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与发展第1页学习目标1利用唯物史观,利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主要决定,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不停提升,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重大意义。2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置于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整个历程中去了解其重大转折意义。3经过补充史料,帮学生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背景、对祖国统一大业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4多媒体展示香港、澳门回归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联络近代屈辱历史,谈感受;让学生了解香港、澳门回归背后反应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以及国际地位提升,培养学
2、生爱国主义情怀。第2页学习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及意义;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难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改革开放进程。第3页01伟大历史转折02改革开放进程03“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目录Contents第4页一、伟大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1978年12月,北京(2)内容: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重新确立了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决定进行拨乱反正。(3)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含有深远意义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新时期。第5页一、伟大历史转折2
3、.拨乱反正(1)标准:实事求是、有错必纠。(2)表现:为受到迫害各级人士平反;认真落实政党、民族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3)总结: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经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32年历史。第6页一、伟大历史转折3.修订宪法(1)修订:1982年底,五属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经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意义: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新要求,标志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第7页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平反大量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到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有300多万名干群得到
4、平反,数以千万计受到株连干部和群众也由此得到解脱。材料表明()A.党实事求是传统得到落实 B.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得到保障C.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 D.国家长治久安局面已经形成A经典例题第8页2.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一个结构性回归。正是在含有回归内涵改革进程中改革才一直在相对保守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A.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B.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C.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D.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经典例题D第9页二、改革开放进程1.对内经济改革(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
5、推广。(2)城市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施政企分开标准,进行综合试点。(3)理论突破: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4)深化经济改革: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当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第10页二、改革开放进程2.对外开放格局进程表现特点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各种形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
6、局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中央深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经济开发区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开放战略后,逐步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战略融入世界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11页二、改革开放进程3.目标与结果(1)目标:进入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步骤稳步推进。(2)结果:到年,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第二大经济体。第12页3.如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改变主要原因是()A.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B.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经典例题第13页4.198
7、4年11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就是对内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指经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旧体制束缚下生产力。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A.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建立了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C.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D.关键内容是不停增强经济活力D经典例题第14页5.邓小平在1979年指出:“社会主义以计划经济为主,但也结合市场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非(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
8、分”。这表明()A.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有了质突破B.计划经济必须以市场经济为依靠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基础是市场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确立A经典例题第15页6.1980年,深圳允许内地乃至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圳,推出了“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保工期、造价、质量工程大包干等方法。结果在深圳国贸大厦建设中出现了三天一层楼现象,成为深圳速度标志。可见,深圳特区基建()A.揭开改革开放序幕 B.探索引入市场机制C.带动内地同时发展 D.开创引进外资先河B经典例题第16页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2)内涵;在一个
9、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久不变。2.香港、澳门回归(1)时间: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2)意义: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主要一步。第17页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3.海峡两岸关系进展(1)缓解: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2)对话: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标准”九二共识;1993年,两会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3)发展反分裂国家法:年3月经过。充分表达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坚强决心。2011月7日,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见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见面。第18页7.为了处理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创造性构想。这一构想()是实现中国国家统一最正确方式是对和平共处五项标准利用和发展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处理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绪和范例A.B.C.D.D经典例题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