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苏教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 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读书做笔记,二是学会使用工具书 读书做笔记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这个习惯我目前也在使用,它可以起到博闻强识的作用。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做读书笔记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写读后感,二是做读书摘抄。我平时给学生做的摘抄比较多,一般是先阅读后摘抄的再复习运用的。 我感觉引导学生做摘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摘抄与学生平时语文学习的紧密结合性。不能平时摘抄归摘抄,语文学习归语文学习,这样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要让学生的语文摘抄直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2、注重对学生摘抄的评价。学生辛苦做了摘抄教师该如何评价?首先要确立评价
2、的目的,那是引导学生感受摘抄的妙处的。所以,评价要注重启发引导的功能! 读后感教师可以与课外阅读辅导结合起来搞,让学生真正能够读透书本。 学会使用工具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那么多的工具书,然后开展一些查字典的比赛。记得我初中时候老师开展了一次查字典比赛到今天我还记得。 第一单元,围绕“园丁之歌”这一主题选入了3篇课文。师恩难忘以平实的语言传递了浓浓的师生情,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陶校长的演讲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陶行知校长对同学们的关怀和爱护,也由此认识了陶行知这样一位关心学生、热爱教育的好校长;习作-写一位印象深刻的老师,可以写他在某些方面(如外貌、性格、教育方法等)的特点,也可以
3、写他帮助、教育自己的一两件事。 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会有意识地感念教师对自己的教诲,学会感恩。 1、师恩难忘 一、教材解读 师恩难忘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记叙文,以平实的语言传递着浓浓的师生情。课文记述了田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教授孩子学习古典诗词、培养孩子成长的往事,体现出他巧妙的教学方法,歌颂了老师的敬业精神,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本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了“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去读书以及学校的概况:1、“我”入学时还“不满六周岁”,懵懵懂懂,暗示教师对“我”的成长有决定的影响。2、田老师任教的学校“设在一座庙内
4、”,一个老师“教四个年级”。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田老师却能井井有条地安排好复式班四个年级学生的学习,说明田老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3、田老师是“私塾出身”,十七岁就开始教书了。这样的学历背景,为什么能“口才、文笔都很好”呢?显然是刻苦自学的结果。这部分课文告诉我们,“我”在不晓事的情形下,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开学头一天,田老师根据一首小诗编了一段有趣的故事,且后来每讲一课都是如此。 记叙田老师上课的情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田老师的神情、行为、言语,而是写“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事情,一是学兄带学弟描红摹纸,可以想见,为了组织好四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田老师颇费心思
5、。二是田老师讲山村故事,故事情节那么清楚,足见给“我”印象之深。三是我听了这个故事后的反应。“入了迷”“身临其境”“发呆”“惊醒”几个词语,说明田老师的故事内容非常生动,讲得非常传神。侧面描写田老师“口才、文笔都很好”。 第七自然段中有这样两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我个人认为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句。四年中“我”听了上千个故事,有如心田得到点点春雨,这“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在“我”心中培育起了文学的幼芽,使自己走上成才的道路。由此想开去,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每一年、每一课都是这样,兢兢业业,又富有创造
6、力。一个有着如此文学才华的人,从十七岁起,就把自己的青春和大部分生命贡献给了孩子,真是“师恩”深广!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写“我”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我”遇到田老师,“像四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向田老师行礼,同样是“恭恭敬敬”地行礼,四十年前纯粹出于对老师的“恭敬”;四十年后“我”已经是著名作家,用过来人的眼光再看田老师,是满怀着敬意和感激之情行礼的。 当我感念田老师的恩德时,田老师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阴。”田老师的话发人深思。我们可以理解为田老师是出于谦虚,不想把作者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归功于自己;更可以理解为田老师确实是“无心插柳”,因为他并没有特别偏爱某一个孩子,他
7、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地那么工作。无论怎样,都反映了田老师人格的高尚。 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中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第一个“树”可以理解为种植、培植,第二个“树”是培育起来的意思。作者引用这个成语说明培养人才非常不容易,赞颂了教师“树人”的功德“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我终生难忘”一句,作者尊师、敬师、感念师恩的深情跃然纸上。 刘绍棠的作品,语言清新淳朴,富有泥土气息。本文体现了作者的一贯风格,没有大肆渲染,没有大段抒情,甚至没有细致的人物描写,但是读者仍然仿佛能看到田老师可亲的形象,听到田老师娓娓道来的故事。少许几处议论,是“我”长大后,用成人的眼光回味品评老师的教学而发的,起
8、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刘绍棠,河北通县人,生于1936年2月。他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二、教学设计抓关键句,体会师恩 (一)直奔中心,突出师恩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回忆40年前的一件事。这件事都过去40年了,可作者对田老师仍然记忆犹新。这沉淀了他多
9、少深沉的思念,多少厚重的情谊!这40年来,我最想对田老师说的是什么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 (二)抓关键句,体会师恩 出示关键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儿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1、理解“编”和“引人入胜”:用心 辛苦 才华横溢 2、从哪里看出来田老师编的故事引人入胜?学习第6自然段。理解“身临其境”。(推荐讲故事) 3、理解“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1)田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让我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快乐,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所以,在我的心中,田老师的故事好像是什么? (
10、2)还记得那句描写春雨的小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上千个故事,就像是文学的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从此,作者喜欢上了文学,是田老师在作者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过渡:这就是田老师,一个把自己的一片心血化成个个故事,点点春雨的老师,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老师。四十年后,我回到了家乡,在村边遇到了恩师,久别重逢,那是多么动人的情景啊! 4、引导学生抓住“恭恭敬敬”“深深感谢”等词语体会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出示作者简介:从这份简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引读:然而,这位大文豪在面对田老师时,却仍然。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
