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笨小孩”曾国藩的逆袭秘诀何在_钱仲慧.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180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笨小孩”曾国藩的逆袭秘诀何在_钱仲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笨小孩”曾国藩的逆袭秘诀何在_钱仲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笨小孩”曾国藩的逆袭秘诀何在_钱仲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钱仲慧(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博士,历史文化学者)“笨小孩”曾国藩的逆袭秘诀何在一、“笨小孩”曾国藩左宗棠和曾国藩初次见面后,在给女婿陶桄的信中这般评价他的“一生之敌”:“其人正直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以至于很多年后,曾国藩被当成笨人逆袭、咸鱼翻身的经典案例。这样的说法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湘乡地区流传着一个段子。一天夜色降临,小曾国藩在屋里背诵 岳阳楼记。没想到家里来了一个梁上君子,他看到曾国藩在用功读书,于是悄悄爬到房梁上,准备等他睡着了动手。没想到曾国藩一直在埋头苦读,小偷听着听着居然睡着了,等他醒来时,发现小曾国藩竟然还在读。于是他又睡了一会儿,等再次醒来时,小曾国藩居然还不能流利地背

2、诵。小偷忍无可忍,跳下来对曾国藩大声呵道,你个蠢货,我都会背了!然后把 岳阳楼记 背了一遍,扬长而去,只留下小曾国藩呆若木鸡地站在那里。郦波在 百家讲坛 把这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并认定这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张宏杰在 曾国藩传 一书中却指出这只是个传说,但也表示能说明曾国藩的两个特点:一是确实很用功,二是确实很笨。就是这样一个“笨小孩”,最终成功平定太平天国并发起洋务运动。他不但生前拜相封侯,死后更是追赠太傅,谥号文正。这完全称得上是生前显贵,死后哀荣。不仅如此,曾国藩还是光宗耀祖、荫庇子孙的代表人物。他的妻子和家中长辈都因他得到诰封(生者)和诰赠(死者)。他的曾祖父、祖父以及父亲都被封为光禄大夫

3、(一品),他的曾祖母、祖母、母亲和妻子也都被封为一品夫人,甚至连他的叔父也得到了光禄大夫的荣誉称号。曾国藩去世后,其一等侯爵由次子曾纪泽继承;三子曾纪鸿和孙子曾广钧(曾纪鸿之子,过继给了曾纪泽)赏举人,可直接参加会试;其孙曾广镕赏员外郎,曾广铨赏主事,待成年之后前往各部实习。看到这些,我们不由得感到困惑。就连郦波也忍不住发问:“这么一个笨小孩,后来怎么就成了名垂青史、震惊天下的曾国藩了呢?”可我想问的是一个“笨小孩”真能实现如此逆袭?他是真的笨?真的只会下笨功夫吗?二、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在讨论曾国藩的天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他父亲曾麟书的科举之路。曾麟书参加科举考试 20 年仍是最底层的考生:童

4、生。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成了一名老童生。不过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抗打击能力强,JIANGXIANGLIMIN-/将相吏民59WENSHI-TIANDI洋务派开办的重要民用企业之一开平矿务局屡败屡战这四个字用在他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二年(1832),43 岁的他终于考了湘乡县案首(第一名),得补县学生员(秀才)。此时的他已经考了 17 次,而他的长子曾国藩也已 22 岁。曾麟书考中秀才,是老曾家从衡阳迁徙到湘乡后五六百年间的第一回,是里程碑式的突破。这天大的喜事,可把其父曾玉屏乐坏了。曾麟书高中秀才离不开曾玉屏的坚持。没有他改善家庭条件,曾麟书是不可能有机会好好读书的,还读到

5、 40 多岁。翻阅种种资料都找不出曾国藩祖上出过杰出人物,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有好的基因遗传。这似乎可以从某个侧面证明他有“笨小孩”的潜质。然而,我们在 曾国藩年谱 中却发现了一个与坊间传闻不一样的曾国藩。3 岁前,曾家上下几乎听不到曾子城(曾国藩小时候的名字)嚎啕大哭。祖母王太夫人每天纺纱时,他就在纺车旁,看看花开,听听鸟语。有时甚至会露出若有所悟的神情,这让王太夫人感到很惊讶。5 岁时,曾子城开始接受启蒙教育,表现非常不错,深得祖父喜爱。6 岁,识字。7 岁时,接受父亲曾麟书的启蒙教育。10 岁时,曾子城迎来了第一个亲弟弟曾国潢。曾麟书笑着跟他说,你现在有弟弟了,就以 兄弟怡怡 为题作一篇文章

