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毕业论文(设计)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人地关系研究--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807212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PDF 页数:59 大小:7.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设计)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人地关系研究--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毕业论文(设计)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人地关系研究--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毕业论文(设计)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人地关系研究--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毕业论文(设计)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人地关系研究--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毕业论文(设计)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人地关系研究--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硕士学位论文MASTER3 THES1S中文摘要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在土地上劳作,并从土地上获取生存必需的一切资源,人 与地有一种情感上深沉的亲近关系。而业社会以来,人们从赖以生存的土地上获 取资源的途径更为便捷;人类日益膨胀物欲的导致对地球资源的无度开发。生态危 机日益严重,人类与土地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土地的依恋日渐淡薄,要重新唤起 人们对土地深沉的感情,缓解生态危机,构建人地和谐关系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和谐人地关系不仅仅需要在经济、科学、制度上的事后安排,更需要事前安排,即 以教化的方式建立人对地的情感。首先作为母语教育以及中学核心课程之一的语文 教育,是集基础性、人文性、实践性、创造性于

2、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教育,无疑是最 好的事前教化途径。其次每一地方、时代的语文学科教材体现时、一地的人们的 思考,都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深刻反映着这里的人们对于自然的反思。从人地关系 思想丰富的语文学科教材着手,开展人地关系问题研究是十分有利的。最后在对统 编版版初中语文(七年级2016年版、八年级2017年版、九年级上2018年版、九 年级下2019年版)选文的整理与分析发现,教材中蕴含丰富人地关系教育素材,事实上为此文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本文试图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丰足的人地关系教育素材,剖析教材中所蕴含 的人地关系内涵,阐释初中语文教学中人地关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唤醒 人们对长久以

3、来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人与地关系的重视。并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学 中人地关系教育存在的刻板性、片面性、单性的教育现状,提供浅陋的见解,为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地关系教学提供有益地参考和指导,以期完善多层次、多途径、多主题的人地关系教育体系,为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提供新思考角度。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意义。阐释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目的、意义、重难点及创新性。第二部分,国内外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分析我国从古至今的人地观,以及近现 代中西方社会的人地观。第三部分,人地关系的概念及相关概念。对人地关系相关概念进行阐释。第四部分,人地关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分别从数量、体裁、要素、单 元

4、设置等方面说明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进行人地关系教育的必要性。第五部分,人地关系在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内容上的体现。通过对选文中的人地 关系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并分析其中隐藏的人地观念,进步说明语文教材中人地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关系教育资源的丰富性。第六部分,人地关系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现状和教育途径 关键词:人地关系;语文教育;人与自然II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AbstractSince the birth of human beings,they have worked on the land and obtained all the neces

5、sary resources from the land.There is a deep emotional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land.Since the industrial society,it is more convenient for people to obtain resources from the land on which they live;the increasing material desire of human beings leads to the unlimited develop

6、ment of the earths resources.The ecological crisi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the distance between human and land is also getting more and more far,and the attachment to land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weak.It is urgent to arouse peoples deep feelings for land,alleviate the ecological crisis,an

7、d 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land.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not only needs to be arranged after the event in economy,science and system,but also needs to be arranged before the event,that is,to establish mans feelings towards the

8、 land in an educational way.First of all,a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and middle school,Chinese educ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subject education integrating basic,humanistic,practical and creative,which is undoubtedly the best way to teach in advance.Secondly,the Chinese teach

9、ing materials of every place and era reflect the peoples thinking for a time and a place,which has a unique regional character and deeply reflects the peoples reflection on nature here.It is very advantageous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10、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rich though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Finally,in the sorting and analysis of the selected articles of the Ministry edi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Grade 7,2016 edition,Grade 8,2017 edition,grade 9,2018 edition,grade 9,2019 Edition),it is

11、 found that the textbook contains rich educational materials of human land relationship,which in fact provides practical possibilities for this research.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abundant material of human l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12、human land relationship contained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and explain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human l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so as to arouse peoples attention to the long-term interdependence and mutual development of human land relationship.At the

