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健康视域下大学体育课身体素质训练的有效融入_高林华.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344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视域下大学体育课身体素质训练的有效融入_高林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健康视域下大学体育课身体素质训练的有效融入_高林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健康视域下大学体育课身体素质训练的有效融入_高林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健康视域下大学体育课身体素质训练的有效融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第 32 卷 第 2 期2023 年 4 月Vol.32 No.2Apr.2023高林华(闽江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福州 350100)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1A058);湖北省教育厅“大思政”视阔下高校体育育人价值引领与体系构建课题(2021521)作者简介:高林华,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学。收稿日期:2022-09-13 文章编号:1674-7852(2023)02-0099-

2、04摘 要: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大学生作为中国梦建设的主力军,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体能和强健的体魄,以期更好适应以后的社会竞争。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既与自身的长远发展息息相关,更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基于健康的视域出发,面对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了大学体育课落实身体素质训练的推进路径,旨在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关键词:健康视域;大学体育课;身体素质训练;融入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

3、e Perspective of HealthGAO Linhua(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350100)Abstract: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college students,as the main for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dream,need not only goo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but also good ph

4、ysical fitness and strong physique,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future social competition.The phys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own long-term development,but also relate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facing the

5、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evant influencing factors,and puts forward the promotion path of implementing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it aims to improve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and health level.Key words:heal

6、th perspective;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integration1.1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大学生如何成为社会青睐的人才,除了要求专业技能扎实,能够做到德行兼备,并具备良好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最重要的还是拥有健康的身心。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是大学体育课的初衷,也是衡量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鉴于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大学生体育教学开展身体素质训练能够增1 大学体育课融入身体素质训练的价值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健康中国”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战略储备,受到各方

7、的高度关注。然而多方因素的制约,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仍很突出,主要表现为参与锻炼的主观意识弱、锻炼活动的效果不明显、基础的锻炼设施不完善、睡眠或生活习惯不健康以及过重的学习与生活压力等。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需要社会形成良好的健身风气,政府部门应强化责任意识,高校体育教学应主动承担起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完善学生健康管理机制,深化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理念,切实促进提升大学生健康水平,培育大学1生“大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在健康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知识之外,还要致力于向学生渗透体育健康观的理念。只有从主观上加强学生对

8、于健康身心的认知和重视,他们才会全力配合体育教学行为,并在课下自主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进而促进身体机能的全面提升。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充分运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知识,结合实践训练,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保证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科学地设置训练的强度,多种教学模式相辅相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虽然大学生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毕竟人不是机器,不能一直处于高负荷的运转之下。大学生应该学会适当的调节和放松,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业。相比较于日后工作而言,大学生自我支配空余时间很多。无论是参与各种体育协会,还是参加体育俱乐部,学生都可以在体育的世界中放飞自我。鉴于大学生自主练习时间充足的

9、特点,大学生体育课融入身体素质训练将会为课外体育提供方向和引导,培养他们坚持长期锻炼的意识,帮助学生塑造规律化的运动习惯。1.3 培养终身体育思想2.3 大学生自主练习时间充足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对于体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迎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求学要求,体育课应侧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练习的研究和实践。一方面,有针对性进行身体素质训练,不仅可以全面提升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素养,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灵敏、柔韧等协同能力。人体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之后,将会反作用于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和运动训练,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内学习的同时,在课下也可以灵活地根据兴趣进行自主练习。另一方面,大学体育课融入身体

10、素质训练,可以促进学生顺利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改变以往体育教学模式的固化现象,促进学生身体形态、身体2机能和身体素质的一体化发展。3 大学体育课有效融入身体素质训练的原则强学生身体运动器官功能,提升骨骼、肌肉、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机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延长运动寿命,为发展运动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坚持身体素质训练,还有助于克服人体的生物惰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提高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为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驾护航。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日益重视,高校体育现代化硬件和软件水平与日俱增。在国家的大力投入下,高校体育训练场所不仅类型多样,而且科技含量较高,能够有效满足学

