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选公文范文-荻浦村考察报告 篇一:浙江桐庐县荻浦村的调查与思考 依托乡土文化实现就地城镇化的“荻浦样本” -浙江桐庐县荻浦村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4-4-2 信息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从乡土建筑到乡土社会,从人与自然共同演进到两者有机融合成为共同作品,古村镇的历史演进过程体现了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两种实践相统一的人类学缩影。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桐庐县荻浦村以不离本土的传承与更新方式,塑造了保护古村落文化本真性的传统特点,创造了市场主导、文化驱动型城镇化的现代样本。 浙江省桐庐县荻浦村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钱塘江中游,距离桐庐县城15公里,距杭州50公里,是桐庐县“东大门”。位于“
2、三江二湖一山”的黄金旅游线上的荻浦村,辖地域面积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78人,农户645户。因村大人多且居住集中,一直以来呈现出人多田少的状况,全村共有权证的土地4950亩,人均拥有耕地不到亩。荻浦村的特点显而易见:尽管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但终因人多田少、山林资源贫乏,荻浦人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荻浦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域历史悠久的荻浦村形成了以孝义文化、古戏曲文化、古造纸文化、古树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文脉,它们在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进程中,以“就地城镇化”的形态自觉地回归到村民们日常生活中,使传统文化基
3、因在获得当代表达的同时,在探索“就地城镇化”发展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实践 区域市场繁荣和文化消费能力提供了城镇化的基础。荻浦村“就地城镇化”本质上是产业经济的集聚、密集的本土人口和富集的旅游消费人群以及区域市场的繁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地理位置上,地处长三角经济圈这一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地区的荻浦村,东与富阳市场口镇宋家溪村相连,南邻杭新景高速公路和杭黄高速铁路,北部320国道穿境,繁荣现代市场体系、活跃的民营市场经济、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和便捷的交通通达条件,为荻浦村成为区域市场集散中心和长三角农家乐休闲旅游重要目的地提供了基础。在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便捷的交通通达条件基
4、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家乐,与民俗展馆、民宿、手工艺展示群、茶馆和咖啡屋等个体经济相结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集散地,这一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并吸纳就业的方式,使荻浦村实现了以产业密集、人口集中和市场集散为特征的“产城融合”,破解了传统工业推动城镇化的旧有模式无法使城市持续更新并富有竞争力的瓶颈,破解了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城市复兴、环境再造和文化重生难以协同发展的瓶颈,破解了产业集群单打独斗、破坏城市整体规划和宜居、宜业难以并行的障碍。 三次产业的协同和土地流转的模式决定了城镇化的产业层级。荻浦村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使其具备了发挥城乡节点的功能,而城镇化进程中的特色小城镇往往是农村联结城市的基本纽带
5、,建设特色小城镇也成为转移农民较为可行的选择。在荻浦村,有近300亩土地种植着九品香莲、波斯菊、百日草、向日葵、薰衣草等不同颜色的观赏植物,构成了“花海”旅游景观带,是农家乐旅游的重要景点,而这些土地均以每亩地年租金700元的价格来自于荻浦村民,在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结构,也不改变其依附农业性质的前提下,以乡村旅游和休闲服务为目标的土地流转,将土地功能向多元化方向拓展,不仅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增加了土地附加值,而且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民收入。荻浦村的“传经堂”是一幢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古庵,解放后改为民居,坐北朝南,三间三进,二层楼房,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上世纪80年代屋内8户住户
