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2 卷 第 1 期2023 年 4 月文化与传播Culture CommunicationVol.12 No.1Apr.202356引言外来词产生的一个主要途径是音译,在音译现象中,借入语会利用本语言中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将借出语词汇表示出来。就音段层面而言,取决于借出语的某辅音音位 X 在借入语中是否有相同的对应音位,通常会出现以下 3 种情形:1.一一对应:X 既存在于借出语内,也存在于借入语中,借入语直接将其表示为 X。2.无法对应:X 只存在于借出语内,不存在于借入语中,借入语将其表示为其他音位。3.可对应但不对应:X 既存在于借出语内,也存在于借入语中,借入语不直接将其表示为 X,
2、而是表示为其他音位。第一种情形最为理想,其造成的音位对应是显而易见的。但存在于借出语内的音位不一定存在于借入语中,两个语言在辅音系统上的不对等势必会产生第二种情形。在通常情况下,借入语会将这些原本没有的音位转换为与之最接近的音位,这种接近既可以是音系特征上的,1也可以是语音数值上的,2但无论是何种层面上的接近,音变似乎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由于音变的可预见性,过往的借词音系研究3921-949,41-12,51-67多着眼于上述第二种情形。然而,理论上还存在第三种对应可能。乍看上去,第三种情形是反直觉、反常理的,因为它明显违背了 Paradis、LaCharit 所指出的借词音系“保留原则”
3、6763观点,即音段信息应最大程度地被保留。Peperkamp 也把此类看似毫无动机的借词音变称为“非必要改写”(unnecessary adaptations),尽管 Peperkamp 论述的焦点并非音段翻译学辅音音译中的“可对应但不对应”之谜以德语英源音译词为例秦川,王雨晴摘要:当某个语言的辅音被音译成另一语言时,理论上存在“一一对应”“无法对应”“可对应但不对应”3 种情形。“可对应但不对应”因违反常理和不可预见性,常被视为借词音系的一大谜题。通过收集整理 Duden Das Fremdwrterbuch(杜登外来语词典)、Duden Schlerduden Fremdwrterbuc
4、h(杜登学生外来语词典)两本德语词典中的英源音译词,结合优选论和区别特征理论解释德语英源词中的“可对应但不对应”现象后发现,该类不对应实质是英语音段顺应借入语(即德语)音系规则的结果,即使两种语言同时存在某一音位,音节结构和音位配列上的差异仍会导致音变,外来语音段被替换为音系特征上最接近的借入语音段。因此,解释借词音系的关键仍在借入语语法本身。关键词:音译词;德语;英语;优选论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2-12-2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汉语与越南语、泰语间的音译词声调互借机制实验研究”(18XYY024)作者简介:秦川,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硕士
5、生导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翻译学;王雨晴,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57翻译学秦川,王雨晴辅音音译中的“可对应但不对应”之谜以德语英源音译词为例对应。74类似的,Kang 把此类音变归入借词音系中令人费解的现象之一。82260也因为该情形的不可预见性,过往对其加以关注的研究甚少,但是,这一逻辑上可能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本文以德语英源音译词为例进行说明,探讨英语辅音进入德语时发生的音变现象并揭示其成因。在此之前,我们需要简要了解英、德辅音系统。一、英语辅音系统取决于不同的划分标准,语音学家在英语辅音音位的数量上产生过分歧。Jones 指出英语有 25 个辅音音位9V
6、II,全部为单辅音。Arnold、Gimson对包括 t、d 及辅音丛 tr、dr 在内的 26 个英语辅音进行了系统描述。108Roach 也将 t、d 纳入英语辅音系统,指出英语有 24 个辅音音位,但未计入 tr 和 dr。1162Cruttenden 对 Gimson 的英语语音体系进行了修订,明确提出英语有 24 个辅音,12149与 Roach 中的辅音系统大体一致。就美国英语而言,Orion 认为美国英语同样具备 24 个辅音。1347-80赵忠德、许曦明和杨成虎也提出,结构主义学派认为美、英、加等国的英语只有 24 个辅音,141121550这 24 个辅音包含在 Roach
