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危险化学品分类危险化学品包含: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放射性物品、有毒品和腐蚀品等8类。第1类爆炸品本类化学品系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压、撞击等),能发生猛烈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物也包含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含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或仅产生热、光、音响或烟雾等一个或多个作用烟火物品。爆炸品有以下关键特征:、爆炸性是一切爆炸品关键特征这类物品全部含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外界原因作用下,会进行猛烈化学反应,关键有以下特点:猛烈爆炸性。当受到高热摩擦,撞击,震
2、动等外来原因作用或其它性能相抵触物质接触,就会发生猛烈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热,引发爆炸。爆炸性物质如贮存量大,爆炸时威力更大。这类物质关键有:三硝基甲苯(TNT),苦味酸,硝酸铵,叠氮化物,雷酸盐,乙炔银及其它超出三个硝基有机化合物等。化学反应速度极快。通常以万分之一秒时间完成化学反应,因为爆炸能量在极短时间内放出,所以含有巨大破坏力。爆炸时产生大量热,这是爆炸品破坏力关键起源。爆炸产生大量气体,造成高压,形成冲击波对周围建筑物有很大破坏性。2、对撞击、摩擦、温度等很敏感任何一个爆炸品爆炸全部需要外界供给它一定能量-起爆能。某一爆炸品所需最小起爆能,即为该爆炸品敏感度。敏感度是确定爆炸品
3、爆炸危险性一个很关键标志,敏感度越高,则爆炸危险性越大。3、有爆炸品还有一定毒性比如:梯恩梯、消化甘油、雷汞等全部含有一定毒性。4、和酸、碱、盐、金属发生反应有些爆炸品和一些化学品如酸、碱、盐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生成物是更轻易爆炸化学品。如:苦味酸遇一些碳酸盐能反应生成更易爆炸苦味酸盐;苦味酸受铜、铁等金属撞击,立即发生爆炸。因为爆炸品含有以上特征,所以在储运中要避免摩擦、撞击、颠簸、震荡,严禁和氧化剂、酸、碱、盐类、金属粉末和钢材料器具等混储混运。危险标志: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本类化学品系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气体,并应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1)临界温度低于50时,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
4、大于294KPa压缩或液化气体;2)温度在21.1时,气体绝对压力大于275KPa,或在54.4时,气体绝对压力大于715KPa压缩气体;或在37.8时,雷德蒸气压大于275KPa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气体。气体经压缩后贮存于耐压钢瓶内,全部含有危险性。钢瓶假如在太阳下曝晒或受热,当瓶内压力升高至大于容器耐压程度时,即能引发爆炸。钢瓶内气体按性质分为四类:剧毒气体如液氯、液氨等。易燃气体如乙炔、氢气等。助燃气体如氧气等。不燃气体如氮气、氩气、氦气等。高压钢瓶安全使用(1)装有多种压缩气体钢瓶应依据气体种类涂上不一样颜色及标志。(2)氧气瓶、可燃气体瓶最好不要进楼房和试验室,钢瓶应避免日晒,不准放在
5、热源周围,距离明火最少5米,距离暖气片最少1米。钢瓶要直立放置,用架子、套环固定。(3)搬运钢瓶时应套好防护帽和防震胶圈,不得摔倒和撞击,因为假如撞断阀门会引发爆炸。(4)使用钢瓶时必需上好适宜减压阀,拧紧丝扣,不得漏气。氢气表和氧气表结构不一样,丝扣相反,不准改用。氧气瓶阀门及减压阀严禁黏附油脂。开启钢瓶阀门时要小心。应先检验减压阀螺杆是否松开,操作者必需站在气体出口侧面。严禁敲打阀门,关气时应先关闭钢瓶阀门,放尽减压阀中气体,再松开减压阀螺杆。(5)钢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应留有不少于多个千克/厘米2剩下残气,以免充气和再使用时发生危险。(6)多种钢瓶应定时进行技术检验,并盖有检验钢印,不合格
6、钢瓶不能灌气。 钢瓶要求漆色表:钢瓶名称外表面颜色字 样字样颜色横条颜色氧气瓶天蓝氧黑 氢气瓶深绿氢红红氮气瓶黑氮黄棕压缩空气瓶黑压缩气体白 乙炔气瓶白乙炔红 二氧化碳气瓶黑二氧化碳黄 本类化学品按其性质分为以下三项:第1项 易燃气体这类气体极易燃烧,和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常温常压下遇明火、高温即会发生燃烧或爆炸。第2项 不燃气体不燃气体系指无毒不燃气体,包含助燃气体。但高浓度时有窒息作用。助燃气体有强烈氧化作用,遇油脂能发生燃烧或爆炸。第3项 有毒气体该类气体有毒,毒性指标和第6类毒性指标相同。对人畜有强烈毒害、窒息、灼伤、刺激作用。其中有些还含有易燃、氧化、腐蚀等性质。危险标志:
