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要素、建设理念与路径选择.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94889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要素、建设理念与路径选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要素、建设理念与路径选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要素、建设理念与路径选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要素、建设理念与路径选择.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期 年 月现代教育科学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大学公域软硬法混合规制研究”(项目编号:);东莞理工学院 年度党建与思政研究专项重点课题(项目编号:)。作者简介 黄彬(),男,安徽怀宁人,博士,东莞理工学院教学评估中心主任、高教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治理。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要素、建设理念与路径选择黄彬(东莞理工学院,广东 东莞 )摘要 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和显著标识。从大学建设与改革的整体运行逻辑上看,大学治理能力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顶层设计能力、资源调配能力、行动执行能力、政策驾驭能力等关键支撑性要素。大学治理能力现代

2、化建设需要遵循“人本”“系统”“精细”等基本理念和底层逻辑,着力提升治本能力、治标能力、精细化治理能力和共同体价值整合能力。关键词 大学治理;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性要素;基本理念;底层逻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问题缘起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和显著标识 。随着新时代我们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开启,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从 年 月教育部颁布的 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颁布的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 和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再到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的 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

3、等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还有 高等教育法(年修订)之中对宏观层面政府、社会与大学三者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微观层面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利益主体权力配置等相关条款的进一步强调,大学治理体系框架不断完善。但与之相比较,我国大学治理能力建设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凸显出薄弱和不足之处。在一些高等学校之中,治理体系建设与治理能力建设失衡,“治理”往往泛化为一种大杂烩式的口号,甚至治理理念滞后、治理方法落后、治理要件时有缺失,具体治理行动中仍然存在习惯于走程序而忽视利益相关者权益或漠视公平、自由等实体性价值的治理乱象,这些都对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出迫切要求。大学治理能力与大学治理体系互为表里、相互支撑。

4、大学治理体系主要体现为大学承接和落实国家高等教育领导管理制度、平衡大学公域权力关系、维护集体性和个体性学术自由权利及受教育者合法权益等结构化的制度安排。大学治理能力则是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制度框架下办学、治校、育人等活动中的实践状态。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能够推动大学治理体系制度优势的发挥,从而顺利实现大学自身应有的使命价值和责任担当。如果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分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失衡,将会从整体上制约大学治理现代化的进程。笔者基于大学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相互适配的基本原则,尝试厘清大学治理能力这一复杂功能活动的支撑性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剖析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理念和思路,进而提出建

5、设的路径,为当前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参考。二、大学治理能力要素分析(一)大学治理能力的内涵要义治理理论与其实践起源于公司关于系统化组织决策、利益分享、风险分担的制度化设计。随着从公司法人治理向非营利性部门和公共机构治理、政府治理,乃至国际治理等领域的深入发展,治理已经成为人类应对复杂多样的组织现实、寻求协调合作、达到公共目标的共识性智识。从我国现实政策驱动看,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到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未来 年“国家治理体系

6、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以及到 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治理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政治学意义上的概念,其核心涵义已经演变为“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能力,也就是制度执行力”。从治国理政要求与本质看,治理能力实质上就是国家治理能力,它“是指国家权力的实践状态。具体而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治理能力包括汲取能力、再分配能力、强制能力、建制能力以及协商能力等”。其中,汲取能力是指国家基于权力合法性而对社会资源征收征用的实践状态;再分配能力是指国家对于积累与消费、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消费资金二次分配的调配能力;强制能

7、力是指维护现有政权、抗击政治颠覆、消除规模化社会隐患等方面的强制迫使性权力实践状态;建制能力是指运用制度形式规制、塑造、导引、建构社会力量的国家权力实践状态;协商能力是指在凝聚共识、协调冲突、利益平衡等方面的国家权力实践状态 。大学是社会子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构成单元。大学治理能力在词源学意义上来自国家治理能力。大学治理能力聚焦于大学公域,强调和凸显依法独立自主办学权的大学资源整合、利益协商、力量动员的实践状态。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大学治理能力具有复合性。仅仅大而化之地谈论治理能力,不仅无益于理论探究也无益于当下的建设实践。必须从大学治理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矛盾出发,对治理能力进行逻辑上的解构