13、 same time,it also provides some humble opinions on the cunent situation of the rigid,one-sided and unitary educ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land in the Chinese teach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and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teach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

14、an and land in the Chinese teach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so as to perfect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thein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程移 MASTERS THESIS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land with multi-level,multi-channel and multi subject,and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

15、etween human and land.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The first part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Explain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purpose,significance,difficulties and innovation of this study.The second part is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16、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human and land in China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as well as the concept of human and land in modem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ety.The third part,the concept of man land relationship and related concepts.Explain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man l

17、and relationship.The fourth part,the embodi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in the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From the aspects of quantity,genre,element and unit setting,the necessity of human l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i

18、s explained.The fifth part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in the selec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By classifying and sorting out the conten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in the selected articles,and analyzing the hidden concept of man and land,this pap

19、er further explains the richness of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in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The sixth part,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ducation way of human land relationship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Course TeachingKey words:man land relationship;Chines

20、e education;man and nature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ll绪论.1、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意义.3(一)研究的理论基础.31.文学基础生态文学.32.文化基础生态批评.43.教育基础.44.小结.5(二)研究意义和方法.61.教育意义.62.现实意义.63.研究方法.6(三)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7二、国内外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状况.8(一)古代社会的人地关系.81.天命论的人地关系.82.“制天命而用”和西方“人定胜天”.93.“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104.古代社会的人地情感.11(二)近现代社会的人地关系.111

21、.“人定胜天”的人地关系.112.“人地协调”的人地关系.12三、人地关系概念及相关概念.15(一)人地关系概念.151.“人”的概念.152.“地”的概念.153.“人地关系”的概念.16(二)人地关系相关概念.171.“人地观念”.17万方数据够司硕士学位论文哆/MASTER S THESIS2.人地要素.173.人地关系教育.184.“人地关系”与“人与自然”.18四、人地关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20(一)选文数量上的体现.20(二)选编体裁上的体现.22(三)人地要素体现.24(四)教材单元设置上的体现.25五、人地关系在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内容上的体现.27(一)人与自然环境.281

22、.人与自然相互感应.282.“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283.小结.30(二)人与动物.301.人类奴役动物.312.人与动物和谐相处.313.小结.32(三)人与地理环境.321.“地”为“人”之“母”.332“地”为“人”之故乡.343.“地”于“人”之感悟.354.“人”对“地”之探索.35(四)人类文化与自然.361.人类物质文化与自然的碰撞.362.人类精神文化与自然的碰撞.37六、人地关系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现状和教育途径.39(一)人地关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91.人地关系教育传递刻板.392.人地关系的渗透片面.393.人地关系教育缺乏场景,.40(二)人地关系教育有限的成因.4

23、01.教师对人地关系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40万方数据号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2.学校对人地关系教育的忽视.413.家庭对人地和谐教育的缺失.424.整个社会对人地关系教育不够重视.42(三)语文教学中渗透人地关系教育的途径.431.挖掘教育素材,分析总结.432.多角度多方式将人地关系教育融入课堂.433.多途径加强提升教师人地关系教育素养.444.发挥综合课程、学科交叉特点,实现多样化培养.46结语.45参考文献.50致谢.52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S THESIS绪论人类正面临着空前的生态问题,“地”每天都在对人类进行惩罚:土地沙漠化 加重、水资源污染、

24、森林覆盖面积减少、动植物灭绝、海平面升高、雾霾天频发、不治之症增多、自然灾害狂暴无常等等生态问题不一而足。人们赖以生存存的地球 家园已经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此外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和情感与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 勤俭节约,知足常乐、返璞归真、物我两忘的观念和“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 自然精神境界背道而驰。一方面现代社会只重视物欲的满足,而不再追求精神的超 越。在“物欲症”以及“炫富”的舆论影响下,人类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过分占 有资源,追求超前享乐、自我满足、名人名牌等物欲的贪婪成为现代人们的普遍心 态和现代生活普遍现象,人类已逐渐脱离幸福生活的轨道;另一方面人与

