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众传媒性别歧视的动因分析.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807643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传媒性别歧视的动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众传媒性别歧视的动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众传媒性别歧视的动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众传媒性别歧视的动因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众传媒性别歧视的动因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众传媒性别歧视的动因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一些媒体,尤其是一些与娱乐、生活和消费相关的媒体,普遍地向大众灌输着传统的性别角色,灌输女性主要负责家庭事务、男性承当打天下责任的落后观念。大众传媒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存在性别歧视现象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这种现象并不是独立存在,除了受到社会文化及商业利益方面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与传媒自身属性特征有关。关键词:大众媒介 性别歧视 动因AbstractSome mass media in our country are selling those traditional gender-driven characters to their audience

2、and spreading petrified concepts like “men should work and women should stay at home”, especially those that are related to entertainment, life and consumption.The sexism in media is not a solo existance in our social system, but is influnced by society and culture, commercialisms inducement and med

3、ias own characters.Key words:mass media;sexism; efficient causes目录1. 引言61.1 研究目的与意义61.2 文献综述61.3 研究方法71.4 研究创新点82.社会文化的影响82.1 传统的性别意识根深蒂固82.2 社会文化的传递性93.市场商业经济利益的诱导103.1 商业利益的诱导103.2大众的集体无意识113.3 大众文化的特征124. 大众传播媒介自身的特点134.2 传媒语言中的社会定型意识144.3 制媒者以男性为主导145. 结论151. 引言大众媒体无处不在,作为社会意识的载体,已经成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4、一部分,并借助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加具有效率和普遍性。人们通常借助于媒体所塑造的形象来构建自己的生活和身份,而媒体塑造了我们对性别的理解,却没有在塑造男女平等的形象方面做出多少贡献,反而起到了反面作用。正因为如此,揭示媒体所表现出的性别歧视倾向,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是有必要的。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社会上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屡见不鲜,该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性别歧视与社会倡导的公平公正不相符合,随着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加上与妇女问题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女性地位有所提高,相应观念也获得不同程度的调整。但是,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没有起到提倡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的作用,反而变本加厉地家中对女性的刻板印

5、象,并没有对消除性别歧视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一旦这个问题没有获得及时解决,将会给整个社会造成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因此,对这些现象存在的动因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建议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大众媒介性别歧视的动因,有助于引导社会性别歧视现象的减少,创建一个更为公平和谐的社会。1.2 文献综述男女平等是社会多年来追求的目标,然而即使在我国发展速度极快的今天,在繁荣发展的文化、商业与科技的掩盖下,女性仍然处处遭受着歧视。媒体时无处不在的,其作为社会意识的载体,已经成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并借助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加具有效率和普遍性。人们通常借助于媒体所塑造的形象来构建自己的生活和身份,媒体塑造了我们

6、对性别的理解,却没有在塑造男女平等的形象方面做出多少贡献,反而起到了反面作用。近十多年来,中国大陆的媒介中刻板印象的研究有如下几个结论1、从个性角度进行分析形成的研究结论为:女性温柔善良、男性坚强勇敢。2、从能力上进行描述,男性经常是扮演知识渊博的角色,而无知则是女性的代名词。3、在大众传媒中,与女性出现的频率相比,男性往往会更高。4、在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上,女性与男性分别扮演家庭与社会的角色。大陆学者认为之所以存在这些现象,主要原因为:黄菡在试析大众传播中性别歧视的成因中提出时大众传播的三个突出特点明显的公众性,在进行信息传播时,信息来源主要由社会组织进行通过,这些方面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容易导

7、致发生性别歧视行为。范晋榕也对大众传媒的性别歧视问题进行研究,他主要从影响因素角度进行分析,即主要包括社会因素与商业因素,其中社会因素为受传统观念制约所致,而商业因素则是制媒者性别意识方面的制约等,详细论点见其研究成果谈大众传媒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马守敏在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岐视陈述道,传媒性别歧视的根源是传统观念和文化的束缚、市场行为的负面影响以及社会和人的现有发展水平的局限。在媒介性别歧视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一文中,丰虹分析媒介性别歧视的原因有:传统性别偏见的影响、教育体制上的缺陷、商业文化与消费主义泛滥的冲击、传播霸权主义对真相的掩盖,以及女性自觉意识的淹没。学者桂渝芳对产生大众传媒性别

