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兴国七中八年级(上)第二次段考物理试卷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合 km/s.
2.兴国美景,风景如画,当你漫步在潋江河畔,常能看到“鸟在水中飞,鱼在天空游”的景象.你看到的“鸟”是光的 现象形成的,“鱼”是光的 现象形成的.
3.在茂密的森林里阳光可以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面上有许多圆形光斑,它们是太阳的 (选填“影子”或“实像”),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
4.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 来分辨.
5.“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
6.2015年5月底,美国发布了最新的SR﹣72高超音速飞行器设想图.该飞行器速度可达6~7马赫(1马赫=1倍音速,1倍音速=340m/s),号称1小时可到达地球任一地方,比常规导弹速度还要快.飞行器体表涂敷最新型材料,具有雷达隐形功能,但不具备红外隐形功能.若该飞行器以7马赫速度飞行,其速度为 m/s,此时若有常规导弹从其正后方攻击,则导弹相对于飞行器是向 (选填:“前”或“后”)运动的.
7.小丽同学站在平面镜前理了理自己的头发.当她远离平面镜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她离平面镜1m时,她的像与她相距 .
8.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1)能看到纸板上的光,是因为纸板发生 ;
(2)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选填“在”或“不在”)纸板所在的平面内.
9.一束光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反射角为 度.保证入射光线方向不变,现将平面镜顺时针转动30°,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度.
10.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 ,物理学中引进了速度这个物理量.甲乙两物体都做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1,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2,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
二、选择题(共20分,第11~14小题单项选择.每小题3分;第15、16小题为不定项选择.每小题3分,错选、不选得0分,漏选得1分)
11.《龟兔赛跑》新篇:兔子和乌龟自从上次赛跑后,成为了好朋友,于是在以后的旅行中,陆地上兔子背着乌龟跑,在水中乌龟驮着兔子游,兔子和乌龟因此都走得更快更远了,实现了共赢.当兔子背着乌龟在陆地上奔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是运动的
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是静止的,兔子是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都是运动的
12.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13.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手在屏幕上形成“手影” 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C.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D.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14.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正确表示矫正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图( )
A. B. C. D.
15.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16.下列选项是从某同学笔记中摘录的四句话,其中正确的是( )
A.超声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次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能量是与运动密切联系的物理量,不同的运动形式对应不同的能量形式
C.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光的反射只能成虚像,光的折射只能成实像
三、作图与计算题
17.如图所示,平面镜前一个发光点S和它的两条光线,请在图中作出S在平面镜中的像,并作出这两条光线的反射光线.
18.在海面上有一只舰船,上面有一台超声测位仪,为了测出海底有多深,在水面竖直向下发一超声波,经过4s接收到反射波,超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问海底有多深?
19.下表是福州至厦门D6201次列车沿途部分站点的到站、发车时刻表.
车站
里程/km
到站/发车时刻
福州
0
7:12
莆田
105
7:54/7:56
泉州
174
8:17/8:19
厦门
276
9:02
计算该列车从福州到莆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时?
20.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则:
(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 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40分,每小题8分)
21.如图所示是小方同学用两只外形相同的蜡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 .
(2)选取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 关系.
(3)在实验过程中,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再将另一支 蜡烛(选填“点燃”或“不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后面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的蜡烛的像 .
(4)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20cm的A处时,玻璃板后B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B处的蜡烛,将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22.用焦距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
(1)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环境应该 (选填“较亮”或“较暗”)一些,此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后逐渐变短,则光屏上烛焰的像也将逐渐向 移动,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可适当向 调节凸透镜.
(2)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将所缺的实验数据和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r/cm
像的性质
1
30
15
①
2
20
20
倒立、等大的实像
3
15
②
倒立、放大的实像
4
6
无
正立、放大的虚像
请根据实验序号4的成像规律,写出在生活中的一个应用③ .
(3)若已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用遮光布遮住凸透镜的下小半部分,则所成的烛焰的像为 (选填“不完整的像”、“亮度相同的完整像”或“亮度稍暗的完整的像”).
(4)晓红在早上9:00利用太阳光进行观察凸透镜焦点的活动,她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她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你认为她这种活动过程存在的问题是: .
23.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
(1)小明测量速度的原理是: .
(2)小明用 测量小车走过的路程,用 测量小车下滑所用的时间.
(3)如小明测得路程为70cm,时间为2s,则小车下滑的速度为 m/s.
24.探究篮球反弹性能的强弱与哪些因索有关?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可能与篮球的材质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篮球的 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探究猪想一时,我们只选择材质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的篮球.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其他条件都相同,用力向下拍不同的篮球,观察比较它们反弹后的高度;
方案二:其他条件都相同,将不同的篮球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观察比较它们反弹后的高度
方案三:其他条件都相同,使不同的篮球反弹到相同的高度.观察比较它们所需自由下落高度.