25、“地”之 间情感日益淡泊、渐行渐远。科技的进步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世界越来越小,加 之越来越细的社会分,一切都可以精确计算,人类对所生活的世界缺乏基本的好 奇心与想象,抱瓮老人的故事更是被当作吃不讨好的笑话。人类的精神世界正 日益萎靡却不自知。面对来自于大地母亲的威胁,各种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回归自然的呼声 日益高涨,环保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我国也在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既 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建绿色中国、创建生态和谐社会等等观念。然而目前所 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种种措施大多是功利化的以人类最终利益为核心,将为人类 创建良好的生存环境作为目标,并未站在实现生态整体良性循环的高度来

26、考虑解决 方案,也未考虑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此外相关的保护生态的教育大多都只是标语 式、广告式,零散式的,或者是要爱护动物,注意环保等等灌输式就事论事的教育,而未真正将人地关系教育深入化、透彻化、体系化。从社会背景来说,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导致了急需解决生态危机;从文化背景 来看,重建人地关系的和谐需要唤醒人类对土地的情感;从教育背景看实现人地关 系的和谐离不开教育的作用,而教育还未真正发挥作用。基于以上种种社会、文化和教育问题,笔者认为要缓解当前生态危机,重塑人 类健康精神世界,系统地培养生态观念都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因此对作为教育媒介 的教材进行人地关系研究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本文通过对统编版初

27、中语文教科书进蒋建国.消费时代的大众传媒与物欲症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ll):102108+I60.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行人地关系研究,分析选文中蕴含的生态意义,并以期于指导教学,渗透培养人对 地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精神生命力和想象,改变人对待地的方式;从思想上改变 学生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改变自身对待地球的行为方式,进 而缓解生态危机。2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S THESIS、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意义(-)研究的理论基础1.文学基础生态文学发端于美国的生态文学,为本文提供了文学上的理论基础。亚里斯多德则很早 就提出“净化”说,认为

28、文学艺术有“净化”人的心灵的功能。被誉为“现代环保 之父”的美国作家梭罗,在其作品瓦尔登湖中用泥土般语言,以自然生态的视 角赞美树林和溪流,主张将人的一切交给自然并阐释自我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对美国 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惠特曼在典型的日子中以自身亲历告诉世人,自然不仅是 人类身体和精神上的良医,也是人们无法失去的朋友。约翰缪尔夏日走过山间 将整个身心与荒野结合”它不仅是记忆中的画面,而是整个身心的重要部分。”玛 丽奥斯汀少雨的土地中透过鸟儿和其他动物的视角体现大地的反抗,强调人 走进自然的必要性。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呼吁人们重审人与自然关系,提出“大地伦理”行为标准:“一切利于保护生态的事都是对的,

29、反之则是错的。”他要 求人们“像山一样思考”,即从人与土地关系的角度来思考,人是整体大地循环中 的一部分,人应该与其他生物样共同和维护整个生态的和谐稳定。爱德华艾比 沙漠孤行认为沙漠中有一个比人类更深沉的世界,围绕和支撑着人类的世界,提出“自然不是为人类而存在,而是为其自身而存在的。”“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于文本中掲示的调节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机 体可以有更新的理解。带着对自然之声的新鲜敏感去阅读文学作品。”哈佛大 学布伊尔教授认为,生态文学是“为处于危险的世界写作”。它以文学为载体揭示 生态危机,引导人类反省自身在整体生态中价值,深刻批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提 出只有将生态整体利益作为人