7、 第3类易燃液体本类化学品系指易燃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液体,但不包含因为其危险性已列入其它类别液体。其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61。这类液体极易挥发成气体,遇明火即燃烧。可燃液体以闪点作为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关键依据,闪点越低,危险性越大。闪点在45以下称为易燃液体,45以上称为可燃液体。易燃液体依据其危险程度分为两级:(1)一级易燃液体:闪点在28以下(包含28)。如乙醚、石油醚、汽油、甲醇、乙醇、苯、甲苯、乙酸乙酯、丙酮、二硫化碳、硝基苯等。(2)二级易燃液体:闪点在29-45(包含45)。如煤油等本类化学品按闪点高低还可分为以下三项:第1项低闪点液体 指闭杯闪点低于18液体 ;第2项中
8、闪点液体 指闭杯闪点在18至23液体;第3项高闪点液体 指闭杯闪点在23至61液体。易燃液体含有以下部分特点:1、高度易燃性易燃液体关键特征是含有高度易燃性,遇火、受热和和氧化剂接触时全部有发生燃烧危险,其危险性大小和液体闪点、自燃点相关,闪点和自燃点越低,发生着火燃烧危险越大。2、易爆性因为易燃液体沸点低,挥发出来蒸汽和空气混合后,浓度易达成爆炸极限,遇火源往往发生爆炸。3、高度流动扩散性易燃液体粘度通常全部很小,不仅本身极易流动,还因渗透,浸润及毛细现象等作用,即使容器只有极细微裂纹,易燃液体也会渗出容器壁外。泄漏后很轻易蒸发,形成易燃蒸汽比空气重,能在坑洼地带积聚,从而增加了燃烧爆炸危险
9、性。4、易积聚电荷性部分易燃液体,如苯、甲苯、汽油等,电阻率全部很大,很轻易积聚静电而产生静电火花,造成火灾事故。5、受热膨胀性易燃液体膨胀系数比较大,受热后体积轻易膨胀,同时其蒸气压亦随之升高,从而使密封容器中内部压力增大,造成“鼓桶”,甚至爆裂,在容器爆裂时会产生火花而引发燃烧爆炸。所以,易燃液体应避热存放;灌装时,容器内应留有5以上空隙。6、毒性大多数易燃液体及其蒸气全部有不一样程度毒性。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应做好劳动保护工作。危险标志:易燃性是易燃液体关键特征,在使用时应尤其注意:严禁烟火,远离火种、热源;严禁使用易发生火花铁制工具及穿带铁钉鞋;穿静电工作服。第4类 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
10、易燃物品第1项 易燃固体本项化学品系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快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固体,但不包含已列入爆炸品物质。这类物品因着火点低,如受热,遇火星,受撞击,摩擦或氧化剂作用等能引发急剧燃烧或爆炸,同时放出大量毒害气体。如赤磷,硫磺,萘,硝化纤维素等。特征(1)易燃固体关键特征是轻易被氧化,受热易分解或升华,遇明火常会引发强烈、连续燃烧。(2)和氧化剂、酸类等接触,反应猛烈而发生燃烧爆炸。(3)对摩擦、撞击、震动也很敏感。(4)很多易燃固体有毒,或燃烧产物有毒或腐蚀性。对于易燃固体应尤其注意粉尘爆炸!危险标志:第2项 自燃物品本项化学品系指自燃点低,
11、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物品。这类物质暴露在空气中,依靠本身分解、氧化产生热量,使其温度升高到自燃点即能发生燃烧。如白磷等。燃烧性是自燃物品关键特征自燃物品在化学结构上无规律性,所以自燃物质就有各自不一样自燃特征:(1)黄磷性质活泼,极易氧化,燃点又尤其低,一经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引发自燃。但黄磷不和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通常放置在水中保留。另外黄磷本身极毒,其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也为有毒物质,遇水还能生成剧毒偏磷酸。所以遇有磷燃烧时,在扑救过程中应注意预防中毒。(2)二乙基锌、三乙基铝等有机金属化合物,不仅在空气中能自燃,遇水还会强烈分解,产生易燃氢气,引发燃烧爆炸。所以,储存
12、和运输必需用充有惰性气体或特定容器包装,失火时亦不可用水扑救。应依据自燃物品不一样特征采取对应方法!危险标志:第3项 遇湿易燃物品本项化学品系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猛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易燃气体和热量物品。有些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如金属钾,钠,电石等。遇湿易燃物质除遇水反应外,碰到酸或氧化剂也能发生反应,而且比碰到水发生反应更为强烈,危险性也更大。所以,储存、运输和使用时,注意防水、防潮,严禁火种靠近,和其它性质相抵触物质隔离存放。遇湿易燃物质起火时,严禁用水、酸碱泡沫、化学泡沫扑救!危险标志:第5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1项危险性质及分类 氧化剂含有强烈氧化性,按其不一样性质遇酸、碱、
