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归档资料,核准通过。未经允许,请勿外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国环评证*字第*号二OO*年*月目 录1 总 论11.1 项目由来11.2 评价原则11.3 编制依据21.4 评价标准21.4.1 环境质量标准21.4.2 污染物排放标准31.5 评价重点和范围41.5.1 评价重点41.5.2 评价范围41.6 保护对象52 区域环境概况62.1 地理位置62.2 地质地貌62.3 气象特征62.4 水文特征72.5 动植物资源72.6 社会环境概况83 建设项目概况103.1 项目名称和建设性质103.2 建设地点103.3 劳动定员和工作班制103.4 建设规模及内容103.5 矿区位置
2、及形态113.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14 工程分析124.1 生产工艺124.1.1 工艺流程图124.1.2 生产过程概述124.2 主要生产设备134.3 主要原辅材料134.4 污染因子分析134.4.1 主要污染产生方式134.4.2 评价因子确定144.5 污染源及初步治理方案144.6 污染源强汇总16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缓解措施175.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175.2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175.2.1 评价内容175.2.2 评价方法175.2.3 评价结论185.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95.3.1 影响方式和性质195.3.2 影响分析及结论195.4 生态保护措施206 环境噪
3、声影响分析及缓解措施226.1 噪声源情况226.2 环境噪声现状监测及评价226.3 预测模式及过程226.4 预测结果及建议236.5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247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及缓解措施257.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257.2 污染气象分析267.3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297.3.1 预测模式297.3.2 预测状态和内容297.3.3 有关参数的确定307.3.4 预测结果与分析317.4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317.4.1 有组织排放粉尘317.4.2 无组织排放粉尘328 水和固废环境影响分析及缓解措施338.1 水环境影响分析及缓解措施338.2 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及缓解措施339 土地利
4、用及水土流失缓减措施349.1 工程占地349.2 水土流失349.3 水土流失的缓减措施359.3.1 拦渣工程359.3.2 护坡工程369.3.3 削坡开级369.3.4 植物护坡379.3.5 工程护披379.3.6 土地整治工程379.3.7 整治后的土地利用389.3.8 防洪工程389.3.9 防风固沙工程399.3.10 地表径流形成区的防治工程399.3.11 绿化工程409.3.12 采石场运营注意事项4010 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修复方案4110.1 露天石矿边坡稳定性治理4110.1.1 露天石矿边坡的特点4110.1.2 露天石矿边坡稳定性治理方法4110.2 生态复绿治
5、理中土壤条件的创造4210.3 植被恢复与绿化工艺4310.3.1 植被恢复的考虑因素4310.3.2 植物种类的选择4510.3.3 绿化工艺4610.3.4 治理方法评价4711 结论与建议5011.1 评价结论5011.2 主要建议5111.2.1 生态环境破坏防治对策5111.2.2 噪声防治建议5211.2.3 废气防治建议5211.2.4 废水防治建议5211.2.5 固废防治建议5311.2.6 矿山自然生态修复建议5311.2.7 环保投资估算5311.3 环保可行性结论53附 图:附图一:区域位置图附图二:平面布置及周围环境示意图附 件:附件一:项目立项批复及更名确认附件二:
6、项目占用林地的批复附件三:项目用地红线图附件四:划定矿区范围的批复附件五: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53-1 总 论1.1 项目由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量的不断增加和建筑业的兴起,市场对各种建筑材料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作为基本建筑材料之一的石料,其市场前景良好。随着未来几年公路建设、维修工程以及房地产开发等的不断进行,石料市场将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为企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原*新义*建材厂)拟将原采矿点迁建至*镇*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该项目建设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受*委托,*环境保