6、吧。文章写完交给父亲,曾麟书看了非常开心,他笑着称赞儿子:“文中有至性语,必能以孝友承其家矣!”曾家人单方面的认可并不足以说明曾子城聪明,毕竟“癞痢头儿子自家的好”。我们来看看别人是如何评价的。欧阳凝祉(号沧溟)是当时衡阳声望颇高的教书先生。他生性孤傲,却与曾麟书是好友。道光四年(1824),曾子城 14 岁,曾麟书请欧阳凝祉出题考考儿子。于是欧阳先生出题 共登青云梯,子城一挥而就。他看完文章后赞不绝口,给予极高评价:“是固金华殿中人语也。”何谓金华殿?皇宫也!欧阳先生通过这篇文章认为这孩子以后是要在朝廷里讨论国家大事的人,是要当大官的。面对这样的潜力股,欧阳先生显然不会错过,他做出了自己一生

7、中最为得意的决策:将女儿许配给曾子城。60当然,这些毕竟都是年谱记载。如果我们据此认为曾子城才气过人,在论证上似乎显得有些单薄。我们来看看曾国藩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天赋的。道光二十三年(1843),他在给几位老弟的信中写道:“兄少时天分不甚低。”显然,他认为自己小时候的天赋并不低。既然如此,那又怎么解释直到 22 岁才考中“半个秀才”呢?14 岁那一年,曾子城第一次跟随父亲去长沙参加童试,不出所料父子两人铩羽而归。16岁时,他继续参加童试,以第七名的成绩取得院试资格。然而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屡考屡败。直到 22 岁那年,他才成为一名佾生。所谓佾生,就是考秀才没中,但成绩还不错。佾生下次考试时不必参加

8、县试、府试,可直接参加院试,因此被称为“半个秀才”。道光十三年(1833),23 岁的曾子城考中秀才。曾麟书非常高兴,自己考了 17 次直到 43 岁才中秀才,而儿子 20 出头就做到了。更让他高兴的是,曾子城次年在乡试中以第 36 名的成绩高中举人。25 岁,曾子城会试失败。26 岁,再败。27 岁那年冬天,他向亲戚朋友借了 20 两银子,再次前往北京参加会试。到了北京时,他浑身上下只剩不到 2 两银子。道光十八年(1838),28岁的他终于迎来高光时刻,以会试第三十八名成为贡士。在接下来的殿试中成绩一般: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可他在重要的朝考中却又取得一等第三的好成绩。道光帝看了他

9、的考卷后非常喜欢,给他提了一名,升到第二。曾子城顺利成为翰林院庶吉士。这一年,他正式改名为曾国藩,意为国之藩篱。从屡屡落第的“笨小孩”逆袭成为进士,曾国藩是怎么做到的呢?三、曾国藩逆袭高中的真实原因世人皆知考进士难,可对到底有多难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们不妨把考进士和现在考清华北大的难度做个比较。道光三十年(1850),全国人口总数约 4.3亿,而当年录取进士 212 名,占总人口的0.0000493%。2020 年,我国人口总数约 14.12亿,而 985 高校的录取人数约为 20 万,占总人口的 0.0142%。就这个比例而言,985 高校新生的比例是清代进士人口比例的 300 倍。我们

10、再来看一下,2020 年清华北大的招生人数为7173,占全国总人口的 0.00051%。这个比例是清代进士的 10.3 倍。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名进士相当于是从清北学生中十里挑一。可能会有人指出古代和现在上学的人口规模不一样,这样比较不够公平公正。如今教育普及,实际竞争更为激烈,难度系数应更高才是。这个观点颇有道理,那么我们不妨把录取率作为比较对象,这样更客观一些。清朝童试录取率加起来不到 1%;乡试稍微高些,约 3%;会试更高些,约 10%。这意味着进士在总考生中的录取比例约为 0.003%。2020年,我国高考总人数为 1071 万,通过计算得出清北录取率约为 0.067%。中考淘汰率按 5

