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吉林省舒兰一中2017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2818164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舒兰一中2017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吉林省舒兰一中2017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吉林省舒兰一中2017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吉林省舒兰一中2017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吉林省舒兰一中2017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开始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2)、将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第 I 卷 (选择题共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故平都令光教过以

2、人挽犁。过奏光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这说明汉朝( )A贫苦农民不愿使用牛耕 B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C冶铁技术获得长足发展 D政府推广农业生产技术2、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重视()A. 划分田地 B. 精耕细作C. 因地制宜 D. 优选种子3、钱穆说,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而井田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均田制的实质是贵族土地私有制 B. 井田制下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C. 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是土地国有制 D. 均田制和井田

3、制都是土地私有制4、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A. 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 B.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 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 D. 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5、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古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是到了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则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太湖平原的这一变化是由于( )A.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B.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C. 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4、D. 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6、某同学搜集到明代的土地登记簿“鱼鳞图册”,册中将土地山塘挨次排列绘制成图,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负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该图册是( )A. 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B.明朝政府奖励从荒的证据C. 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D. 明朝为限制租佃关系的发展而公布的地契7、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民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官营手工业 D.个体手工业8、下列

5、所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莞(“莞”即“管”)盐铁,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yu)(农具)淡食”“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A. B. C. D. 9、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做成了动画,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下列所述现象在宋代都城的街市不可能出现的是( )

6、 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满目琳琅。” B、“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C、“买卖昼夜不觉,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10、清朝实行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产生的相同影响有()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了中国的日益满后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A B C D11、LS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预示了世界历史的全球性阶段的来临。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里,欧洲人凭借他们在海外活动中的领导能力,上升到世界首位。”“这一时期”是指

7、( )A. 1500至1763年 B. 1300至1499年 C. 1765至1900年 D. 20世纪上半期12、米歇尔(法)在资本主义史中指出: “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16世纪初期到17世纪初期之间上涨了23倍;意大利的小麦等价格在15201599年问提高了2.3倍;16世纪的前25年到最后25年,英国物价上涨了1.6倍,法国上涨了1.2倍。”着材料所描述现象直接导致了( )A. 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易 B. 西方奴隶贸易更加猖獗C. 亚洲白银外流现象严重 D. 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13、 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

8、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A.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商品流通 B. 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C. 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 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14、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 A、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

9、离故乡15、工厂制和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近代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这两大生产组织形式都( )A推动了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C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D杜绝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16、“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磅石灰,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匹兹堡社会化大生产程度高 B. 工业革命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低C. 美国是福利国家,商品价格低廉 D. 政府干预经济,强制降低钢铁价格17、19世

10、纪末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该材料中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别是指( )A. 英国和中国 B.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C. 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 D. 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18、1861年,天津洋布价格“仅土布价钱的一半”,但是它只是使“直隶和邻省的城市和集镇的人民因洋布较土布便宜,而买洋布”,而广大的“农村人民仍然爱好他们自己织的土布”,这说明了()A. 洋布较土布物美价廉 B. 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C. 列强的侵略还没有渗入内地 D. 农村地区小农经济具有稳固性 19、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

11、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继昌隆机器丝厂20、下列各项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的有()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洋务运动的刺激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产阶级收回利权的斗争A. B.C. D.21、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经济体制建设的方向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具体内容为:国家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下列选项对这一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明确提出了

12、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体现了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C说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曲折D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将彻底结束22、人民公社推行后,出现了“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出勤不出力,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景象。这本质上反映了( )A. 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B. 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C. 生产关系脱离了实际 D. 社会公平基本上实现2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是( )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关键是改变了所有制形式A B C D24、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

13、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A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B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C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25、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新与旧杂糅如果只说“黄土地沉沦”,或者只说“蓝色文明”都有失偏颇。这一现象客观反映出(

14、) A、近代政治运动的发展 B、民众社会生活的改善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D、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26、 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这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 B. 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C. 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D. 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27、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决定采用阳历为国历,1927年,国民政府通令:“嗣后无论公私事项,一律遵用国历”,然而之后社会使用旧历(农历)仍占主流。1936年,国民政府通告旧有