6、迁出后便闲置下来。在2011年荻浦村作为“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而吸引大量游客后,传经堂被修缮成主打农家土菜的主题餐饮区,以农家生活植入,农耕文化体验与特色美食品鉴提高了服务业附加值。荻浦村产业转型的过程是文化引导下一二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的过程,产业的高度协同使荻浦村原有的农村集体用地在功能上更加丰富。荻浦村农用地权利主体转移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 、农用地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等参与乡村文化旅游的实践,打造并丰富了“就地城镇化”的产业链。 公共服务的健全和文化生态的优化提供了城镇化的保障。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城镇化”,增加城市功能的承载能力的“就地城镇化”,其重要路径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
7、力,构建兼具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一方面,荻浦村不断改善稀缺的土地状况以获得更优的生活空间。例如用地270亩新建320国道、杭千高速等交通设施,用地200亩新建村办企业等基础设施,用地150亩兴建村民用房,用地80亩建水库、水渠、机耕路等设施,优化了城镇景观;近年来,荻浦村还拆迁了200多间房屋,100多个猪栏,增加了50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建成溪韵广场、孝义文化公园、梨花苑、荷花池等景观节点,恢复、重建了孝子牌坊、理公墓碑、古纸槽等文化古迹,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另一方面,通过鼓励世代相传和复兴无形文化遗产来保持它的活力,在文化生态所
8、诞生的原始氛围中保持其活力。例如以孝义文化为根基的文化之魂以及植木护松、开渠引水的不屈不挠却尊崇自然的价值观、引进纸业致富百姓的经济发展观等,在保存和利用、传承与创新、看护与生产、记录与传播之间保障人们的生活权益并寻找文化生态的永续平衡。 就地城镇化的主要经验 市场外向程度和思想解放度决定了城镇化的“速度”。市场开放、思想解放、创新发展的体制推动了文化改革的步伐,产业联动、区域联动、城乡联动的机制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行,两者从不同层面上构筑了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并决定着城镇化的速度。由于经济发展起步早、速度快,市场体制较为完善,荻浦村所在的长三角经济圈,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经跨越了粗放
9、原始发展阶段,经营规模、技术手段、管理方式逐步提高,乡镇与城市的物资信息交流交往频繁,交流交往的空间半径日益扩大,内容层次也日益提升,为区域城镇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而荻浦村历来有外出经商做贸易的传统,尤其是以稻、麦草生产“坑边纸”,自发或组织外出贸易等,一度成为家家户户的作业。清代嘉庆年间,荻浦村全村便有上百只纸槽,利用荻溪石滩为主要晒纸厂,生产规模很大,造纸一度成为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此外,荻浦村田少人多的基本状况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生产方式。一直以来,村人从事泥水匠、木匠、篾匠和油漆匠的技术工人便很多,他们以自己的手艺发展家庭经济,且父携子、师带徒,代代传承。在大办乡镇企业的年代,诸如厨师、开
10、豆品店、制汤粉皮和木莲粉、做爆米糖等的手工商人一度云集。本土市场的发展,本地消费的繁荣以及乡镇企业的兴起,使荻浦村农业人口离土不离乡,依靠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实现了城镇化。 文化自觉和文脉传承决定了城镇化的“深度”。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意识,本身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和开拓性。新型城镇化过程是将文化自觉融入城市并改变城乡生活方式的过程,地脉与文脉的有效融合和相互作用,标榜着一种基于传承的城镇化发展理念,标榜着市民与城市在历史文化个性与其走向现代化、国际化过程中的共性、和谐与梦想,是城镇化走向“深水区”的重要条件。以地脉与文脉作为关照的就地城镇化的本质,正是寻求城乡文化认同,实现理想身份,消弭心灵距离
11、的“人的城镇化”。荻浦村依山傍水,水源丰富,丘陵连绵,因地缘环境优越,自古以来,荻浦村人引水泽民,耕读传家,和睦族居,终成渔浦芦荻之地,熙攘丰沛之村。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荻浦村出了一个大孝子申屠开基,因孝子事迹感天动地,有乾隆帝御批赐孝子牌坊。而今孝子牌坊已复建于松垅里,孝子精神则成为荻浦特色孝义文化的发轫并被当地的村民世代传承。以孝义文化为非正式约束因素的文脉传承,体现了“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的文化延续,构成了基于文化自觉的“就地城镇化”的核心价值。可见,城镇化是为创造优化合理的生存空间、消费结构做出的发展布局,而文化是民族的粘合剂, 也是族群认同的根基,城
12、镇化不应该泯灭文化特色、淡化文化传统、消解文化基因,而应在基于文化认同前提下,以文化自觉为内在的精神力量,以文化创造活力激发人们探索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的城镇化之路。 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传统性”与“整体性”决定了城镇化的“温度”。文化遗产是由经济与政治、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结合而成的复合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历史文化名村镇的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村镇记忆的有力物证和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作为千年古村,荻浦村以古松垅、范家井和申屠氏始祖墓址等古迹记