11、0%计,那就意味着清北的综合录取率 约为0.034%。按这个比例来看,相当于 11 个清北学生中能出一个进士。这个数据和按人口总数比例的计算并没有太大差别。能考上 985 已属不易,考上清北的更是难JIANGXIANGLIMIN-/将相吏民61WENSHI-TIANDI上加难。据统计明清两代进士的平均年龄约为38 岁。曾国藩 28 岁高中,在进士中属于上等水平,或者说至少是中上。就这个角度而言,说他笨显然有失公允,毕竟说清北学生是“笨小孩”是很少会有人相信的。左宗棠评价曾国藩“才具稍欠开展”有失偏颇。不少人认为这是由于他对曾氏的嫉妒和不服,是“瑜亮情结”造成的。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全部。

12、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左宗棠本身才高八斗,加上他性格高傲,因此曾国藩在他的眼中只是一般般,他的评价是很主观的。相比之下,梁启超的评价比较客观,他认为曾国藩“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也就是说,曾国藩并非天赋异禀之人,不过其天资在当时的贤者豪杰中属于垫底水平。换而言之,如果把曾国藩跟普通人比较,那“笨小孩”这个说法自然是不能成立的。可能有人还会表示不服,毕竟曾国藩直到23 岁才考中秀才这个最低级别的功名。从屡考不中的田舍郎进入天子堂,成为翰林院储备干部,不是“笨小孩”逆袭是什么?张宏杰认为曾国藩“之所以屡次失败,主要是曾麟书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接受的是曾麟书的教

13、育。曾麟书本身资质平平,加上教学方法落后,只会死记硬背。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之下,曾国藩确实难有长进。曾麟书是位好父亲,但不是好老师,他自己也是直到43 岁才好不容易有了考中秀才的成功经验。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曾国藩取得一连串佳绩正是在离开父亲的私塾之后发生的。道光十年(1830),对于曾国藩是很重要的一年。20 岁的他离开湘乡前往衡阳唐氏家塾跟着汪觉庵学习。次年,他回到湘乡,就读于涟滨书院。那一年,他给自己取号“涤生”,下定决心要脱胎换骨。涤是洗净、扫清的意思,要改掉过去的种种恶习;生取自明朝袁了凡的“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24 岁,他又来到长沙,就读于著名的岳麓书院

14、。他在这里进步很大,以诗文著称,考试时得第一名成为家常便饭。汪觉庵对曾国藩的影响很大,他不是刻板地教作八股,而是主张经世致用。这让从山沟里走出来的曾国藩大开眼界。以至于多年后,身为翰林的他告诉弟弟们,在衡阳只有汪觉庵和欧阳凝祉可以为师。如果四弟曾国华坚持外出求学,那一定要拜汪觉庵为师。除了良师的教导,曾国藩的逆袭还有一样秘诀,那就是反思。虽然他在 22 岁那年取得了佾生资格,但对这次考试始终耿耿于怀,并将其观榜图 局部 明 仇英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62列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挫。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学台(相当于教育厅厅长)对他的文章评价很低,批评其文理不通。这是相当严厉的评语,对曾国藩造成了极大影

15、响。此后,他几乎足不出户,在家发愤图强。同时,他还找来前辈们的文章进行学习,并把这些范文和自己的文章进行比较,找到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这一方法让他在后来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中脱颖而出。200 多年后,美国人瑞 达利欧(Ray Dalio)基于前人经验和自身感悟,总结出这样一个成功公式:痛苦+反思=进步。学台的批评给曾国藩造成了极大的痛苦,甚至可以说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然而这个痛苦却成了他进步的触发点,他没有变得消极,而是通过反思找到问题所在。这样,他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使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开启了狂奔模式。纵观曾氏一生,每一次的挫折和痛苦都成为了他进步的基石。此前曾国藩屡屡失利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

16、是无书可读,这是有据可考的。道光十六年(1836),26 岁的他会试再次失利后,决定去江南散散心再回家,在路过江苏睢宁时,他拜访了在那里做县官的易作梅。由于手头比较紧,不得不向易作梅借了 100 两银子,然后才沿着清江、扬州、金陵回到湖南。路过金陵时,他看到一套二十三史,爱不释手,想买下来,无奈钱不够,只得把衣服当了才凑够了买书的钱。回到家后,曾麟书看到落魄归来的儿子很是奇怪,就问怎么回事,曾国藩把借钱当衣买二十三史的事告诉了父亲,曾麟书听完并没有生气,反而非常高兴。他还告诫儿子,借钱买书这事我很支持,钱我会替你还上,但希望你能用心研读,不要辜负我们。曾国藩很感动,从此早起晚睡,几乎一年没有出