13、受潮、强热或和易燃物、有机物、还原剂等性质有抵触物质混存能发生分解,引发燃烧和爆炸。对这类物质能够分为:(1)一级无机氧化剂性质不稳定,轻易引发燃烧爆炸。如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氯酸盐、硝酸盐、过氧化物、高氯酸及其盐、高锰酸盐等。(2)一级有机氧化剂既含有强烈氧化性,又含有易燃性。如过氧化二苯甲酰。(3)二级无机氧化剂性质较一级氧化剂稳定。如重铬酸盐,亚硝酸盐等。(4)二级有机氧化剂如过乙酸。第2项 氧化剂氧化剂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含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物质。包含含有过氧基有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造成可燃物燃烧;和松软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第3项
14、有机过氧化物有机过氧化物系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基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氧化剂含有较强取得电子能力,有较强氧化性,遇酸碱、高温、震动、摩擦、撞击、受潮或和易燃物品、还原剂等接触能快速分解,有引发燃烧、爆炸危险。危险标志: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第1项 毒害品本类化学品系指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定量,能和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改变,扰乱或破坏肌体正常生理功效,引发临时性或持久性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物品。这类物品含有强烈毒害性,少许进入人体或接触皮肤即能造成中毒甚至死亡。毒品分为剧毒品和有毒品。凡生物试验半数致死量(LD50)在50毫克/千克以下
15、者均称为剧毒品。如氰化物、三氧化二砷(砒霜)、二氧化汞、硫酸二甲酯等。有毒品如氟化钠、一氧化铅、四氯化碳、三氯甲烷等。具体指标:经口:LD50500 mg/kg(固体)。LD50 mg/kg(液体)。经皮:LD501000 mg/kg(24hr接触)。吸入:LC5010 mg/L(粉尘、烟雾、蒸气)。第2项 感染性物品本类化学品系指含有致病微生物,能引发病态,甚至死亡物质。危险标志:第7类放射性物品本类化学品系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410Bq/kg物品。这类物品含有反射性。人体受到过量照射或吸入放射性粉尘能引发放射病。如硝酸钍及放射性矿物独居石等。本类化学品有以下特征: 1、含有放射性放射性物
16、质放出射线可分为四种:射线,也叫甲种射线;射线,也叫乙种射线;射线,也叫丙种射线;还有中子流。多种射线对人体危害全部大。2、很多放射性物品毒性很大不能用化学方法中和使其不放出射线,只能设法把放射性物质清除,或用合适材料给予吸收屏蔽。危险标志:第8类 腐蚀品本类化学品系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固体或液体。和皮肤接触在4小时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表面均匀年腐蚀超出6.25 mm固体或液体。这类物品含有强腐蚀性,和其它物质如木材、铁等接触使其因受腐蚀作用引发破坏,和人体接触引发化学烧伤。有腐蚀物品有双重性和多重性。如苯酚现有腐蚀性还有毒性和燃烧性。腐蚀物品有硫酸
17、、盐酸、硝酸、氢氟酸、氟酸氟酸、冰乙酸、甲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甲醛、液溴等。该类化学品按化学性质分为三项:第1项 酸性腐蚀品 第2项 碱性腐蚀品 第3项 其它腐蚀品本类化学品有以下关键特征:1、强烈腐蚀性在化学危险物品中,腐蚀品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和很多金属、有机化合物、动植物机体等发生化学反应物质。这类物质能灼伤人体组织,对金属、动植物机体、纤维制品等含有强烈腐蚀作用。2、强烈毒性多数腐蚀品有不一样程度毒性,有还是剧毒品。3、易燃性很多有机腐蚀物品全部含有易燃性。如甲酸、冰醋酸、苯甲酰氯、丙烯酸等。4、氧化性如硝酸、硫酸、高氯酸、溴素等,当这些物品接触木屑、食糖、纱布等可燃物时,
18、会发生氧化反应,引发燃烧。危险标志:危险化学品安全贮存要求: 危险品贮藏室应干燥、朝北、通风良好。门窗应坚固,门应朝外开。并应设在四面不靠建筑物地方。易燃液体贮藏室温度通常不许超出28,爆炸品贮温不许超出30。 危险品应分类隔离贮存,量较大应隔开房间,量小也应设置铁板柜和水泥柜以分开贮存。对腐蚀性物品应选择耐腐蚀性材料作架子。对爆炸性物品可将瓶子存于铺干燥黄砂柜中。相互接触能引发燃烧爆炸及灭火方法不一样危险品应分开存放,绝不能混存。 照明设备应采取隔离,封闭,防爆型。室内严禁烟火。 常常检验危险品贮藏情况,及消除事故隐患。 试验室及库房中应准备好消防器材,管理人员必需含有防火灭火知识。二、危险
