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77363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7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4章 补体系统1、补体(complement, C)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也称为补体系统。2、补体系统的组成 固有成分 经典途径:C1(C1q,C1r,C1s)、C2、C4 旁路途径:B因子、 D因子、 P因子 MBL途径:MBL、MASP 共同成分:C3、C5-9 调节分子 受体成分 CR 3、补体的理化性质多数组分为糖蛋白 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 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 性质不稳定,加热56,30min失活;010保持34天。补体需要-20保存。4、补体活化的途径经典途径 旁

2、路途径 凝集素途径/MBL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 (1)n 激活物:主要指与抗原结合的IgG或IgM IgG的CH2、 IgM的CH3:补体结合部位 n 参与的补体成份:C1C9n C2 的活化是限速步骤经典激活途径 (2)Ag-Ab 复合物 C1q 活化C1r 活化 C1s 活化* C1q必须同时与至少两个IgG分子结合才能被活化 一个IgM分子与抗原表面相应表位“桥联”结合即可激活C1q IgG分子至少需要两个紧密相邻的抗体分子与抗原表面相应表位“桥联”结合才能激活C1q经典激活途径 (3)旁路激活途径(1)旁路途径是生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补体激活途径,是抵御微生物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1.激活物

3、: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等。2.参与成分:B因子、 D因子、 P因子、C3、C5C9。旁路激活途径(2)5、补体激活的共同终末过程C5转化酶裂解C5C5b67复合物形成C5b678嵌入细胞膜膜攻击复合物形成跨膜孔道n 膜攻击复合体 MAC (membrane attack complex)n C5b6789n,C5b-9n n MAC的作用:MAC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形成“渗漏斑”,大量水分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崩解。6、补体的生物学功能n 溶菌、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抗感染免疫 抗肿瘤免疫 自身免疫 n 调理作用n 炎症介质n 清除免疫复合物第5章 细胞因子1、细胞因子:由机体多种细胞分

4、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2、细胞因子的基本特征 多为小分子多肽 可溶性高效性,低浓度下既有生物学活性 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 可诱导产生半衰期短 效应范围小,多为近距离发挥作用第6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1、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分化抗原,是国际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统一命名系统,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分化群。2、黏附分子的主要功能作为免疫细胞识别中的协助受体和协同刺激信号或抑制信号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和渗出介导淋巴细胞归巢第7章 MHC-主要

5、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1、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指一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2、MHC-I类分子和MHC-II类分子的细胞组织分布以及结构功能都不同 MHC-II类分子主要分布在专职的APC(DC、 M、B )、胸腺上皮细胞 MHC-I类分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3、MHC的遗传特点多基因性多态性共显性连锁不平衡&单体型4、MHC I类分子和II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特点比较 类 类5、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抗原提呈 通过MHC限制性制约免疫细胞活化 参与T细胞在胸腺中的分化 与一

6、些疾病相关,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感性人群第9章 T/B淋巴细胞1、*BCR(B细胞受体)B细胞分化发育的重要事件 2、(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B cell receptor, BCR)(二)辅助受体 coreceptorCD19/CD21/CD81 非共价键相连 功能:增强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三)协同刺激分子(第二信号)CD40 、CD80和CD86、ICAM-13、B淋巴细胞功能n 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中和作用、调理作用 、吞噬细胞、参与补体的溶菌或溶细胞作用 n 提呈可溶性抗原 n 免疫调节:产生细胞因子4、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作用n TCR-CD3复合物n Cor

7、eceptor:CD4 和 CD8分子 1.辅助TCR识别抗原(又称TCR辅助/共同受体)MHC限制性、CD4MHC、CD8MHC2.参与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的传导n 协同刺激分子及粘附分子n 丝裂原受体 n 其他5、T淋巴细胞亚群,据功能分群n Th细胞: 初始CD4+Th,可分化为Th1、Th2、Th3n CTL(Tc)细胞: 表达TCR、 CD8分子n 调节性T细胞(Tr): 在免疫应答负调控及自身免疫耐受中发挥作用。表面分子 T细胞 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TCR-CD3mIg CD79a/CD79b辅助受体CD4/CD8CD19/CD21/CD81协同刺激分子CD28CD40LLFA-2