7、提出的辅音系统中。因此,本文以该辅音系统为基准展开讨论,具体见表 1。二、德语辅音系统虽然德语、英语同属于日耳曼语系,但英语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拼写形式和其所代表的语音之间已形成复杂关系,而德语的读音规则与拼写关系比英语简单,音素与字母或字母组合绝大部分是对应的,可以说德语仍是一种拼音文字。1615,17由于德语的语音较为简单,因此单词一般不注音。18学者们在德语音系系统的构建方面很难达成一致,哪怕是相对稳定的辅音系统也是众说纷纭。张天麟从发音部位与发音方式入手各整理了 25个辅音音位,1945-46但这两个辅音系统涉及的音位并不等同。按照发音部位,他将双唇音 w、小舌音 以及声门音 h 纳入辅
8、音系统;按照发音方式,他却将这 3 个音位排除在外,添加了摩擦音 和破擦音 pf、ts。这两种分类共同涉及的辅音音位有 22 个,分别为:b、d、g、p、t、k、m、n、l、r、f、v、s、z、j、x、t、d。李崇艺认为德语辅音系统包括 12 个成对的清浊辅音(p、b、t、d、k、g、f、v、s、z、j)、8 个其他辅音(m、n、r、l、h、x)以及 8 个复合辅音(pf、ts、t、kv、ks、t、p、nk)。207-9R 霍 贝 格 和U 霍贝格列出了 22 个德语辅音,全部为单辅音。2128Antonsen 与 O Brien、Fagan 同样按照发音方式和发音部位归纳了德语辅音,2271
9、,2314不同的是,Antonsen 只承认 18 个德语辅音音位,全部为单辅音;O Brien、Fagan 认可 24 个德语辅音,未包括破擦音。整体而言,大多数学者(如张天麟、R霍贝格和 U霍贝格)认同德语辅音系统有 6 个破裂音、3 个鼻音及 1 个边音,在摩擦音、颤音的个数以及是否存在破擦音等其他辅音类别上未达成一致。鉴于 O Brien、Fagan 在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German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是对德语语音与音系详细论述的著作,相对权威,因此本文以此书表 1英语辅音一览1162发音方式发音位置唇齿音双唇音齿间音齿龈音腭齿龈音(后齿龈音)硬腭音软
10、腭音声门音破裂音p bt dk g摩擦音f v s z h塞擦音t d鼻音mn边音l通音wrj58翻译学秦川,王雨晴辅音音译中的“可对应但不对应”之谜以德语英源音译词为例为基准展开分析,具体见表 2。三、德语英源音译词辅音对应状况本研究语料来自 Duden Das Fremdwrterbuch(杜登外来语词典)24与 Duden Schlerduden Fremdwrterbuch(杜登学生外来语词典)25两本权威德语词典。根据同济大学德国学术中心的介绍,杜登词典“最初由康拉德杜登于 1880 年出版。每隔 45 年,杜登词典都会更新一次。本书的第一版德语正字法一直以来是德语的规范辞典,确立了
11、德语的文法、拼写及使用规则,可谓德语的圣经”。该词典提供了词源信息,来自英文的词条会被标注“”,这也是判断英源词的标准。经过收集整理,可以归纳出德语英源词辅音的 3 种情况:“一一对应”“无法对应”“可对应但不对应”。需要注意的是,受辅音所处位置的影响,个别辅音的归类可能会有重叠。比如英语辅音 s,当其在德语词中处于辅音前或音节尾时,通常发 s,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当其在德语词中处于元音前,通常发 z,属于“可对应但不对应”。(一)一一对应当某音位同时存在于英、德语的辅音系统时,德语将其音译为与之对应的音位,这是德语音译辅音的第一种方式。涉及的辅音音位见表 3。因篇幅所限,每个音位只呈现一个
12、例子。(二)无法对应正如前文所述,英、德语辅音系统并非完全一致。德语在音译某个本族语中不存在的音位时,表 2德语辅音一览2314双唇音唇齿音齿龈音后齿龈音硬腭音软腭音小舌音声门音破裂音p bt d k g鼻音mn颤音r摩擦音f vs z xh通音j边音l表 3一一对应辅音英语辅音英语词德语辅音德语英源音译词ppinboard pnbdppinboard pnbd 平板ttearoom tirum ttearoom tirum 茶室kkangarooing kruktangarooing kgru 袋鼠ffizz fzffizz fz 充气饮料fiche fi:fichefi 缩微胶片telev
13、ision tlvntelevision tlvn 电视hhiphp hhip hp 嘻哈mMackintosch mkntamMackintosch makint 苏格兰化学家nnegrospiritual nirosprtlnnegrospiritual nirosprtjl 黑人灵歌donkey dkdonkey dk 辅助泵llaser lezllaser lez 激光器rreggae re rreggae rge 雷鬼音jYankee jki jYankee jk 美国人b(音节首)biotech baotekbbiotech baotk 生物技术d(音节首)darts dartsd
