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6正定名校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有答案.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2818454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正定名校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6正定名校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6正定名校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6正定名校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涂在答题卡上。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 A规范宗教仪式 B传承中华传统 C禁锢人们思想 D阻碍社会进步 2观察下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 B C D 3“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朝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

2、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 4我国目前34个省级级行政区划,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省”这一称呼最早源于 A郡县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宗法制 5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6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A三公九卿制 B内阁制 C二府三司制 D一省制 7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

3、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8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的两个机构是 A中书门下和三司使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参知政事和枢密院 D枢密院和三司使 9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下列古代官职与其职能相似的是 A秦丞相 B西汉刺史 C宋三司使 D明内阁大臣 10.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 碍。”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鸦片贸易合法化B割占香港岛 C协定关税 D获得领事裁判权 11南京的文阁殿有“太平世界,男女同权应科举;天国春秋,军民协力斩顽妖”的门联。其中的“顽妖”主要指 A外国资本家 B清朝统治

4、者 C民族资本家 D西方传教士 12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13“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这段话反 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

5、抗日战争 14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BCD 15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 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 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 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材料最能说明 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

6、要原因 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在继续抗日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16如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某次战役的示意图,这场激战三个月的战役是 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 17宣统三年(1911年)的某一天,清廷忽然接到广东省地方高级官员的电报:“省城乱党潜图起事,三月二十九日猝有匪徒多人轰击督署。”电报所说的事件是 A武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金田起义 18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 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对材料中“革 命性、民主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

7、了君主专制,实现了民权主义 B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C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D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总统制19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 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20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 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 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

8、了党的最低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21某报刊刊登的“七一”赞歌中写道:“一声惊雷震九天,南湖八十六年前,唤起工农千 百万,同心开创新纪元。”这里的“新纪元”新在 A革命任务 B革命手段 C革命性质 D革命前途 22五四运动时,人们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游行中不可能出现的口号是 A“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B“打倒亲日派卖国贼”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3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

9、77 1978 建交国家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 B C D 24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中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 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 碑”材料中的“里程碑”实际上是指 A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B选举新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 C确立了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D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5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

10、民主的含义就是 “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 观点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26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 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27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 (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

11、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让少数民主当家作主 C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D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28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特色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 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 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红卫兵的出现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2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一部法律,它成为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部法律是 A1954年中华人

12、民共和国宪法 B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30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 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这一主张 A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B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达成31“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 恐怕是炎黄子孙最为熟悉的歌曲。Macao能够顺利回归,其因素包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

13、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 中英坚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回归是人心所向,符合历史潮流 A B C D 32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 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 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A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 C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33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只 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

14、明这一点”。下列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是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4.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从“一边倒”到区域合作 B美苏对峙格局的演变 C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发展 D中苏关系的演变 35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说过,“中国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绝 不允许别人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中国不打美国牌,不打苏联牌, 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从中反映出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A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 B反对美苏霸权,实行改革开放 C维护国家利益,坚持真正的不结盟 D坚持独立自主,妥善处

15、理大国关系 36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949年、1956年、1972年分别形成了三次建交高潮。下 列史实与三次高潮成因相对应的是 A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的崩溃 B一边倒、“求同存异”、中美联合公报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D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中日关系改善 371971年10月,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 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击败美国”的事件是指 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胜利 B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38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说:“

16、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 立异的”。他的发言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这次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布雷顿森林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9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反两霸,70年代一条 线, 80年代后全方位。其中“全方位”的含义是 A全面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 B奉行不结盟的多边外交 C联合美国抗衡苏联扩张 D发展南南合作,反对大国霸权 4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下列图片 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AB C D 41.国家的对外事务既是一国的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

17、部分,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 的体现。结合回顾新中国外交走过的风雨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

18、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引自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三 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引自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何变化?指出其变化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政府对美国、日本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提出的相同条件是什么?(6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6分)高一第一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答案 题号 1

19、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C A B C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A D C C C B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A D C C C D B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C A C C B D C B D41. (1)由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苏争锋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8分) (2)相同条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6分) (3)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政策要适应国内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走向世界。(6分)20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