19、化学品火灾爆炸危险性评价评定化学危险品火灾爆炸危险特征有以下多个指标:1、闪 点易燃、可燃液体(包含含有升华性可燃固体)表面挥发蒸气和空气形成混合气,当火源靠近时会产生瞬间燃烧。这种现象称为闪燃。引发闪燃最低温度称闪点。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则随时全部有被火焰点燃危险。闪点是评定可燃液体火灾爆炸危险性关键标志。就火灾和爆炸来说,化学物质闪点越低,危险性越大。2、燃 点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成某一温度和火焰接触即行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并在移去火焰以后仍能继续燃烧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燃点或着火点。易燃液体燃点,约高于其闪点15。3、自燃点指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花等明火源作用下,
20、因为本身受空气氧化而放出热量,或受外界温度、湿度影响使其温度升高而引发燃烧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或引燃温度)。自燃有两种情况: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达成自燃点而自行燃烧。自热自燃:可燃物在无外部热源影响下,其内部发生物理、化学或生化过程而产生热量,并经长时间积累达成该物质自燃点而自行燃烧现象。自热自燃是化工产品贮存运输中较常见现象,危害性极大。自燃点越低,自燃危险性越大。4、爆炸极限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和空气混合并达成一定浓度时,遇火源就会燃烧或爆炸。这个遇火源能够发生燃烧或爆炸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通常见可燃气体在空气中体积百分比()表示。说明:可燃气体、可
21、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和空气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混合百分比下全部发生燃烧或爆炸,而是有一个浓度范围,即有一个最低浓度爆炸下限,和一个最高浓度爆炸上限。只有在这两个浓度之间,才有爆炸危险。爆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等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这一范围伴随温度、压力改变而有改变。爆炸极限范围越宽,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也就越大。5、最小点火能最小点火能是指能引发爆炸性混合物燃烧爆炸时所需最小能量。最小点火能数值愈小,说明该物质愈易被引燃。6、爆炸压力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和空气混合物、爆炸物品在密闭容器中着火爆炸时所产生压力称爆炸压力。爆炸压力最大值称最大爆炸压力。爆炸压力通常是测量出来,但也能够依据
22、燃烧反应方程式或气体内能进行计算。物质不一样,爆炸压力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物质因周围环境、原始压力、温度等不一样,其爆炸压力也不一样。这类物质含有猛烈爆炸性。当受到高热摩擦,撞击,震动等外来原因作用或其它性能相抵触物质接触,就会发生猛烈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热,引发爆炸。爆炸性物质如贮存量大,爆炸时威力更大。这类物质有三硝基甲苯(TNT),苦味酸,硝酸铵,叠氮化物,雷酸盐,乙炔银及其它超出三个硝基有机化合物等。三、危险化学品对人体危害(一)毒物概念1、定义物质进入机体,蓄积达一定量后,和机体组织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改变,干扰或破坏机体正常生理功效,引发临时性或永久性病理状态,甚至危及
23、生命,称该物质为毒物。工业生产过程中接触到毒物(关键指化学物质),称为工业毒物。2、工业毒物物理状态 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常以气体、蒸气、烟尘、雾和粉尘等形式存在,其存在形式关键取决于毒物本身理化性质、生产工艺、加工过程等。3、毒性及其表示方法毒性是用来表示毒物剂量和引发毒作用之间关系一个概念。它是指一个物质引发人体病理改变,造成损伤能力。我们通常采取下列指标:1、半数致死量或浓度(LD50或LC50)引发一组受试动物中半数动物死亡剂量或浓度。2、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引发一组动物全部死亡最低剂量或浓度。3、最小致死量或浓度(MLD或MLC)引发一组动物中部分死亡剂量或浓度。
24、4、最大耐受量或浓度(LD0或LC0)引发一组动物全部存活最高剂量或浓度。5、急性阈剂量或浓度(Limac)一次染毒后,引发机体某种有害反应最小剂量或浓度。6、慢性阈剂量或浓度(Limac)在慢性染毒时(即长时间反复染毒)引发机体反应最小剂 量和浓度。7、无反应浓度(EC0)指不引发机体反应最大浓度。以上表示毒性指标中,以半数致死量最为常见。毒性大小和致死量成正比,即致死所用剂量越小毒性越大。(二)毒物分类毒物分类方法很多。有按毒物起源分类,有按毒物侵入人体路径分类,有按毒物作用靶器官和靶系统分类等。现在最常见分类是按化学性质和其用途相结合分类法:1、金属和类金属:常见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