8、(CD2)ICAM-1/LFA-1CD80/CD86CD40第11章 APC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1、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指能够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降解产物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T淋巴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参与免疫调节作用的一类细胞。2、树突状细胞是体内最强的APC,其抗原递呈功能是巨噬细胞的10-100倍,可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是免疫应答的始动者。提呈抗原能力随其发育成熟而逐步增强,而摄取抗原能力逐渐下降。3、抗原处理/加工(antigen processing):APC将胞质内自身产生的或者是摄取入胞内的抗原分子

9、降解并加工处理呈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多肽适合与MHC分子结合,然后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的过程。4、抗原提呈(antigen presenting):在APC与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表达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细胞所识别,从而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过程。5、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加工提呈途径比较 MHC类途径 MHC类途径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抗原来源 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抗原降解的胞内部位 蛋白酶体 内体溶酶体抗原与MHC分子结合部位 内质网 MHC类器室 提呈抗原多肽的MHC分子 MHC类分子 MHC类分子伴侣分子 TAP ERAP Ii链

10、 钙联素 处理和提呈抗原的细胞 非专职,病毒感染的专职APC 专职性APC 识别和应答细胞 CD8+T细胞(主要是CTL) CD4+T细胞 (主要是Th) 第12章 免疫应答1、适应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获得性免疫应答) : T、B细胞通过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而被激活,进而发生增殖和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或分子,产生免疫效应最终清除抗原。2、CD4+效应Th1细胞抗胞内病原体感染的免疫作用 诱导效应Th1细胞高表达CD40L 合成分泌Th1型细胞因子 反馈刺激感染部位的巨噬细胞 CD40+CD40L IFN-R +IFN-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杀伤能力、彻底清除病原体、有效发挥抗感染细胞

11、免疫作用 FasL 产生大量TNF 诱导细胞凋亡3、Th1细胞依赖性专职APC诱导 P128CD8+CTL表面TCR-CD3复合体 识别结合APC-MHC 类分子复合物 获得 T细胞第一活化信号 通过CD28等共刺激分子结合专职APC表面的B7等共刺激分子 获得产生共刺激信号Th1细胞活化高表达CD40L 反馈激活专职APC 高表达CD40 CD40L+CD40 诱导专职APC高表达B7等共刺激分子 初始CTL通过表面CD28等共刺激分子与APC表面高表达的B7等共刺激分子 结合产生共刺激信号 诱导抗原特异性CD8+ CTL活化4、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B细胞的活化“双信号模式” 第一信号

12、:抗原表位mIg Ig/Ig向细胞内转导信号 CD19/CD21/CD81辅助转导信号 第二信号:由B细胞和CD4+T细胞表面多对黏附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对的相互作用来提供 由活化的CD4+T细胞提供CD40L、CD40 + CD40L5、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的规律(一)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 1.概念 抗原初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2.特点 (1)潜伏期(诱导期)长(约710天); (2)抗体的种类以IgM为主; (3)抗体亲和力低; (4)维持时间短; (5)总抗体水平低。(二) 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 1.概念: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

13、应答。 2.特点 (1)潜伏期短(约23天); (2)抗体的种类以IgG为主; (3)抗体亲和力比初次应答明显增强; (4)维持时间长;(5)总抗体水平高。6、 初次应答 再次应答潜伏期长,4-7天短,1-3天抗体水平较低高抗体维持时间较短长抗体的亲和力低高抗体的同种型早期IgM为主IgG、IgA、IgE第16章 超敏反应1、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又常被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2、超敏反应的分型、参与的免疫分子及细胞、发病机制、典型疾病见P1673、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4、一)查明变应原F 询问病史F 变应原皮肤试验F 血清总/特异性IgE测定(二)脱敏治疗F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抗毒素小剂量、短间隔、多次肌肉注射 F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植物花粉或尘螨小剂量、长间隔多次皮下注射(三) 药物治疗4、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5、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概念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形成并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15、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特点见P1616、型超敏反应(细胞介导型或迟发型):概念由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24-72小时后发生的,形成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7、比较类型AbIgEIgG, IgMIgG, IgM补体+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K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Th1 CTL第21 、22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与免疫学防治1、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有抗原的颗粒状物质(如聚苯乙烯乳胶等)与相应的抗体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2、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毒素、组织浸液及血清中的蛋白等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反应后,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可在液体中进行,也可以在半固体琼脂凝胶中进行。3、 免疫酶测定法(enzyme immunoassay, EIA) 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4、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