆分成多个工厂,798厂便为其中之一。2002 年开始,该地低廉的租

10、金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入驻,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室,由此逐渐形成一个大型的艺术群落(见表 1)。表 1 北京 798 艺术园区用途:复合文化艺术空间位置: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年度:2002年开始再生187第 37 卷第 6 期 2024 年 3 月Vol.37 No.6March 2024艺术科技第二,文化空间的再生价值。艺术家在此持续进行大量的创作活动,艺术展览与艺术体验活动丰富,游客可自由地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北京 798 艺术园区已成为中国艺术热潮的催化剂,促进了中国艺术园区成长,为地区经济的活化作出了贡献。第三,场所记忆视域下的空间特征。工业遗产建筑的外观保持不变,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再生设计时加

11、入现代建筑材料,形成设计上的新旧对比,实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充分利用主建筑和附属建筑,发挥文化艺术工作室的功能,使过去和现在的设计共存,并通过与地区居民的合作举行多样的艺术活动。3.2 上海莫干山 M50 园区第一,空间概要。M50的原身为上海春明粗纺厂,厂房废弃闲置后于 2000 年开始转型,作为文化艺术空间实现再生,形成如今集艺术展示、演出、文化生活、商业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见表 2)。第二,文化空间的再生价值。作为文化性享受的空间,再生后的场所可以自由地举办艺术活动。文化空间的成功再生赋予了场所地标价值。市民通过多样的节目和展览观赏文化艺术,艺术家们也获得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其

12、作为文化创意园区,对地区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第三,场所记忆视域下的空间特征。保持建筑外观和空间基本结构形态,使用铁制、玻璃等现代元素,建筑正立面采用彩色涂鸦等现代设计进行新的诠释;通过多样的艺术活动,实现新的文化和艺术的连续体验;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多样的国际交流项目等合作,提供更为丰富的体验。4 结语分析工业遗产文化空间再生特点和场所记忆视域下的空间特征可知,工业遗产文化空间具有以下空间表现特征。一是通过多种活动展现场所的历史性和艺术性。二是从计划再生设计开始,采用最低限度的费用,并在维持现有形态或结构的同时加入现代材料,实现新旧融合,表现出保存场所记忆的特性,将场所的记忆和时间反映到空

13、间中。三是通过各种演出、展览等为场所注入地域价值,连接起空间和人。总体来说,工业遗产的再生价值可被分为文化、社会和经济三类,其能产生协同效应,提升城市的再生价值。保存现有工业遗产的空间结构和历史文化,可以对落后地区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工业遗产与场所记忆紧密交织,共同构成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和重视工业遗产的再生,可以有效保留与传承与这些场所相关的记忆、历史和文化。将场所记忆理论融入再生设计,可增强人们对场所的认同感,实现空间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紧密沟通。希望文章对场所记忆视域下的工业遗产文化空间再生设计研究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 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8-22,167-1722 安有美,金柱云,陈成京.基于场所记忆的文化艺术空间复兴设计研究 J.韩国空间设计研究院学报,2016(11):107.3 爱德华 雷尔夫.地方与无地方 M.上海:商务印书馆,2021:37-394 和华雪.基于可持续城市再生设计下的工业遗产文化再生创新途径 J.新楚文化,2023(34):80-82.作者简介:和华雪(1992),女,山西太原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空间设计、城市再生、工业遗产再生设计。表 2 上海莫干山 M50 园区用途:复合文化艺术空间位置: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年度:2000年开始再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