25、、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2、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碰到有毒气体。刺激性气体种类甚多,最常见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3、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蒸气等,氰化氢、硫化氢等。4、农药:包含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使用对确保农作物增产起着关键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预防方法,可引发中毒。5、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比如应用广泛有机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
26、、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6、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均由一个或多个单体经过聚合或缩合而成,其分子量高达数千至几百万。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塑料等。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而含有刺激作用。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因为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发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见单体多为不饱和烯烃、芳香烃及卤代化合物、氰类、二醇和二胺类化合物,这些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三)毒物进入人体
27、路径呼吸道:呼吸道是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最关键路径。通常以气体、蒸气、雾、烟、粉尘形式存在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体内。人肺脏由亿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丰富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经过肺泡壁进入血循环而被运输到全身。经过呼吸道吸收最关键影响原因是其在空气中浓度,浓度越高,吸收越快。皮 肤:皮肤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皮肤吸收引发中毒亦比较常见。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有水溶性,才能深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消化道:消化道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因为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沾 染毒物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而进入 消化道。进入呼吸道难溶性
28、毒物被清 除后,可经由咽部被咽下而进入消化道。(四)毒物在体内过程工业毒物进入人体后,分布在不一样部位,参与体内代谢过程,发生转化,有些可解毒或排出体外,有些则在体内蓄积起来,久而久之,造成多种中毒症状。1、毒物分布: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部分随淋巴液)分布到全身。当在作用点达成一定浓度时,就可发生中毒。毒物在体内各部位分布是不均匀,同一个毒物在不一样组织和器官分布量有多有少。有些毒物相对集中于某组织或器官中,比如铅、氟关键集中在骨质,苯多分布于骨髓及类脂质。2、生物转化:毒物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称之为毒物生物转化。其结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增加(增毒作
29、用)。毒物生物转化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经转化形成毒物代谢产物排出体外。3、排出:毒物在体内可经转化后或不经转化而排出。毒物可经肾、呼吸 道及消化道路径排出,其中经肾随尿排出是最关键路径。尿液中毒物浓度和血液中浓度亲密相关,常测定尿中毒物及其代谢物,以监测和诊疗毒物吸收和中毒。4、积蓄:毒物进入体内总量超出转化和排出总量时,体内毒物就会 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之为毒物蓄积。此时毒物大多相对集中于一些部位,毒物对这些蓄积部位可产生毒作用。毒物在体内蓄积是发生慢性中毒基础。(五)毒物对人体危害有毒物质对人体危害关键为引发中毒。中毒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物一次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