7、护设计所承担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我所接受委托后对拟建区域进行现场踏勘、收集有关资料、并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编制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以供上级主管部门审查。1.2 评价原则(1) 通过对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评价,了解拟建地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并结合本项目特点,确定主要保护对象和保护目标。(2) 通过类比调查和拟建项目的工程分析,确定评价因子、评价方法和评价重点。确定建设项目“三废”产生源强,提出明确的污染防治措施,并预测项目上马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3) 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本项目的可行性,并提出污染防治措施和建议,为本项目环境保护计划的实施及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8、,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4) 给出明确的环评结论。1.3 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18);(2) 国家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HJ/T2.4-95 HJ/T19-97);(3) *省环境保护局*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评价技术要点(1998.5);(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5)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6.2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29);(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
9、991.6.29);(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204-9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1998.5.1);(9) 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1994)513号,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1994.11.22);(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修正);(1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14)*提供有关建设项目的基础资料;(15)*委托*编制环评报告的技术咨询合同。1.4 评价标准1.4.1 环境质
10、量标准(1) 大气根据*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技术报告,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属二类空气环境质量功能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版中二级标准,具体指标见表1-1。表1-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单位:mg/Nm3 污染物1小时平均日平均年平均SO20.500.150.06NO20.240.120.08总悬浮颗粒物TSP/0.300.20可吸入颗粒物PM10/0.150.10(2) 噪声矿区周围环境噪声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2类标准,具体指标见表1-2。表1-2 环境噪声标准类 别昼间dB(A)夜间dB(A)2类60501.4.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1、(1) 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的二级标准,见表1-3。表1-3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mg/m3)排气筒高度(m)二级监控点浓度颗粒物1201520303.55.923周围外浓度最高点1.0氮氧化物240150.77周界外浓度最高值0.12(2) 废水本项目生活污水经公厕收集后定期拉走作为农肥使用,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三级标准,具体指标见表1-4。表1-4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单位:pH值外,其余 mg/L 污染
12、物pH值CODcrBOD5SS石油类三级标准6-950030040030(3) 噪声矿区边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类标准,具体指标见表1-5。表1-5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类标准类 别昼间dB(A)夜间dB(A)类6050(4) 施工噪声施工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具体指标见表1-6。表1-6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单位:等效声级LeqdB(A)施工阶段主 要 噪 声 源噪 声 限 值昼间夜间土石方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7555打 桩各种打桩机等85禁止施工结 构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电锯等7055装 修吊车、升降机等65551.5
