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纺织报告|FANGZHI BAOGAO黄梅挑花图案创新设计以兔纹样为例李多阳,杨小羽,闫瑞欣,吕世生(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200)Innovative design of pattern of Huangmei cross-stitch:taking rabbit pattern as an exampleLi Duoyang,Yang Xiaoyu,Yan Ruixin,Lyu Shisheng(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 430200,China)Abstract Huangmei cross-stitch,commonly known a
2、s Jiazihua,focuses on pricking rather than embroidering,is a folk embroidery art that has long been popular in Huangmei County,Hubei Province.Huangmei cross-stitch process is based on pricking patterns on a fabric with distinct warp and weft lines.The patterns are stitched using a grid number and a
3、cross stitch method to present different patterns.This paper takes the animal pattern of Huangmei cross-stitch in Eastern Hubei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alyzes the pattern theme,graphic composition,pattern modeling,color rules,and pattern implication,and analyzes and redesigns the rabbit pattern bas
4、ed on existing knowledge.It uses modern techniques to design and recreate the rabbit pattern,innovate and inherit the uniqu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angmei cross-stitch.Key words Huangmei cross-stitch;animal patterns;rabbit pattern;innovative design摘要黄梅挑花俗称架子花,又名十字挑花,重在挑而非绣,是长期流行于湖北黄梅县一带的民
5、间刺绣艺术。黄梅挑花工艺是在经纬线分明的底布上挑制图案,挑出的图案通过以网格数量行针的方法和十字针法呈现出不同的纹样形态。文章以鄂东地区黄梅挑花动物图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图案题材、图形构成、纹样造型、色彩规律、图案寓意进行分析,并根据现有知识对兔纹样进行分析再设计,应用现代手法对兔纹样进行设计再创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创新并传承下来。关键词黄梅挑花;动物纹样;兔纹样;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志码:A黄梅挑花的图案题材种类丰富,包括植物类、动物类、人物形象类和文字类。其中,动物图案主要分为鸟类、兽类和鱼虫类,广泛应用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虽有不同的寓意,但同样体现了挑花者用灵巧