8、歧视的原因进行分析,其在大众传媒的性别歧视成因分析有相关陈述:女性工作者人数和地位的局限、组织与制度层面的男性主导、陈旧的性别文化意识根深蒂固、大众传媒普遍的商业化,此外还有众传媒传播的男权价值观内化这个原因。1.3 研究方法本文在以上文献的基础上,主要采用观察法,针对近年来的各类媒介上出现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分析,并探究其背后的动因。1.4 研究创新点 本文将针对国内大众媒介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分析产生性别歧视的动因,并引入议程设置理论来分析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2.社会文化的影响从性别本质主义角度来说,认为生物本质特征是导致男女性别差异的原因,即女性不如男性是生物本质特征造成的,女性理所当

9、然应该隶属于男性。这种将男女之间的社会不平等自然化的做法内化成了人们共同的社会性别意识,加上社会整体对于性别差异的观念会影响社会全体成员的观念,这一现象便更为根深蒂固。媒介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强调女性的家庭责任,弱化女性的话语权,随着时代的发展,性别歧视也从隐形走向了社会性。2.1 传统的性别意识根深蒂固电视时常将古代的生活搬上荧幕,于是各种“三妻四妾”、“后宫争宠”、“母以子贵”、“红颜祸水”的戏码频频上演,有些现代剧中甚至也沿袭了同样“换汤不换药”的内容。大众传媒在传播涉及女性的话题时,在主题上总是离不开女性的婚姻状况。知名美国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在采访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时,后者也谈到性别歧视的

10、话题:“每当你打开一本杂志,里面接受采访的女明星们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针对男星的采访,几乎不会涉及到照顾家庭等方面的问题。”此外,记者和编辑在采写涉及到女性被性侵犯的新闻时,往往会使用“玷污了清白”、“失去了宝贵的贞操”等这样的描述,这是封建贞操观在新闻报道中的典型反映。此外,传统的性别意识导致存在男强女弱思想的父母在孩子还没有性别意识时,就已经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男孩和女孩了,而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惊艳和启示会直接地影响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父母在最初的启蒙教育环节就对女孩和女孩进行了区别对待,鼓励男孩外出打闹、舞枪弄棒,并灌输不怕失败,忍受疼痛的性格,却经常让女孩

11、留在家中玩玩偶或过家家,并要求女孩保持乖巧听话的形象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女孩子的活动面被人认为限制,自身的兴趣爱好也无法获得正常开发,更谈不上能实现全面发展。有的父母甚至在评价孩子的行为时,总是渗透性别思想,即认为男孩子形象与女孩子形象应该有别。事实上,作为社会的重要分子,父母的这种认知容易上升为社会认知,进而加重性别歧视行为。在这样的幻境下,加上传统文化中“内由女性负责、外则由男性负责”的性别定位强调了女性的家庭责任,并由此强化女性的依赖惯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劳动逐渐从私人领域进入到公共领域,性别歧视也从隐形走向了社会性。我国传统文化要求女性“主内”,而主内的质量如何则称为衡量女性价值的唯

12、一标准,而如若男性“主内”,则会背上软弱无能的标签。我国传统上认为母职是女性的天职,并倾向于夸大母职和母性的作用。从表面上看,“贤妻良母”携带有褒义之意,然而,这实际上是束缚女性自由发展的枷锁,是构成男权主义的重要内容。“贤妻良母”一词沿用至今,片面地定义了女性的的地位,即女性应该在家庭担任在家庭中伺候丈夫和养育儿女的妻子与母亲的角色。这种看法只关注女性的母职和母性,却忽略了其人性和人职。因此,之所以发生大众传媒性别歧视行为,与传统性别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2.2 社会文化的传递性 大众媒介受到了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会根据现有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和社会观创造自己的文化。在这种社会文化