8、,厘清支撑治理能力的关键要素,现实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才能有的放矢。大学治理能力是大学实施治理的状态和水平。大学治理是大学在决定自身组织目标、界定利益相关者责权利内容时对于多元价值追求和多重利益诉求的兼顾、协调和整合,它不仅外显为大学组织结构形态、制度化模式或运行机制,而且在更深层意义上体现着大学的权力生态、组织惯习、精神气质与文化传统等。因此,大学治理能力是大学共同体治校、办学、育人的现实状态,主要表现为对于大学教育教学宏微观体制机制的设计与改革创新能力,特别是对于大学公域人、财、物、信息、空间等资源的调控、分配、整合等能力。一般意义上而言,治理能力聚焦于组织对资源的汲取、分配、调度和制度的

9、建构与执行。因此,从大学建设与改革的整体运行逻辑上看,大学治理能力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顶层设计能力、资源调配能力、行动执行能力、政策驾驭能力等关键支撑性要素。(二)大学治理能力的支撑性要素一是大学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力。治理与管理的区别首先在于对组织战略的掌控。“大学必须了解自己能够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以及可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大学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可以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提升活力和竞争力,促进组织功能的明晰化,有利于组织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凝聚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不同于管理的任务导向,大学治理是战略导向的,因此大学需要积极研判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知识生产与知识创新需求,要

10、基于大学发展基础与现实条件,规划未来一段时期的战略方向、目标、手段和路径。这就要求大学决策机构及服务决策的规划性机构必须具备良好的战略思维能力、构想能力、实施能力和管理能力,确保大学保持定力,始终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二是大学资源统筹配置调度力。治理是对于多元利益诉求的兼顾与平衡。由于利益附着于对组织资源的占有和使用状态之上,因此治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对组织资源进行统筹调配,发挥资源的集聚、整合、扩散效益,达到利益的协调与适当平衡。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都是稀缺品。大学是一个典型的资源依赖性组织,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资源的统筹配置调度能力,以保证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发挥出最

11、佳的效益。统筹调配力包括资源争取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首先,大学必须持续提升和紧紧依靠自身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所具备的比较优势或特色优势,通过开放共享、共建共治、协同融合等治理途径拓展办学资源,争取各种优质资源的加持。其次,日趋复杂的功能承载要求大学必须具备科学的资源配置能力,即依靠科学的、专业化的资源分析和效益评估,将各类不同的资源投放到最合适的地方,以提升资源利用的边际效益,同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让资源有序有效地流动与共享,提高办学和育人资源使用的整体效益。三是大学建设与改革的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治理本身就是一种付诸实践的行动框架。大学治理体系能否完成治理任务和实现大学

12、治理目标,最终取决于大学制度体系的落地与执行。大学建设与改革的执行力具体可分为:规划实施能力,即大学发展整体规划目标确定后能够有效将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实施计划和详细行动路线,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对组织、资源和时间的协调,确保计划能够顺利落地执行的能力;决策管理能力,即对学术和行政领域关键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决策,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运行流程并匹配相应人财物资源,确保建设改革的顺利进行;沟通与协调能力,即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以促进各部门、学院和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同时加强与外部的相关部门、社会力量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协调,形成推动建设改革的合力;监测与评估能力,即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以及时了解建

13、设和改革进程,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对问题和改进举措进行评估和反思,为后续行动提供经验教训。四是大学治理政策工具驾驭力。治理需要匹配政策工具并加以科学合理的驾驭。大学治理政策工具驾驭力指的是大学治理过程中选择有效性和适应性政策工具以实现和推动治理现代化目标的能力。其主要涉及内容为:多层次和多元化政策工具的采用,以适应大学治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经济激励措施、信息公开与参与机制等,以满足不同治理的需求和解决不同问题;治理政策协同以形成整体治理的合力,如教师选拔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评价机制、科研分级标准及与之相适应的学术资源分配机制等;政策反馈与监测工具,可及

14、时获取政策实施的信息和效果反馈,以便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政策工具本身的制定参与机制,促进各方利益相关者形成广泛的共识和支持,增强政策工具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增强政策工具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以适应时代变革和大学发展的新需求。三、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大学治理能力既是治理结构的能力,也是大学共同体成员的能力,包括决策者的决策能力、执行者的执行能力等。因此,大学治理能力要与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相互匹配,其底层逻辑是“人本”“系统”“精细”,即只有做到人的现代化才能推动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只有具备系统思维才能应对和解决复杂治理问题,只有在治理工具和治理技术上做到精细精准才能确保决策落地并显现治理

