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途径研究_朱棠.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976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途径研究_朱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途径研究_朱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途径研究_朱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 第 期 年 月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途径研究朱棠(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摘 要:“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的核心课程。目前,该课程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严重不足,“中华文化失语”现象凸显。鉴于此,教师可利用中日语言文字同源、中日文化同根等有利因素,在日本文字、日语词汇及语篇等内容的教学环节适时、适度、适量地导入中华文化,引导学生对中日语言文化进行探讨与思考,以提升学生中华文化素养,坚定学生中华文化自信。关键词:基础日语;日语专业;课堂教学;中华文化导入;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

2、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而在“理解中国、沟通世界”方面,外语院校具有特殊优势,承担重要职责。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外语在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日语是中国的第二大外语,日语专业学生不能仅限于对日语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内容赋能,增强其附加值。为谋求新时代“基础日语”课堂的创新与发展,做到“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有效地融入中华文化,立德树人,让学生成为能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以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核心课程 “基础日语”为例,梳理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的

3、现状,探讨中华文化导入该课程的目的及具体导入途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的现状 年教育部颁布发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日语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把提高日语综合技能与培养人文素养结合起来,把“日语”的文章做好,从而满足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复合型日语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指南也强调了日语专业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学生入学后最初接触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既是教师达成

4、“基础日语”教学目标的主要渠道,亦是导入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但是,“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依据指南可知,“基础日语”一般开设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共四个学期。此课程是为基础阶段(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其他课程以及高年级阶段(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课程打基础的重要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日语专业新生的日语零基础、“基础日语”课时减少等现实情况,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专注于夯实学生的日语基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朱棠(),女,湖南沅江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日语教育、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第 期

5、朱棠:“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途径研究础知识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主要围绕教材开展应试型语言教育,如生词听写与讲解、语法和课文的讲解与练习等,这是一种重传授轻指导、重结果轻过程的学习模式。有些课堂虽有文化的导入,但侧重于日本文化,因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日语的理解与把握,可以为学生日后更好地融入日企做一定铺垫。种种迹象表明,“基础日语”课堂教学偏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中华文化失语症”并非个案,学生在使用日语的交流实践中出现了一种新式“哑巴日语”,即无法用恰当的日语表达中华文化,无法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准确地传递给外国友人,甚至存在外国友人误解中华文化的风险。“基础

6、日语”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的目的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化底蕴最丰厚的文明,它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传承五千年而不曾中断的奇迹。中华文明之所以经久不衰、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皆因中华文化具有厚德载物、兼容并蓄的品质,以及绵延不绝的韧性和活力。我国近邻日本的现代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依然留存着中华文明的印记,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如日本的语言、文学、医学、节日、服饰、饮食、建筑等方面无不留下了璀璨中华文明、优秀中华文化的痕迹。大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日语专业学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日语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传承中华

7、文明的重任,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导入中华文化,让优秀的中华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浸润日语专业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感悟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的影响深远、持久。文化自信是传承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才能坚定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化对日本社会诸多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虽然目前存在如前所述的学生入学时日语零基础、新教学大纲中“基础日语”课时减少等问题,以及课堂教学只注重语言与日本文化输入导致的“中华文化失语”

8、现象,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甚至忽视中华优秀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张岂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出:“向青年们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青年朋友的头脑里传统文化的精粹积累得越多,他们的现代化眼光就会越加深邃,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更加强烈。”由此可见,我国大学教育中融入中华文化对民族、国家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适时、适量地让学生学习、了解中华文化,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日语人才,是“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培养民族情感,传播好中国声音民族情感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是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及一切美好人、事、物的热爱

9、而产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当今价值观多元化时代,大学生中淡化民族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有的“非古讽今”,有的主张全盘“西化”。受“西化”“日化”的影响,有的日语专业学生盲目“哈日”“崇日”,这直接影响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但是,民族情感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在“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文化,让学生自发地萌生对本民族的热爱,及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喜爱与维护是培养学生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可让学生对中日语言文化的渊源与关联等进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华语言文化对日本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达到培养学生民族情感的目的。年 月 日,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面把握新时

10、代要求 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中指出,要清醒认识到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日语学习者”要让日语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努力成长为中日跨文化交流的使者。有了民族情感这一坚实铺垫,用日语传播好中华文化则能水到渠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第 卷 中华文化导入“基础日语”课堂教学的途径“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日语教程的总序指出:“长期以来,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关注的是把世界介绍给中国,而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在继续履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使命的同时,必须肩负起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使命。”因此,日语教师有责任在课堂教学的中华文化导入上下功夫,“守好这段

11、渠,种好责任田”。笔者拟以本校“基础日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 新编日语(重排本)(以下简称为新编日语)册为例,具体探索中华文化导入课堂教学的途径。日本文字教学中的中华文化导入日本本无文字。隋书东夷传记载:“倭国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这段史料说明,随着佛教经朝鲜半岛东传日本,中国的“汉字”方正式传入日本。现代日语文字中有表音的假名和表意的汉字,它们都与中国文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语入门的五十音图,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些假名的起源均与中国汉字有关:平假名源自汉字草写体,如“(安)”“(加)”等;片假名源自汉字的某个偏旁或某些笔画,如“(伊)”“(乃)”等。除了假