13、载着多氏族演变的古村落历史,以40幢保存完好、建筑别致的古屋诠释了淳朴古典的建筑文化,以工艺极为考究且对百姓经济贡献极大的古造纸文化、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古戏曲文化等构成了记录“活态性”、体现“传统性”、具有“整体性”的文化遗产群落。尤其是古造纸文化,不但留下了完整而生动的遗址,而且记录了“拌草腌草踏草、洗草捞纸扦纸晒纸理纸刨纸”等极为复杂的工艺流程。据申屠氏宗谱记载,清代道光年间,荻浦村民已“农隙则造纸者十居八九,夜以日继,灯火莹上,无间寒暑”,足见旧时,造纸是荻浦村百姓经济的主导产业。荻浦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探索表明,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依托,盘活传统资源存量,创造文化产业增量,可以更加有效
14、地寻找到就地城镇化的文化肌理。文化遗产从来都不是供移植或替换的模块,更不是铁铸石凿、僵硬凝固的古董,而是一个充满不竭的创造能力,具有吸收和代谢功能的活态文化,一旦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衔接,必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就地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尽管荻浦村在依托乡土文化实现“就地城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从其自身演进过程上看,由于其最初是从“田少人多”的现实境况中选择出路的“被动”城镇化,受制于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使荻浦农民不得不放弃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因而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镇化仍落后于产业的和市场经济的城镇化,荻浦村距离以新型社
15、区为管理和组织方式形成交往方式社会化、社会联系国际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居民构成多元化和流动性的社会组织尚有较大差距;从产业发展看,以文化旅游为驱动、基于文化产业链条的分工与合作大多数以“家庭作坊式”的亲缘合作形式呈现,市场主导下的产业协同尚未形成,城镇化方式线性和粗放也限制了荻浦村产业升级;从乡土文化传承角度看,文化的流失与城镇化的速度相伴。荻浦村昔日产业繁荣、规模宏大的古造纸文化遗留下来的仅仅是夹杂在荻浦村民居和农贸市场之间、不足百米长的古纸槽,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二年的申屠始祖理公墓同样夹杂在现代化民居中。诸如荻浦村一样具有鲜明乡土文化特色并面临同样发展困境的中国乡村还有许多,而随着经济不断
16、增长,探索一种由产业结构非农化引发生产要素流动和集中,使原来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演进,势在必行。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转变成长方式。荻浦村城镇化的探索和实践表明,依托乡土文化实现就地城镇化,不仅应保护文物古迹、历史环境、非物质遗产,还应以实现整个区域的自然、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顶层设计”与“产业路线图”结合,以实现城镇文化空间的综合协调,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整治的相互协调,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及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人口、经济、文化、科技、环境及资源等系统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协调。对于诸如荻浦村这样具有充分
17、的“就地城镇化”的文化条件和文化禀赋的地区,通过土地整合、城市公共设施和文化服务设施的植入、文化特色的挖掘和呈现,农民社区就业的整体解决,向文化旅游综合社区发展的城镇化方式,具有典型的文化价值并具备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价值。而如何实现以文化遗产盘活为依托,以农旅产业链打造为核心,以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的城乡一体化功能,则需要在科学并富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基础上,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城镇产业结构,通过合理的产业与就业系统规划、紧凑型土地优化利用系统规划、公共福祉和社会保障系统规划、历史记忆保护系统规划、生态循环发展系统规划和人的现代化行动纲领规划等,实现“顶
18、层设计”和“时间表”与“路线图”的协同创新。 二是坚守文化底线,盘活存量资源。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环境的整合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空间资源开始呈现出高度的稀缺性,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和拓展空间均受到将“土地财富”转化为“快速增长的内需”的商业化挤压而变得更加局促。历史文化名村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重大财富,具有不可再生性。城镇化不能以牺牲历史村镇遗产和周围环境为代价,也不能承包或变相出让历史村镇文化遗产资源而获得经济增长。历史文化名村镇实现“就地城镇化”并获得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借鉴国外保护经验和探索“社会化保护”新路的方式,即坚持“以古为本”、“以民为