13、评价重点和范围1.5.1 评价重点本项目为露天采矿工程,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工程特点,确定本评价以工程分析为基础,评价重点如下:(1) 生态环境:矿区开采服务期前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2) 废气:轧石机产生的粉尘废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3) 噪声:爆破、轧石机等运行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4) 废水:职工生活污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5) 固体废弃物:废弃石矿和剥离物等生产固废和职工生活固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1.5.2 评价范围(1) 生态环境矿区扩展距离12km以内区域的植被和土地利用情况。(2) 噪声矿区所在范围边界外500m。(3)
14、 大气以拟建项目选址地块为中心,以主导风向为主轴长3.0km宽2.0km的范围。1.6 保护对象根据现场调查,区域内无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教环境敏感区、国家和地方级文物古迹、珍稀动植物保护物种等,最近的农居点在500m以外,因此,本项目的保护对象主要为矿区周边生态环境。2 区域环境概况2.1 地理位置本项目拟建地位于*市*镇*村*。*镇位于*市城区北面,北接余杭,东北紧邻受降,西北与新义乡为邻,西面是三寿辰和*研究所附属试验场,东南与新民接壤,南面紧连*镇,是*城的北大门。项目的区域位置见附图一,周围环境示意见附图二。2.2 地质地貌(1) 地质*市在区域地质构造上,位于“*凹陷”区,萧
15、山一球川断裂呈北东方向穿过市域中部,*江沿断裂发育,将全市分割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广泛覆盖;西部为沉积分布区,古生代地层齐全,褶皱、断裂构造复杂,呈北东南西展布。(2) 地貌*市地形地貌属浙西北中山白丘陵区,地势自东南、西北向*江倾斜。*江斜贯中部,由于大江的冲积、洪积形式两岸宽阔的河谷平原。江东南是以侏罗纪火山岩系为主的连绵低山,由东南呈脉状向北偏西伸展,逐渐下降,直逼江边;西北是由元古代、古生代的灰岩、页岩、砂岩组成的高丘、低丘,向东南逐渐下降到盆地,呈波状起伏,缓延江边。全市低山、丘陵面积大,总面积1385km2,占全市面积的75.7%,水面积占5.6%,平原谷地占18.7
16、%,俗称“八山半水分半田”。*镇地形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土壤以红壤、水稻土为主,适宜于蚕桑、果树及薯类的生产和水稻的栽培。2.3 气象特征*属中纬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1,无霜期230d左右。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7(1996年8月4日,最高温度40.2);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3.6(1997年1月5日,最低气温-14.4)。多年平均降水量1501.1mm,降水量分配不均,大部分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8%。多年水面蒸发量800-900mm。*四季明显,冬季比较寒冷干燥,春季气温回升,一般5-6月降雨量较多,形成“梅雨季”,常常造成
17、洪涝。7-8月份,天气炎热,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常常出现伏旱。秋季比较稳定,但常有台风影响,如遇台风侵袭,会造成第二次洪涝灾害。2.4 水文特征境内主要河流均属*水系。最大河流是*干流*江,由桐庐县流入,横贯本市中部,自西南流向东北。*历来以涌潮闻名于世。在*江河段,受其潮汐影响,水情变化较为复杂。溪流多为山溪性小河,落差大,源短流急。*江,境内长52km,江面宽700-1000m,水面面积7.2万亩。*江在建德县梅城由兰江和新安江汇合而成,流经境内于萧山市闻家堰和浦阳汇合后,称为*。*江在*市以上的集雨面积为37590km2,过境水量丰富,多年平均过境水量达336亿m3/a,多年平均下泄流量
18、为962m3/s。发源于新义的白洋溪流至泗洲青山头与北渠连接,北渠源头过泗青山头,经勤丰、上郜、宋家塘、舒姑洋、新桥等村,最后注入*江。而坑西溪又自北向南在上郜注入北渠,因此,*镇水资源极为丰富。北渠上设有青云闸、宋家塘排涝站、新桥排涝站等多处水利枢纽,对*镇的家业生产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2.5 动植物资源*市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按地势、土质、气候等植被环境的差异,植被有11种类型。本项目拟使用林地属针阔叶混交林,以松、杉、三毛榉科树和木荷为主,辅以灌木和覆盖地面、沟边的草本、苔藓、蕨类植物,无古树名木。没有发现国家、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2.6 社会环境概况(1) *市*于1994
1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划归*市。*市距*约40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831平方公里,现辖17个镇、8个乡,人口62万。*市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县(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优秀城市和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江横贯*全境,经*流入东海。*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日照充足,自然条件优越。*物阜民丰,是闻名全国的“造纸之乡”和“鱼米之乡”。自古以来,人们以“江南何处览名胜,佳丽之地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赞誉*。改革开放以来,*市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积极扩大全方