14、darts dats 飞镖g(音节首)gotcha tggotcha gt 彩弹球v(音节首)van vnvvan vn 有篷货车s(音节首 sk)(音节首 st)(音节首 sp)selfie slfscan sknstout statspeaker spiks(音节首 sk)(音节首 st)(音节首 sp)selfie slfi 自拍scannen sknn 扫描stout stat 烈性黑啤酒speaker spik 下议院议长、众议院议长zzorbing zrbzzorbing zb 太空球(一项户外运动)59翻译学秦川,王雨晴辅音音译中的“可对应但不对应”之谜以德语英源音译词为例从现有
15、辅音中找一个最接近的替换项(比如把英语 w 音译为 v)是最可能的情况。但从表 4 可以看出,这不是唯一的可能,事实上,德语在音位系统中创造了这些音位(比如 w、)。这一现象看上去十分出乎意料,无论是基于语音抑或是基于音系对应的借词音系理论,都无法推测出这一结果。然而,这并不是德语借词所专有,Kenstowicz、Suchato 与 Hsieh 等学者也曾记录了类似现象,3937,267Hsieh 就指出,中国台湾地区所使用的闽南语中的日语借词里出现了闽南语不存在的声调。造成这一现象的机理至今仍不明朗,由于第二类辅音对应并非本文焦点,故本文不作赘述。现将“无法对应”关系涉及的辅音呈现在表 4。
16、(三)可对应但不对应“可对应但不对应”这种情况比较特殊。明明一个辅音音位在英、德语辅音系统中都存在,也就是说德语在音译该音位时是有“偷懒”机会的,直接“一一对应”过来即可,但德语却舍弃最省力的音译方式,采用另一个音位来替换它。相关音位呈现见表 5。四、关于音段不对应的解释以上呈现的“可对应但不对应”现象看似让人疑惑,实则有迹可循。下文将其再分为 3 类,分别进行解释。(一)b、d、g、v 的音段不对应德语将处于音节尾的辅音 b、d、g、v 音译为 p、t、k、f,这一音段不对应实质上是英源词遵循德语语法的体现。德语有这样的尾音清化规则:“b 位于词尾及音节尾或其后没有元音时发清音 p,d 位于
17、词尾或音节尾发清音 t,g 位于词尾及音节尾或其后没有元音时发清音 k,v 在德语词词尾读清音 f”。277-8;19例如“dieb”di:p、“mund”mnt、“tag”ta:k 和“brav”bra:f。由于上述 4 条规则都需要将音节尾的浊阻塞音转化为发音部位、方式相同的清辅音,属于同一类情况,O Brien、Fagan 将其形式化为以下规则:23115表 4无法对应辅音英语辅音英语词德语辅音德语英源音译词w(音节首 kw)walken wk wafer wefquiz kwzquarter kwtv/w(音节首 kv/kw)walken valkn/wkn 揉,搓wafer vef
18、晶片quiz kvs 智力竞赛quarter kwt 夸脱(英制单位)thread redthread rt 线dithering drdithering dr 抖动显示表 5可对应但不对应辅音英语辅音英语词德语辅音德语英源音译词b(音节尾)jab dbtab tbp(音节尾)jab dp 快速猛击tab tp 标签d(音节尾)badminton bdmntnband bnd t(音节尾)badminton btmntn 羽毛球运动band bnt 乐队g(音节尾)ragtime rtamlog lgk(音节尾)ragtime rktaim 英 拉格泰姆(一种美国音乐)log lk 海上航行v
19、(音节尾)live lavmove muvf(音节尾)live laif 实况播送的move muf 移动sstspsandwich snwdseal silstick stkstep step Spencer spensspleen splinztpsandwich zntvit 三明治seal zil 密封stick tk 棍子stepp tp 艺术舞蹈(踢踏舞)spenzer pns 短上衣spleen plin 怪脾气zzebra zibrzombie zmb tszebra tsebra 斑马zombie tsmbi 僵尸60翻译学秦川,王雨晴辅音音译中的“可对应但不对应”之谜以德语
20、英源音译词为例sonorant voice/_ sonorant0#该规则意为“音节边界前的阻塞音发清辅音,该阻塞音和音节边界之间可以有 0 个或是多个其他阻塞音”。当该阻塞音与音节边界间没有阻塞音时(即数值为 0),该音节以单个清辅音结尾,如 lep;当该数值大于 0 时,其后的阻塞音也同样要被这一规则清化,如 lepst。在优选论28框架下,德语尾音清化现象可以通过制约条件交互进行解释,涉及的制约条件有以下 5 个:a.VOICED OBSTRUENT PROHIBITION(VOP):禁止浊阻塞音;2930340b.IDENT-IOvoice:输入音段的 voice 特征必须保留在输出音
21、段中;30340c.IDENT-IOONS,voice:音节首位置的输出音段在 voice 特征上必须与输入音段一致;30340d.IDENT-IOplace:输出音段与输入音段发音部位相同;3045e.IDENTManner(IdMR):为输入项与输出项中发音方式不一致的音段分配一个违反标记。311506当制约条件的排列为 IDENT-IOONS,voice,IDENT-IOplace,IdMR VOP IDENT-IOvoice 时,德语就会呈现出尾音清化的现象。我们以“Dieb”di:p 为例进行说明,具体见表 6。候选项 c 中的 t 为齿龈音,候选项 d 中的 k为软腭音,而输入项/