30、类未来最高价值有可能消除生态危机,重获和谐生 存的地球的观念。蔡元培说,我们能在文学里找到人类遗失的情感。“人的幸福并 非全部来自财富的增加和物欲的满足,回归大地的怀抱,感受泥土的芬芳,空气的 清心,体会自然之美,是真正意义上人类的幸福生活。”因此必须重新唤醒人们 对于人类文化的根基土地真挚而又虔诚的情感。生态文学引导人类走出征服自 然的观念,通过文字引导人类重新认识自然,自然是人类“诗意地栖居”之所 首先他以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作为中心,体现自然对人的生存和心灵的影响,着 Michael P.Branch(ed.),Reading the earth:new directions in th

31、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xiv.*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J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02):130.142.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S THESIS重体现文本蕴含的自然中心主义和人地和谐的观念。其次它通过文本叙事培养人的 生态人文素养,并引导探索走出全球生态危机的方法和途径,以期通过对文本的价 值反思获得对生态的审美体验和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再塑人的心灵,让人在千疮 百孔的世界中重新感知现实和精神“家园”;再次,通过阅读文本激发人类热爱生 命的天性,恢复人的精神世界和自然的关系的内在和谐。2.

32、文化基础生态批评中国道家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在三千年就提出人与自然相融 合,自然与人不可两分的观点被誉为生态批评的先驱。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 生态批评主要发起人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认为生态批评是为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 之关系的批评纥乔纳森莱文指出,必须将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与文学如何表现自 然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著名生态研究者唐纳德沃斯特 明确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 我们的文化系统。要度过这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 响。研究生态与文化关系的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人类学家和哲学家虽然不 能直

33、接推动文化变革,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而这种恰恰是文化变革的前提。”我 国生态批评家王诺认为生态批评就是“历史地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它 通过对文学与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来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生态批评的研究范围不仅限于文学与自然的研究,也延生至整个文化与自然的 关系研究,它基于生态视角,重审人类文化,探索环境的恶化与人类思想、文化、社会所共同决定的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深层次联系。研究语文教材中的人 地关系不能仅局限文学领域要扩大到人类文化领域,生态批评为本文研究提供文化 上的理论基础。3.教育基础丁永祥认为必须让人从观念上发生了根本改变,产生了生态意识,生态问题 才

34、能真正得到解决,人类才能进入生态存在之境。方创琳指出培养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意识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人地矛盾,实现人地和谐的最重要的手段。姚 晓娜认为要想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不仅仅需要在经济、科学、制度上的措施,更需 要在人类与土地的关系重新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文化熏陶、生存体验等方式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文艺研究,2002(03):4855.立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卩.文艺研究,2002(03):435.王诺.生态批评的美学原则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O1O(O2):1825.丁永祥.生态美育与“生态人”的造就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172

35、/75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培育人对地的情感。武春友,孙岩认为通过教育手段改变人的观念和行为模式是解 决生态危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杨道麟教授指出语文教育的中国化必须“在语文教育中挨弃割裂课堂与自然、社会之联系的想法和做法,还原语文教育本来应有的统、亲和与融洽。童庆炳 教授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是肉体与精神、感性 和理性和谐发展的人。”边霞认为语文教育更是要培养具有敏锐感知力、丰富情感、独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生态批评家鲁克尔认为,老师可以将诗歌文学作 品中蕴含的能量和信息在人类中流通,将人类文化转变成为社会行动,从而有利于

36、 消除生态危机。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本好比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语文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体验生活学习、构建良好价值观和人格建构的范本。学生通过对教材中生态文本的学习,能够跨越现实的鸿沟,通过生态审美教育和文 字欣赏走进自然体会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自然之美的渴求,让学生在心 灵深处产生对自然美的珍惜、爱护之情,实现对美的感受。以情动人,通过对人情 感、心灵的拨动来感染人,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把生态与人类生命相结合,站在 生命的高度,对人类的命运和生存本质进行探寻人与自然和谐之美。4.小结人的自然特性决定人从本质上与自然的合一性。世界的发展需要和谐,人只有 追求与自然