12、名文字,日语中还存在大量汉字,这些汉字的字形和字音都与汉语有着明显的关联。例如:字形上,有完全相同的(如“先生”“学生”等),有大同小异的(如“对 対”“凉 涼”等),还有模仿创造的(如“畑”“峠”等)。读音上,有音读和训读。音读是模仿汉语读音,依据汉字或汉语传入日本时期、途径的不同,以及汉字原音在中国的地区性差异等,日本汉字的音读又分为吴音、汉音、唐音三种读音。而不考虑汉字的原音,只利用汉字的字形和字义来表示日本固有词语的读音方法叫训读。由此可见,无论是假名的起源还是日本汉字的字音、字形,都离不开中国文字的支撑。在中华文化导入环节,教师可在课堂上分享它们的字源资料或相关视频,这样既可让学生了

13、解它们的来源,也能拉近学生与日语间的距离。除此之外,也可根据学习内容布置一些可在后续课堂上演讲、展示的作业,引导学生自行对相关问题进行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与思考。例如,中国汉字演变为日本假名的历程、日本汉字的中国来源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演讲与展示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他们的中华文字文化素养,还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日语词汇教学中的中华文化导入词汇是指一种语言里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称。两千多年的中日交流历史让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日语言存在大量同形词。近代以前,日本从中国大量借用汉语词,如“料理”“写真”“丈夫”等。近代

14、以后,有许多日语新词输入中国。但这些新词都或多或少受了汉字文化的影响,如:有通过汉字重组创造的词语(如“哲学”等);有词源上是汉语的固有词语,可以在汉语的典籍以及佛教经典、禅宗语录、白话小说、善书中找到书证,但是近代以后被日本译者赋予了新义的词语(如“经济”等);还有在中国典籍或汉译西书中可以找到用例,在古今词义上也有一贯性,并在 世纪第一个十年及以后再度活跃起来的词语(如“望远镜”等)。从“基础日语”教材的“单词索引”中,我们不难发现为数众多的中日同形词。许多教师一般仅从词形、词义、色彩、用法等方面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解,学生也仅限于对知识点的简单识记,对单词深处的内涵却一无所知。选取典型的中

15、日同形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探讨是导入中华文化的重要切入口。笔者就新编日语(第三册第 课)中的“教授”(名词)为例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后发现,这个词极富中华文化元素。词源上,它源自中国典籍,最初以“教”和“授”的形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个字演进成为一个复音词。词义上,中国古籍中“教授”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了“佛教典籍中的职位名”“旧官职名”“对从教者的尊称”等意义,这些意义随着中国佛学和儒学典籍等流播至日本,影响深远。这个古汉语词在近代日本被赋予了“表示高校教师最高职称”新义后回流至中国。现在所用的新义虽然源自日本,但因为“教授”有着经年累月的积累与沉淀,它的生命力才

16、可以如此长久,它的内涵也才能不断被丰富。也正因为如此,第 期朱棠:“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途径研究“教授”一词自产生后使用至今已逾两千年,却依旧是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词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在讲解这类词语时,教师可以将中日典型辞典、数据库中的相关例文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它们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古汉语对日语词汇和相关日本文化的影响。这种中华文化导入模式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激活学生多维度思维方式的同时,亦能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自豪感,坚定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以上中日同形词的讲授需要教师事先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但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词语,授课教师可以轻易地联想

17、到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很自然地将其导入课堂教学。如新编日语(第一册第 课和第 课)新词表中先后出现了“青”和“青”,它们能让人马上想到“青藍出藍青”这一出自荀子劝学的名句。又如人们饮食生活中常见的“鱼”(第一册第 课)亦容易让人想到“水至清则无鱼 水清魚棲”“缘木求鱼 木縁魚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人授魚以、人授漁以如”等经典语句。教材中还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源自古汉语的成语,如晋朝傅玄口铭中的“病从口入 病口”、汉书赵充国传中的“百闻不如一见 百聞一見如”等等。总之,只要肯做有心人,发掘“基础日语”教材词语中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并导入课堂教学并非难事。语篇教学中的中华文化导入语篇是“基

18、础日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编日语虽然几经修订,但所涉及的文化主要以日本文化为主。有些篇章里虽然加入了一些中国元素,如,中国气息非常浓厚的“春节”(第一册),但实际内容只是提及中国有做饺子、吃饺子的习俗,而 年“北京奥林匹克”(第一册)和 年“上海世博会”(第三册)相关内容也仅限于对事件本身的简单介绍。每课的阅读文也基本是为学生拓展日本文化知识而设置的。如何从教材的现有语篇中挖掘潜藏的中华文化并顺势导入“基础日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众所周知,东亚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以中国为中心。关于日本文化的起源,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曾有个著名的比喻:日本文化的形成或如豆腐的制作,在豆子磨成的豆浆中