30、发急性中毒;小量毒物长久进入人体所引发中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二者之间者,称之为亚急性中毒。接触毒物不一样,中毒后出现病状亦不一样,现按人体系统或器官将毒物中毒后关键病状分述以下1、呼吸系统:在工业生产中,呼吸道最易接触毒物,尤其是刺激性毒物,一旦吸入,轻者引发呼吸道炎症,重者发生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常见引发呼吸系统损害毒物有氯气、氨、二氧化硫、光气、氮氧化物,和一些酸类、酯类、磷化物等。2、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包含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全身皮肤、肌肉、内脏等处)组成。有毒物质可损害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关键侵犯神经系统毒物称为“亲神经性毒物”。可引发神经衰弱综合征
31、、周围神经病、中毒性脑病等。3、血液系统:在工业生产中,有很多毒物能引发血液系统损害。如:苯、砷、铅等,能引发贫血;苯、巯基乙酸等能引发粒细胞降低症;苯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可引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突出表现为皮肤、粘膜青紫;氧化砷可破坏红细胞,引发溶血;苯、三硝基甲苯、砷化合物、四氯化碳等可抑制造血机能,引发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苯可致白血症已得到公认,其发病率为14/10万。4、消化系统:有毒物质对消化系统损害很大。如:汞可致汞毒性口腔炎,氟可造成“氟斑牙”;汞、砷等毒物,经口侵入可引发出血性胃肠炎;铅中毒,可有腹绞痛;黄磷、砷化合物、四氯化碳
32、、苯胺等物质可致中毒性肝病。5、循环系统:常见有:有机溶剂中苯、有机磷农药和一些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对心肌损害,其表现为心慌、胸闷、心前区不适、心率快等;急性中毒可出现休克;长久接触一氧化碳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等。6、泌尿系统:经肾随尿排出是有毒物质排出体外最关键路径,加之肾血流量丰富,易受损害。泌尿系统各部位全部可能受到有毒物质损害,如慢性铍中毒常伴有尿路结石,杀虫脒中毒可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等,但常见还是肾损害。不少生产性毒物对肾有毒性,尤以重金属和卤代烃最为突出。7、骨骼损害:长久接触氟可引发氟骨症。磷中毒下颌改变首先表现为牙槽嵴吸收,伴随吸收加重发生感染,严重者发生下颌骨坏死。长久接触氯
33、乙烯可致肢端溶骨症,即指骨末端发生骨缺损。镉中毒可发生骨软化。8、眼损害:生产性毒物引发眼损害分为接触性和中毒性两类。前者是毒物直接作用于眼部所致;后者则是全身中毒在眼部改变。接触性眼损害关键为酸、碱及其它腐蚀性毒物引发眼灼伤。眼部化学灼伤重者可造成终生失明,必需立即救治。引发中毒性眼病最经典毒物为甲醇和三硝基甲苯。9、皮肤损害:职业性皮肤病是职业性疾病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职业性伤害,其中化学性原因引发者占多数。依据作用机制不一样引发皮肤损害化学性物质分为:原发性刺激物、致敏物和光敏感物。常见原发性刺激物为酸类、碱类、金属盐、溶剂等;常见皮肤致敏物有金属盐类(如铬盐、镍盐)、合成树脂类、染料、
34、橡胶添加剂等;光敏感物有沥青、焦油、吡啶、蒽、菲等。常见疾病有接触性皮炎、油疹及氯痤疮、皮肤黑变病、皮肤溃疡、角化过分及皲裂等。10、化学灼伤:化学灼伤是化工生产中常见急症。是化学物质对皮肤、粘膜刺激、腐蚀及化学反应热引发急性损害。按临床分类有体表(皮肤)化学灼伤、呼吸道化学灼伤、消化道化学灼伤、眼化学灼伤。常见致伤物有酸、碱、酚类、黄磷等。一些化学物质在致伤同时可经皮肤、粘膜吸收引发中毒,如黄磷灼伤、酚灼伤、氯乙酸灼伤,甚至引发死亡。11、职业肿瘤:接触职业性致癌性原因而引发肿瘤,称为职业性肿瘤。中国1987年颁布职业病名单中要求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
35、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工人肺癌和铬酸盐制造工人肺癌为法定职业性肿瘤。总而言之,机体和有毒化学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过程,中毒后表现千变万化,了解和掌握这些过程和表现,无疑将有利于我们对有毒化学物质中毒了解和防治管理。四、易发生中毒事故危险化学品1、苯品 名:苯; Benzene; CAS:71-43-2理化性质:无色透明,易燃液体。分子式C6H6。分子量78.11。相对密度0.8794、(20)。熔点5.51。沸点80.1。闪点-10.11(闭杯)。自燃点562.22。蒸气密度2.77克/升。蒸气压 13.33kPa(26.1 )。蒸气和空气混合物爆炸限1.4