37、的和谐、与世界形成统一和谐的共同体才能更好地生存,人类思想精神 上不健康是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根源,解决生态危机不仅仅需要科技手段,最根本的 是需要从人类本真出发着重改变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从改变人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恰当地处理人地关系。通过教育手段从思想上、价值观上着 手,建立生态意识和人地和谐的价值理念培养人地情感是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的 必然途径。而对正处于身心发展、价值观成型关键期的初中生进行人地关系的相关 教育,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学语文教育中作为教育媒介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编排 了相当数量的人与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科技紧密相关的文学作品,他们虽然不 是直接的人地关系教育

38、文本,但是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发掘其中的人地关系教育素 材,提炼生态教育主题,从人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方面系统的开发学生的 潜能、培养人地情感,让学生去认识、感受、理解、尊重、表达、创造自然,潜移杨道麟.试论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0l):102108.童庆炳.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05):96/01.“边霞.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数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刀76.研圣陶,叶圣陶集(第十六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S THESIS默化地实现肉

39、体和心灵和谐。然而从语文教科书研究的具体情况来看,这些教育资 源却并没有被合理的利用,对于选文中的人地关系的研究来说显得相对薄弱,这对 生态意识教育来说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二)研究意义和方法1.教育意义语文学科集基础性、人文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形成正确 的观念;并具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 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力。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充分利用 语文教材资源,深入挖掘选文的人地关系内涵,并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人地观 念的研究与探讨是必不可少的。本

40、文试图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分析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相关人地关系,并以此为 切入点,展现语文教育的诗性魅力,提升学生对自然审美的情感体验,激发语文教 育的生命力,引导学生感悟人地和谐,于人与自然最原初的状态中体会“诗意栖居”,扬弃割裂语文与自然、社会联系的片面观点。2.现实意义我国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庞大人口基数导致人均实际可利用的资源却远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何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维持协调生态平衡,是 我们目前面临的十分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面对严峻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制度上保障和谐人地关系,将主观意识转化为 行动,并逐步形成人地和谐统关系。而义务教

41、育阶段的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还未最终形成,在此阶段实施有效的人地关系教育,将有利帮助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地观念,启发学生思考现代社会出现的人地矛盾,懂得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须 遵从于自然规律,为因地、因时,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持人地之间的动态、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并为日后解决新时代的人地关系问题创 造良好的社会条件。3.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调査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法开展有关研究:是1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卩语文建设,2012(05):67.96.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通过多种渠道査阅有关人地关系和语文教育的相关论文

42、、文献,并对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二是从教材内容着手,采取内容分析和数量比较的方法对统编版初中语 文教材中涉及到人地关系的选文进行系统分析,借以探究其中蕴含的人地关系,并 解读文本背后蕴含的人地关系含义,挖掘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人地关系内涵,从多角 度解读人地关系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方式。三是通过访谈、调査问卷的形式分析人地 关系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提出以文本为媒介将人地关系思想渗透到初中语文 教育中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提升生态环保的意识,期望于指导语 文教学。(三)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本文试图以人地关系为切入点,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梳理,筛选出其中 的人地关系文本,并将这些

43、文章进行分类研究,以符合中学生认知的规律和教材选 编中的结构设计。研究的重点在于对选文中的人地关系进行提取、分析,难点在于如何进行深入、多角度地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地关系,如何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人地观念,将人地关系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既不主客颠倒,又能各有增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语文与文学、生态、哲学、地理等学科相结合。人地 关系不仅出现在地理学科中,也涉及生态批评,环境社会学、哲学等学科内容。语 文教材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的分析,充分利 用语文教材中人地关系相关教学素材,将文本中蕴含的人地观念通过文本以及课堂 教学的形式渗透到语文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人

44、地关系教育。万方数据题上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二、国内外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状况(-)古代社会的人地关系我国古代社会的人地关系,表现为“天人关系”。人类诞生之初,生产水平 低下,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有限。对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心存敬畏进而产生依附或顺 应自然的人地观,人地关系表现为“唯天命论”;随着社会发展,生产的进步,人类掌握了自然规律,人地关系表现为“制天命而用”和西方“人定胜天”的观念;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发现建立在顺应、利用自然规律基础上的自然改造,仍然受 自然约束,“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思想应运而生。1.天命论的人地关系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娟拉黄土做人。务剧不暇