15、的农家节气,应时节令等,均移于国历,其不可移者,则仍其旧,藉为推行国历之助”。这表明( )A. 保守主义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B. 政府向落后社会生活方式让步C. 城乡之间习俗变迁的速度差异大 D. 政府意识到习俗变迁应因势利导28、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下列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互联网 B. 轮船航运业 C. 电报业 D. 大众报业29、近代中国交通艰难起步,步履蹒跚,而如今的交通事业成就斐然。下列有关近代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发展正确的是(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航运的开端 20世纪40年代中国

16、民航事业起步19世纪末收回利权运动使铁路事业较快发展 20世纪早期一些沿海城市开始出现公共汽车A. B. C. D. 30、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该材料反映了( )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国际化 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人世界改革开放的成就显著 经济全球化趋势A. B. C. D. 第 II 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3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加深对中国工商业发展史的认识。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上节制资本

17、的政策,从汉到清,都沿袭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材料三 中国纯碱市场,一向由英商卜内门公司垄断。一战期间,英货中断,碱价猛涨。爱国资本家范旭东等于1918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厂(资本200万银元)。(英商)多次直接对永利碱厂进行威胁和破坏,加上一战以后,碱厂的建设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在范旭东的主持下,侯德榜等人努力奋斗

18、,排除了各种障碍,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掌握了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碱厂终于在1925年开始正式出碱,1926年年产45万吨,1927年年产134万吨。从此,在此后与卜内门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了明显优势。这是民族工业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 中国近代经济史稿(1)材料一中“中国传统政治上节制资本的政策”是指什么政策?(1分)简要分析从汉到清中国传统政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分)(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及其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3分)32、(15分)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明确了中

19、国在“十三五”期间需要补齐的“短板”,其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强调,要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

20、影响材料二:(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材料三:如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 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的措施(6分)(2)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

21、原因(6分)(3)综合上述材料,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3分)33、(15分)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间手工业在官营手工业的压制下,生存空间狭窄。他们为了生活和避免无谓的竞争,彼此之间总是对技术秘密实行封锁,甚至为保守一技之长,传子或传媳而不传女,或有女不嫁。再加之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性的社会动荡,不仅使数十年、数百年积累的社会财富毁于一旦,而且使手工业生产的主体家族不断更换,难以长期和连续发展。还有我国的多子继承制度所造成的折产不断,致使生产资本的积累和生成规模的扩大极为缓慢。张九洲中国经济史概论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化模式与西方相去甚远。日渐完善的口岸城市体系及农

22、业过剩人口涌进城市,形成了中国畸变多态的城市化特征。里弄胡同茅草破屋是多数市民的栖息之地,农民离村与相关的都市膨胀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l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l949年的98个增加到l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宁克

23、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材料五 如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1)根据材料一,概述阻碍古代中国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3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相关原因。(2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6分)(4)据材料四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2分)(5)从材料五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

24、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评价的理由。(2分)高一月考历史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1D 、2B、3C、4B、5A、6A、7C、8B、9B、10C、11A、12D、13D、14A、15C、16B、17C、18D、19B、20C、21B、22C、23A、24B、25D 26D、27D、28C、29B、30C二非选择题 31、【答案】(1)含义:重农抑商政策。(1分)影响: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保护了农耕经济的发展并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历代王朝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2分)(2)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

25、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2分)原因:西方工业革命后迫切需要寻找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鸦片战争中国国门被打开,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自身的脆弱性;国内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国内市场不断扩大。(2分)(3)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束缚);自身局限(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战争不断,局势动荡等。(3分)32、【答案】(1)原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3分)措施:依法治污;调整能源结构;培养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3分)(2)趋势:从工

26、业化初期到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从后工业化阶段到信息化阶段,环境质量逐步提升(2分)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对煤、石油等能源的无限制开采造成环境污染严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质量逐步提升(4分)(3)启示: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相应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污染;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3分)33、【答案】(1)官营手工业的压制;技术上封锁保守;周期性的社会动荡;多子继承制度造成折产不断,难以积累生产资本。(3分)(2)原因:制度落后,政局不稳,发展缓慢;列强侵略,大量赔款(2分)(3)成就: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的空间布局有所调整;城乡矛盾有所缓解,并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3分)原因:“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或一五计划的完成)三大改造的推进和完成,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布局的调整。(3分)(4)农业不断发展;(1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分)(5)理由: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提高了生活水平。(2分)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