【评估与交流】
(1)按照方案一探究,其不足之处是 .
(2)按照方案二探究.篮球反弹后的高度越高,反弹性能就越 ;像这种用反弹的高度来表示篮球反弹性能强弱的方法,在物理学上,我们把这种研究方法称之为 .
(3)按照方案三探究,篮球所需自由下落的高度越高,反弹性能就越 .
25.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
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图1,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人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人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1)小明的推测是 .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 ,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
你的观点是: ,理由是: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始终 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016-2017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兴国七中八年级(上)第二次段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108 m/s,合 3×105 km/s.
【考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分析】(1)直接由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解答;
(2)利用速度单位换算关系计算.
【解答】解:(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2)1km/s=103m/s;
3×108m/s=3×105km/s;
故答案是:3×108,3×105.
2.兴国美景,风景如画,当你漫步在潋江河畔,常能看到“鸟在水中飞,鱼在天空游”的景象.你看到的“鸟”是光的 反射 现象形成的,“鱼”是光的 折射 现象形成的.
【考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分析】①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②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面镜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解:①鸟在天上,所以“鸟在水中飞”是鸟在水中形成的像,即平面镜成像,故看到水中的鸟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②因为鱼儿是在水中的实际物体,是由于光线从水中通过空气折射进入了人的眼睛,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其实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故答案为:反射;折射.
3.在茂密的森林里阳光可以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面上有许多圆形光斑,它们是太阳的 实像 (选填“影子”或“实像”),是由于光的 直线传播 现象形成的.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利用这一特点,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例如日食月食等等.
【解答】解:大树上树叶与树叶之间会形成很多小的缝隙.太阳光从这些小缝隙中照射下来,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在地面上会形成太阳的像,该现象为小孔成像.像的形状和太阳一样,且是倒立的实像.
故答案为:实像;直线传播.
4.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 响度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 音色 来分辨.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要小;
不同人声带的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音色来分辨.
故答案为:响度;音色.
5.“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产生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传播 .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包括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入耳三个方面.
【解答】解:“掩耳盗铃”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故答案为:产生;传播.
6.2015年5月底,美国发布了最新的SR﹣72高超音速飞行器设想图.该飞行器速度可达6~7马赫(1马赫=1倍音速,1倍音速=340m/s),号称1小时可到达地球任一地方,比常规导弹速度还要快.飞行器体表涂敷最新型材料,具有雷达隐形功能,但不具备红外隐形功能.若该飞行器以7马赫速度飞行,其速度为 2380 m/s,此时若有常规导弹从其正后方攻击,则导弹相对于飞行器是向 后 (选填:“前”或“后”)运动的.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知道1马赫=1倍音速,1倍音速=340m/s,可求出飞行器的速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解答】解:若该飞行器以7马赫速度飞行,其速度为7×340m/s=2380m/s;
常规导弹从其正后方攻击飞行器,由于常规导弹的速度低于飞行器的速度,所以它们之间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大,以飞行器为参照物,导弹是向后运动的;
故答案为:2380;后.
7.小丽同学站在平面镜前理了理自己的头发.当她远离平面镜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她离平面镜1m时,她的像与她相距 2m .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像是虚像.
【解答】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当她远离平面镜时,视觉上感觉像在变大,但实际上像的大小并没有变.所以他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不变.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当她离平面镜1m时,像距离平面镜也为1m,那么镜中的像与她相距2m.
故答案为:不变;2m.
8.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1)能看到纸板上的光,是因为纸板发生 漫反射 ;
(2)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在 (选填“在”或“不在”)纸板所在的平面内.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1)可以从各个方向看到同一个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
(2)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使光屏不在一个平面内,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解答】解:(1)能从多个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是因为纸板发生了漫反射;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但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
故答案为:(1)漫反射;(2)在.
9.一束光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反射角为 0 度.保证入射光线方向不变,现将平面镜顺时针转动30°,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60 度.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同时要掌握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解答】解:当一束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时,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0°,所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若入射光线不动,镜面绕入射点转过30°,则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入射角为30°,所以反射角也为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60°.
故答案为:0;60.
10.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 快慢 ,物理学中引进了速度这个物理量.甲乙两物体都做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1,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2,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5:3 .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路程和时间之比,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之比.
【解答】解: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引进了速度这个物理量.
已知路程之比是3:1,时间之比是3:2,
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是:v甲:v乙=: =: =5:3.
故答案为:快慢;5:3.