45、供,乃引经于泥中,举以为人。”创世纪上帝耶和华用泥土创造亚当。古希 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用河水调和黏土,创造了人类。从这些东西方经典神话中可 以看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经典文化理念中,都认为人类是“神”用土造的,人 源于“地”。地球上的生命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土地,人类亦不能例外。“神”用 土创造了人类,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初期农耕时代人类与土地关系的直接、生动的表 达,也是人地关系最根本阐释。吕氏春秋审时中“夫稼之为者,人也;生之 者,地也;养殖者,天也。庄稼生长成熟也要靠地和天,强调的是“天”和“地”对人类的制约作用。管子形势解中“天,覆万物而制之;地,载万物而养之;四时,生长万物而收藏之。古

46、以至今,不更其道。”天生万物,土地养育万物,万 物的生和长都是由“天”、“地”决定的,这是自然的法则。这时期,自然是神秘的未可知的高高在上的“神”,人类按照自然之“命”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一切皆由“神”来给予,由“神”来“命定”,人类如地上 的螃蚁,除去顺应别无他法,对于天灾更是毫无还手之力。人类以最虔诚之心敬仰 着土生土长之地,人虽生活艰辛然而万物皆被“神”所庇护,人类不敢侵犯分毫。可以想象,人类诞生之初所见应是蓝得通透的天空笼罩下清澈澄明的湖泊和物种丰 富生命形态多样的生机无限茂盛之大地。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复制重印.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无。,364.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华龄出

47、版社,2013黎凤翔.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1168-1169.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2.“制天命而用”和西方“人定胜天”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虽然重要,但人的作用 是最重要的。所谓“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是说人们能够利用天的时 令变化和地的丰富的资源进行生产劳动。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认为自然虽 有自己的规律,但人可以掌握规律并利用自然规律,更强调人的作用。列子“天 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是利,云雨之滂泗,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

48、之所生,岂吾之所有?”认为虽然万物为天所生,但人类可以通过利用自然,来改造自己的生活。管子乘马篇“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国不必中规矩,道 路不必中准绳。”所列选择国都的原则都体现了顺应、主动利用地理环境的思想。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南宋陆九渊认为“人生天地之间,禀阴阳之 和,抱五行之秀,其为贵孰得而加爲。”与荀子样认为人在自然万物中处中心地 位,重中之重,天地所生一切都是为人而服务的,人能治理万物,掌握万物。古希 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是“

49、为人而存在”的,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 的尺度”,培根认为神应当“成为人的奴隶”,莎士比亚说,人是“万物的灵长”,柏拉图就主张地球上一切可以观察的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拙劣的摹象。康德则提出 了著名的“人为自然界立法”的观点。这时期的古代中国,随着生产和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步了解自然,能利用自 然规律很好地规划衣食住行:食自然之五谷杂粮、水中鱼山间果,饮山泉甘露,穿 棉麻衣粗衣,居茅屋竹舍遮风挡雨,伐薪烧炭御寒取暖。古代国人于自然之中生存 发展并创造古代人类文明,人在自然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但古代中国人只视自己为 具有思想的高级“动物”,虽产生了人是万物中心的思想,也仅意味着人的地位高 于其他种类的

50、动植物,人仍然是在“神”的管制之下,只是代替“神”来“掌管 自然中的其他物种。对于自然中的其他有生产物,人认为可以按需取用,但不能违 背“神”意志,否则就会遭受“神”的惩罚。而古代西方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思想的 解放,不仅认为人能利用自然,而且迅速发展出“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人凌驾戴建平.列子自然观初探卩.中国道教,2002,(1):39Y3.x赵赞.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探析【!.管子学刊,2009(01):2225.*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7(01):164.1田主编.亚里士多得全集第9卷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7.Benjamin Farrington(ed.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