11、感 1、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名人都非常尊师重教,留下了许多佳话。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毛主席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这样对他的老师徐特立说的: 出示:“我再怎么样,终究是你的学生。” 毛泽东 我们也把这句话献给那些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们! 2、的确,老师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老师帮我们打开了心灵之窗,是老师帮我们展开了腾飞之翼。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热爱一起感谢老师!配乐朗诵诗歌感谢您。 附:诗歌 感谢您 感谢您,用善良的心灵牵引我们去迈步, 感谢您,用渊博的知识教导我们去学习, 感谢您,用开阔的胸襟包容我们的过错, 感谢您,用理想的信念引导我们去创新, 感谢您 2、陶校长的演讲 一、教材解读
12、陶校长的演讲,是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应该说对于人的终身成长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这么说,这篇演讲稿是我国现代终身教育的典范文章。 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全心全意办教育,他对待学生、对待教育真可以称得上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这篇演讲稿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陶行知校长对我们同学的关怀和爱护,也由此认识了陶行知这样一位关心学生、热爱教育的好校长。 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齐,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
13、练、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教学重点是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是体会句子间的联系。 演讲稿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了这次演讲的主题,希望大家做到每天四问。 第2至5自然段,对每天四问进行具体的解释,分别要求大家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并分别阐述了为什么要这样问。 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每天四问的好习惯,争取在各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第一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
14、。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希望你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筑起坚固的健康堡垒。 【欣赏】 陶校长在这一段的演讲中,要求我们要有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观念,自觉持久地锻炼,科学合理地生活作息。讲得很朴实,很能打动我们的心,尤其是他把我们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很让我们感动。我们确实要好好锻炼,筑起坚固的健康堡垒。另外,这一段演讲的语言非常口语化,几乎都是短小的句子,也没有什么深奥的词语,读着,就仿佛在听着一个人在对你讲话一样,句句入耳。 演讲,是在群众集会或者重大的会议上,就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说明道理、发表讲话。 演讲往往具有真实性和鼓动性两
15、个特点。 真实性,就是说演讲的内容贴近生活,说的是实在话。比如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谈的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语言非常朴实,听众很能够接受。 鼓动性,就是说演讲者必须带有强烈的感情,使演讲具备强大的感召力,使听众听了能够受到鼓舞或者触动。 二、教学设计 (一)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由阅读课文第二段。比较一下,每一问的内容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 (先提出“问什么”;回答“为什么问”;最后“提希望”) 2、导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 (2)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3)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3、扶
16、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设疑:如果说一个人身体健康应排在第一位,那么让你们在后面的“三问”中选一个排到第二位,该是哪个呢?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找到句子:“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体会)同时理解: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二)抓住重点,列表学习 1、请学生阅读陶校长的演讲,请学生说说陶校长重点告诉大家什么。 2、请学生自学课文后填表。如下: 方面 为什么 怎么做 健康 生命之本 持久的锻炼 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 学问 前进源泉 专心致志 坚韧不拔 工作 打
17、牢基础 认真负责 道德 做人根本 公德 私德 学生在填表格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树,用上这样的比喻:“我们人的健康犹如大树的根部,是大树的生命之本,学问就像雨水养料一样帮助大树健壮的成长,而大树不光吸取养料,还能给人们遮阳,净化环境,就像我们的工作一样要有责任感。” 3、古诗两首 (一)访隐者不遇 一、教材解读 访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所写,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他曾题诗说自己是“四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里虽然有夸张的意思,却说明贾岛作诗确实是耗费了不少心血。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
18、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
19、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里,我们不难看出贾岛对这位隐者的羡慕和崇敬,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众生,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二、教学建议 1、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
20、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2、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
21、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这个居住在青松之畔,采药于白云之中的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隐者呢?随着作者怅惘失落的目光,我们仿佛看见了一袭布衣的传奇身影,他是那样具有朦胧之美,美得超凡脱俗,美得让我们领悟在功名和红尘之外,还有一种清风白云、古松兰草一样的潇洒人生!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
22、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访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二)、所见 一、教材解读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描写了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这一动静结合的有趣的画面。 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生活情趣盎然,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但毕竟古诗写作年代久远,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诗情、体会诗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
23、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二、教学设计 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
24、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1、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25、。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 2、读中悟情,感受捕蝉意趣。 (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 第三版块:拓展延伸,跳出文本 其实还有很多古诗是写农村的事儿,老师这儿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 单元实践活动: 1、搜集一些关于赞颂老师的语句。 2、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3、以“感恩”为主题举行一次班级演讲比赛。2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