20、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实力不断加强,效益稳步提高,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开始崛起。涌现出造纸、通信器材、电子、轻纺、生物化工、建材、机械和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据统计,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7亿元,是1997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接近2500美元,是1997年的1.7倍;2001年,*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列全国最发达县(市)第38位。2002年全市财政收入达到13.52亿元,是1997年的4.3倍,年均增长33.7%。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
21、善。*市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31元,年均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5587元,年均增长7.0%。(2) *镇*镇是*市北部重镇,320国道贯穿全境,由原新联、坑西两乡合并而成。镇政府设在*村,下辖37个行政村,总人口28832人。2001年,全镇工农业产值34.3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3.2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0.56亿元,人均年收入6711元。*镇为工业强镇,现有各类工业企业642家,到2001年底,有5家企业、4个村的工业产值超亿元;9家企业被列为“515”工程,4家企业建成省级集团。全镇共有9家企业通过ISO9001论证,4家企
22、业通过ISO14000环保论证体系。工业的主导产业为通信、轻纺、造纸、弹簧等。工业园区前期开发1200亩正在积极运作,招商引资进展顺利。农业已初步形成了以三园区为中心示范,三大畈为辐射带,各片基地为信托的现代农业群格局。现有国家级鸟町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市级鸟町畈园推广区和大平畈三个现代农业园区,干水果基地3000亩,“一优两高”基地19个。目前全镇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商贸一条街正在紧张实施,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依法治镇”、“科教兴镇战略”得到全面推进。近年来,镇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均名列前茅,成为*市首个电话镇,获*市卫生城镇、社会
23、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教育强镇等一系列光荣称号。(3) 人群健康*市现状人群健康状况良好,人民生活卫生条件逐年改善,医疗水平提高很快。霍乱、天花、回归热、伤寒等传染病已被消灭,全市病毒性肝炎、乙肝、痢疾等疾病发病人数也大为减少,无特殊地方病与流行病发生。3 建设项目概况3.1 项目名称和建设性质(1) 项目名称*建设项目。(2) 建设性质迁建。*(即原*新义*建材厂)原采矿点位于*镇*村,迁建的同时原采矿点停止生产。3.2 建设地点建设项目位于*市*镇*村*,四面环山,北靠省级道路。建设项目周边环境详见附图二。3.3 劳动定员和工作班制本项目劳动定员10人,每天生产8小时
24、,年总生产天数200天。3.4 建设规模及内容本项目用地面积6亩,工程总投资为250万元,年产各种规格石料2万t/a。现场不设食堂、宿舍等生活区。主要建设内容为:a生产部分:主要包括采矿场和破碎区。b辅助生产部分新建仓库及附房500m2。3.5 矿区位置及形态*市*镇*建材厂核定矿区范围为:拐点号X坐标Y坐标13339548.4240486695.0723339539.1640486803.2833339491.6740486800.5943339501.2140486721.21矿区面积0.0043km2。采场属中低山丘陵地貌,山体总体走向北东向,采场山坡自然坡向西偏南,开采深度自182.0
25、m至234.0m。根据矿床赋存条件、地形地貌特点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因素,本矿床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属山坡露天矿。3.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本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3-1。表3-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项 目单位指标备注1生产规模t/a2石矿开采及加工2占地面积亩63建筑面积m2500仓库及附房(不设食堂和宿舍)4工作日天/a2008h/d5耗水量m3/a1040生活用水40m3/a6耗电量度/d20007总投资万元2508职工人数人104 工程分析4.1 生产工艺4.1.1 工艺流程图本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如图4-1。 噪声、粉尘、废气 噪声、粉尘、固废 噪声、粉尘石岩穿孔与爆破采装破碎堆场外运销售图
26、4-1 生产工艺图4.1.2 生产过程概述采矿工艺主要分穿孔与爆破、采装工作、废石处理和破碎运输。(1) 穿孔与爆破A、穿孔工作矿山采用水平分层台段式穿孔爆破方法开采,其利用率在96%以上。矿山主要穿孔设备选用高风压潜孔钻机一台,配套供风选用空压机。B、爆破工作矿山深孔爆破采用多排孔微差爆破方式,三角形布孔,使用外购的硝铵炸药(2岩石炸药),毫秒雷管引爆。爆破作业在16:00点进行。爆破时,升旗鸣号,做好警戒工作,确保爆破安全。(2) 采装工作爆破后的块状石岩挖掘采装后用铲车运输至破碎区。(3) 废石处理矿山矿层均质,质量优良,没有夹层,是一个质量均一的矿山,矿山的废石只是一些地表覆盖土,这些
