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规律
有这样一种产业是以创意为原材料的。文化创意产业就属于这种产业。主要有广告、建筑设计、美术、古董交易、手工艺、电影、互动休闲软件、表演艺术、出版、电视、广播等。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出口创汇、创造就业、提升城市形象、信息科技应用等功能,因而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到目前为止,全国先后建立了19家国家级动画基地,还有很多城市提出了发展数字艺术、数字娱乐产业的规划。然而,什么地方能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什么地方不能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却鲜有人关注。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及其相关产业,一般倾向于在大城市集聚。例如洛杉矶、纽约、伦敦、巴黎、柏林、罗马、东京,以及香港、汉城、孟买、墨西哥等城市。这些城市所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地,主要不是预先规划出来的,而是在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有其自身发生、存在的规律。
第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自人的创造力以及与技术、经济、文化的交融。例如,数字艺术产业以数字媒体内容设计和制作为中心,涵盖影视特效、电脑动画、游戏娱乐、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网络应用、电子教育等领域。但是,并不是这些领域都能成功发展创意产业。如果艺术家创造力不强,企业家缺乏激发创造的动力,创意产业就无法形成。
第二,创新城市才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即不仅要提供效率基础结构(公共服务、运输、电讯),而且要提供创意基础结构(包括高品质的大学、研发设施、风险投资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保障、能够吸引有创造力的人的条件环境)。
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不仅是个人和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需要集体的互动和企业的地理集聚。这就是集群的环境。文化企业、非营利机构和个体艺术家集聚和互动,形成独特的集群发展环境。创意文化产业集群的特征是创意人群生活和工作结合、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结合,有多样化的宽松的环境,有独特的本地人文特征,而且与世界各地有密切的联系。
按照文化创意产业的这一群聚特征,政府和相关的非政府机构应深入思考具有创造力的人群的区位需求,研究他们喜欢到什么地方去工作、创业、生活,为创意人群的不同区位需求提供不同的专业化的培训教育机构、灵活的人才市场、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信息服务和相关的产业支撑。据观察,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雏形在三种环境中得到了发展:一是大城市的近郊区(如北京通州宋庄画家村等);二是老厂房改造(如北京酒仙桥电子工业区原798厂和上海泰康路200号原食品机械厂等);三是新园区(如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等)。创意产业集群的雏形必然随着产业集群的升级而发展起来。
21世纪初,我国的艺术创造者喜欢聚集在高大宽敞的旧厂房里,如北京的798、上海的M50、杭州的Loft49等场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较低的房租,使那里变成了艺术家的“创意工厂”。在北京的798厂大院内,德国包豪斯艺术风格的旧工业厂房,吸引了很多艺术家去那里工作和生活,并将其发展成以文化、艺术、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的聚集地,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里,很多艺术家将废旧厂房改造而成Loft( Loft在英文中是阁楼的意思),使新旧建筑在现代城市中浑然一体,创意人群的艺术创造力充分发挥,创意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从老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转型的过程中,Loft已经成为一种创意产业空间的代表。这种创意产业的区位特征具有Collage因素(在美术中,Collage是一种独特的拼贴技法,即在画布上粘贴各种现成物品,以传达更丰富的素材表现效果)。当代城市中,一些似是而非的甚至矛盾的场所,是非常吸引人的。例如,奥地利19世纪制铁厂建筑“Rinderhalle”作为文化遗址被保留了下来,吸引了很多创意公司,成为奥地利重要的技术、多媒体和文化中心。维也纳附近的工业城市加索密特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12号矿区改造,都是极好的例证。国际城市规划师越来越多地寻找这种地方,如果旧的工业建筑物被破坏,则被视为浪费了绝好的发展机会。
按照文化创意产业的这一空间特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与传统的制造业不同,不能简单地用建开发区和提供优惠政策的老办法,而应深入思考创意产业的区位特征,寻找或扶持已有文化创意产业雏形的集聚地,以相对小的成本寻求文化创意产业更大、更持续、更理性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