13、氛围影响下,大众传媒在进行信息传播时,渗透男权文化观念在所难免,这从另一方面则压制女性意思,导致女性话语权被弱化。在我国,主流思想与文化提倡男女平等,且从法律层面上对妇女权益进行维护,然而,由于传统文化观念根基较深,想要在较短时间内全部清除几乎不可能。当前,社会改革进程加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思想观念变革也获得同步推进。事实上,在当前的思想观念体系中,传统思想仍是其重要内容,而这部分内容想要获得优化,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与梳理,即需要经过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男尊女卑”思想的存在由来已久,目前仍然没有被完全消除,尽管这种理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显然与当今社会不相匹配。另一方面,也

14、应注意到尽管男女平等思想获得法律层面上的保护,但是在短时期内还是无法消除“男尊女卑”这种落后观念。3.市场商业经济利益的诱导 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商业手段,为了追求大众认同就很难脱离性别的定型印象,而且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商业化、娱乐化的趋向日益明显。为了提高收拾率和发行量,媒体常把女性作为卖点,通过对暴力或色情的渲染来博得男性受众的喜爱。对于女性受众,媒体则会打着“美丽”的旗号,推介商品,吸引消费,其中很多无意义的消费对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毫无意义的。在市场商业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大众媒介站在男权的立场审视女性的身体的特征,歪曲和贬抑女性。3.1 商业利益的诱导 大众传媒主要为大众造服务,出

15、于自身效益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往往会倾向于大众认可的部分。大众传播媒介还承担着把大众变成消费者的任务,媒介的运作在对利润的追求面前会将一切可以商品化的东西统统商品化,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将女性的形象物化、商品化。同时,大众传播媒介也会利用大众的认识来建构符号来获取利润,并按男性的期待和评价标准去塑造女性的形象。 媒介商品化女性形象的最典型体现便是广告,并以商品化女性形象作为其卖点。还有媒体将美女与奢侈高档商品等同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使女性成为男权文化的消费者。这类商业广告窄化了女性的主体性,强化了受众原有的传统性别意识,突出了男权中心的思想,影响了人们对两性平等原则的尊重。例如最为常

16、见的减肥广告,常以性感暴露的女性作为卖点,并都含有“女性只有减肥才能找到爱的男人”这样的隐形含义。在这种男权文化的冲击下,无形中会给女性带来各种消极的心理暗示。 另一类广告则定性了女性的角色,认为女性都是在家做家务的家庭主妇,鼓吹女性以消费来经营家庭,并强调女性自身价值只有在操持家务中国才能体现,所以很多日化、厨具、儿童类广告都会选择女性形象作为其广告的主体。比如我国的大部分洗衣粉广告中出现的都是女性形象,很少见到男性形象做洗衣粉广告的,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说明在媒体的潜意识里,更认同女性的家庭身份,这在无形中压制了人们的正常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女性的形象或背离了时代女

17、性特点,或被误导,或隐含色情暗示。在这过程中,大众传媒更是扮演着激活男权的角色,这非常不利于女性地位的合理扶正。3.2大众的集体无意识对于中国的女性来说,由于缺乏完整的女性运动的启蒙,很多女性并没有女性自觉医书,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也对媒介和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视而不见,即使是亲身遭受了因性别而产生的不公平待遇,也常会选择忍气吞声或妥协,也很难找到维护自己女性权利的合法有效途径。更有甚者,不少女性不仅意识不到现在存在的各种男女不平等现象,还对那些挺身而出声讨的同性冷眼相向。这类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存在,如在今年春晚上,女性就别贴上“二手货”的标签,“中华好儿女”一词也

18、被纂改,直接纂改为“中华好儿孙”,女领导形象也被丑化,成为依靠性贿赂上位的权色交易者。40岁没交男朋友竟然成了需要民警干预解决的“问题”,而站出来声讨春晚的性别歧视的微博下则屡屡见到各种“没事找事”和“想多了吧”的评论, 而这些评论者中也不乏女性,有的甚至认为这是过度提升女权意识的体现,不应干涉春晚言论自由等。我们从这些评论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社会上默认性别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而媒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反而会常常树立歪曲的女性形象,给女性群体在判断上造成干扰。如上文所分析,传统的性别观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通过父母、长辈和教材无意识地灌输在下一代的脑海中,使得性别差异文化被根植在