6、的双手创造生活美。1 动物题材浅析黄梅挑花注重“神似”,在动物题材的创作上往往通过几何图案的变形组合、线条的灵活运用体现动物的性格特征。1.1 图案寓意黄梅挑花的动物纹样具有富贵吉祥、美好祥和的寓意。由于受楚文化的影响,楚人将凤作为图腾,民间对凤投稿日期:2023-02-01作者简介:李多阳(1997),女,河南漯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纤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通信作者:吕世生(1979),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应用。凰有崇尚之情,龙凤题材被大量运用。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龙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通过艺术作品祈愿的方式表现生活在长江中下游黄梅地区的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
7、许,同时“双龙戏珠”经常出现在婚俗类题材中,寓意祝福新人早生贵子。“麒麟送子”寓意着黄梅地区人民对子孙繁衍、道法自然、幸福喜庆的期盼。在黄梅民间节日习俗中,挑花妇女会为儿女挑制抱裙、虎头裙、虎头帽,原因是老虎体大威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狮子为万兽之王,是智慧与力量的集合体,寓意着繁荣吉祥。狮虎图案不仅具有平安吉祥、富贵如意、家庭兴旺等寓意,还有驱病免灾、驱邪镇妖的含义。挑花妇女也会在儿童过冬时在抱裙上挑制十二生肖图案,寓意生肖流变、遵循自然。Design设计FANGZHI BAOGAO纺织报告|FANGZHI BAOGAO67李多阳,等:黄梅挑花图案创新设计以兔纹样为例马象征着奔放、忠诚、优
8、雅,古代文人挂名魁首,进而跨马游街,缝制“打马游街”的图案,寓意着事业和财运蒸蒸日上,学业有成。黄梅挑花以形传神、以音传意的手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热爱1。1.2 图形构成黄梅挑花的基本图案主要是由团花、边花、角花、填花和花边5个元素构成,5个元素不一定同时出现,但是至少有团花、边花、花边3个元素。龙纹一般是与凤纹同时出现,如“游龙戏凤”“龙凤呈祥”,边花区域以“二龙戏珠”的形式呈现居多。“麒麟送子”在描绘麒麟形态时有以下变化:狮头龙尾、形态似卷尾狗、牛头卷尾、龙头龙须牛蹄踩暗八仙、观音连坐与麒麟身镂空挑制万字符或者童子站立于麒麟身上。挑花艺术品中的双龙一般为长条形,两条龙分别对
9、称在火珠左右两边,每条龙均有四爪、四角,体态多呈游动的曲状,四爪向不同方向延伸。“四虎爬球”中虎的形象通常以白色线条描边,四虎头部的“王”字两个为鲜艳的粉红色,两个为白色。虎身底色空白,内部嵌有两个一深一浅的“卍”字纹。“卍”字纹是因佛教的传入演变而来的,译为“德”“万”,是一种吉祥纹样,象征着太阳与火热。“打马游街”的形态一般是两匹马头部相对,马背上分别有一个小人骑坐,画面中间则是白色勾边,内部为艳粉色的坐轿。“双狮戏球”,又称双狮滚球,是两只相对的雄狮争夺中间绣球的场景,两只雄狮4条腿共同向着绣球呈平行、运动的状态,寓意风调雨顺、喜庆祥和。黄梅挑花的构图形式有轴对称结构、菱形结构、对角线结
10、构、散点结构和整体结构,同时经常使用旋转式、向心式、放射式、对角式结构,形成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的格局,布局严谨且富于变化。画面经常使用植物类、动物类、人物类图案组合的方式叠加在整体布局上,运用团花、边花、角花等元素,根据创作中心给予不同比例的图案面积,使画面结构规整、对称统一。挑花者往往从作品中心点出发,通过对复杂生活的精雕细琢呈现出繁复的画面效果,实现作品细节与整体的统一2。1.3 色彩规律传统的黄梅挑花所用的大布多为藏青色,有时也用绿色、土红色、白色、深黑色等,既有单色挑,也有彩挑。其色彩观念继承了五行色彩。动物纹样也有其独特的色彩规律,如“麒麟送子”大多采用白色、大红、桃红、淡黄等颜色挑
11、制,白色为股线,其余颜色为点缀之色;由于龙在黄梅挑花艺术品中多呈现蜿蜒游动的体态,在色彩使用上大多以素色为主,少量的红色与绿色丝线点缀在尾部、龙的麟部或其他身体细节部位。虎通常以白色为股线,头顶“王”字采用桃红色,将几何形体的红色、绿色方块图案分布于身上,也有全身白色的形象。狮子经常以“八狮滚绣球”的体态出现,挑制白色轮廓,与虎图案相似的是身体内部空心,用桃红色、绿色、土黄色图案填充内部,两只狮子头部相对;中间绣球外轮廓为白色,内部填充为桃红色。对于马的形象,大量采用白色挑制轮廓,4只马蹄空心,胸前、身尾部为桃红色,身体中部空心露出白色勾线,即骑马人腿部轮廓,骑马人上半身为白色轮廓,下半身为桃
