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医药前沿 2024年2月 第14卷第4期 临床医学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 应用效果杨晓军(北京怀柔医院急诊内科 北京 101400)【摘要】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 年 1 月北京怀柔医院收治的 150 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 75 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阿替普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2、纤维蛋白原(FIB)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给予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应用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佳且安全性高。【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24)04-0064-03急性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主要好发于老年人。有数据显示,患者发病后严重残疾的发生率为 20%25%,而 1 年内的病死率
3、达到 10%1。此外,55 75 岁的人群中,男性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约为 15%,而女性则高达 20%。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常见的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的持续发展导致血管壁受损,随后血液中的各种成分促成血栓形成并堵塞动脉管腔。研究指出,血栓导致的脑梗死占比为 15%20%,而粥样硬化所致则占 40%60%2。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显得至关重要。溶栓治疗被广泛认可为一种重要方案,有助于恢复梗死区域的血流,改善神经功能,并降低患者的残疾和死亡风险。随着多年来溶栓治疗水平的显著提高,更安全的溶栓药物也逐渐出现并应用于临床。针对溶栓药
4、物和溶栓时机的选择,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对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及药物选择的研究,成为研究者高度关注的领域。本研究旨在探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1 月2023 年 1 月北京怀柔医院收治的 150 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 75 例。常规组男 47 例,女28 例;年龄 46 76 岁、平均年龄(60.243.15)岁。研究组男 45 例,女 30 例;年龄 45 75 岁、平均年龄(59.792.7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纳入标准:(1)符合超早期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和影像学检查确诊3;(2)研究组均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指征;(3)对研究药物无过敏。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系统疾病或意识不清而无法交流沟通;(2)合并凝血功能异常;(3)合并心律失常或其他组织脏器严重疾病;(4)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5)合并脑外伤或有脑血管病史。1.2 方法常规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血小板、抗脑水肿、营养神经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阿替普酶(国药准字 SJ20160054,德国 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20 mg)治疗,
6、按0.9 mg/kg 给药,最大剂量为 90 mg,10%静推,剩余的90%则通过输液泵缓慢给药,总时间控制在 1 h 内。治疗后,两组均进行定时监测血压。在溶栓治疗后 2 h 内,监测频率为每 15 分钟 1 次;在溶栓治疗后 2 6 h,监测间隔为每 30 分钟 1 次;而在溶栓治疗后 6 24 h,监测间隔为每 1 小时 1 次。1.3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基本治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下降幅度超过 90%且病残程度为 0。显效:降低程度 45%且 90%而病残程度处于 1 3
7、 级。有效:降低范围 18%且 45%。:恶化:降低范围不超过 18%。总有效率=(有效+显效+基本治愈)例数/本组总例数 100%4。(2)凝血功能。涉及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c time,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指标。(3)神经功能。溶栓后24 h,采用 NIHSS 进行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满分 42 分,医药前沿 2024年2月 第14卷第4期 临床医学 65得分与神经功能严重程度成正比。(4
8、)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以及牙龈出血等不良反应。1.4 统计学方法使用 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两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表 1 两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组别例数恶化有效显效基本治愈总有效研究组752(2.67)20(26.67)33(44.00)20
9、(26.67)73(97.33)常规组759(12.00)28(37.33)28(37.33)10(13.33)66(88.00)24.807P0.0282.2 两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神经功能评分比较研究组 TT、PT、APTT、FIB 与 NIHSS 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表 2 两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神经功能评分比较(x s)组别例数TT/sPT/sAPTT/sFIB/(gL1)NIHSS/分研究组7512.150.9710.371.3125.361.413.510.769.250.94常规组7514.861.4114.381
10、.5930.193.154.391.0312.371.16t13.71316.85712.1205.95418.097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2.3 两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3。表 3 两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组别例数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牙龈出血总发生研究组750(0.00)0(0.00)1(1.33)1(1.33)2(2.67)常规组752(2.67)3(4.00)2(2.67)3(4.00)10(13.33)25.797
11、P0.0163 讨论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其病因复杂,常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易导致脑供血突然中断,进而引发严重的脑组织坏死等后果。头部 CT 等检查方式在临床诊断中常被用于辅助检查5-6。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迅速改善脑部缺血情况、恢复血管通畅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至关重要。随着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不断深入,治疗手段逐渐多样化,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治疗方式包括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聚集和溶栓治疗等7。溶栓治疗则是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首选方法,也是目前经循证医学证实的保守治疗方式。溶栓治疗在改善梗死面积控制和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方面效果显著。溶栓