36、8.0%。不 溶于水,和乙醇、 氯仿、乙醚、 二硫化碳、四氯化碳、冰醋酸、丙酮、油混溶。遇热、明火易燃烧、爆炸。能和氧化剂, 如五氟化溴、氯气、三氧化铬、高氯酸、硝酰、氧气、臭氧、过氯酸盐、(三氯化铝+过氯酸氟)、(硫酸+高锰酸盐)、过氧化钾、(高氯酸铝+乙酸)、过氧化钠发生猛烈反应。不能和乙硼烷共存。 侵入路径:蒸气可经呼吸道吸收,液体经消化道吸收完全。皮肤可吸收少许。 毒理学介绍:大鼠经口LD50:930mg/kg;吸入LC50:10000ppm/7H。小鼠经口LD50:4700mg/kg;吸入LC50: 9980 ppm。兔经皮LD50: 9400 uL/kg。急性毒作用关键有抑制中枢神
37、经系统。高浓度蒸气对粘膜和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液态苯直接吸入呼吸道,可引发肺水肿和出血。苯蒸气经呼吸道吸入最初几分钟吸收率最高。吸收入体内苯,4060%以原形经呼气排出,经肾排出极少,吸收后关键分布在含类脂质较多组织和器官中。关键在肝内代谢,约30%苯氧化成酚,并和硫酸葡萄糖酸结合随尿排出,极少许以酚或醌等形式经肾排出。人吸入5分钟MLC为ppm,吸入TCLo为100ppm,经口MLD为50mg/kg。临床表现: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大量苯蒸气或口服多量液态苯后出现兴奋或酒醉感, 伴有粘膜刺激症状,可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重症者可有昏迷、抽搐、呼吸及循环衰竭。尿酚和血苯可增高。亚
38、急性中毒: 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后可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失眠等症状。约经12个月后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如及早发觉, 经脱离接触,合适处理。 处 理:急性中毒: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脱去污染衣着,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污染皮肤。口服者给洗胃。中毒者应卧床静息。对症、支持诊疗。可给葡萄糖醛酸。注意防治脑水肿。心搏未停者忌用肾上腺素。亚急性中毒:脱离接触,对症处理。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者, 可给小量数次输血及糖皮质激素诊疗,其它疗法和内科相同。 标 准:车间空气卫生标准:中国MAC 40mg/m3(皮);美国ACGIH TLV-TWA0.3mg/m3。中国职业病诊疗国家标准:职业性苯中毒诊疗标准及处理
39、标准GB3230-82危规:GB3.2类32050。原铁规:一级易燃液体,61038。UN NO.1114。IMDG CODE 3058页,3.2类。2、氨品 名: 氨;液氨; Ammonia; CAS: 7664-41-7理化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恶臭味。分子式NH3。分子量17.03。相对密度0.7714g/l。熔点-77.7。沸点-33.35。自燃点 651.11。蒸气密度0.6。蒸气压1013.08kPa(25.7)。蒸气和空气混合物爆炸极限1625%(最易引燃浓度17%)。氨在20 水中溶解度34%,25时,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10%,在甲醇中溶解度16%,溶于氯仿、 乙醚,它是很多
40、元素和化合物良好溶剂。水溶液呈碱性,0.1N水溶液 pH值为11.1。液态氨将侵蚀一些塑料制品,橡胶和涂层。遇热、明火,难以点燃而危险性较低; 但氨和空气混合物达成上述浓度范围遇明火会燃烧和爆炸, 如有油类或其它可燃性物质存在,则危险性更高。和硫酸或其它强无机酸反应放热,混合物可达成沸腾。不能和下列物质共存:乙醛、丙烯醛、硼、卤素、环氧乙烷、次氯酸、硝酸、汞、氯化银、硫、锑、双氧水等。侵入路径:氨气关键经呼吸道吸入。毒理学介绍:人吸入LCLo: 5000 ppm/5M。大鼠吸入LC50: ppm/4H。小鼠吸入LC50: 4230 ppm/1H。对粘膜和皮肤有碱性刺激及腐蚀作用,可造成组织溶解
41、性坏死。高浓度时可引发反射性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人接触553mg/m3可发生强烈刺激症状,可耐受1.25分钟; 35007000mg/m3浓度下可立即死亡。临床表现:急性中毒时,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可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可出现紫绀、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及水肿、呼吸率快、肺部罗音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喉水肿痉挛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致窒息,还可并发气胸、纵膈气肿。胸部 X线检验呈支气管炎、 支气管周围炎、肺炎或肺水肿表现。血气分析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误服氨水可致消化道灼伤,有口腔、胸、腹部疼痛,呕血、虚