19、本”的保护理念而非“旧城改造”、“旧村改造”的开发模式,实施“新旧分开、有机更新”保护模式,还可以广泛探索历史村镇“社会化保护”新路,即地方政府在逐年加大财政保护资金投入的同时,可采取政府补助、社会赞助、个人捐款等多种方式筹集保护管理资金,通过土地、房屋产权的置换或租赁等方式,吸纳民营资本、风险投资基金、民间集资、使用人出资等资本参与历史村镇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即以多元投入的方式创新城镇化管理和发展路径。 三是多元资本投入,实现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要求健全市场制度体系,由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要素驱动”和大量投资形成的“投资驱动”发展阶段向“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转变,实现从重数量的外
20、延式扩张转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实现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城镇化发展路径。但由于存在市场失灵,仅仅通过市场选择难以实现最优均衡,这就需要政府创造适宜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加快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便提上日程。从宏观管理上看,必须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保障水平,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建立保障水平与财政支出增速、经济发展速度等挂钩的增长机制;从城镇治理层面看,必须直面“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体制缺陷,解决长期以来农民在被征地过程中缺乏话语权的问题;从现实境况看,必须通过金融资源配置引导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在区域间、城乡间、传统型与新型城镇化之间、产
21、业间的配置,进而解决城镇化催生的“新市民”转移就业后面临产业资本链断裂导致经济紧张的普遍问题。多元资本投入的驱动模式,也将在城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齐骥篇二:桐庐县城市建设考察报告4 桐庐县城乡建设考察报告 近年来,浙江桐庐城乡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闻名全国,12月11日至12日,我县组织四套班子领导、乡镇党委负责同志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慕名而去,学习先进经验,交流工作心得,促进弋阳建设“悠然雅致生态小城”。两天时间里,围绕城市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这两个主题认真进行了考察,听取了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介绍。“潇洒桐庐郡,中国最美县”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桐庐模式”让人深受启发。现将学习考察的有关
22、情况报告如下: 一、桐庐县城乡建设的先进经验 桐庐县域总面积达1825平方公里,总人口达万,全县共辖4个街道、6个镇、4个乡。县城面积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5万左右。近年来,桐庐提出打造“中国最美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和建设“风景、低碳、人文、开放、幸福”五个桐庐的奋斗目标,重点打响“中国画城潇洒桐庐”的城市品牌。通过多年努力,桐庐相继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城市、国际人居环境示范奖等殊荣。 1.规划理念新颖,紧扣时代脉搏。桐庐县城市建设提出“全域景区化”理念,实现城区即景区。所谓“全域景区化”,即注重整体风貌控制,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县,以景点的要求建设城乡,按照打造县域大景区、实
23、现全域景区化的思路,将“美丽”融入规划,让规划尽显“美丽”。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桐庐树立了“全域景区化”的建设新理念,将历史人文底蕴、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自然田园风光有机融合,全县是景区、村村是景点、处处是景观成为了桐庐城市建设的新特色。 2.分区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完善。在桐庐,代表团先后考察了迎春商务区、城市展示中心和滨江商住综合体等地。桐庐县城分为老城区和新城区,老城区雅拙古朴,新城区现代摩登。桐庐人最为得意和自豪的是高速出口的景观带、迎春商务区以及滨江景观带,这三个地方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城市“窗口”、“客厅”、“大阳台”。迎春南路景观带包括一条双向8车道的迎宾大道,每一
24、个乘车从高速公路到桐庐县城的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扇“窗”。迎春南路的两旁种满了各种绿树红花,汇聚成一座总面积近36万平方米的生态公园。这座生态公园四季常绿,风景怡人,打造了城市生态主题公园区。所谓“客厅”,就是在迎春路中段的两旁,建有26幢26层到40层的高层商务楼宇,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成为省政府命名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并成为浙江县域楼宇经济发展示范区和中国最具活力的楼宇经济样板区。所谓“阳台”,就是富春江水利风景区,也是市民的慢生活体验区,桐庐市民可以在富春江边散步、打拳、下棋。该景观带是集品质居住、市民休闲、商贸旅游、文化娱乐和城市防洪等为一体的城市活动空间和滨江绿色长廊