22、di:b/中的/b/为双唇音,c、d因此违背了制约条件 IDENT-IOplace,遭淘汰。候选项 e 中的 m 发音方式为鼻音,改变了底层结构的发音方式,被 IdMR 淘汰;虽然 5 个候选项的音节首 d 都违反了 VOP1 次,但候选项 b 中的音节尾b再次违反了VOP,导致其被淘汰。最终di:p胜出,虽然它违反了 IDENT-IOvoice1 次,但该制约条件排在最底层,不影响评估结果。接下来看德语英源词音节尾 b、d、g、v的不对应现象。以表5中的英语词“Log”lg为例,该词的输入音段为借入语原本的发音/lg/,进入德语时改发 lk,音节尾音呈现/g/到 k 的不对应关系。在德语本身
23、的 IDENT-IOONS,voice,IDENT-IOplace,IdMR VOP IDENT-IOvoice 排序下,这一现象自然会发生,其推导过程见表7。b、d、v 同理。总而言之,b、d、g、v 这类音段不对称现象是英语外来词遵循德语尾音清化规则的体现,在优选论框架下,外来词和本土词受同一套语法约束。在高排序的 IDENT-IOONS,voice 作用下,音节首位置的浊辅音也得以保留,因此音节首位置的 b、d、g、v 在音译词中呈现出了“一一对应”的趋势(见表 3)。(二)辅音丛 st、sp 中 s 的音段不对应第二类不对应现象将英语/st/、/sp/变为 t和 p。尽管辅音 s、t、
24、p 是英、德语辅音系统都具备的音位,但德语原本的辅音系统是不接受音表 6德语词尾音清化优选/di:b/IDENT-IOONS,voiceIDENT-IOplaceIdMRVOPIDENT-IOvoicea.di:p*b.di:b*!c.di:t*!*d.di:k*!*e.di:m*!*表 7德语英源词尾音清化优选/lg/IDENT-IOONS,voiceIDENT-IOplaceIdMRVOPIDENT-IOvoicea.lk*b.lg*!c.lt*!*d.lp*!*e.l*!61翻译学秦川,王雨晴辅音音译中的“可对应但不对应”之谜以德语英源音译词为例节首位置的辅音丛 st、sp 的,2731
25、所以该类现象是德语音位配列(phonotactic)规律所致。当德语音译/st/、/sp/两个辅音丛时,只能从现有辅音丛中择选与其最接近的进行替换。根据 Hall,32德语音节首辅音丛有 32 个,分别为 p、pl、b、bl、t、d、dl、k、kl、kn、kv、g、gl、gm、gn、pf、pfl、tsv、f、fl、v、vl、sl、sn、sk、l、m、n、v、p、t。其中的sk、t、p 与借入语输入项/st/、/sp/同样为“摩擦音+破裂音”的组合,是最可能的替换项。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德语最终选出的是t和p而非 sk?或许我们能用区别特征理论来解答这一问题。Odden 通过 17 条区别
26、特征对辅音音位进行了区分,33148我们可以分别以输入项/st/和/sp/为基准计算输入项与 sk、t、p 在特征上的偏离程度。如表 8 所示,每一辅音丛有两个音段,每一音段与输入音段在单个特征上的差异计 1,最后算出该辅音丛与输入项在特征上的总差异数。在表 8 中,与/st/差异总数最低的是 t(差异总数为 2),与/sp/差异总数最低的是 p(差异总数2),这正好是在德语借词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事实上,上述计算方法可视为一种简化的优选论筛选机制,这里要选出的是与输入项忠实度最高的输出项(见表 8),表 8 的 17 个区别特征代表了17 个要求特征赋值一致的忠实性制约条件 IDENT,对 I
27、DENT 违背次数最少的候选项最终胜出。在实际的优选论评估中,由于德语音节首不允许出现辅音丛 st 与 sp,因此可以建立以下两条制约条件,并把其置于制约条件排序顶端:a.*st:音节首不允许出现 st;b.*sp:音节首不允许出现 sp。接下来要做的是在保留 t 和 p 的同时排除 sk。和输入音位/s/发音部位不同,k 与/t/及/p/的部位也不同,仅靠 IDENT-IOplace 这一制约条件 t、p、sk 不分高下,这里就需要一条额外的制约条件来惩罚 k。由表 8 可见,k 与/t/、/p/在 back 这一特征上都不相同,因此要引入以下制约条件:c.IDENTback:输出音段与输入
28、音段在 back特征上一致。34当德语语法排列为*st,*sp IdMR,IDENT-IOplace,IDENTback 时,/st/和/sp/就 会 变 为表 8sk、p、t 与输入项/st/、/sp/的区别特征差异数/st/skpt/sp/skptsyl-son-cons+cont+-+-+-+-+-+-+-+-del.rel-lat-nas-voi-c.g.-s.g.-ant+-+-+-+-+cor+-+-+-+-+-+distr-+-+-hi-+-+-lo-back-+-+-round-总差异数N/Adiff.=5diff.=4diff.=2N/Adiff.=3diff.=2diff.
