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重庆市第11中学校2016-17学年度上期高2017级11月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6页。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论述了古代王权的演变情况。他认为,夏商时期的天子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已;……而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的地位因此而至尊,由诸侯之长变为其君,并通过宗法礼乐制确定了与诸侯的君臣关系。上述分析说明 ( )
A.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封建社会的君臣政治
B.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
C.夏商是贵族政治,西周是中央集权
D.西周的君主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
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3.《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文中的“原则”不包括 ( )
A.“爱人者,人恒爱之” B.“兼爱、非攻”
C.“春秋大一统” D.“无为而治
4. 公元666年,唐高宗准备举行封禅大典。皇后武则天提出由她自己来祭地。八年后,她又提出改“父在为母服丧一年”为“服丧三年”。690年,武则天做了女皇帝。这反映了 ( )
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有所改变 B.武则天有超强的个人能力
C.唐代有不拘礼数的传统 D.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5.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明朝李贽却说:“(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
B.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
C.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
D.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
6.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 ( )
A.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 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7.容闳,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847年赴美、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60年底他来到天京,向干王洪仁玕提出改良政府、军队,改学制,办洋务等七项建议。1863年湘军主帅曾国藩也接纳了他,并委以重任,其部分主张转化为现实。这反应出 ( )
A.三人阶级立场基本一致 B.洪、曾为增强实力网罗人才
C.三人对时代主题有共识 D.容闳为理想而放弃道德原则
8.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认识方法的是 ( )
A.“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B.“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C.“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
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9.《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10. 1911年12月,孙中山说:“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己远不如(清政府),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这说明孙中山
A.追求和平建国之路 B.被袁世凯表象迷惑
C.革命策略有合理性 D.圆满完成革命任务
11. 1925年,“江浙京奉鲁豫各处兵戈纷起,除水路轮船可达之少数各地外,其津浦、京汉、陇海、胶济、京绥各铁路货车一律停开,所属各省份运输阻断,几乎无货可售”。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
A.国民党对红军的反革命“围剿” B.国民大革命的猛烈冲击
C.军阀割据与军阀之间的混战 D.北伐战争带来的客观影响
12.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中共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种“尝试” ( )
A.开始创建中国人民军队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指导思想
C.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D.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石
13. 1939年新生活运动把“礼、义、廉、耻”(四维)修订成“严严整整的纪律、慷慷慨慨的牺牲、实实在在的节约、轰轰烈烈的奋斗”。由此看来,这一时期内的“新生活运动”
( )
A.促使国民政府实现了思想上路线上的统一
B.成为抗日战争的根本保障
C.鼓励了军民的抗战精神,利于抗战的开展
D.继续宣扬儒家的伦理思想
14. 中共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15.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该现象说明了( )
A.政治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B.个人崇拜是十年动乱的主题
C.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D.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16.下表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报道的不同态度文章数量统计表。该表可以说明 ( )
1960年第一季度
1975年第一季度
1985年第一季度
积极报道
0
2
51
消极报道
323
81
88
中性报道
16
10
224
A.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 B.国家实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
C.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 D.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消除
17.《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由此可见,两则材料都XK]
A.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表明了法律的宽松灵活
C.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D.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
18. 针对雅典民主制度,苏格拉底说:“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这表明苏格拉底( )
A.提倡“美德既知识” B.主张由人民行使权力
C.反对直接泛滥的民主 D.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19.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统治时期,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这段材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起来 B.君主专制权力得以复辟
C.政党政治发展遇到新契机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20. 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根据他的设计,必须沿河盖上一栋房子,安上多台纺纱机,由水车产生的动力转动。但这种机器较为庞大和昂贵,家庭生产使用已不可能。这种机器( )
A.结束了当时生产对传统动力的依赖
B.推动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产生
C.限制了棉纺织业技术的革新和推广
D.促成了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广泛开展
21. 戴维·罗伯兹在《英国史:1688年至今》中写道:“成千上万的英国人民,以往从来没有行使过政治权力,而今竟能投票决定由谁来管理他们,有时,甚至自己也变成了管理者之一,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英国这一“伟大的进步”是缘于( )
A.“光荣革命”的胜利 B.议会改革的实行
C.《权利法案》的颁布 D.内阁制度的确立
22.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表: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发展迅速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3.西门子是德国电气工程行业重要的成员,公司于1897年改组为股份公司,1903年合并舒克特公司,组建西门子一舒克特公司。1897年购买一块绿地作为工业园区,新址上建成的第一座工厂西区电缆厂于1899年8月正式投产。后续的建筑包括1905年峻工的维尔纳工厂(公司的通讯工程中心),1906年建成的诺嫩丹的重型号机械厂和发电机厂,以及1913年建成的管理办公大楼。这块地方于1914年正式由官方命名为西门子城。这主要说明(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垄断组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联合经营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24.1958年,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后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了第一次会谈。阿登纳强调:“法国和德国必须进入一个经常对话的时代。”此后四年中,阿登纳与戴高乐之间的通信达40余次,会晤15次,总计进行了100多个小时的会谈。这一系列举动( )