25、。 3.绿化亮化精致,管理整洁有序。坚持“不以规模拼大小,只以精致比高低”理念。绿化方面,目前,桐庐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平方米,市民出门500米以内就有一个主题公园。一是精心选草种。迎春南路两旁的生态公园所种草皮,与高尔夫球场草皮品质一致,四季常绿。二是细心搭树种。通过合理搭配杨梅、银杏、红枫树种,进行林相改造后,呈现出红、黄、绿等多种色彩。三是用心种花草。在高速公路出入口的这座生态公园中,有一片著名的薰衣草田吸引桐庐本地及外地大量游人游玩取景。亮化方面,考察了桐庐富春江夜景灯光秀。其中,“梦幻桐君山”以千年古刹桐君山和富春江水为背景,以激光灯、变色探照灯、光幕灯等现
26、代灯光技术,利用“山、水、光、音、色”的组合,演绎了大气、动感、梦幻般的移步易景山光水色画卷。“印象富春江”,用灯光艺术的手法,勾勒了两岸建筑和公园明快、朦胧、华贵之夜景,在与流水的交融中,营造了桐君山和富春江的静谧与深邃。 4.总部经济推动,产城互促互动。借助毗邻杭州的区位优势,借助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桐庐迎春商务区迎春商务区运行后,吸引了包括比利时海格林国际贸易中国总部、上海融高投资、浙江华睿投资等商务贸易、金融证券、文化创意和信息通讯企业入驻。打造出了五大产业集聚平台,形成了电子商务、中间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四大特色产业园。以前散居于市区各地的企业也集聚起来,进驻商务楼宇,营业收入及
27、缴纳税收增长迅速,“楼宇经济”、“ 总部经济”成效突显。据介绍,自商务区运行以来,给桐庐财税收入带来3亿元左右的增长量。 5.统筹城乡发展,乡村宜居宜游。在美丽乡村荻浦村,参观了传统民居、古祠堂、古戏台等景观,详细考察了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细节,了解农家乐项目经营发展有关事项。所到之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田园风光秀丽精致。一是规划先行。该县着眼富民美村,大力培育有利于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生态工业”三大特色产业。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成秀美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183个行政村整治规划,重点细化完善了32个中心村和30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规划。二是产业支撑。按
28、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和“什么来钱种什么”的思路,推行“一乡一业”工程,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农家乐产业和休闲乡村旅游业,形成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三是整治环境。大力实施“清洁桐庐”三年行动计划、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农村安全饮用水及其他民生工程。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全覆盖,改变了以往“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况。 二、给我县城乡建设工作的启示 弋阳和桐庐人口面积相当,山水环境相近,桐庐在美丽城乡建设中的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县学习和借鉴。 1.要坚持尊重规划,遵守规划。在
29、城市展示中心,我们观看了桐庐城市规划宣传片和城市规划布局模型,了解桐庐城市发展的历史、理念、定位和布局。桐庐的“全域景区化理念”,对城市整体风貌的控制,功能分区进行牢牢把握,最终让城市定位更加明确、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学习桐庐经验,我们应更加明确弋阳“悠然雅致”的城市定位,要高度重视规划、严格遵守规划,把规划当作城市建设的“法律”、“红线”,不得违背。要发挥规划的指导、控制作用,在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凡是与规划有冲突的,首先要向规划让路,凡是与规划不符的,要根据规划调整。具体建设上,要充分利用山水资源,注重合理分区,不断完善城南新区的城市功能。要加快推进信江河“一江两岸”、高铁火车站新区等城市节
30、点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南居住功能,建设引进一批大型超市、银行、集贸市场等生活配套设施,实现人口逐步由城北向城南转移,缓解城北交通压力。 2.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桐庐县提出“三个宁可”的发展理念(即坚持生态第一优势,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宁可各线荣誉少一点,也要合力抓经济;坚持民生第一追求,宁可政府支出紧一点,也要挤钱惠民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思路,该县城市管理者在这点上达成了共识。学习桐庐,要坚持“生态立县”的理念。在城区建设上,要加大绿化投入,增加人均绿地面积;在招商引资上,严把环保准入关,把县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省级一流生态园区;在建美乡村上,要坚