15、效能。(一)人本理念能力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人本理念是指在大学治理过程中,将人的尊严、权益和发展作为核心,以人为本,关注和尊重大学共同体每个成员的权益和需求,形成“关于人”“发展人”“为了人”的根本理念。尤其要在治理过程中凸显以下价值诉求:()平等和公正。大学在决策和资源分配中应坚持平等原则,不偏袒特定群体或个人;制定公正的选拔和晋升机制,确保每个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并提供公平的待遇和福利。()参与和民主。人本理念鼓励广泛的参与和民主决策,在大学治理中重视各方的参与和意见。大学应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包括教职员工、学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参与决策和制定政策,

16、使决策更具合法性和可行性。()尊重和关怀。人本理念要求大学给予成员充分的尊重和关怀,关注他们的发展和福祉。大学应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关注教育者、学习者及管理服务者的心理健康和个人需求,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塑造和发展。人本理念强调大学的教育使命和责任,要求大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大学应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之具备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人本理念倡导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和观念的存在,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大学应创造开放、包容和多元的学术环境,鼓励学术交流和跨文化对话,培养师生的全球视野

17、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二)系统理念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系统理念是指将大学治理看作一个系统,强调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性管理。其主要内涵要义包括:()系统思维。系统理念强调对大学治理的全局性和相互关联性的认识。大学治理被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构成整体。系统思维要求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统筹规划。系统理念要求在大学治理中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各个部分和环节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大学应制定整体发展战略和规划,将各项政策、措施和行动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形成相互支持和协同推进的局面。()效能优化。系统理念强调对大学治理效能的优化。大学应通过

18、持续的评估和改进,优化各个部门和流程的运作以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关注整个治理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和创新。()资源协调。系统理念要求在大学治理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合理协调和配置。大学需要充分考虑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合理安排和利用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信息共享与沟通。系统理念强调信息共享和沟通的重要性。大学应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确保信息的流通和共享,使决策和行动能够基于准确、及时的信息。同时,加强内部和外部的沟通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沟通网络,促进各利益相关者形成共识和共同参与。(三)精细理念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是精细化与精准化。大学治理能力现代

19、化建设的精细化理念是指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大学的治理结构、决策过程和管理实践,寻求提高大学治理效能和灵活性的方法。它强调在大学治理中引入科学、细致、灵活和透明的方法,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其具体内容涵盖如下:()确立有效的治理结构。精细化理念要求建立一个明确的治理结构,包括明确的权力分配、角色职责和决策程序。这有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合法性,确保决策与大学的整体目标和使命保持一致。()优化决策过程。精细化理念强调在决策过程中运用科学、数据驱动的方法,包括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利用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决策,并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以提高大学的反应能力和决策质量。()灵活的管理实践。精细化理

20、念鼓励大学采用灵活、创新的管理实践来应对快速变化的高等教育环境。这包括引入敏捷管理方法、探索新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并倡导跨学科、跨部门和跨界合作。灵活的管理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术价值导向。精细化理念强调将学术价值置于大学治理的核心位置上。这意味着在制定决策和管理实践时要尊重学术自由、学术独立和学术质量,推动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发展。学术价值导向有助于确保大学治理的目标与教育使命保持一致。()定期评估。精细化理念鼓励大学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包括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评估,以监测治理效果,不断提高大学治理的效能和适应性。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

21、不断提升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确定不移的结果。迈向现代治理从而助推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因此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既需要从目标使命层面提升治本的能力,也需要从直面当前紧急问题的层面提升治标能力。同时还需要在具体方式方法层面提升精细治理能力、在可持续发展层面提升价值治理能力,以确保大学基业长青。(一)提升治本能力一是强化大学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力,明确目标与使命。大学治理的治本能力首先要求明确大学的目标和使命,并使之为大学所有成员清晰认知和认同接受。为此,需确定大学的教育愿景、学术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并将其纳入治理结构、决策过程之中。同时将目标与使命贯穿于治理的各个环节,

22、确保大学的发展与使命相一致,并为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二是优化治理结构的权力分配与角色定义,强化大学资源统筹配置调度力。一个健全的治理结构是提升大学治理治本能力的基础。为此,需要明确权力分配、角色职责和决策程序,建立高效的决策机制和沟通渠道;强化治理结构对于权责和权利义务关系的分配与定义能力,可以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透明度,使目标与使命能够在治理过程中得到有效体现。三是培养高素质的领导层。大学治理的治本能力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层,他们必须具备战略眼光、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领导者应秉持学术价值观,以学术使命为导向,以学生发展和学术研究为核心,促进大学的可持