19、社会文化体系之中,想要被根除几乎不可能。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个体更是容易认同这种思想,认为男女有别非常正常,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维护女性权利的难度。3.3 大众文化具有的特征大众传媒直接向大众提供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一种消费文化,也就是携带有消费的属性特征,在这种特征之下,各种消费词如“剩女”等获得问世。按照非诚勿扰对剩女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即一类是嫁得好,一类是事业有成的,这类提倡“坐在宝马里哭总比坐在自行车上笑好”的畸形消费观更是通过媒体的传播,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潜意识里加固了人们对物质消费的欲望,使女性成为被观赏的商品,束缚了女性的自主意识。在这过程中媒体对观众的鉴赏能力过于低

20、估,认为这些另类的就是一种创新,且会受到观众的认可与喜欢,事实上,这只是大众传媒单方面的一种认知行为。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娱性大众文化开始普及,但与此同时,社会文化消费与个人文化消费都日益市场化,由于市场总是追求直接效益,导致阳春白雪的文化产品少人问津,反而拿无趣和糟粕当作精华。报刊常常等在登载各种情杀、强奸案博人眼球,银幕上演绎着“婆媳大战”、“小三正室之争”,各类塑造无脑女主、甚至不出现女性角色的网络爱情小说泛滥。我国中小学使用的教材是社会的权威文化资源,其中传递的性别信息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其中依旧包含一些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信息。在教育内容上仍然存在男女有别

21、的理念,如在对男性的教育上,则教育其如何才能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在对才女性的教育上,则教育其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母亲。据新京报(2013年12月5日)报道,朝阳实验小学只针对男生开设足球及攀岩等七门课,目的为培养阳刚之气,这类课程被称为“男子汉”课程。中国之声(2015年3月11日)也报道,一些所谓的传统文化课即“女德学堂”逐渐成为热门课,这类课程在全国各地也逐渐获得开设。此外,还有一些女德学堂也获得开设,“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 成为教学主旨。这样的“性别成见教育”下,孩子逐渐将这种社会要求内化为对自己的自我要求,接受了这样的不公平待遇,这便是霸权性及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的体现。

22、 此外,女性的母亲角色是社会文化教化下的结果,生育下一代并为其利益着想似乎成为女性存在的唯一理由,男性因此便借由这种对母性角色的强化来逃避自己的家庭责任,这样的做法否定了女性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并限制了女性发展的多样性。 因此,为了满足增长的消费欲望,社会不断创造出符号性的消费,其中性别化的身体符号消费占据了主要地位,加剧了性别的刻板印象。大众文化这种“通俗化”的做法还毒害了社会的风气,猛烈打击着正常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文明。4. 大众传播媒介自身的特点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大众媒介提供给我们的是对发生的时间的有选择的报道,总会对一些问题进行忽视或掩盖。大众媒介在对某些信息的传递时,对男女性的取

23、材与实际生活有所差距,即媒介中播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不相吻合,这便导致大众媒介关注的实际上是媒介自身设想的完全符合传统的性别划分,并把性别作为其利用最为频繁的一种社会资源。这种做法加上制媒者本身性别意识不强,便制约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并会对客观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4.1 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具有公共属性,因此在素材的选择上偏向于迎合大众口味,其中包括性别歧视内容。当今社会仍是男权占主导的社会,在这种社会模式下,大众传播自然会倾向于宣扬男权文化。而大众传播除了注重宣扬社会文化之外,还为商业提供服务,这就无形中拓宽了宣扬性别歧视的平台。如在一些商业广告中,会对女性形象及特征进行定位,认为

