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博比特、查特斯等人于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课程开发理论被称为( )
A.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B.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C.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
D.泰勒原理
正确答案A
(2).“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一课程目标属于(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正确答案D
(3).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指的是(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综合课程
正确答案B
(4).中国古代的“六艺”一一“礼、乐、射、御、书、数”,属于学科课程中的( )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正确答案A
(5).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学者会认为,教师的角色是( )
A.课程消费者
B.课程执行者
C.课程开发者
D.教书匠
正确答案C
(6).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
A.发现学习
B.程序教学
C.最近发展区
D.先行组织者
正确答案D
(7).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这一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正确答案A
(8).古德莱德所划分的五个课程层次中,“理解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属于课程变革过程中的( )
A.课程变革阶段
B.课程实施阶段
C.课程计划阶段
D.课程采用阶段
正确答案B
(9).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将其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之依据的评价是( )
A.总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正确答案B
(10).只就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课程内容的性质、组织等来对课程计划作出判断,至于效果则在评价关注的范围之外。这类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质的评价
C.内在评价
D.效果评价
正确答案C
(11).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的评价是( )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过程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效果取向的评价
正确答案A
(12).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是( )
A.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B.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范例的使用
C.教学范例的编制和先行概念的使用
D.即时强化的策略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正确答案A
(13).从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
A.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B.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D.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正确答案A
(14).以下关于学习层级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是以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B.学习较为复杂的、抽象的知识技能,是以较为简单、具体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C.前一层级的学习为后一层级的学习做好准备
D.教师设计教学时,通过分析后一层级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内部条件,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正确答案D
(15).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一一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这基本特点属于(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正确答案A
(16).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这三类表征系统不包括( )
A.行为表征
B.言语表征
C.符号表征
D.图像表征
正确答案B
(17).被人们称为“传统评价模式”的是( )
A.差别模式
B.外貌模式
C.目标达成模式
D.回应模式
正确答案C
(18).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B.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与核心
C.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
D.被看作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正确答案C
(19).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这种课程研究取向被称为( )
A.程序主义
B.课程开发范式
C.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D.课程理解范式
正确答案D
(20).杜威所倡导的教学是( )
A.教育性教学
B.问题解决教学
C.发现教学
D.情境教学
正确答案B
(21).“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意味着在课程改革中应确立起( )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的理念
C.主体教育观
D.教育公平的理念
正确答案C
(22).下列不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 )
A.实验教学论
B.发展性教学论
C.发现教学论
D.范例教学论
正确答案A
(23).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质,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
A.激进建构主义
B.温和建构主义
C.个人建构主义
D.社会建构主义
正确答案D
(2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正确答案A
(25).基于“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正确答案C
(26).下述不属于施瓦布提出的三种课程审议艺术的是( )
A.实践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C.折中的艺术
D.整合的艺术
正确答案D
(27).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正确答案B
(28).下列不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
A.结构性
B.实践性
C.专门性
D.学术性
正确答案B
(29).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环节是( )
A.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B.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C.进入情境、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D.出现情境、引导探索、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正确答案B
(30).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称为( )
A.课程变革
B.课程实施
C.课程计划
D.课程采用
正确答案B
(31).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芓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32).简述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如何确定教育目标。
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确定教育目标要依据三个来源,经过两次筛选。三个来源: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两次筛选:哲学的筛选和心理学的筛选。
(33).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34).简述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的特征。
(1)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特征: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2)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特征: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1)基本内涵:情境教学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2)基本特征: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36).试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目标的分类为例,说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1)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将人的认知教育目标依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如下六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a.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b.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c.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联系"认知领域″目标分类说明上述三个典型特征。
(37).班级授课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改进我国班级授课组织。
(1)基本特征: a.学生被分配于各自固定的班级;b.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c.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d.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加以确定。(2)班级授课组织也存在不足: a.班级授课组织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b.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c.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于充分发挥。班级授课组织形式不是僵硬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富有弹性的,我国可以根据特定的需求对之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