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下半年吉安三中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2“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以吏部不能审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
2、正铨第等级”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 事。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4.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 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该材料可以说明()A.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B.劳动力的缺乏是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D.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5.苏轼说:“民庶之家,置
3、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 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段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6.明清有学者指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收天子 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这主要反映了 A主张分权,提倡法治 B.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民主思想 c.和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如出一辙 D.统治者应减轻刑罚,实行开明统治7.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
4、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天理”对立;并进 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 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修养 B 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8.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 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五色自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 作精神相符() A.荀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老子9.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 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下列改革措施最能
5、 体现他的这一观点的是() A.废除债奴制,各部落在五百人议事会里轮流执政 B.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 C.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 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10.有学者认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 源、思想根源和宗教根源。下列能够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A.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B.宗教改革是其精神动力 C.对货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D.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11.“在热爱艺术的人看来,这个词的含义只是新艺术的到来;在学者看来,这个词的含义是研究 古典文化之风的恢复;在法学家看来,这个
6、词的含义是古代习惯法的结束。”文中的“这个 词”最有可能是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12.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 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 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 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 到体现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
7、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 的首位13.20年前的甲午惨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及给国人心灵造成的冲击,至为惨痛。维新派是最早 对这场战争进行深刻反思的中国人,他们一面感受着战争创伤的锥心痛楚,一面省思甲午国 殇的深刻教训,下面是维新派反思的内容有: 非备战无以止战 激励国民使“赴公战如私仇” 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A. B. C. D.14.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 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
8、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关于这段话的理 解,分析正确的是() A.应出自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表达了时人学习苏俄改造中国的迫切愿望 C.其作者最早将社会主义理论引入中国 D.表明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15.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 绝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16. 2015年11月7日下午3点,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面。这是1949年 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面。在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的瞩目下,两岸领
9、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一 起时间长达70秒左右。这历史性的一握,冲破了两岸交流形式的最后束缚,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 性的一页。会面使用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并互称对方为“先生”。关于两岸关系的说法错误的 是: .“汪辜会谈”后,两岸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是维持和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互称“先生”,体现了双方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 .两岸直接实现“三通”,开辟了和平发展的道路17.遵义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以下非小组成员的 是( ) A李富春 B周恩来 C毛泽东 D王稼祥18.“在货币机能上,金属货币可以由别种材料造成的记号或象征来代替”。纸在
10、北宋最早成为金属 币的“记号或象征”,是因为 A.纸价昂贵,与金属币价值相当 B.交通便捷,纸币更便于流通 C.经济繁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 D.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19.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把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发展历程划分 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消费阶 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向成熟推进阶段”大致相当于 ( ) A.手工工场阶段 B.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 C.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 D.第三次科技革命阶段;20.“中国已不再是旧式中央帝国或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孤独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今日 地球村里维
11、护整体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成员。”这一变化缘于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C.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D.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21.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家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 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家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 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C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2.19世纪80年代,德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 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等
12、,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德国取得这一成就 的决定性因素是()A.国家统一 B.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法制的完善23.1933年5月7日,罗斯福在著名的“炉边谈话”中说:“黄金,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白银,都是通货的 完美无缺的基础。这也就是我决定现在不允许美国持有的任何黄金外流的原因。”1933年6月5日, 国会决议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至此美国最终放弃了金本位制。他这 样做的目的是()A.进行币制改革,推动工业发展 B.降低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 D.刺激通货紧缩,改革银行体系24.世界银行副行长桑兹卓姆说
13、:“_产生了一系列的浪潮,最开始在贸易领域,随后是金 融市场,现在是信息和知识领域。产品和服务以及资金和信息的流动已经逐步打破国界。”横 线上应该补充的最恰当的内容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殖民扩张和掠夺 C.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 D.全球化发展趋势25.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 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总而言之,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 所包含的内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 )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26.2008年10月
14、8日,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日内瓦公布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中国排名首 次跻身30强并且继续领跑“金砖四国”。“金砖四国”是2003年美国高盛公司将巴西、俄罗 斯、印度和中国4国的英文名首个字母连缀起来制造了一个响亮的名称BRIC(与砖的英文“Brick” 发音 相同)而得名。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中,无关的是( ) A.巴西、印度和中国是多极化中的重要力量 B.中国将随着国力的增强可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C.俄罗斯正走出低谷,发展潜力不可低估 D.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使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2016年下半年吉安三中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命题人:刘文龙 座位号: 一、选择题(共52分)题号12
15、345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答案二非选择题(共48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流观点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主要目的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加强与外国侵略者勾结,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带有崇洋媚外的特点,具有官僚资本的性质,本质属于封建官办工业的继续和发展,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改革开放后,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流观点是:地主阶级“师夷长技”的改革运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强”“求富”,以维护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16、客观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说明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12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 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激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还首次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
17、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 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也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就为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不仅脱离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一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二 二战中.国家干
18、预保障了英国社会经济稳定,人民营养平均水平甚至还有提高,国家干预在英国人头脑中扎了根。1945年,“社会主义”政党工党执政,他们颁布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实行银行、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国有化。保守党执政后也奉行相应政策,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并存,国家“计划”引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结合。但是,60年代下半叶开始,出现日益严重的“英国病”,即一方面发展停滞,另一方面物价飞涨。70年代经济不断下滑,失业增加,罢工浪潮活跃。1979年,保守党撒切尔夫人上台,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四
19、是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在经历短暂的低谷后,英国80年代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平均水平,失业率持续下降,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变化的特点和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国两次经济改革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作用。(10分)(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之处。(3分)28.材料一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
20、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材料二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材料二的观点。(6分)一2016年下半年吉安三中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题
21、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二非选择题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答案:不同:改革开放前,主流观点全盘否定洋务运动,抹杀洋务运动推动中国工业化和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主流观点既揭示了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的阶级本质,又充分肯定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和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更加符合客观实际。(4分)原因:改革开放前,史学界受“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影响,片面地用阶级斗争史观(或革命史观)评价洋务运动,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4分)改革开放后,史学界摆脱了“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22、左”倾错误影响,解放了思想,运用现代化史观(或文明史观)全面评价洋务运动,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4分)27.考答案:28.(1) 特点:“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进行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重点从农村深入到城市。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前20年“左”倾错误严重,经济发展受阻;“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勇于突破传统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经济不断发展;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思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特点:(概括归纳,纯抄具体措施建议不给分)1945年后:实行凯恩斯主义,刺激消费(实行福利国家制度也可);加大国家干预,实行“混合经济
23、”。(推行国有化也可);1979年后:实行货币主义,减少开支(可摘抄二、三点撒切尔改革措施);减少国家干预,推行私有化。作用:1945年后:推动战后经济恢复发展; 改善国计民生,建立“福利国家”;造成“滞胀”局面(“英国病”)。1979年后;走出“滞胀”,经济发展;改善就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民众的福利与权益受到一些抑制。(3)根据国情及时调整基本指导方针;减少国家的干预;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29.特点:考试内容中西结合;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4分)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戊戌变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5分)(2)材料二观点: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1分)简评:观点片面。(1分)废除科举制引发知识分子前途危机,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但该观点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辛亥革命爆发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