42、脱,可发生食道、胃穿孔。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吸入极高浓度可快速死亡。眼接触液氨或高浓度氨气可引发灼伤,严重者可发生角膜穿孔。皮肤接触液氨可致灼伤。处 理:吸入者应快速脱离现场, 至空气新鲜处。维持呼吸功效。卧床静息。立即观察血气分析及胸部X线片改变。给对症、支持诊疗。防治肺水肿、喉痉挛、水肿或支气管粘膜脱落造成窒息, 合理氧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应用支气管舒缓剂; 早期、适量、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可按病情给地塞米松 1060mg/d, 分次给药, 待病情好转后减量,大剂量应用通常不超出35日。注意立即进行气管切开, 短期内限制液体入量。合理应用抗生素。脱水剂及吗啡应慎用。强心剂应减
43、量应用。误服者给饮牛奶,有腐蚀症状时忌洗胃。对症处理,眼污染后立即用流动清水或凉开水冲洗最少10分钟。皮肤污染时立即脱去污染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最少30分钟。标 准:车间空气卫生标准:中国MAC 30mg/m3;美国ACGIH TLV-TWA 17mg/ m3,STEL 24mg/m3 美国NIOSH-IDLH: +300 ppm R28中国职业病诊疗国家标准: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疗标准及处理标准GB7800-873、一氧化碳品 名: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 CAS: 630-08-0理化性质:无色、无嗅、无味气体。分子式CO。分子量28.01。相对密度0.793(液体)。熔点-
44、205.0。沸点 -191.5。自燃点608.89。和空气混合物爆炸限1275%。在水中溶解度低,但易被氨水吸收。在空气中燃烧呈蓝色火焰。遇热、明火易燃烧爆炸。在400700间分解为碳和二氧化碳。 侵入路径:经呼吸道吸收。毒理学介绍:人吸入TCLo:600mg/m3/10M,LCLo:5000ppm/5M。人(男性)吸入LCLo:4000ppm/30M;TCLo:650 ppm/45M。大鼠吸入LC50:1807ppm/4H。小鼠吸入LC50: 2444 ppm/4H。侵入路径: CO经呼吸道吸入。吸入CO经过肺泡进入血液,立即和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空气中CO分压越高,H
45、bCO浓度也越高。吸收后CO绝大部分以不变形式由呼吸道排出。在正常大气压下,CO半排出期为128409分钟,平均为320分钟。停止接触后,如提升吸入气体氧分压,可缩短CO半排出期。进入血液CO和血红蛋白及其它一些含铁蛋白质(如肌球蛋白、二价铁细胞色素)形成可逆结合。它和血红蛋白含有很强亲和力,即CO和血红蛋白亲和力比氧和Hb亲和力约大300倍,致使血携氧能力下降,同时HbCO解离速度却比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慢3600倍,且HbCO存在影响氧合血红蛋白解离,阻碍了氧释放,造成低氧血症,引发组织缺氧。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敏感,所以首先受累。缺氧引发颅内压增高。同时,缺氧和脑水肿,造成脑血液循环障碍,而
46、血管吻合支较少和血管水肿、结 构不健全苍白球可出现软化、坏死、或白质广泛性脱髓鞘病变,产生帕金森氏综合征和一系列精神症状。部分重症CO中毒患者,在昏迷清醒后,经过2天至2月假愈期,又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障碍,称之为迟发性脑病。临床表现: 急性CO中毒是吸入高浓度CO后引发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全身性疾病。急性CO中毒起病急、潜伏期短。轻、中度中毒关键表现为头痛、头昏、心悸、恶心、呕吐、四肢乏力、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但昏迷连续时间短,经脱离现场进行抢救,可较快清醒、通常无显著并发症。血HbCO浓度在10至50。部分患者显示脑电图异常。重度中毒者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去大脑皮质状态。往往出现牙关紧闭、强直性全身痉挛、大小便失禁。部分患者可并发脑水肿、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休克、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皮肤水泡或成片皮肤红肿、肌肉肿胀坏死、肝、肾损害等。血液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