29、=4空缺项表示未赋值特征(如 sk 中 k 的 distr 特征)。62翻译学秦川,王雨晴辅音音译中的“可对应但不对应”之谜以德语英源音译词为例德语允许的 t 和 p。以表 5 中的德语英源词“stick”tk 为例(见表 9),表 9 说明其推导过程。由于IdMR 和IDENT-IOplace 仍处于同一层级,表 9 的排序并未改变表 8 中尾音清化的评估结果,只需要把排序整合为*st,*sp IDENT-IOONS,voice,IdMR,IDENT-IOplace,IDENTback VOP IDENT-IOvoice 即可。(三)s、z 的音段不对应在表 5 中,还存在元音前的/s/被浊
30、化为 z,以及/z/音译为破擦音 ts 的情况。根据 O Brien、Fagan2314的观点,s 和 z 均是德语辅音系统已存在的音位(见表 2)。并且浊辅音 z 的标记性要高于清辅音 s,涉及两个辅音间转换的破擦音 ts 标记性高于 z,而标记性越高在语言中越不受欢迎。这就产生了一个困惑德语音译词为什么舍弃原有音位转而使用一个标记性更高的音位呢?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其实也是英源词为了满足德语语法而做出的改变。德语中有两条母语规则:一是字母 s在元音前读浊音 z,在辅音前以及在词或音节末尾读清音 s;2719二是字母 z 在词首或音节的开头时发 ts。356由于德语字母大多与发音一致,因此德语
31、词中位于元音前的/s/一般会浊化为 z,而相同位置的/z/就变为 ts(例如“so”zo:、“zu”tsu:)。可以将其形式化为以下两条音系规则,当前呈现的音段不对应正是其结果:1.s z/#_V;2.z ts/#_V。在德语英源音译词中,位于元音前的/s/也有 未 浊 化 的 情 况(如 表 3 中 的“selfie”slfi),位 于 元 音 前 的/z/有 时 仍 然 发 z(如 表 3 中 的“zorbing”zb),音节首的 st 与 sp 有时也会出现(如表 3 中的“stout”stat)。换言之,对于不符合德语音系规则的音位,两种借入情况同时共存:1.改变原有音位,符合借入语规
32、则;2.打破德语规则,照搬原音位。事实上,细看属于以上第二类的词,有不少与科技及新事物有关,一般出现在 20世纪之后,如英语词“zorbing”(太空球,这一种新型运动)、“selfie”(自拍)、“zap”(用遥控器频繁转换频道)等。而第一类的词往往是传统常规名词,未涉及新事物,如“sandwich”“zebra”“zombie”等。这里解释两类借词差异的关键也许就在于借词的本土化。本土化是一个历时的过程,Kemmer 指出借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适应借入语的音系系统,一个词被借入的时间越久,被使用得越频繁,越趋近于本土词汇。36Perry、Ariyaee 等研究也发现,在波斯语中年代较为久
33、远的借词本土化程度会更高,37-38这一发现适用于俄语、法语、英语等欧洲词源,也适用来自阿拉伯语的词汇。德语中的“sandwich”“zebra”“zombie”等传统词汇已经历德语本土化的过程,自然也融入了德语音系系统,符合德语规则。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本文支持过往的历时音系研究。结语“可对应但不对应”现象在音系研究中常被归为“非必要改写”,因而被视作借词音系的一大谜题。本研究以德语英源借词为例探讨了德语中的该类现象:音节尾的/b/、/d/、/g/、/v/进入德语发生清化,这一现象是顺应德语词尾音清化的表现;辅音丛/st/、/sp/音译为 t、p,实际上是顺应德语音位配列的结果;元音前/s/浊
34、化为 z,元音前/z/改发 ts 看似标记性越来越高,实质上也是遵循德语母语规则的体现。简而言之,解释音段不对应的答案还是要从借入语语法中寻找。通过优选论和区别特征理论等生成音系学理论,本文进一步回答了表 9德语英源词音节首 st 优选/stk/*stIdMRIDENT-IOplaceIDENTbacka.tk*b.stk*!c.pk*!d.skk*!63翻译学秦川,王雨晴辅音音译中的“可对应但不对应”之谜以德语英源音译词为例为什么借词中出现的是我们观察到的实际形式而非德语允许的其他音位。由于音位的替换可由音系特征上的趋近来解释,某种程度上,本文为借词音系学中的“音系近似论”1,39提供了支持
35、,也为借词音系研究中由来已久的音系、语音、普遍语法究竟何为主导因素之争提供了新的论据。当然,由于本次研究选取的英、德两语同属日耳曼语系,使用拉丁书写系统,因此不能排除类型学上差异较大的语言之间的音译会因语义等非音系因素产生音变,未来还需要将词典研究、类型学研究、语义研究等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完全还原音译产生及演变的全貌。参考文献:1 LACHARITE D,PARADIS C.Category preser-vation and proximity versus phonetic approximation in loanword adaptationJ.Linguistic Inquiry,20