17、门,一直在家用功读书。后来再次进京赶考,终于高中。曾国藩出身小康之家,温饱不成问题,锦衣玉食却也是遥不可及的。小时候,他和几位弟弟在读书之余时常要做放牛、砍柴一类的家务。为补贴家用,还去邻镇的蒋士街卖菜篮,去竹山坳的采石场推碑车。古代的书价格不菲,可以说是一种奢侈品,他直到中举后才能借钱买二十三史,不难推测家中应该没有什么藏书。只有到岳麓书院这样的地方学习,他才有机会能接触到更多的书籍来拓宽视野,接受更好老师的指导来提升自我,从而在科举之路上更进一步。四、结语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艾利克森博士在 刻意练习 一书中指出大部分所谓的天才都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而成,他在书中揭秘

18、了新手是如何成为大师的。首先,要学会有目的地练习,而不是天真的练习(指望依靠简单地重复做某件事情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所谓有目的的练习是指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学会分解目标,指定计划。在练习过程中要做到专注,并且要有及时的反馈来修正学习行为。此外,还要学会走出舒适区,不断突破自己。其次,要学会刻意练习,它比有目的的练习还多了两个要素,一是练习领域已经得到合理的发展,并且有了成熟的体系;二是要有好的老师帮助学生提高水平。一个人的学习成绩通常取决于天赋、老师和家庭环境等各种因素。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JIANGXIANGLIMIN-/将相吏民63WENSHI-TIANDI李晓巧(江苏新华报业集团副研

19、究员,文史专栏作家)何桂清:从“金榜少年”到“弃城总督”有清一代,云南科举进士 600 多名,何桂清是其中的佼佼者。何桂清(18161862),字丛山,号根云,昆明人,出身贫寒,道光十五年(1835)考中进士,中进士那年 19 岁,创造了云南科考上的奇迹,在整个科举史上也不多见,被誉为“神童”式的金榜少年。那一科云南籍进士 11 名,朝考后仅何桂清一人进入翰林院。科举神童的仕途快车道何桂清机灵精明,表现优秀,翰林院散馆后,任翰林院编修,多次外放乡试主考,按照清代惯例属于“红翰林”,后成为日讲起居注官,又入值南书房,成为道光帝的文学近侍。得到皇帝垂青后,何桂清跨入了仕途快车道,随后“五迁至内阁学

20、士”,正三品,而后外放山东学政。道光二十八年(1848)二月升任兵部右侍郎,从二品衔,何桂清跻身朝廷大臣序列,时年32 岁,可谓少年得志。何桂清的仕途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京官阶段。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直到任侍郎,其间何桂清曾丁忧回籍 27 个月,咸丰初年再赴京城,在京为官前后 17 年。从咸丰元年(1851)到咸丰四年(1854),何桂清历任兵部、户部、吏部、礼部等四部侍郎,这四个机构中有三个属于朝廷显要部门。咸丰二年(1852),何桂清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署理经筵讲官,三月份又受咸丰帝钦点担任当年科举会试副总裁、覆试阅卷后两者占的比例更大。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有着成

21、功经验的老师。曾国藩正是在好老师的教导下从天真的练习完成了向刻意练习的转换,这才走出了多年屡考不中的阴影。良师的教导,加上自身的反思和努力,他就像开了挂一样,先中秀才,接着中举,四年后又高中进士,并点入翰林成为庶吉士。曾国藩或许不属于天资聪慧,但至少是中等资质,“笨小孩”逆袭这个说法是欠妥的,确切地说是常人逆袭。他和当时大部分落榜考生一样,只是缺乏良好的环境和优秀的老师。一旦这些条件具备后,他通过自身努力高中进士、点入翰林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曾国藩通过科举考试领悟出来的学习方法成为他不断进步的阶梯。其中反思这一点,更是使得他成为一名批判性思维和成长思维的践行者。良师教导、自我反思,以及不懈努力,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责任编辑/罗晓东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