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近平著作选读读书心得体会习近平著作选读读后感习近平著作选读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至2022年10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这些重要著作,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进程。认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奋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习近平著作选读,我明白了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来着
2、眼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增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也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此外,我充分认识到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了这一思想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
3、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世界性贡献。同时也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全面把握了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认识到这一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在、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三个务必”,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
4、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习近平著作选读读后感习近平著作选读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进程,集中反映了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为这一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5、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是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奋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这本书中关于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内容描写深刻,引起了我的思考和启发。矛盾是不平衡、不对等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同时矛盾又是发展变化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相互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因此,通常我们得出的结论便是要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当我们站在“变”的角度看问题,其实居于变化主动地位
6、的往往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换句话说,就矛盾性质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守”方,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攻”方。进一步讲,如果我们希望保持某一事物的性质,那便要警惕矛盾次要方面的变动,将这种变动程度始终掌握在可控范围内,不至于冲击矛盾的主要方面;相反,如果我们希望改变某一事物的性质,那便要积极推动、促进矛盾次要方面的发展变化,用我们希望的矛盾次要方面取代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使得事物的性质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改变。大是小变来的,强是弱变来的。小可博大、弱可胜强,无论是中国革命战争史还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相反,如果眼光只盯着当下矛盾的主要方面,忽视或者无视变动中
7、的矛盾次要方面,那么盛会变衰、强会走弱。空谈矛盾其实毫无意义,仅仅知晓概念和大道理也毫无意义。实践面对的是“前所未料的情况”,而研究矛盾便是研究变化、探求变局之源。只有重视变局、正视变化,真理才不会沦为教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路也才能越走越宽阔、越走越通达。习近平著作选读读后感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支部组织我们展开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学习,会议结束后还将著作发给我们在课后进行研读。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通过这本书的引导,我对近年来党的会议以及一些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段时间以来,我主要阅读了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书中让我印象较为深刻的便是关于思想政治的那一节“思想政治工作根
8、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同时这也是和我们这些研究生党员在日常生活中联系较为密切的。在当今的这个时代,通过手机上的一些新闻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有些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是稳居前列,但是对党的了解却是不够深刻,甚至一些基本的常识也不能很好的掌握,21世纪的未来走向把握在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手上,如果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做好,可能会对未来的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我们应当对世界和中国的大势有所了解,只有看清发展大势,把握历史规律,才嫩坚定理想信念,社会主义的提出到现在的五百年间,就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这就像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蜿蜒曲折,却始终奔腾向前。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在当今全方位对外开放的
9、条件下,我们每时每刻都面对着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比较,有些人在遇到国内问题,就会习惯性的问国外是怎么怎么样的,喜欢和西方对比,如果没有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往往会得出模糊甚至错误的结论。我们在面对这些情况时,必须本着客观的态度,从事实这一方向入手,而不是被信息的浪潮席卷,顺势而为,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来对我们想要了解的问题有个全面的认识。此外,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我们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今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过程中,作为其中之一的有效助力者,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应树立远大的抱负,脚踏实地
10、,争取把远大志向变为现实,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养成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小事做起,慢慢培养自己的习惯,在以后的社会建设中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读完这本著作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研究生党员的奋斗方向,让我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希望以后能不断学习进步,争取成为一个优秀党员!习近平著作选读读后感近日读了习近平著作选读后,我颇有感触。接下来简要谈谈我的一些感受。习近平著作选读这一本书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为开卷篇,其他著作按时间顺序编排。该书收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
11、记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包括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指示、批示、训令等共146篇,汇集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形成的诸多原创性理论成果,是蕴藏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光辉文献。以整体化阐释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真理力量,要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作为基本遵循,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大历史视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时代意蕴,要坚持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现代化的演变机理,坚持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既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思考党一百多年来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主题主线。实践
12、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同样永无止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迫切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真理力量转化为实践伟力。顺应时代需求,我们要将“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这一开展主题教育的总要求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善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展调查研究,把结合实际精准开展的战略性调研、对策性调研、前瞻性调研、跟踪性调研、解剖式调研和督查式调研,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所强调的原则方法一体贯通起来,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13、路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认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后,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奋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们更需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埋头苦干,不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充沛动能,确保如期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著作选读读后感习近平著作选读一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杰作,也是体现
14、中华文化的范本,放射出灿烂的人文之光。书中的人文思想、人文情怀和人文理念,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道德资源,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人文品格。这种品格,主要体现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和忍耐、崇尚亲和友善、博采众长和与时俱进的特征。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民族精神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包括责任感、凝聚力和自信心等。民族精神还体现在每个国民的素质中,包括个人的修养和行为等,最终体现为人格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刻体
15、现了中华文化人文精神。在第一卷284页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另外一种是精神力量。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首先,其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文化一向注重价值观的践行,在国家发展、社会治理以及社会生活的各层次各方面,价值熏染和教化无处不在,表现出极强的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始终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这种独特的中国智慧始终为中华文明摆脱困境并实现持续发展提供前进的方向和动力。直到今天,这些传统价值观仍有强大生命力,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习近平同志列举了经典的传统价值观,如“民惟邦本”“
16、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这些价值观,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其次,它具有“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中华文化坚持“中”“和”,“中”要求恰如其分,“和”要求平衡。孔子的论点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就是说,君子以“和”为准则,在听取各种不同声音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和判断。不同于“争”,“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最后是“和谐共生”的发展观点。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对待不同文明,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
17、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思想。儒家在早期就提出“协和万邦”,这实际就是主张以和平共处、和谐交往为协调天下不同政治实体之间关系的原则。到了宋代,张载进一步提出“为万世开太平”的观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意味着这个世界就是多样事物共同存在的世界,各种对象共处于天地之间,彼此相互作用而非相互排斥,万物可以在彼此相容的状态下共同存在。“道并行而不相悖”,意味着对不同的道德理想、价值理念应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允许不同价值观念并存于这个世界,不应将某种单一的原则强加给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