36、05,36(2):223-258.2 SILVERMAN D.Multiple scansions in loanword phonology:Evidence from CantoneseJ.Phonology,1992(2):289-328.3 KENSTOWICZ M,SUCHATO A.Issues in loanword adaptation:A case study from ThaiJ.Lingua,2006(7):921-949.4 LIN Y H.Loanword adaptation and phonological theoryA.In Y.Xiao(ed.).Proce
37、edings of the21st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C.Smithfield,Rhode Island:Bryant University,2009:1-12.5 JAX L.The Phonology of English loanwords in German:A corpus-based studyM.Munchen:GRIN Verlag,2011:1-67.6 PARADIS C,LACHARITE D.Loanword adaptation:From lessons learned to finding
38、sA.In J.Goldsmith,J.Riggle&A.C.L.Yu(eds.).The Handbook of Phonological Theory(2nd edition)C.Malden,MA:Blackwell,2011:751-777.7 PEPERKAMP S,VENDELIN I,NAKAMURA K.On the perceptual origin of loanword adaptations: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JapaneseJ.Phonology,2008(1):129-164.8 KANG Y.Loanword phonology
39、M/In M.van Oostendorp,C.Ewen,E.Hume&K.Rice(eds.).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Phonology.Hoboken:Wiley-Blackwell,2011:2258-2282.9 JONES D.An outline of English phoneticsM.New York:G.E.Stechert&Co,1922:VII.10 ARNOLD G F,GIMSON A C.English pronun-ciation practiceM.London:Thomas Nelson Ltd,1973:8.11 ROAC
40、H P.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A practical course(2nd Ed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62.12 CRUTTENDEN A.Gimson s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49.13 ORION G F.Pronouncing American English:Sounds,stress,and intonation(2n
41、d Edition)M.Heinle:Cengage Learning,1998:47-80.14 赵忠德.音系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12.15 许曦明,杨成虎.语音学与音系学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50.16 盛力.论德语和英语的相互借鉴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5.17 黎东良.最新德语汉语对比语法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14.18 黎东良.最新德语英语对比语法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19 张天麟.简明德语语音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45-46.20 李崇艺.德语语法手册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
42、社,2005:7-9.21 霍贝格,霍贝格.杜登德语语法 M.朱建华,等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28.22 ANTONSEN E H.Elements of German phonology and morphologyM.Tuscaloosa: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2007:71.23 O BRIEN M G,FAGAN S M B.German phonetics and phonologyM.New Haven&London:Yale 64翻译学秦川,王雨晴辅音音译中的“可对应但不对应”之谜以德语英源音译词为例University