24、女性应该温柔贤惠等。媒介在解读女性特征时,主要受到社会文化所影响,也就是社会对女性形象的一种期待,也就是社会期待女性形象与温柔顺从等有关。再者,大众传播所播放的所有信息,都是来源于社会及各种组织,这些组织与国家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女性无法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发言权方面也较为弱化。 由此可以看出,男权文化与媒介模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即大众传播在推进男权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4.2 传媒语言的社会定型意识为了进一步提升大众的接受度,大众传播在语言上倾向于追求大众通俗化,这在无形中提升传播性别歧视的概率。比如,在传媒语言中,很容易出现一些含有性别歧视意味的表达方式,比如“郎才女

25、貌”一词,从该词上就能看出性别歧视的元素,在对男性进行评价时,在标准上偏向于才华,而在对女性进行定位时,在标准上则侧重容貌上。在媒体发布的新闻中,更是常对男性持宽容甚至纵容的态度,而对女性则十分严苛冷漠。例如在报道各类强奸案时,媒体总会加一句:“想要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女性自身也需要注意穿着打扮问题”这样的话语,把新闻卖点引向本是受害者的女性,并从语言上淡化和减轻受害的女性。桂渝芳分析道:“文化的传播需要语言作为支撑,而这些语言通常会掺杂性别歧视信息。如萨丕尔就认为,语言具有时代性,在不同的社会,语言模式也不同,正是这些语言文化构建不同的文化体系。”桂渝芳. 大众传媒的性别歧视成因分析J. 湖

26、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9:90-91.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传媒语言实际上就是社会意思的反映。4.3 制媒者以男性为主导 在传媒行业,据相关权威数据统计,男女比例约为7比3,高层领导基本上是男性。徐莉. 传媒语言的性别歧视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91-95.在这方面,西方学者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女性在媒介制作领域人数的提升,并不等于女性权利获得有效维护。相反,是其地位下降的表现。 陈阳. 性别与传播J. 国际新闻界,2001,01:59-64.这些数据说明在大众媒体中,女性从业人员在数量上和地位上都处于弱势,这就必然导致其所传播的内容是站在男性立场上

27、以男性视角为主的。在整个大众媒介中,男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女性很难从中发声,大多数时候女性在这样的隐形压力下会选择遵从这种集体性的价值文化,因而在父权制的规范下仅起着一种“陪衬”的作用。媒介决策者在选择内容时,没有注重渗透男女平等意识,而是依据制媒者的意图,来塑造男权社会的拟态环境,这就造成了舆论上的性别倾向性。而家庭传统的性别角色延伸到了社会单位,影响着女性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说明了女性在传媒领导层的较低地位,印证了女性的从属角色和边缘地位。而制媒者有时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则会制造一种“男女平等”的幻境来对女性进行精神上的麻痹,让女性满足于表面上的利益。比如充斥于媒体的各种选美相亲类节

28、目,看似是让女性拥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间,实际上也不过是给观众提供娱乐消遣、提供一种供人评头论足的话题罢了。如在今年的微博活动上,由于联名抗议春晚导致被封锁。微博“女权之声”账号于2月20日发起了“抵制毒春晚”联署活动,在抵制的过程中,先是遭遇联署网页被屏蔽,之后相关内容被删除,加上一些媒体在报道该事件时没有做到实事求是,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媒体对本活动即维护女性权利活动的忽视。5. 结论在大众媒体中关于两性特征的表述中,常用温柔贤惠来形容女性,并认为女性应更多地关注婚姻家庭,并成为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或被塑造为胸大无脑的“嫩模”形象。这种性别上的不公平诠释,实际上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

29、印记。 大众媒体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宣扬两性具有不同的标准,认为男女有别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共同认知。在衡量女性价值时,放大外在形象方面的价值,也就是认为女性价值与外貌形象有关,具体来说与身高容貌等有关,女性的价值就是一种被鉴赏,也就是供人观赏,没有对女性内在价值进行合理定位,如人格及能力等。在媒体平台的标准影响下,女性的审美观也发生变化,形成与媒体相吻合的“标准”,于是通过隆胸、减肥、垫鼻梁、割双眼皮等医学美容手段来达到符合所谓大众标准的例子着实屡见不鲜。 大众媒体不仅仅塑造女性标准,也对男性标准进行制定,在这种标准下,男性的价值被放大,无形中承受的压力也加大,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容易产生挫折感。

