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一语文上册病梅馆记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874001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册病梅馆记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上册病梅馆记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上册病梅馆记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上册病梅馆记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上册病梅馆记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病梅馆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2、掌握、积累“使”“病”“解”“本”“穷”等文言实词,学习“以”“之”等文言虚词,复习使动用法。过程与方法:1、提高学生诵读和欣赏文言文的水平2、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诵读课文,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2、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诵读、文言实词的积累、复习使动用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1、解文中某些词句是如何曲折致意的;2、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

2、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有一首诗几乎人人能背诵,这就是?。(齐背己亥杂诗其一百廿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表达了对清朝统治者扼杀人才的强烈不满,喊出了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烈呼声。今天,我们来学习龚自珍的一篇与这首诗异曲同工的小品文病梅馆记。二、解题病梅馆记又名疗梅说,选自龚自珍全集,是一篇政治性的讽刺杂文或政治小品。这篇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借喻的手法,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含意隽永。从表面上看,字字句句都是在讲梅花,没有一句题外的话,但实际上处处都含有寓意,比喻十分自然

3、贴切,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记”是一种文体。三、作家作品龚自珍(17911841),号定庵,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我国晚清时代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是提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人物之一。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对小学(隋唐以后,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统称为小学)、经学、史学、散文、诗词等,都很有研究和成绩。他写的散文有三百多篇,诗词近八百首,作品集龚自珍全集。他生活的时代是封建社会急剧解体,资本主义刚刚萌芽,外国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侵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时代。他在政治上主张打破现状,变法图强,他对外来的侵略,主张坚决抵抗,反对妥协投降。他在学术上主张面对现实,冲破

4、儒家思想束缚,提倡学术要为现实政治服务。曾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义,也仍然为保守势力所不容。所以他一直遭受排挤打击。在北京辗转10年,都是做小官(曾任国史馆校对、内阁中书、礼部主事、宗人府主事),最后还被迫弃官回乡。尽管仕途挫折,也念念不忘改革振兴大业,就在他单身独骑离开京都时,在马背上还吟出下面挚切深情的诗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表达了作者坚持战斗,为改造社会奋斗不息的决心。龚自珍的革新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并对后来的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起了推动作用。梁启超在清代

5、学术概论中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有功焉。”三、介绍背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又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先来听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书生,一天他正在读书,突然一阵清风袭来,书生来了雅兴,随口吟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件事传到朝廷,结果书生被砍了头。罪名是攻击朝廷统治者不懂文化(“清风”中的“清”与清朝中“清”是一个字)。仅仅这样的一件小事,就足以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残酷境地。龚自珍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由于清政府长期以来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又大搞文字狱,压抑、摧残知识分子,堵塞才路,形成了“万马齐喑”

6、的局面。龚自珍自己也是被扼杀的人才之一。作者以先觉者的敏锐预感到清王朝的危机。他认为要使国家振作起来,靠的是一场变革,而变革则需要大批的人才。龚自珍要疗救社会的病态,要拯救天下的英才,要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病梅馆记正是反映这种思想的代表作。1839年他被迫辞官南归,悲愤交集,写下本文。迫于当时的黑暗统治的严酷,难于明言,只好以物喻人,借梅喻政,用含蓄隐晦的笔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病梅”指改成病态的梅树,文中借指受压迫、摧残的人才,“病梅馆”是作者设置的医治病梅的处所,这个地方的开辟,寄托了作者拯救人才、保护人才的理想。八股文:明清科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文体,每篇有部分组成。在内容上,八股

7、文只许为圣贤立言,讲四书五经所讲过的道理,如有所阐发也不能越出程朱理学的范围。这种内容固定而形式死板的文体,是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对当时文化思想的发展危害很大。文字狱:旧时统治者往往故意从文人的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以镇压知识分子,叫“文字狱”。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大兴文字狱,刑罚残酷,株连众多。四、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齐读。2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1、遏其生气:生气,古:生长之势;今:不开心(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号,号召;绳,约束(2)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祸,造成罪过2、形容词作动词(1)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明,公开(2)穷

8、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穷,用尽3、形容词作名词(1)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直,挺直的枝干(2)删密:密,密集的地方(3)锄正:正直的地方(4)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隐,隐衷4、使动用法(1)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使病;夭,使弯曲(2)必复之全之:复,使康复(3)纵之顺之:顺,使顺(4)夭其稚枝:使弯曲5、为动用法(1)既泣之三日:泣,为哭泣(三)一词多义1、明(1)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公开(2)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明白地2、病(1)病梅馆记:病态的(2)以夭梅病梅为业:使病态(3)而江浙之梅皆病:变成病态3、文言虚词一、以(1)梅以曲为美:把当作(2)有以

