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820727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版)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思维导图1.结合实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环境中的作用。3。以土壤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4。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的关系和意义。5。学会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一些自然现象。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A大气圈、B岩石圈、C水圈、D生物圈、E土壤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2整体性表现(1)含义: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表现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

2、化,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思考】在河流上中游砍伐森林,会对下游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在河流上中游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图表导读读教材图34,思考下列问题。(1)构成小尺度范围的地区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有哪些?提示:大气、水文、生物、土壤、地形、地质等。(2)小尺度范围内的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最活跃的组成要素是哪一种?提示:生物要素.材料下图是“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结合材料探究:(1)将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的字母对应起来。生态环境改善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呈

3、现山、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退耕还林、还草基岩裸露A_;B_;C_;D_;E_.(2)图甲和图乙分别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特点?提示:(1)(2)图甲反映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图乙表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应抓住其内涵和表现两方面的内容。所谓内涵即其本质,它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通过四大循环,彼此间进行不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其表现在三方面: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

4、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2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同时也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读“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1)该图反映的主题是()A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B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

5、作用C外界干扰导致地理要素统一演化D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差异性(2)下列有关叙述,属于P环节的是()A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B山区坡陡,水力资源丰富C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D水系发育,山、丘、盆、谷交错分布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解题关键是看懂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第(1)题,该图反映出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P环节反映气候对土壤的影响,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答案:(1)B(2)A知识点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1成土母质与土壤(1)岩石

6、成土母质土壤.(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3)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2气候与土壤影响具体过程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间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3.生物与土壤(1)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2)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3)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5人类活动与土壤(1)积极影响:培育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2)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图表导读读教材图

7、36,思考下列问题。(1)图中显示出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提示:土壤处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枢纽.(2)土壤的组成成分主要有哪些?提示:矿物颗粒、有机质、水分、空气等。(3)绿色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是什么?提示:土壤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矿物养分等;绿色植物吸收了营养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地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使土壤具有肥力。材料如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结合材料探究:(1)填写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表示绿色植物的_作用,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

8、。(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和_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提示:(1)光合矿物质(2)降水气温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1成土母质与土壤2气候与土壤3生物与土壤(1)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生物是土壤

9、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2)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对土壤肥力产生重要影响,如下图: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图解如下:5人类活动与土壤方法技巧图示法记忆各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形成的关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_。具体体现是_,_.(2)土壤中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如图中的_和经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的_.(3)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富集,主要是指_。(4)自然土壤的形成,是在生物的主导作用下,加上_、_等其他因素的参与,并经过_过程。解析:形成土壤的因素众多,在其过程中,生物通过微生物、

10、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经过生物作用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参与作用,经过长期的发育过程,成土母质就形成了自然土壤。答案:(1)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进行不断改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2)腐殖质氮素(3)植物选择性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植物的残体分解后又回到土壤表层(4)气候地形长期的发育知识点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意义: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材料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如图示

11、意修建水库产生的各种影响。结合材料探究:(1)修建水库,形成人工湖泊,会对地理环境要素产生影响.A、B、C、D、E分别代表影响的结果,它们的含义分别是A_,B_,C_,D_,E_。(2)你对修建水库是支持还是反对?说明理由。提示:(1)地下水水位升高水生生物或湿地生物增加气候湿润、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相对减小减少减少(2)支持修坝的理由:可以防洪、蓄水、供水、发电、旅游、水产养殖,还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等。反对修坝的理由:生态和环境保护、移民工程代价、地质地震防护、大坝的真正功能能否实现等。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下表所示:影响原因措施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影响周围其他环境

12、要素甚至整体环境自然资源是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它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1)根据图中的关系,A、B、C分别代表()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B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粮食减产(2)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不

13、正确的是()A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B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解析:第(1)题,木材当燃料导致乱砍滥伐、森林破坏;畜粪当燃料,造成土壤有机质得不到补充,肥力下降,农业减产;用草皮当燃料,再加上破坏草皮,很容易确定B为牧业减产.C是粮食减产,因为其他因素的变化,导致水土流失、广种薄收、肥力下降。第(2)题,该地区的环境问题是因生活能源不足而引起的,故解决的着眼点还是解决生活能源不足的问题。答案:(1)D(2)C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重点必背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

14、系。3.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4.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否对土壤的影响都是积极的?微点拨1。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在分析解答地理环境整体性问题的过程中,必须用全面的、辩证的思想方法去思考。既要看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的、普遍的联系,又要在解答具体问题时结合问题要求,抓住关键的、核心的要素进行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判断。2.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高温多雨地区,盐分淋失,土壤呈酸性.3.土壤肥力受土壤中水(水分)、肥(有机质、腐殖质)