43、Press,2016:14;115.24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Duden Das FremdwrterbuchM.Berlin:Dudenverlag,2015.25 DUDEN R.Duden Schlerduden Fremdwrter-buchM.Mannheim:Dudenverlag,2012.26 HSIEH F F.High infidelity:The non-mapping of Japanese accent onto Taiwanese toneJ.MIT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2006(52):7.
44、27 梁敏,聂黎曦.当代大学德语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7-8、19、31.28 PRINCE A,SMOLENSKY P.Optimality theory:Constraint interac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M.Malden,MA:Blackwell,1993/2004.29 ITO J,MESTER R A.Markedness and word structure:OCP effects in JapaneseEB/OL.(1998-00-00)2022-06-05.http:/roa.rutgers.edu/files/255-
45、0498/roa-255-ito-2.pdf?origin=publication_detail.30 KAGER R.Optimality 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45、340.31 HSIAO Y E.Universal marking in accent formation:Evidence from Taiwanese-Mandarin and Mandarin-TaiwaneseJ.Lingua,2011(9):1485-1517.32 HALL T A.Phonologie:Eine EinfhrungM.
46、Berlin:De Gruyter,2000.33 ODDEN D.Introducing phonolog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148.34 MERCHANT J.Alignment and fricative assimilation in GermanJ.Linguistic Inquiry,1996(27):709719.35 DODD B,ECKHARD-BLACK C,KLAPPER J,et al.现代德语语法M.刘丽艳,李谨,邓之宇,译.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8:6.36
47、KEMMER S.Loanwords:Major periods of borrowing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EB/OL.(2019-00-00)2022-05-02.http:/www.ruf.rice.edu/kemmer/Words/loanwords.html.37 PERRY J R.Lexical areas and semantic fields of Arabic loanwords in Persian and beyondA.In E.A.Csato,B.Isaksson&C.Jahani(eds.).Linguistic Convergen
48、ce and Areal Diffusion:Case Studies from Iranian,Semitic,and Turkic.London:Routledge,2005:97-110.38 ARIYAEE K.Loanword adaption in Persian:A Core-Periphery model approachJ.Toronto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C,2019(1):1-14.39 PARADIS C,LACHARITE D.Loanword adaptation:From lessons learned to findingsM/In J.Goldsmith,J.Riggle&A.C.L.Yu(eds.).The Handbook of Phonological Theory(2nd edition).Malden,MA:Blackwell,2011:751-777.(责任编辑:农媛媛;实习编辑: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