9、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把,表对象(3)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来(4)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用(5)以求重价:来二、之(1)江宁之龙蟠:的(2)既泣之三日:代词,代梅三、哉:语气词,啊四、其(1)心知其意:代词,代上文句子(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代词,代求钱之民(3)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代词,代梅五、为(1)以欹为美:当作(2)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作为(3)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办到(4)以五年为期:定为4、文言特殊句式一、省略句(1)(予)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2)(予)纵之顺之,(予)毁其盆,(予)悉埋(之

10、)于地二、固定句式(1)以为翻成“把当作”例: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2)有以?(3)可以?三、感叹句:(1)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四、判断句:(1)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表否定之判断(2)予本非文人画士表否定判断5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补充注释;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姿:风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景:景致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态:神态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此:这些;知:明白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以:来;绳:名词动用,约束斫直,删密,锄正直,密,正:形容词作名词,的枝条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夭,病:动词使动用法,使曲折,

11、使成为病态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智力:智慧,力量明告鬻梅者鬻:卖而江浙之梅皆病而:于是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烈:厉害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病:病残;完:完好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动用法,为哭泣;乃:于是必复之全之复,全:动词使动用法,使恢复,保全辟病梅之馆以贮之辟:设立;贮:安置安得使予多暇日安:怎么;得:能;暇:空闲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穷:形容词使动用法,耗尽4概括各段内容第1段:剖析产生病梅的原因。第2段:表明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第3段:抒写自己辟馆疗梅的苦心。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三。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就一些重点语句、段落进行

12、讨论。二、讨论学习1为什么文章开头起笔先写梅的产地?明确:产梅之地多,喻天下人才多,“皆”字暗示产梅之盛。2“或”字怎么解释?谁能对此作大胆的推测?明确:有的人。可能是一般人,也可能是居高位者,甚至是统治者。不然何以使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并以之为尚?3将梅的“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对照着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这几句话道出了病态社会的病态的评梅标准,实则是统治阶级选择人才的标准。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当局者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气勃勃的人才,而要人们变为委曲,邪佞,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4“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内容?明确:其,它的,它们的。

13、文中有具体的内容:“或曰:密则无态。”5“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却不敢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他们心中虽默许这一标准,却不敢公开用这一标准去衡量“天下之梅”,实际是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目的直接暴露出来。6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具体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板书:斫养删夭锄遏7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现象,作者的表现是什么?请用三个字来概括。明确:泣;疗;贮(板书)8目睹梅的病态,作者发出了“誓疗”的决心,作者是怎样疗梅的?具体措施怎样?明确:作者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

14、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板书:纵顺毁埋解复全9作者为什么要辟“病梅馆”?(用课文原句回答。)明确:“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10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用课文原句回答。)明确:“而江浙之梅皆病。”11“江浙之梅皆病”,哪些人是罪魁祸首?明确:文人画士品梅标准:曲欹疏鬻梅者摧残梅花:斫养删夭锄遏。12文章结尾用一长句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意在变革现实,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爱惜人才、培养人才。然而在黑暗现实中,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作者有“疗梅”的决心却自责能力渺小,以感叹领起,抒发了自己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13纵观全文,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记病梅馆的?明确:

15、一是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扭曲;一是作者对梅的哀痛、疗救。(板书:社会作者)14作者仅仅是为写梅而写梅的吗?明确: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板书)文中梅的遭遇正是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才的遭遇;作者对梅的态度,正是作者对人才的态度;作者对造成梅的病态的痛斥,正是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扼杀人才罪行的痛斥;作者要求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形态,正是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15正因为作者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所以文中对梅的感情实际上是对人的感情,在“记”的同时,又有饱含感情的抒情性句子,请找出来。(1)“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2)“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

16、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三、分析“托物言志、借梅议政”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龚自珍咏史这样写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这样的政治环境决定了他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本文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重大的政治主题。下面展开讨论并说出相应的比喻意,具体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明确:梅人才病梅遭摧残、压抑的人才文人画士封建统治者品梅标准:曲、欹、疏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斫其正统治者对刚正廉洁人才的粗暴排斥删其密众多人才

17、遭到严重钳制夭其稚枝新生力量惨遭扼杀锄其直忠良耿直之士遭到清洗遏其生气蛮横遏制、压抑人才蓬勃的朝气养其旁条统治阶级豢养、扶植奸佞小人摧残梅的后果:皆病、祸烈大批人才遭残酷屠杀疗梅的措施:购、纵、顺、毁、埋、解、复、全、辟、贮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疗梅的愿望:誓、必、甘、穷表达了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与准备迎接斗争的坚定信心三、总结什么是“托物言志”?明确:“托物言志”指用常见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讲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写的是“物”实则读“志”。为什么用“托物言志”?明确: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者不能直接批判清朝统治者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主题,只能用这种托物言志的曲笔来揭露时弊,大声呐喊,托梅议政,拯救人才。四、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