15、、气(空气)、热(热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只有四者比重达到一定范围时肥力才较高.土壤中单纯有机质含量过高或过低,不能说明肥力高低。 学生用书P76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到不足1,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发。据此回答12题.1材料显示导致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水文 D植被2本材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A差异性 B均衡性C整体性 D稳定性解析:第1题,由题干知黄土高原是由于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环境变化.第2题,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

16、的整体性。答案:1.D2。C知识点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5题.3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A成土母质 B土壤质地C生物 D基性岩4有关地形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区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不同B陡坡土层深厚C平坦的地形区土壤发育较薄D地形直接作用于土壤的形成5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少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D高温多雨

17、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解析:第3题,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成土母质.第4题,山区由于温度、降水、湿度随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陡坡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平坦地区地表物质迁移速度慢,可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第5题,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因此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答案:3。A4.A5。B知识点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6下列关于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

18、某种单项资源的开发不会对其他环境要素造成影响B地区间的资源联系不密切,资源的开发就不会影响其他地区C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D采伐森林资源是局部的,不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影响解析:选C。自然资源作为自然地理系统中的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也是相互影响的;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采伐森林会影响周围环境。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1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

19、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第1题,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一个要素的变化而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属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由于植被砍伐而导致蒸腾作用减弱,则降水量减少,故A、B错误;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C正确.答案:1.A2.C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34题。3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大气环流B太阳辐射C地理位置 D下垫面状况4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

20、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何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A气候 B地形C植被 D河流解析:第3题,各地理要素的形成与该地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该地纬度较低,气候湿热,因而植被种类多样,加之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短、急。第4题,该地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如果植被被破坏,就会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答案:3。C4。C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56题.5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系密切D森林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6土壤有机质含量()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

21、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解析:第5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人类活动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联系。第6题,热带地区土壤、江南丘陵红壤、青藏高原寒漠土的肥力都比较低.答案:5。C6.B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7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8针对该土壤的

22、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A免耕直播 B深耕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解析:第7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A错;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错;从图2可以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C对;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D错。第8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A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

23、B对;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C错;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D错。答案:7.C8.B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_,_,_,_,_.(2)如果地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河流:_;动物:_;地下水:_;土壤:_。(3)这些要素之间具有_的关系。(4)你认为保护斜坡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_。解析: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植被遭到破坏会引起水土流失加剧、

24、河流含沙量增大、气候失调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答案:(1)地形生物大气水文土壤(2)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栖息地遭到破坏,物种减少水位降低肥力下降(3)相互制约、相互影响(4)恢复处的植被10下面是土壤形成过程简图,读图回答问题。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耕作土壤D 土壤肥沃E 土壤贫瘠(1)根据以上简图,写出字母代表的内容。生物类别:A_,B_,C_。人类活动状况:D_,E_。(2)以上简图说明生物是土壤_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_的因素。土壤_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3)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养出一批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但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

25、类活动也造成了一些土壤的退化,如_下降、水土流失、_化、_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解析:此题考查生物、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答案:(1)微生物着生低等生物着生高等植物着生、生长合理耕作经营不合理耕作经营(2)有机质最活跃肥力(3)肥力盐渍荒漠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A、 B、C、 D、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解析:本题组以水土流失的形成过程和影响为例,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水土流失导致地表侵蚀,所以

26、为地表侵蚀;植被条件差是水土流失的原因,同时土壤退化也加剧了植被条件变差,故为植被条件差;地表起伏大,导致地表遭受侵蚀,地表侵蚀又进一步导致地表起伏加剧,故为地表起伏大。水土流失导致河流泥沙沉积,河床变高,河水变浅,影响航运.答案:1。A2.B读土壤组成物质分布图,完成34题。3该土壤厚度约为()A10 cm B20 cmC60 cm D30 cm4该土壤可能是下列何处的自然土壤()A我国的东北平原B我国的江南丘陵C黄淮海平原的黄土地D新疆的沙漠绿洲解析:土壤是具有肥力的疏松表层,即含有有机质的部分,可通过有机质分布的深度来判断土壤的厚度.该土壤有机质比重大,所以应分布在纬度较高、气候较寒冷的

27、东北平原。答案:3.C4.A5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a、b、c三条曲线,_曲线表示蒸发量。(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填写字母)地带。(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层、腐殖质层、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4)B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_,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土壤类型分别是_、_。(5)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6)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_;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_.解析:第(1)题,图中F处风化壳最深,且

28、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D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a为蒸发量,b为气温曲线,c为降水量。第(2)题,A处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区,D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E、G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量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3)题,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答。第(4)题,由图中B地气温和降水数据,即可判断出该地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在其环境下发育的土壤为灰化土。第(5)题,由D处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的极薄风化壳,可判断该处为温带荒漠,那么制约性因素当然就是“缺水”了。第(6)题,由图可知,C、D两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地区,所以不能发育成森林植被;而F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答案:(1)a(2)E、GA(3)枯枝落叶淋溶(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5)温带荒漠水分(6)降水量小于蒸发量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物茂盛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