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佛教的基本思想与精神.ppt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806818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的基本思想与精神.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佛教的基本思想与精神.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佛教的基本思想与精神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中心展开1.一、心经题解|1、般若之心|般若是对世间万物缘起性空的本质的理解与契入,简单可以理解为,般若就是一种无我的智慧。|缘起:事物的丰满性、完整性的呈现|性空:孤立的、纯粹的自我(自性)的被 否定|空性|空观(凝视原理)|空慧2、六度|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3、布施波罗蜜|“凡能牺牲自己、利益人群的都是布施。”太虚|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3、布施波罗蜜|世间布施的缺陷|布施波罗蜜:“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金刚经)|无能施、无所施、无受者4 持戒波罗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自守戒行,不讥彼缺。一行一行禅禅师对五五戒善戒善巧的巧的解解释|意识到毁灭生命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同情心,学习善巧,捍卫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我决心远离杀戮,制止杀戮,决不宽恕任何的杀戮行为,无论它们是出现在周遭的世界、我的脑海,还是我的生活方式之中。一行一行禅禅师对五五戒善戒善巧的巧的解解释|意识到剥削、社会不公正、偷盗、压迫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博爱心,学习善巧,为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福祉而奋斗。我发誓践行慷慨,与那些真正需要的人们分享我的时间、精力和财富。我决心永不盗窃和拥有应属于别人的东西。我尊重别人的财富,但我将会制止建立在人类和其他物种痛苦之上的牟利。一行一行禅禅师对五五戒善戒善巧的巧的解解释|意识到错乱性行为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责任感,学习善巧,维护个人、夫妇、家庭乃至社会的安定与完整。我决心远离没有爱和长久承诺的性关系。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我决心尊重自己的承诺,也尊重他人的承诺。我将竭尽全力,保护孩子们远离性虐待,制止夫妻和家庭因婚外性关系而破裂。一行一行禅禅师对五五戒善戒善巧的巧的解解释|意识到妄语和不能倾听别人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爱语和专注的倾听,给别人带来欢欣和快乐,解除他们的苦恼。意识到语言能够带来快乐和痛苦,我发誓学习说真话,那些能够带来自信、欢乐和希望的言辞。我决心永不散播那些我不能确信的消息,永不批评谴责那些我不能确信的事情。我将远离那些引发分裂与不和的言辞,那些引起家庭和社会分裂的言辞。我将尽我所能,调和与解决一切冲突,无论它是多么微小。一行一行禅禅师对五五戒善戒善巧的巧的解解释|意识到漫不经心的摄取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健康,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身体上的,为了我自己、我的家庭和社会,充满正念的吃饭、饮酒和消费。我发誓,只摄取那些有助于在我身心内保持平和、安宁和快乐的食品,从而保持家庭和社会的平和、安宁和快乐。我决心不再滥用酒精和其他麻醉品,也不再摄取含有毒素的食品和其他东西,诸如某些特定的电视节目、杂志、书籍、电影以及交际。|我意识到用这些毒素伤害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是对历劫祖先、父母、社会和穷未来际子孙的背叛。通过践行规范的饮食,我转化自己的和社会的暴力、恐惧、嗔恨和疑惑。我知道,规范的饮食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转化十分重要。5 忍辱波罗蜜|“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而不倾动。”|“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遗教经|忍辱波罗蜜与和平、非暴力主义6、精进波罗蜜|“若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长阿含经|“学道不难伶俐,难于慎重;发心不难勇锐,难于坚久;涉世不难矫俗,难于自持;做事不难敏达,难于深忍。”(灵峰宗论)7禅定波罗蜜|“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间经书工巧等利,何况能得出世间利;故知一切世出世间利,皆以定心故得。”(成实论)|“禅定的全面,是于一切境界中保持其活力而能成办一切事业。”(太虚菩萨学处)二、五蕴皆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17.五 蕴|蕴:积集、聚集。五蕴是对世间所有物质现象、心理精神现象的一种分类方法。|色蕴:色,质碍。一切物理现象的集合|受蕴:受、领纳。感受、情绪的统称|想蕴:想,取相。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行蕴:行,迁流、造作。意志、动机等|识蕴:识,了别、对认识对象的分辨功能五蕴皆空|观察的第一步:唯有五蕴而无“我”的存在|第二步:对五蕴进行分别观察五蕴并非实在|第三步:“照照见”五蕴皆空、互即互入|由于对五蕴的无知,导致种种苦的产生;|了达五蕴的本质,则超越苦,获得绝对自由。(“度一切苦厄”)色空不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波浪不异湿,湿不异波浪。波浪即是湿,湿即是波浪。|不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十二入(处):六根与六境|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六根、六境(尘)、六识|眼色眼识|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触身识|意法意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三、四谛与十二因缘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23.1、四谛:苦、集、灭、道|谛:真实;圣人亲证,有价值的真理|苦:逼迫,不自由|苦谛:对人生不自由的了知与反思|苦不等于苦谛佛教的苦乐观|甲、五欲之乐|(五欲:财色名食睡)|遵循因果一致性原理,以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方式,合理经营、处理人际关系,获得世俗的快乐与幸福。|五欲之乐的归宿与本质:无常、苦“生死之中,实有乐受,菩萨摩诃萨以苦乐不相舍离,是故说言一切皆苦。”佛教的苦乐观|“苦对我们来说成为征服的对象时,便发挥其伟大的道德价值。反之,任己被苦征服,人便可谓无价值的存在,这即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木村泰贤大乘佛教思想论|佛说苦的目的是为了说乐:永恒、清净的乐与获得乐的合适方法。|“我所乐者,不生不死,不恼不苦,不饥不渴,不寒不热,存亡自在,这才是堪以常保的真正快乐。”(佛说五王经)|集谛|贪|嗔|痴|无明|灭谛涅槃|现实人生: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理想人生:常、乐、我、净|道谛(三十七道品)|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现实因果(染污因果):集苦|理想因果(清净因果):道灭|四谛通途: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无苦集灭道”2、十二因缘|无明:痴暗不明,不知真实,具体指不明缘起、无常、无我及善恶因果等真理。|行:生的意志及行为、语言、思虑等活动,行的语义为有目的的活动。|识:心理活动的根本、深层意识。|名色:“名”指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活动,“色”指具物质结构的身体,名色即身心统一体。|六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开放的感知器官,使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进入内心。|触:感知器官接触外境,使六尘进入内心。|受:内心对外界刺激的领纳、感受,分苦、乐、不苦不乐受。|爱:由领纳苦乐等感受而生爱憎等价值判断。|取:由价值判断而生执取、拒绝等追求。|有:确定的行为与生命境界。|生:生于三界六道之中。|老死:老病死忧悲苦恼,现实苦果。十二因缘|流转门:此有故彼有|无明行 识 名色 六处(六入)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死|还灭门:此无故彼无|(无明的核心地位)|一念十二因缘|“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般罗揭帝般罗僧揭帝 菩提僧莎诃(娑婆诃)35.5/27/20243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