二、选择题(共20分,第11~14小题单项选择.每小题3分;第15、16小题为不定项选择.每小题3分,错选、不选得0分,漏选得1分)
11.《龟兔赛跑》新篇:兔子和乌龟自从上次赛跑后,成为了好朋友,于是在以后的旅行中,陆地上兔子背着乌龟跑,在水中乌龟驮着兔子游,兔子和乌龟因此都走得更快更远了,实现了共赢.当兔子背着乌龟在陆地上奔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是运动的
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是静止的,兔子是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都是运动的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位置有变化,就是运动的.
【解答】解:
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此选项错误;
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此选项错误;
C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的位置都是变化的,所以都是运动的.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故选D.
12.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考点】声与能量;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分析】【解答本题要明确:
(1)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空气不是唯一的介质.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4)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解答】解:A、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蜡焰不停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该选项正确;
B、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该选项正确;
C、当小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越髙,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选项正确;
D、瓶内水位越高,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所以频率不同,音调不同.该选项错误.
故选D.
13.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手在屏幕上形成“手影” 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C.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D.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考点】光的反射.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A、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与题意不符;
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C、用放大镜看文字时,文字变大了,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与题意不符.
D、从水中笔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笔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与题意不符;
故选B.
14.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正确表示矫正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图( )
A. B. C. D.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1)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焦距太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C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因此A图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矫正情况.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故B图表示远视眼的成像情况,D图表示远视眼的矫正情况.故只有C符合题意.
故选C.
15.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要解决此题,首先要通过图象分析出该凸透镜的焦距.
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若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解答】解:A、由图知,当物距为16cm时,像距也为16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
所以2f=16cm,则f=8cm.故A错误.
B、f=8cm,2f=16cm,当u=12cm时,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
C、当物距u=20cm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到24cm处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增大,所以成的像逐渐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16.下列选项是从某同学笔记中摘录的四句话,其中正确的是( )
A.超声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次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能量是与运动密切联系的物理量,不同的运动形式对应不同的能量形式
C.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光的反射只能成虚像,光的折射只能成实像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镜面反射;漫反射;实像与虚像的区别;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3)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二者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能用光屏呈接,虚像不能;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解答】解:A、超声波和次声波属于声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它传播时需要靠介质,故A错误;
B、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的能量形式,不同形式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故B正确;
C、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C正确;
D、对于单一光学系统(如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等)一次成像来说,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但对于多个光学系统(如透镜组等)多次成像来说,上述结论不一定成立,故D错误.
故选:BC.
三、作图与计算题
17.如图所示,平面镜前一个发光点S和它的两条光线,请在图中作出S在平面镜中的像,并作出这两条光线的反射光线.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分析】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像点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解答】解:本题可以运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反向延长求作虚像,这种方法要求作出法线;
也可以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虚像,再利用虚像的特征作反射光线,这种方法要求保留像与物的连线.
如图:(第二种方法)
18.在海面上有一只舰船,上面有一台超声测位仪,为了测出海底有多深,在水面竖直向下发一超声波,经过4s接收到反射波,超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问海底有多深?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分析】超声测位仪是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超声测位仪发射的超声波遇到海底经反射后,又被超声测位仪接收,知道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超声测位仪到达海底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海底深度.
【解答】解:超声波从超声测位仪到达海底的时间:
t=×4s=2s,
由v=,可得,海底深度:
s=vt=1500m/s×2s=3000m.
答:海底有3000m深.
19.下表是福州至厦门D6201次列车沿途部分站点的到站、发车时刻表.
车站
里程/km
到站/发车时刻
福州
0
7:12
莆田
105
7:54/7:56
泉州
174
8:17/8:19
厦门
276
9:02
计算该列车从福州到莆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时?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从时刻表中读出从福州到莆田的路程与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v=可计算出平均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福州到莆田的路程为:
s=105km,
列车运行时间:
t=7:54﹣7:12=42min=0.7h,
列车的平均速度:
v===150km/h.
答:该列车从福州到莆田的平均速度是150km/h.
20.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则:
(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 0.5 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速度的计算.
【分析】(1)从车内的钟表显示可得此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
(2)由图可得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再利用V=求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求出了轿车的速度,由图可得轿车从B地到南宁的路程,再利用t=求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
t=10:45﹣10:15=30min=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
s=120km﹣70km=50km,
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V===100km/h;
(3)由图可得轿车从B地到南宁的路程s′=70km,
轿车从B地到南宁的时间:
t′===0.7h.
答:(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100km/h;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0.7h.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40分,每小题8分)
21.如图所示是小方同学用两只外形相同的蜡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 像的位置 .
(2)选取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 大小 关系.
(3)在实验过程中,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再将另一支 不点燃 蜡烛(选填“点燃”或“不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后面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的蜡烛的像 重合 .
(4)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20cm的A处时,玻璃板后B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B处的蜡烛,将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像.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
(3)在做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先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在这对蜡烛的同侧观察另一侧的蜡烛,直到另一侧的蜡烛与观察者一侧的蜡烛完全重合时,停止移动,记下蜡烛的位置,即得到相应的蜡烛的位置,这是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
(4)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实像能用光屏接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到.