A.推动了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B.消除了法德之间的意见分歧
C.促进了欧洲一体化发展趋势
D.提高了法德两国的国际地位
第Ⅱ卷 (材料解析题 52分)
二、材料解析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对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很多规定。在监察官的使用方面,“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并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察六》、《设立宪台格例》、《互察法》等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使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而另“二公”为秩万石;唐代,监察御使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使为七品,也就相当于知县。……当然,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封建专制统治者服务的,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曹凯旋《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之借鉴》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对监察人员任用的主要特点。(6分)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7分)
26.阅读下列表格。(12分)
鸦片战争
师夷长技以制夷
甲午中日战争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从表格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台。)
请考生在第27、28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官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经济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变得凋弊不堪。北方经济遭到践踏,物资缺乏,使唐中央政府赖江南经济来接济。然而安史之乱后,河朔地区(泛指黄河以北)基本上由安史降将占据,同时唐军在平叛过程中,一些将领的权力扩大,独霸一方,甚至与唐中央对抗,“漕运阻绝”。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决心整顿漕运,由户部侍郎刘晏担负主要责任。刘晏经过考察,对漕运进行了重大改革:疏浚渠道、以通航运;以盐利雇人运输,“不发丁男,不劳郡县”;创立漕运的奖励制度等。经过改革,江淮漕运物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每天漕粮的运量,多时达一百一十万石,少时也有五十万石。以后五十年,一遵其制。刘晏提出并实行的这一套漕运制度,在安史之乱后为挽救漕运的中衰起了积极作用。
——据潘镛《中晚唐漕运史略》
(1)根据材料,概括刘晏漕运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漕运改革的影响。(9分)
2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段祺瑞后半生的主要经历:
1912年初,领衔北洋将领四十六人通电,迫使清帝退位。后出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时,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
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辞职赴西山养病。袁世凯洪宪帝制时,表示反对。袁世凯死后,继续任总理。成为北洋政府派系内的皖系领袖。
1917年,与大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祺瑞誓师镇压。
1918年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段祺瑞宣布下野,在幕后操纵政权。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请段祺瑞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
1926年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往来。
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
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段临终遗言有“八勿”,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摘编自好搜百科
(1)段祺瑞与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一样具有复杂的多面性,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12分)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临终遗言。(3分)
重庆市第11中学校2016-17学年度上期
高2017级11月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BACDD ACCAC CDCCA ACCDB BBBC
二、材料解析题。
25.(1)特点:由各级各类高官集议国家大事;历史久远;服从或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是这一制度的补充形式;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8分)
趋势:唐宋时期开始程式化和规范化;到了明朝逐步流于形式,为少数官员所左右。(4分)
(2)变化:认为参加议政的应该有官有民;应向西方学习,成立民意代表机构议政院;各行省和中央的重大决策应以社会舆论为基础。(6分)
评价:作用: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促进民主化进程;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潮流。(任答3点即可6分)
实现条件:在晚清的社会政治条件下难以实现。(1分)
26.(12分)
示例一
主题: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程。(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2分)
关键词: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1分)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共9分,每场战争签订的条约和影响各1分)
示例二
主题: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现代化探索之路。(2分)
关键词: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1分)
民族资产阶级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成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原因之一,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的近代化;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共9分,答出探索内容和对近代化的影响各1分)
示例三
主题: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之路。(2分)
关键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马克思主义。(1分)
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也在不断通过向西方学习而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地主阶级为维护统治,开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民族危亡之时,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依赖光绪皇帝进行的维新变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1分)(9分,需要答出领导阶级学习内容以及影响各1分)(可以多角度提炼主题,言之有理即可,主题和关键词要明确)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l)背景: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江南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原有的漕运体系衰落;黄河流城藩镇割据、对抗中央。(6分)
(2)作用:恢复并建立了一套新的漕运制度;为京师提供大最的物资和粮食,维护唐朝的统治;改善了水运交通.有利于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局限性:不能从根本扭转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衰落的趋势。(9分)
2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段祺瑞有维护共和的一面(如迫使清帝退位、反对袁世凯称帝、镇压张勋复辟等);(4分)也有爱国反侵略的一面(如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拒绝与日本人往来等);(4分)同时他镇压学生运动,幕后操纵政权,对于民国初期的混乱政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4分)
(2)段祺瑞的临终遗言,向后人提出了为政之道、为人之道和为学(求学)之道,要求国人爱国明礼(守礼),保存国粹,巩固国防等等,这些在今天有借鉴意义。(3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