11、生对身体素质训练的信息化、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高校体育锻炼和育人环境良好,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先天优势。体育教师不仅学历高并具备专业特长,而且能够有效对训练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4实时化的指导与帮助。终身体育的实现绝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遵循学情的基本规律,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真正学有所获,从而掌握一项以上的兴趣项目,并在后续的时间内不断做自我提升的挑战和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很多学生因此忽略了终身体育的内涵。其实终身体育对于人的影响是长期而持续性的,可能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终身体育所蕴含的价值将会更加深广。大学生正处

12、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有保证,而且有体育教师的专业帮扶和指导。如果能够有效抓住身体素质训练的契机,能够学3会更多的运动项目技巧和知识,为今后终身体育项目择优提供多元化选择。2 大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实践的优势2.1 高校体育基础设施较为健全3.1 全过程渗透健康第一的思想1.2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2.2 大学生的年龄和身体优势大学生正处于黄金年龄阶段,身体机能较为旺盛,可塑性强。此时在体育课上开展科学、系统地训练,实施精准的训练内容及训练计划,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各器官系统有机协调,培养健康价值观,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和生活习惯,有效调节食欲与睡眠,促进身心有效放松,使

13、身体平衡达到最佳状态。100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第 32 卷4.1 引导学生转变体育锻炼态度刺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动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提升。此外作为一种健5康全局观,要求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全过程渗透健康第一的思想,逐步养成大健康意识和习惯。4 健康视域下大学体育课身体素质训练的有效融入针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在运动参与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显著的区别。如果实施一成不变的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的抵触,为此要求课程教学既要灵活变通还要讲求原则。首先,遵循自觉积极性原则,避免出现强迫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现象,在基于学情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锻炼内容,开创一些新

14、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不间断地进行体育锻炼。其次,科学营造良好体育氛围,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有机协调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科学设置锻炼内容、方法,确保课程教学建设的持续性、有效性,进行适当健康干预。最后,遵循安全性原则,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完善体育锻炼监管措施,配备完善体育教学资源,将多部门实现协同合作。为了保障身体素质训练能够有效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当中,体育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为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兴趣,需要从高校体育工作顶层设计入手,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障举措和评价策略,为学生提升素质训练提供保障。进一步强化体质测试的检测力度,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配备和人力支持

15、,针对学校体育训练,给予全方位地健康干预。其次,加强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充分统筹和整合相关资源,落实全过程健康管理。基于一体化的信息化电子档案,做好学生健康检测与康复指导,帮助学生调节食欲与睡眠,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觉悟。同时最大化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反复进行健康思想、意识、行为的全效渗透,切实发挥课堂教育的辐射力,营造健康的积极氛围,与未来人才需求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力争达到训练的身体极限。最后,在各个部门通力配合下,营造良好体育氛围,配备完善体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转变体育锻炼态度,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合理平衡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做

16、好常态化管理的准备,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逐步养成大健康行为和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助力其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3.3 引导行为以改善锻炼效果单靠课堂上的教学训练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师应该注重身体素质训练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有机安排训练计划和内容,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顺利地进行体育锻炼。采取必要的调控政策,引入平等的竞赛机制,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实施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结合学校的资源、特点,在教师正确引导行为调控下,给予精准的培养和激励刺激,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基于“趣缘群体”理念,通过健康第一思想的渗透,依托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一来提供无限的智力能源,强化学