【解答】解:
(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他选择的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实验时要另外拿一支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在镜前看上去与镜前的蜡烛在镜中成的像完全重合时,说明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
(4)移去B处的蜡烛,将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因为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说明是虚像.
故答案为:(1)像的位置;(2)大小;(3)不点燃;重合;(4)虚.
22.用焦距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
(1)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环境应该 较暗 (选填“较亮”或“较暗”)一些,此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后逐渐变短,则光屏上烛焰的像也将逐渐向 上 移动,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可适当向 下 调节凸透镜.
(2)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将所缺的实验数据和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r/cm
像的性质
1
30
15
①
2
20
20
倒立、等大的实像
3
15
②
倒立、放大的实像
4
6
无
正立、放大的虚像
请根据实验序号4的成像规律,写出在生活中的一个应用③ 放大镜 .
(3)若已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用遮光布遮住凸透镜的下小半部分,则所成的烛焰的像为 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选填“不完整的像”、“亮度相同的完整像”或“亮度稍暗的完整的像”).
(4)晓红在早上9:00利用太阳光进行观察凸透镜焦点的活动,她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她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你认为她这种活动过程存在的问题是: 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放置 .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1)凸透镜成像时,前后光线相差越大,实验效果越明显,蜡烛的像越明显;理解倒立实像的含义,在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相对于凸透镜向下运动,则像向上运动;
(2)当物距大于像距,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距小于像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体在焦点以内时,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若将凸透镜的一部分遮住,凸透镜其他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所以仍能成物体完整的像,只是折射的光线数量减少,所以像比原来变暗;
(4)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此点为凸透镜的焦点.由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粗略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时,可以测出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可.
【解答】解:
(1)为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实验环境应该比较暗,这样成的蜡烛的像更加清晰;由于成的实像是倒立的,所以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就应该越向上移动;可以适当向下移动凸透镜,使像呈在光屏中央;
(2)①由数据知,当物距为30cm时像距为15cm,此时物距大于像距,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当物距为15cm时,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像距为30cm,此时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③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其实际应用是放大镜;
(3)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凸透镜的上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烛焰完整的像;由于凸透镜折射光线的数量比原来减少,所以像比原来变暗;
(4)太阳光可以近似看为平行光源,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在焦点.所以改变凸透镜与地面间的距离,直到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便为焦点.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便是焦距.而晓红在早上9:00,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此时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没有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平行),所以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
故答案为:(1)较暗;上;下;(2)①缩小;②30;③放大镜 (3)亮度稍暗的完整像;(4)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放置(太阳光没有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到凸透镜上).
23.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
(1)小明测量速度的原理是: v= .
(2)小明用 刻度尺 测量小车走过的路程,用 停表 测量小车下滑所用的时间.
(3)如小明测得路程为70cm,时间为2s,则小车下滑的速度为 0.35 m/s.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1)实验的测量原理:v=;
(2)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斜面长度和运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进行分析所用的器材.
(3)知道斜面的长度与运动的时间,带入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即可求出平均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根据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可知,需要测量斜面长和运动时间,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停表.
(3)s=70cm=0.7m,
小车在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为:v===0.35m/s.
故答案为:(1)v=;(2)刻度尺;停表;(3)0.35.
24.探究篮球反弹性能的强弱与哪些因索有关?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可能与篮球的材质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篮球的 充气情况 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探究猪想一时,我们只选择材质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的篮球.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其他条件都相同,用力向下拍不同的篮球,观察比较它们反弹后的高度;
方案二:其他条件都相同,将不同的篮球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观察比较它们反弹后的高度
方案三:其他条件都相同,使不同的篮球反弹到相同的高度.观察比较它们所需自由下落高度.
【评估与交流】
(1)按照方案一探究,其不足之处是 很难控制向下拍的力相同 .
(2)按照方案二探究.篮球反弹后的高度越高,反弹性能就越 强 ;像这种用反弹的高度来表示篮球反弹性能强弱的方法,在物理学上,我们把这种研究方法称之为 转换法 .
(3)按照方案三探究,篮球所需自由下落的高度越高,反弹性能就越 弱 .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分析】【猜想与假设】
猜想篮球的反弹性能可能与篮球的材料、质量、大小、充气情况等有关;
【评估与交流】
(1)如果用力向下抛球时,很难控制相同的力;
(2)篮球能够反弹的高度越高,说明其弹性越强,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3)若弹跳相同的高度,需要下落的高度越大,说明篮球的反弹性能越差;
【解答】解:【猜想与假设】
根据实际,篮球的反弹性能还可能与篮球的充气情况、质量、大小等因素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