31、持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这一应有之义和最终目标,结合乡镇具体情况,鼓励培育适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在大禾谷种植、雷竹种篇三:荻浦村导游词 古风浓郁风情荻浦 美丽乡村荻浦村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美丽乡村荻浦村游览。我是XXX,今天非常有幸能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的美丽乡村。 荻浦建村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荻浦村是桐庐申屠氏的发源地。这里有宋代的范井,明代的水系,明清的祠堂民居等四十余处历史遗存。“古风荻浦”就是我们荻浦古村落特色文化,包括“古孝义、古树、古戏曲、古造纸”。游客朋友,请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我村。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高大耸立的牌坊是孝子牌坊。“百善孝为先”,孝义文
32、化是我们村特色文化的灵魂。孝子牌坊是清乾隆皇帝为表彰我村孝子申屠开基而建的。文革期间,这座牌坊首当其冲成了“破四旧”的目标。游客朋友,现在我要考考大家,你们来猜猜看,这座牌坊哪些是历史原件呢?这位朋友说对了,最重要的几块物件全部是历史原件,留着大清三十年乾隆皇帝的亲笔呢,非常具有文化价值。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松垅生态景观区。这片古松垅面积40亩,现有十多株树龄200年以上的古树。请大家来看这棵树,长得奇怪吧?是呀,这位朋友说的好,怎么只有半棵?我们来猜猜这半棵树的年龄,500年?再猜,这棵树树龄已达880年。关于这棵树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相传很久以前,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突然间乌云密布,
33、风雨大作,一声巨响后,人们发现这原本粗大壮实的树只剩半棵,另一半不知去向。与此同时,深澳村青桥头,新发现了半棵樟树,从树干到树冠,都可以与荻浦的半棵合而为一。人们议论纷纷,啧啧称奇。原来,荻浦、深澳两村均姓“申屠”,同根同宗,把此树一分为二,是老祖宗的安排!后来,人们便把这两棵树称为“兄弟树”。看来荻浦村的孝义文化确实厚实,连树木都有义气。 各位游客,前面就是申屠氏宗祠。申屠氏宗祠是省级文保单位,建于明成化年间,后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重修时,采用石木混合梁柱结构。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祠堂门口的旗杆和石鼓?哪位游客知道?这说明这间祠堂曾出现过有功名的人,这是旧时规定的建筑形制。申屠氏是个人才辈出
34、的家族,有汉代丞相、尚书令,提据史端公等。还有新中国第一任名航总局局长沈图。听村里老人讲,沈图的族名叫“申屠逸松(音)”。沈图是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创建人之一,为民航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越剧清唱红楼梦,听了我的越剧,大家知道我们现在要去哪里了吗?现在我们来到保庆堂,这也是省级文保单位。保庆堂前厅为接客厅,正厅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个戏台,想当年,徐玉兰等名角都曾在这个戏台上展现风姿。游客朋友如果您对戏曲感兴趣,现在就可以上去一试。三进为香火厅。说到这个保庆堂,这要说一下明代尚书姚夔,这个保庆堂原先就是姚夔为报舅舅大恩而建。这也是荻浦村的孝义文化的体现。 保庆堂建筑可以说“雕栏刻栋、逢木必雕”,这
35、里的每一根梁、栋,枋、斗拱等,全部精雕细刻,有人物、灵兽、百鸟、回纹等,布局严谨,造型优美。请看这些镂空的人物图雕,面部表情逼真,服饰飘动自然,连眼角、指间处也刻得毫不含糊。特别是牛腿,雕刻精美、十分华丽。请游客朋友猜猜这些木雕的寓意:狮子象征什么?鹿象征什么?在这里让你感受到智慧和迷信并存,幽默与风趣同在,现实与愿望共织。 目前我村尚存的古建筑约有20余幢。最早的建于明代,大多数属清代中后期建筑。申屠氏宗祠、保庆堂,咸和堂、佑承堂等都非常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现在我们经过的是佑承堂。佑承堂始建于清末,保存最为完好。屋内以十二孝、二十四节气为题,设计和雕刻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有一幅一故事之说
36、。 前方的这座民宅称“兰桂堂”,是我们村孝子申屠开基的故居。申屠开基为救父亲,不惧污秽,舔吮疮毒,乾隆听后为之深深感动,便赐“孝子”匾,立牌坊一座,令天下人效仿。荻浦人自此孝义代代相传。所以说,荻浦村是孝义文化最正宗的根基。 各位游客,请随我前往古造纸作坊遗址。游客朋友现在您看这纸浆,这里用什么原料来造纸的呢?对了,这里是用稻草来手工造纸的。看这搁着沥筛的纸槽,现在的中年人是否依然能记起小时候景象?游客朋友如果您感兴趣,现在就可以体验手工造纸技术。 这一路走来游客朋友一定注意到村里那些幡旗了吧,如“糊麦裹”,“油实果”“米粿”等,这是这里的一些特色美食。我村村民还把摇摇欲坠的传经堂整修一番,开设了农家乐,有自磨豆腐、祖传的“神仙鸡”等传统健康美食,欢迎游客朋友品尝。游客朋友还可以包粽子、做米粿,春天到荻浦村来看油菜花,摘野菜,秋天到这里来看金灿灿的稻子,体验农家生活和农耕文化。 随着新农村建设,我村将有更多的古建筑修复,更多的古文化挖掘,农家乐也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首孝悌,次谨信”,孝义传统必将在荻浦村发扬光大。古风荻浦,在桐庐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断焕发出新颜,真诚欢迎游客朋友下次再来我们荻浦游览体验。谢谢!31-精选公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