27、覆盖土基本上可以复绿回用,因而矿山所需排弃的废石量非常小。根据矿山具体情况,矿山不设废石场。(4) 破碎运输采装的石岩运输到山腰的破碎场,再经全自动轧石机破碎后临时堆放,最后由卡车拉走并销售。4.2 主要生产设备该项目主要生产设备的名称、型号及其数量见表4-1。表4-1 主要生产设备一览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1轧石机套52空压机台13潜孔钻机台14铲车辆14.3 主要原辅材料主要生产原辅材料见表4-2。表4-2 主要生产原辅材料一览表序 号原辅材料名称单 位数 量1钻头个/a32炸药t/a23雷管个/a15004导火线万m/a0.85电万度/a10406水t/a404.4 污染因子分析4.4.1
28、主要污染产生方式本项目主要污染为粉尘和炸药废气、生活污水、设备运行和爆破噪声、矿山剥离物和生活垃圾等。(1) 废气钻孔、爆破、开采、运输、粉碎等过程均有粉尘和扬尘产生,其中爆破过程还产生少量的炸药废气。(2) 废水主要为少量职工的生活污水。(3) 噪声主要为潜孔钻机、空压机、轧石机等设备运行噪声,以及爆破产生的强烈冲击噪声等。(4) 固废主要来自矿山剥离物、除尘下来的细砂子和职工生活垃圾等。4.4.2 评价因子确定根据对项目污染产生方式的初步分析,本项目的主要污染因子有:(1) 废气粉尘、NO2(2) 废水CODcr、BOD5、SS(3) 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4) 固废矿山剥离物、细砂子、生活
29、垃圾4.5 污染源及初步治理方案 粉尘在爆破、开采、运输、装卸、粉碎、输送、堆场等处会产生扬尘和粉尘,据类比调查,除粉碎处产生的粉尘可以进行收集处理外,其余扬尘点均为无组织排放,其中爆破过程还有炸药的爆炸废气产生。A、有组织排放粉尘主要是轧石机破碎产生的粉尘。设置布袋除尘器对粉尘废气进行处理,除尘效率98%,除尘风量5000m3/h,经类比调查,粉尘产生量约20t/a,则排放量为0.4t/a(即0.25kg/h),排放浓度50mg/m3,排放高度15m,满足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B、无组织排放粉尘据类比调查分析,矿山产生的扬尘没有一个切合实际的模式进行估算,因此无法定量。该部分粉尘需要及时采取洒
30、水等措施防止高浓度扩散。C、爆炸废气该项目爆破过程还有少量NO2和其它气态污染物产生。由于该矿区地处距农居较远的山坡,四周扩散条件较好。 废水因石岩开采过程中无有害物质,且无地下涌水,主要水源为降雨,另外孔隙及岩石裂缝中仅有少量的渗透水,故整个矿区的排水以自然排弃为主,通过蒸发和山间小水沟排水。根据甲方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和实地情况勘察,该项目生产废水实现零排放,其用水主要分为三部分:路面和爆破后喷洒降尘水;钻孔时冷却钻头的少量用水;空压机等设备的冷却循环水等。这部分生产用水约5t/d,被矿石吸收或自然挥发、蒸发。项目其它废水主要来自职工的生活污水。根据对项目的实际情况分析可知,该矿区不设食堂、
31、宿舍等生活设施。生活用水量很少,按20L/人d计,全年用水量为40t/a。生活污水排放系数按0.9计,则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6t/a。现场设集中厕所,对生活污水进行收集。根据生活污水水质类比调查结果可知,该项目废水CODcr约350mg/L、BOD5约200mg/L、SS约200mg/L。 噪声该项目主要噪声源为潜孔钻机、空压机、轧石机等设备噪声,以及爆破产生的强烈冲击噪声,根据类比调查,各具体声源等效声级值见表4-3。表4-3 生产设备声源类比调查情况表序号噪声源等效声级dB(A)备注1潜孔钻机90距设备1m处2空压机95距设备1m处3轧石机95距设备1m处4爆破90距声源100m处 固体废弃
32、物该项目固废主要来自矿山剥离物、除尘下来的细砂子和职工生活垃圾。根据实地勘察并结合相关资料,矿山剥离物按采剥比0.014:1(即1.4%)计,产生量为280t/a,除尘下来的细砂子为19.6t/a;生活垃圾按每人0.5kg/d计算,则年产生量约1t/a。矿山剥离物注意分区保存及时用于复绿等生态建设项目,细砂子可外买给水泥厂作原料等,这两项在一定程度上均可以使废物资源化,建设单位必须加强这两类固体废物的存放管理等工作;对于生活垃圾,单位职工要注意分类收集,配合当地环卫部门做好收集工作,不使有害固体废物污染周围环境。固体废弃物产生和排放情况具体见表4-4。表4-4 固体废弃物产生及排放情况一览表固
33、废种类产生量排放量备注t/at/a矿山剥离物280280注意分区保存用于复绿细砂子19.60外买于水泥厂等生活垃圾11集中存放合计300.62814.6 污染源强汇总该项目的污染源强汇总见表4-5。表4-5 矿山开采项目污染源强汇总表污染物类别污染因子产生量(t/a)削减量(t/a)排放量(t/a)废气破碎机粉尘2019.60.4无组织粉尘少量-少量炸药废气少量-少量生活污水废水量36360CODcr0.0130.0130BOD50.0070.0070SS0.0070.0070固体废弃物剥离物2800280细砂子19.619.60生活垃圾101小 计300.619.6281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4、及缓解措施5.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本项目建设地周围生态环境相对比较简单,经现场调查和相关资料调研,整个矿区周围土层较浅,主要植物有松树、灌木和其它常见物种,没有珍稀动物物种在此生存活动。5.2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5.2.1 评价内容本评价主要对矿区扩展距离12km范围内的物种和该生态系统质量进行现状评价。5.2.2 评价方法(1) 危险序数评价法根据危险序数评价方法确定物种的保护价值,其计算步骤如下:a) 对物种的特征进行价值确定,评价项目及标准见表5-1;b) 按下式计算“危险序数TN”:TN=a+b+c+d+e+f所得“危险序数”的最大值为15,根据该方法的分类结果:TN12属于濒危类,TN