30、在大众媒体的标准下,男性需要有知识、头脑,需要实现成功,拥有财富。一个普通的平凡的男性很容易被打入社会的边缘群体,而这一群体中的人数并不小。这种边缘感压迫着这一男性群体,加重了他们的精神负担,但作为男权主体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总是站在男性的角度上,提出对女性的一种期待与认知,并对女性形象进行消费。在同一个社会下却存在二元社会体制,显然具有不平等性,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公平性文化体制,与社会文化积累有关。主流文化倡导社会公平性,这并仅仅只保护女性,对男性也具有保护效力,也就是说,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应该受到性别歧视,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各种选择,当然,这种选择的前提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在

31、这方面,社会应该积极注重打造相应平台,取消性别分工,让女性价值获得合理发挥,即不能压制女性价值及能力的发挥。事实上,只要给予女性足够宽的平台,就可以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然而,即使在我国发展速度极快的今天,在繁荣发展的文化、商业与科技的掩盖下,女性仍然处处遭受着歧视。为此,想要真正实现男女平等,需要取消性别双重标准,允许社会出现多元化,净化社会环境,通过不断打造宽松的社会环境促进两性的共同发展。 因此,为推进社会性别平等观念,应做到在社会整体的大环境中,发展劳动力,促进社会进步,这是消除性别歧视的根本保障。其次,在教育中培养新角色理念意识,逐渐消除传统角色观。再次,健全的法规政策是消除性别歧视的

32、法律保障,推进立法,制定职业道德准则,才能逐渐消除对妇女形象的负面报道。再次,女性自身也要积极注重追求自身的合法权利,不依附于男性,在生活中做到有主见,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另外还应该特别鼓励女性担任媒体各类高级决策职位,创办女性媒体,争取树立性别平衡的女性形象。最后,应该对女性、儿童及其全体公民进行性别教育和媒介教育,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和性别意识。作者签名:参考文献:1黄菡. 试析大众传播中性别歧视的成因J. 妇女研究论丛,2002,02:58-62.2范晋榕. 谈大众传媒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D.福州大学,2006.3马守敏. 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岐视D.郑州大学,2000.4贺建平. 女性视角

33、下的大众传媒西方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综述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02:30-39.5丰虹. 媒介性别歧视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1.6桂渝芳. 大众传媒的性别歧视成因分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9:90-91.7徐莉. 传媒语言的性别歧视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91-95.8陈阳. 性别与传播J. 国际新闻界,2001,01:59-64.目录第一章项目基本情况3一、项目情况说明3二、可行性研究的依据5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8一、项目建设背景8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9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4第三章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1

34、7一、项目区生猪养殖和养殖粪污的利用现状17二、禽畜粪污产量、沼气及沼肥产量调查与分析18三、项目产品市场前景分析20第四章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21一、养殖场概况21二、资产状况21三、经营状况21第五章项目地点选择分析23一、选址原则23二、项目选点23三、项目区建设条件24第六章工艺技术方案分析27一、污水处理模式的选择27二、处理工艺的选择29三、项目工艺流程31四、主要技术参数35五、主要设备选型39第七章项目建设目标40一、项目建设目标40二、项目建设规模40第八章项目建设内容42一、建安工程42二、仪器设备46第九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48一、投资估算的范围48二、投资估算的依据48三、投资估算49四、资金使用计划54五、资金筹措54第十章建设期限和实施进度安排55一、项目建设期限55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55第十一章土地、规划和环保57一、土地与规划57二、环境保护57三、安全防护60第十二章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63一、项目建设组织管理63二、项目建成后运行管理66三、项目运行费用67第十三章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69一、经济效益分析69二、项目风险评价72三、生态效益75四、社会效益76五、附表77第十四章招标方案78一、编制依据78二、招标范围78三、招标方式78四、招标组织形式79有关证明材料及附件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