12、治疗药物种类繁多,选择需根据患者情况。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是主要方式。动脉溶栓通过介入技术在数字血管减影成像系统指导下进行,对特定血管部位溶栓,但可能伴有一定创伤;而静脉溶栓在 20 世纪已开始应用,通过静脉输注药物至病灶进行系统溶栓,效果确切且在促进脑组织血液供应重建和减轻神经细胞损伤方面表现明显。急性脑梗死随着时间推移,病灶中心区域与周围正常组织的血供差异逐渐扩大8。因此,在病灶中心缺血半暗带区域尚可逆转期间进行治疗干预,尽早恢复血液供应至关重要。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组织损伤9。因此,及时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有效救治,对减轻神经损伤至关重要。各国在静脉溶栓时间窗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对于静脉
13、溶栓越早进行,挽救缺血半暗带效果越好的观点是普遍共识。现阶段,我国常用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阿替普酶等药物,就价格而言,尿激酶经济性高,并且能够延长时间窗到 6 h,尽可能为患者救治赢得时间,同时缺点也较为明显,如使用剂量较大、血管再通率低以及因特异性差很容易将血浆纤维酶原激活从而增加出血风险等。巴曲酶为抗凝血药物,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等疾病的治疗,有助于血液黏度以及血管阻力的降低,但很容易引发不良反应。阿替普酶则因其安全性高、操作便捷且溶栓效果确切而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6 医药前沿 2024年2月 第14卷第4期 临床医学
14、提示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有研究发现,凝血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早期病情发展有预测价值,其进展患者 TT、APTT 与 PT 等凝血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未进展患者,经多因素分析,这三项凝血指标是急性脑梗死早期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提示了凝血指标与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二者间的关联性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 TT、PT、APTT、FIB 与 NIHSS 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治疗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更为显著,提示了该静脉溶栓治疗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应用价值较高。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
15、应发生率差异显著,研究组出现 2 例不良反应,而常规组出现 10 例,提示了该超早期急诊溶栓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古丽米热艾山的研究发现,在发病 5 h 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临床疗效更佳,并且脑出血和病死率较低11。进一步分析这些结果,阿替普酶作为静脉溶栓的选择,是导致这两组观察指标差异的根本原因。常规组常规治疗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与治疗目标存在较大差距。阿替普酶是由转基因技术生产的药物,属于高技术药品,该药物特异性强,可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互相作用,血栓溶解能力强大,可促进脑部供氧供血的恢复,更好地挽救半暗带区域并促进机体脑神经功能的恢复,这是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超过 90%而神经功能
16、NIHSS 评分明显较低的重要原因,而凝血指标与患者病情进展存在相关性,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其凝血功能指标也得到改善。药物安全性方面,阿替普酶以糖蛋白为主,氨基酸数量达到 526 个,可与纤维蛋白相结合,通过选择性激活纤溶酶原促使其向纤溶酶转变,因而药物使用过程中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这是此类药物安全性高的一个可能原因,也是本研究中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的可能原因。此外,溶栓治疗时间选择会对溶栓效果产生影响,通常脑组织缺血时间在 3 6 h 间时半暗带区域是比较明显的,而达到 6 24 h 则半暗带区域逐渐缩小,超过 24 h 可能逐渐消失,这为本研究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提供了一定依据
17、。本研究数据接近相关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相关研究,经本研究一方面丰富了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研究,另一方面可为临床静脉溶栓治疗药物的合理选择与运用提供一定参考12。需要注意的是,阿替普酶半衰期并不长,需要在溶栓治疗后密切监测患者血压水平从而有效预防低灌注脑梗死,同时由于阿替普酶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临床使用剂量存在相关性,因而需合理控制药物使用量,尽可能降低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综上所述,给予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应用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佳且安全性高。【参考文献】1 任凤娥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 1 年内脑梗死后抑郁(PS
18、D)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J医药,2017(4):7.2 李春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6.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彭斌,等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4 罗慧敏,何明丰,倪靖怡,等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 J中国医药科学,2022,12(19):197-200.5 徐海燕,姜华,奚文君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超声表现及影响因素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9):2087-2090.6 胡
19、婷婷,张晓丹,夏慧,等2 型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 J/CD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35):190-191.7 刘君,衡卫卫,刘焕,等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溶栓后阿加曲班序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9):3305-3307.8 林凯胜,林哲聪,林东,等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因素的分析及预测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13):1907-1911.9 杨朝慧,吴江,牛衡,等磁共振 3D-ASL 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8):3098-3099.10 吕娜血清胱抑素 C 及凝血功能检测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判定其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 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9):165-166.11 古丽米热艾山急性脑梗死早期征象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相关性分析 J世界复合医学,2019,5(2):4-6.12 庞海英,杜宗攀,李杰,等通栓活络汤联合针刺补救治疗对超早期 rt-PA 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0):1065-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