35、=7-11时属于脆弱类,TN7时属于一般类。(2) 生态系统质量分析评价法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技术,所谓生态系统质量分析评价法是指考虑植被覆盖率、群落退化程度、自我恢复能力、土地适宜性等特征,按100分制给各特征赋值,按以下公式计算:式中:EQ生态系统质量;Ai第i个生态特征的赋值;N参与评价的特征数。按EQ值将生态系统分为5级:I级100-70,级69-50,级49-30,级29-10,V级9-0。5.2.3 评价结论评价结果见表5-1和表5-2。表5-1 生态环境物种评价表序号评价项目评价标准标准得分项目评价得分a物种在十年期间的退化速率退化率66%2b生物记录中心已知的该物种存在地方数(
36、可能生境数)16个地方0010-15个地方16-9个地方23-5个地方31-2个地方4c对物种诱惑力的主观估计没有诱惑力01具有中等程度诱惑力1具有高度诱惑力2d物种保护指数占自然区面积的66%以上00占自然区面积的33%-66%1占自然区面积的33%以下2占自然区面积的33%以下,而且属于非常危险的地区3e遥远性不易抵达02中等程度容易抵达1容易抵达2f易接近性不易接近02中等程度容易接近1容易接近2危险序数TNMax=155表5-2 生态系统质量评价表序 号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满分评价得分1植被覆盖率100352群落退化程度100253自我恢复能力100254土地适宜性10015评价结果100
37、25(1) 物种评价得分为5,属于一般类物种,其保护价值相对较小,在拟建矿山区域进行矿石开采,对物种的破坏不构成严重损失。(2) 生态系统质量评价得分为25,属于级生态系统,其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土地适宜性较差,对于开采矿山以利用其石矿资源,以改变其土地适宜性,并积极有效地在矿山开采死亡期进行复垦和修复,重建生态系统,则所评价的工程项目具有环保可行性。5.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5.3.1 影响方式和性质鉴于该开矿工程项目及周围环境的特点,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主要为集中作用、长期作用、物理作用等;其影响的性质以负影响为主,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正影响,从矿山开采本身讲是不可逆影响,但从广义空间和
38、时间范围讲,假如在矿山开采死亡期之后进行积极的修复和复垦,或者转化为其它更好的土地适宜性利用,那么也可以认为它具有可逆影响的一面。5.3.2 影响分析及结论根据项目本身特点,由于开采矿山项目将破坏矿区植被及部分动物的生存环境,开矿噪声影响附近人群等,本评价侧重对可能影响的环境因子及其相对影响大小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详见表5-3。项目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三废排放和噪声引起的,其中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相对较少。由于项目是在积极采取防治污染的前提下进行的,对污染源均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只要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与该公司管理层的紧密配合下,在全体职工共同努力的基础上,项目运行期间对生态环境的
39、影响就不会很大。表5-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表序号环境因子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大小1动物区系陆地动物A改变栖息地一定范围2鸟类A改变栖息地一定范围3昆虫A改变栖息地一定范围4微生物群落A改变栖息地一定范围5植物区系乔木B改变地面覆盖层一定范围较大6灌木B改变地面覆盖层一定范围较大7微生物群落B改变地面覆盖层一定范围较大8人文区系土地利用改变土地利用性质一定范围较大9景观C改变景观一定程度10劳力有利劳动就业一定程度11人口密度影响不大影响不大12物化特性大气质量B、C影响不大影响不大13水质量影响不大影响不大14其它物化特性影响不大影响不大备注:影响因素主要分为 A 爆破、破碎噪声;
40、B 剥离和开采石料产生废气及破坏原有环境本身;C 运输扬尘和噪声等。5.4 生态保护措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防止生态环境破坏措施和防治污染两个方面。对可能出现的生态影响应积极地采取保护和减缓措施,制定详细的保护计划,削减项目运行时对人群和生态系统的负面效应,可以从避免、减小、矫正、保护和补偿五个方面考虑。具体到该技改项目,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工作。(1) 合理设计,加强施工管理,把拟建项目引起的难以避免的植被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注意对脆弱植被的保护和对环境条件恶劣的局部地区的植被的保护,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矿区周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使项目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2) 减少水土流失,严格控制目的性不强的地表剥离,加强项目完成后对破坏植被的恢复。(3) 加强建设项目“三废”管理,在重视生产的同时,要做好废弃物的处理配套工程和职工劳动安全保障工作,尽量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职工自身健康的影响。(4) 加强生态系统的监测,制定生态系统监测方案,监测内容应包括污染水平和生态系统功能、结构方面的变化,及时提供信息,以保证在生态系统变化未达到允许水平之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5) 建全管理体制,由于生态系统影响往往具有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