19、已经有了变为豆腐的素质,但没有可以使其凝固的外力,而中国文化就如同盐卤可以使其凝固而成为豆腐。也就是说,日本最初并没有文化的种子,只有可以形成文化的成分,这些成分借助中国文化的力量,逐渐凝聚成了日本文化的形状。所以,日本文化其实是东亚文化、中国文化的延伸,是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之巨大,之深远。新编日语节日类语篇很多内容中都可以探寻出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例如,“年中行事”(第一册第 课)除涉及日本独特的“七五三”之外,更多的是富含中华文化元素的“新年”“正月”“節分”“月 日”“月 日”“七夕”等。“日本正月”(第一册第 课)一文中的“除夜”“元日”等习俗也与中

20、华传统节日文化紧密相关。依此,先以“新年”及其相关习俗为例进行具体考察。汉语“正月”指每年农历的第一个月,该词最初出现在公元前八世纪的春秋中:“古代纪月以十二支配十二月,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今农历沿用夏历。”中国的新年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始,这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现今日本“正月”是公历新年的第一个月,但它最初亦是农历一月的别称,如平安时代内裏式(年)中就有“正月朔日”的记载。中国新年的习俗约在唐宋时期传入日本,因而日本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在农历正月举办庆祝活动。在新年的其他方面:“謹賀新年”“恭賀新年”“恭賀新春”等表达在日本很普遍;起初仅限于宫廷使用,但是江户初期在民间开始流行的

21、名为“年賀状”的贺年卡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某些地方依旧保留着的新年第一天喝屠苏酒的习俗亦源自中国;日本“立门松”“新年钟声”“吃年糕”“拜年祭祖”“压岁钱”等都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以上语篇中的其他节日亦如此:日本民间传统的“三月三日”是古代中国上巳节在五世纪传入日本后发展演变而成的“女儿节”;日本儿童节(又称“男孩节”)当天悬挂鲤鱼旗的习俗与江户时代中国传入日本的“鲤鱼跃龙门”有关;日本的“七夕”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第 卷不但与古代自然天象崇拜、时间数字崇拜有关,也与中国牛郎和织女传说有关;“春分”和“秋分”是我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传到日本后沿用至今。除此之外,其他语篇中出现的与生活息

22、息相关的日本饮食也深受中华古代饮食文化的影响。谈及日本饮食则离不开“稻作文化”“筷子文化”与“酒文化”。“在日本文化的深层,其核心是稻作文化”,稻作文化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从中国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古代中国水稻种子及先进的农耕技术传入日本后,不仅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丰富了日本人的饮食生活,还让日本人产生了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在“筷子文化”方面,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至今日本的筷子仍使用中国筷子的古称“箸”。筷子在唐朝传入日本后,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方式,促进了“和食”文化的发展。在“酒文化”方面,日本造酒文化亦源自中国,它是农耕文化和稻作文化的产物。新编日语中的语篇内容非常丰富,

23、除上述内容之外,还有诸如敬语类、服饰类、科技类、“四艺”类、建筑类、古典文学类及日本年号类等相关内容。这些语篇内容的背后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利用显性的日本文化线索挖掘隐性的中华文化元素,是课堂教学中导入中华文化的重要方法。导入中华文化时,除文本资料外,教师可采用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诸多素材进行课堂教学。同时,教学方式也可多样化,如教师讲解、教师导入与学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这种适时、适量且多模态、多形式的中华文化导入“基础日语”课堂方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结语大学阶段不仅是青年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阶段,亦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全面提升中华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的重要

24、阶段。在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最重要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除了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及技能的训练外,中华文化的导入是必不可少的。“新文科背景下的日语专业既急需继承传统日语教育的优势,打好基本功,又需要大胆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的优越性。”因而,教师在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及在课堂教学中导入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和广泛阅读中华优秀典籍,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基础日语”课堂上的中日语言文化对比探讨。此举不但可以坚定日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学生今后用日语

25、准确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参考文献:查培新使命重大、任务光荣、开拓进取、多作贡献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吴岩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外语教育研究前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杨关锋中华本土文化身份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重构策略 由“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所引发的思考跨语言文化研究,():王海霞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范玉刚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山东社会科学,():徐龙建文化自信问题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张岂之 中国传统文化

2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陆全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潘钧日本汉字的确立及其历史演变北京:商务印书馆,皮细庚日语概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陈力卫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沈国威新语往还:中日近代语言交涉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内藤湖南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何九盈,王宁,董琨 辞源 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期朱棠:“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中华文化导入途径研究 洪伟民中日中元节和盂兰盆节的异同 以“孝”的试点为中心大连近代史研究,():邱丽君日本三月三节俗的缘起与流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卢静达日本神话传说与民族信仰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责任校对 唐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