23、续发展。四是加强参与和协商机制。提升大学治理的治本能力就要建立广泛的参与和协商机制,包括教职员工、学生、校友和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协商,以提升决策的代表性和合理性,提高目标与使命的实践效果。(二)提升治标能力区别于目标导向的治本能力,治标能力更重视问题导向 侧重于面向大学治理中即时性问题的治理能力,即具体落实在大学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的执行力。一是要提升对问题的识别与分析能力。问题识别与分析是提升治标能力的基础,可以通过广泛的沟通协商机制、定期调查机制来深入了解和识别大学内部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当前痛点。二是提升制定具体措施的针对性。一旦问题和“痛点”确定了,就需要强化循证决策能力,要在数据支撑、信

24、息支持等条件下改革现有决策微观机制、优化资源分配方式、改进管理服务流程、提升实施透明度、加强内部协作等。三是加强信息管理与数据分析。信息管理和数据分析是提升大学治理治标能力的重要手段。治理现代化对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信息筛选甄别和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识别治理问题,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四是注重建立问题反馈和改进机制,包括设立问题反馈渠道、鼓励教职员工和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定期进行评估和审核、检查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等,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五是建立激励机制与培训计划,奖励表彰那些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的个人和团队,鼓励

25、大学成员积极参与治理的改进。同时,提供相关的能力培训和发展机会,提升成员和团队的专业化水平。(三)提升精细化治理能力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和大学系统复杂性的提高,需要改变经验化粗放式的传统管理模式,提升大学的“精细化治理程度”,强化对大学治理政策工具的驾驭力,促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明确精细化治理的理念和目标。这包括强调科学、细致、透明和数据驱动的管理方式,追求决策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效能。明确理念和目标可以为改变传统管理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动力。二是建立并依靠科学的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大学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提供决策所需的准确信息和全面视角。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和整合相关数据,并运

26、用数据分析技术来深入理解大学的运行状况,挖掘问题和发现潜在机会。三是引入现代管理方法和工具。引入敏捷管理、流程优化、绩效评估等现代管理方法和数据可视化、协同平台等信息技术工具,帮助大学提高决策的效率和透明度,减少决策的主观性和误差。四是建立跨部门和跨学科的合作机制。打破传统管理中存在的部门间壁垒和信息孤岛,设立跨部门工作组、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组织跨学科项目等促进信息流动、知识共享和创新思维碰撞。(四)提升共同体价值整合能力大学共同体价值的塑造与整合是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价值层面的重要表现和核心要求。大学必须塑造和整合共同价值使命才能在“大学之道”上确保学校事业行稳致远。一是强化共同愿景和核心

27、价值观。大学的治理目标、治理过程等都应明确并积极传达共同的愿景,包括教育使命、学术价值观和社会责任。而与此同时,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如“卓越”“创新”“社会责任”等也应被共同认同和积极践行,从而激发起共同体成员的合作和奉献精神。二是建立开放的价值沟通与表达机制。大学应建立多样化的价值沟通与权益表达渠道,鼓励共同体成员积极参与核心价值讨论、提供意见和分享经验,如可以通过举办定期的学术研讨会、工作坊、座谈会,以及利用现代技术平台等方式汇集不同价值观点和意见,促进共识的形成。三是建立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大学应围绕核心价值塑造建立跨学科研究项目,以团队合作、资源共享等协同合作机制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嵌交

28、流,加强融合交叉,实现协同效应。四是多元包容与文化融合。大学作为知识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应尊重不同背景、文化和观点的存在,鼓励多样性和包容性思维的发展。大学可以通过开设跨文化课程、设立文化交融的公共空间、推动文化交流活动等促进共同体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实现价值的整合与共享。参考文献:黄彬 大学治理法治化:核心要义、价值目标与机制选择 黑龙江高教研究,():刘建军 体系与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二重维度 行政论坛,():,柯文进 大学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 北京教育(高教版),():王征国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涵义 理论学习,():李琳,廖志鹏 去行政化背景下现代大学精细化管理的价值取向 求索,():(责任编辑:刘新才)(下转第 页),(,):,:;(上接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