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赏析句子第1页 一问:怎么写(角度)二问:写什么(内容、情感)三问:写得怎样(效果)赏析句子之前要“三问”第2页赏析角度一:修辞 (比喻、拟人、排比、夸大、反问、设问、对偶、反语、引用、借代)注意把句子中利用修辞找全.利用了 修辞,地写出了 特点,表示了作者 情感;修辞+效果+内容+情感;1.答题需知:4个要素要齐全,即:普通格式:第3页2.常见修辞表示效果比喻:生动形象;拟人:把物拟人化,生动形象;排比:增强语势,突出强调;夸大:突出强调;反问:强化语气,感情强烈;设问:引人注意,引发思索,引出下文;对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友好;反语:讽刺、否定.第4页比喻三种类型
2、:明喻、暗喻和借喻(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经典形式为:甲是乙。比如:更多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经典形式为:甲是乙。比如:更多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好像、如同”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经典形式是:甲像乙。比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裙。(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
3、词。暗喻经典形式为:甲是乙。比如:更多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第5页比喻表示作用主要有: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详细;化冗长为简练。(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经典形式为甲代乙。比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第6页常见修辞句答题模式:比喻:用 (事物)比喻 (事物)或把 (事物)比作 (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特点(情态),表示了(人物)情感;拟人:把 拟人化(或赋予 人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情状(描绘出一幅 画面),写出了事物 特点,表现了(人物)思想感情;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突出了(人物)思想感情;第
4、7页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发了对问题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主旨”;夸大:夸大(或缩小)了 (事物)大小(长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意思是 ,以强烈语气表示了(人物)态度(观点、情感);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节奏感和韵律美;第8页借代:用 代指 ,使被借代愈加详细、生动地表示了 情感(或特点)。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第9页赏析角度二:用词富有表现力和感
5、染力。1.赏析步骤:从句子中找出关键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和叠词等;详细分析这些词语分别表达了人或事物什么特点或状(情)态,以及带给人什么感受(感情).2.表示效果: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第10页赏析角度三:描写方法(2)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1.人物描写及其作用(1)外貌描写:交代人物身份/地位/处境/现实状况反应人物某种心理,表现人物某种性格/品质,推进情节发展。第11页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及其作用:a.交代时间、季节、时令等;b.设置背景;c.渲染气氛;d.衬托人物形象或心情;e.推进情节发展;f.为下文铺垫或伏笔;g.表现地域风光;h.突出深化主题.
6、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a.交代故事发生时代背景,时间,地点等;b.渲染某种气氛;c.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第12页 赏析角度四:描写角度(包含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第13页 赏析角度五:表现手法铺垫、伏笔、对比、衬托、抑扬结合、象征、照应、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讽刺、渲染、白描、以小见大、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开门见山、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等类型:第14页(以景衬人,以景衬情,以动衬静)常考几个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对比:突出某个人物或事件特点,更加好地表现文章某个主题,使读者印象深刻;衬托(正衬和反衬):用(次要事物或人物)来衬托(主要事物或人物),突出主要事物或人物特点;第15页c.双方类别能够
7、不一样.区分对比与衬托:对比:a.并列关系,造成反差;b.对比双方都要出现,才能黑白分明;c.双方类别相同.衬托:a.主次关系,突出主体;b.主体有时被隐藏,只出现衬体;第16页引出下文,为下文某个情节做铺垫铺垫:伏笔:为下文某个情节埋下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区分铺垫和伏笔:铺垫:伏笔:b.普通出现在开头;a.较显著,语句较多;c.写是次要内容,目标是表现人物或事件.a.不显著,言语不多;b.常出现在文章中间,有时不止一次;c.为下文作暗示,下文有与之照应内容.注:若区分不了铺垫和伏笔,则最好回答“为下文做铺垫,同时埋下了伏笔.第17页抑扬结合(先抑后扬、先扬后抑):a.作用:使文章波澜起伏,使人物形象鲜明,使读者印象深刻;b.格式:先写某个情节,这是(扬/抑),后写某个情节,这是(扬/抑)象征(包含本体和象征体):作用:把抽象变得详细可感,使读者印象深刻,意思含蓄,增强文章表现力照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愈加严谨,主题愈加鲜明,故事情节愈加紧凑、连贯第18页托物言志作用:使表示含蓄委婉,作者之“志”借详细之“物”表示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富有感染力悬念(包含“设悬”和“释悬”,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作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讽刺作用:利用比喻、夸大等修辞对人或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使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生动性和批判性.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