17、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二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6乐,为学生呈现新鲜感,增强体育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以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3.2 课程教学既要灵活变通还要讲求原则4.2 改革传统训练模式基于“智慧校园”思维,体育课要致力于突破传统训练的束缚。在整个改革创新过程中,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实施符合学情需求的训练模式,内容上要有量化的要求和标准。首先,体育教师要科学地设置训练形式,做好学生身体素质、学习兴趣的调查,不断优化训练目标,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察意识,掌握观察和判断的技巧。既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需求,还要将传统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延伸,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18、,提高学生的锻炼技能。其次,改进现有训练思路和方式,无论是游戏法、竞赛法、探究法的融入,还是发现法和合作法的有机渗透,都要致力于及时反馈锻炼感受,摆脱“满堂灌”教学模式,避免学生对传统训练模式出现倦怠感。在答疑解惑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融入“翻转课堂”教学思想,加强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融入,让学生在快乐体验的氛围下自觉参与训练活动,从而内化体育意识,找到人生的闪光点。最后,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倡导“终身体育”理念,关注训练质量的提升,设计出更好的训练内容。将价值认同与生活实践有机联系,确保体育课程身体素质练习让学生受益终生。最后,学校的宗旨就是为学生服务,要求根据学情做好教师配备,对大学生进

19、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体育教学,提第 2 期101高林华:健康视域下大学体育课身体素质训练的有效融入参考文献:4.3.3 耐力训练 耐力素养是身体素质训练中较难攻克的内容。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偏弱,对于运动参与中的挑战时常出现退却心理,很难攻破自身心理的第一道防线,导致自己在训练中出现惰性。另一方面,与速度、力量、柔韧和灵敏素养相比,大学生中耐力素养最为差强人意,原因就在于耐力训练相对枯燥,而且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部分学生在身体素质训练中过于追求短期效应,不愿意在耐力训练中投入过多精力。针对上述现象,如何扭转学生的误区,使其正确认知耐力身体素质,需要体育教师预

20、先做好心理教育,根据学生特点的差异化条件,安排与之对应的耐力素质训练。在保障运动时间和强度的基础上,再开展下一项训练项目,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身体耐力素质。4.3.2 力量训练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过多年的体育课程学习,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学生的力量素质都会变得更加强大。然而单靠自然的增长是远远不够的,基于力量素质对于体能修养和学习其它运动技能非常重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需要侧重对于力量素质的训练比重。良好的力量基础,不仅可以增强人体韧带弹性及灵活性,而且有助于完成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研究证明,力量训练要保持合理的频率和强度,在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最好每周进行为期4天力量训练,在间隔期要做好放松

21、调整。此外,力量训练要保证科学性和针对性,既不盲目追求效果,也不能局限于浅显的程度。随着训练的深入,依托科学的抗阻训练,发挥综合力量训练器的优势,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确保大学生训练负荷能力的提升。4.3 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措施4.3.1 速度训练 速度是大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练习的基础。只有具备速度能力,才会产生较好的速度素质,为其它运动项目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单调的短跑练习方式,结合趣味化组织的形式,让学生在快速跑训练中能够全身心投入。其次,速度的训练可以采取反复低密度练习的方式,做好强度和练习间隔的把控,帮助学生掌握好呼吸、肢体

22、频率的合理调节。最后,速度训练不要局限于操场跑道,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以选取一些比较特殊的环境,例如柔软的场地或者平坦的草地,帮助学生提升速度素养的同时,强化适应能力及反应能力。此外,无论是短跑还是耐久跑的练习,都要求提升瞬间爆发力,以期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和综合身体素质。综上所述,高校体育课应主动承担起应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干预导向,制订合适的方案策略,构建“金字塔”型教学体,有效渗透健康第一的思想。学校要重视体育顶层设计,增加体育课时。通过创新体育课程标准体系,强化体质健康宣传力度,多维度教学目标并举,运用合理化的激励机制实现内外打通,开展多样的授课内容和测试内容,培树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同

23、时发挥教师专业指导效能,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本位教学基础,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校园健康体育文化建设,完善体育锻炼监管措施,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做出贡献。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认识水平。102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第 32 卷1 吴凤彬,江海潮.运动APP对大学生健康素养体育锻炼行为和身体素质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3):390-394.2 易军.体适能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3):126-128+242.3 李瑞.“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1):83-84.4 刘杰,刘长春.不同教学方式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成绩的影响从运动动机的角度分析J.体育科技,2021,42(6):72-74+77.5 吴刚,刘丽丽.“育体育人”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推进路径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2,31(4):104-108.6 曾红.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设想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2):136-137.责任编辑:建德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