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康杰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2015.4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卷页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图片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①牛耕 ②花楼机 ③翻车 ④水排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 ①②
2.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地位的提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这段话揭示了中国
A.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C. 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D. 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4.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请将这些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①曲辕犁;②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③灌钢法;④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
A. ③①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 ②③①④
5.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
①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
③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 ④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A. ①② B.①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6.2012年6月象山小白礁I号沉船打捞出水了“盛源合记”玉印(古代商号商帮的印章)、西班牙银币、精美青花瓷、铜器、锡砚台等773件器物。同时还出水了宁波特产的用于压船舱的梅园石,另外还出水了29枚铜钱,以“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为多。根据上述情况,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从出水的西班牙银币可以推断此船曾到西班牙进行过商业贸易
B.从出水物品可以推断这是一艘商贸运输船
C.从出水梅园石可以推断此船可能是从宁波出发或停靠过宁波
D.从出水实物可以推断沉船的年代可能为清朝中晚期
7.《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提出“闭关锁国”观点
C.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8.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人为原因在于
A.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B. “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9.“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A. 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B. 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10.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指的是
A. 欧洲与亚、非、拉美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
B. 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D. 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11.《世界历史资料选》:“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为此
A.1588年英国打败荷兰的“无敌舰队”,取得海上霸权
B.17世纪初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与美洲的商业贸易
C.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荷兰,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贸易
12. 近代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技术的创新。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中,英国工业的技术创新是如何产生的
A. 此时的技术创新大都是技术工人为适应现实需要,改良原有机械装置的结果
B.在殖民地战争中,英国击败法国,控制了印度,从印度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
C.时值启蒙运动,热衷于传播科学知识,厂商将这些知识转变成生产技术
D. 科学革命发现新理论,工业家将这些理论直接应用于生产,带来技术的创新
13. 从1651年开始,英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航海法案,禁止外国船只涉足与英国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但这些法案最终在1849年都被废除了。这一变化的根源是由于英国
A. 殖民优势地位丧失 B. 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C.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变 D.建立起代议制政治
14. 从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世博会已经走过了150多年,世博会的历史,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编年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完善表格
举办时间
举办城市
主要展品
1851年
英国伦敦
①
1878年
法国巴黎
②
1904年
美国圣路易斯
③
A. ①火车机车、留声机;②电话、汽车;③蒸汽引擎、飞机模型
B. ①蒸汽引擎、汽车;②留声机、电话;③火车机车、飞机模型
C. ①火车机车、蒸汽引擎;②电话、留声机;③汽车、飞机模型
D. ①蒸汽引擎、飞机模型;②火车机车、电话;③留声机、汽车
15. 1882年,洛克菲勒开创了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这个极易聚集财富的结构使标准石油两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团企业。洛克菲勒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这说明
①生产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资本的高度集中
③石油能源在19世纪晚期影响巨大
④垄断势力开始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 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A.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B.传统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D.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17. 19世纪的中国,在与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下列能够反映中国“学习外国利器”的企业有
①汉阳铁厂 ②福州船政局 ③开平煤矿 ④江南制造总局
A.①②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④
18. “‘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公和永缫丝厂出现这种结局最主要的原因
A.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B.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
C.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D. 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19.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D.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20. 1953—1957年,中国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0%,工业为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上述数据说明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②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③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④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1. 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B.自然灾害是导致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22. 电视剧《鸽子哨》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有:“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歌词中的“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 完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C.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3. 建国后凭票供应生活必需品的票证制度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至90年代初取消。对这一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条件
B. 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C.促进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反映了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4. 2008年7月8日,2008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揭晓,江苏江阴市居首位,并且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占7席。下列对外开放的举措,直接有利于加快江苏经济发展的是
①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在长江三角洲开辟经济开放区 ③开发开放浦东
④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 下表是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可以从此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有
年份
总人口(万人)
非农业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950~1957
55l96~64653
9137~10618
16.55~16.42
1958~1960
65994~66207
12210~1373l
l 8.50~20.74
1978~1984
96259~103475
15230~19686
15.82~19.02
l985~2006
104532~129315
21054~42071
20.14~32.53
A.1950-1957年城市化率低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
B. 1978-1984年城市化率降低是因为农村经济改革推动了城市劳动力向农村转移
C. 1958-1960年城市化提高是因为大跃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的推动
D.1985-2006年城市化率的大幅度提高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阅读以下材料:(16分)
材料一:1、“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天仙配》中的一句唱词
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3、民间谚语: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 “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岳麓版必修2》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3分)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27. 16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并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世界各个地区都已卷入到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之中,……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及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垄断地位,意味着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材料三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四 世界贸易总额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的重大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及影响。(6分)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5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中国在1842年对西方开放之前的八十五年中,广州是唯一的对外贸易开放口岸……中国人的对外贸易态度衍生自朝贡心态。中国人设想,富足的中华上国无需外来货物,仁慈的皇帝允许通商乃是一种对洋人赐恩的标志及其感恩戴德的手段。因此,通商是一种特权,中国可以因洋人的任何过失取消这种特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材料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还有一种是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两种关门都不行。我们提出要发展得快一点,太快不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快一点,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九八四年)
材料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 ——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造成清朝对外贸易的态度:“视允许通商为‘对洋人赐恩的标志’”的原因有哪些?(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主张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的理由。就在这一年,我国对外开放采取的重大举措是什么?(5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央表示对经济特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说明了什么?(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请谈谈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哪些因素相关。(3分)
高一历史答案
1-5 A B C A C 6-10 A C B B A 11-15 D A B C B 16-20 A C A D D
21-25 A C C A C
26.(1)特点: 精耕细作(1分);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分);自给自足(1分)。
(2)认为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农业为本,商业为末(2分)形成了重农抑商政策; (2分) “重农抑商”政策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6分)
(3)现象: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两项写一项即可) (1分);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27.(1) 对世界:人类文明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分)
对西欧: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2分)
对殖民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与灾难,客观上促进了美洲的开发(2分)
(2)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疯狂对外殖民扩张(2分)
影响:亚非拉地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但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化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4分)
(3)英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世界贸易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国际分工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5分)
28. (1)原因:朝贡心态的存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外部市场的排斥;中国自身经济的富足;儒家传统的义利观。(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5分)
(2)理由:当今世界的开放性,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闭关自守会导致落后。(4分)
举措:开放天津、上海等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1分)
(3)经济特区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对全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4分,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4)国家领导人的个人认识,国家实力,国际环境,国家利益。(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3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