12、红色,与马中间的白色形成色差对比,醒目美观。从整体色彩布局上看,在彩挑的基础上,白色作为基本骨架,大红、桃红、浅红等主色调与枯黄、中黄形成暖色基调,在其间点缀粉绿、湖蓝等冷色,色彩对比强烈,层次变化丰富,色彩绚丽,美观高雅。2 兔纹样的创新设计中国传统兔纹样主要有3种形式:平面装饰性的兔纹样、绘画中的兔纹样以及兔纹立体装饰。原始时期的彩陶罐上出现过几何兔纹,汉代画像石中出现过玉兔捣药纹,而唐代、宋代也出现过玉兔捣药纹。作为装饰纹样时,兔子也与许多种类的植物相映衬,宋三彩兔子纹样盘中刻画的就是蹲坐在两片蕉叶中可爱灵动的白兔,宋代磁州窑出土的绿釉釉下白地黑剔花兔纹罐中增添了复合莲瓣纹、卷草纹。敦煌
13、石窟吊顶中间有“三兔奔跑”的纹样,为三兔莲花藻井纹。兔纹也曾出现在瓷器装饰上,如元代釉里红划花兔纹玉壶春瓶,将红色釉里红做底,玉兔留白,刻画出野兔奔跑于花草间的景象,栩栩如生。兔子行动迅速,温顺平和,具有求子、吉祥的寓意。在作为装饰纹样的同时,不同形态的兔子寓意也有所不同。例如磁州窑“兔衔草”纹样,衔着仙草的兔子则是孕育繁衍后代之神的象征;不衔神草的兔子则是子孙后代祥和安康的象征。在“鹞击兔”纹样中,“鹞”寓意喜庆,“兔子”寓意后代繁盛,两种动物同时出现在画面中,是寓意双喜临门的吉祥纹样。由于兔子生性温和,加上兔纹样具有美好寓意,使兔纹样在传统艺术装饰中备受推崇。2.1 设计目的黄梅挑花凭借自
14、己独有的挑针形式,呈现出独特的画面效果,正方形、菱形图案的变形组合,加之对称、偶数对的构图形式,使黄梅挑花图案规整且灵动。例如兔年来临之际,可以设计具有喜迎新年、热爱生活、珍惜寓意的专属纹样。设计的主要核心是3个与兔子相关的成语:东兔西乌、动若脱兔、兔起凫举。将黄梅挑花的图案提取到众多文化创意产品上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成为一种可以随身携带、可观赏、可把玩的商品。2.2 设计过程兔子的不同体态传达了不同的情绪,如蹲坐的兔子表现安逸、竖耳站立表现机警、蹬腿跳跃表现迅速等。首先,根据兔子的不同体态进行设计主体的对应选择,达到兔子形态与作品寓意的完美结合。其次,对现实中兔子的形象进行线条的轮廓提取,
15、如黄梅挑花经常使用白色线条挑制轮廓一般,突出兔子的运动状态,达到“神似”的效果。择优选择需要构成画面的因素来表达成语寓意,不同占比的因素与黄梅挑花的五大构成因素相结合,选择出主体团花的元素组成部分、边花和角花的变化形式、填花和花边与主体物的相关性。在 东兔西乌 的主体物选择上,选择金乌有以下原因:将代表金乌的太阳设计在画面中央可以使画面更加稳定协调;金乌的体态是三足,放在画面中间更加醒目;金色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代表吉祥、崇高,放在中央位置,更加契合劳动人民吉祥如意的心愿。与主体物选择同等重要的“东兔”,笔者选择与金68纺织报告|FANGZHI BAOGAO李多阳,等:黄梅挑花图案创新设计以兔纹
16、样为例色互补的紫色,由于三足金乌站在画面中央略显呆板,则选择奔跑状态下的兔子形象。选择奔跑状态的兔子首先可以与主体物三足金乌形成动静结合的效果;其次 东兔西乌 寓意着日月变化、新旧交替,奔跑则寓意着变化;最后兔子本身就有勤劳的含义,奔跑的兔子寓意生生不息。在“静若脱兔”主体物的选择上,首先选择兔子为主要形象,成语本身就寓意着秩序和团队合作。采用4个几何图形为一个整体,如军队般整齐排列的优点在于突出设计想要表达的军队秩序,几何图形的整齐排列与两两相对的耳朵树立的动态兔子相呼应。正是因为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策略,更有可能获得成功,所以在画面角花的部分将正方形几何体拼接成两两相互叠交的菱形,既像灵动
17、的兔耳,又像代表丰收的玉米形状,寓意着决策争取执行顺利的硕果满满。兔起凫举 则直接选择兔子作为主体物,为了增添兔子的灵动性,将静坐的兔子两两相对,急飞运动的野鸭形成四方连续的状态,动静结合。兔子采用黄色勾线,内部则用桃红色勾线,画面角花部分是设计的几何变形鱼形象,用绿色勾线的鱼从画面四角延伸至画面中央,而画面正中心是8条菱形直线,逐渐消失在画面中心,寓意着野鸭急飞、兔子奔跑的快速。3个作品的选择均采用互补色相互调和视觉的手法,在花边设计上均采用两层暗色、两层亮色4层叠加的方式,以逐渐向画面中心倾斜的角度,促使观者将视觉中心放在作品中心上,保持整体协调美观。2.3 成果展示在 东兔西乌(图1)作
18、品创作中,确定画面正中央的团花部分是一只金色的三足金乌,围绕在周围的是用正方形、三角形、直线拼接而成的云朵形状,描绘着金乌欲腾云起舞的景象,4对成双成对的紫色玉兔与金乌的金黄色互补,烂漫的金黄色中押韵着灰紫色,玉兔奔跑的脚下是正方形的几何影子,金乌庄重地站立在画面中央,与周围玉兔奔跑形成动静结合的视觉效果。画面四周有两对变形兔耳,兔耳两边是相对的黄色奔兔,像对称天秤一样,具有一阴一阳、宇宙循环、天上地下和谐共生的寓意。在 兔起凫举(图2)作品中,四周有序排列的4片菱形就像有序的军队,与图1相似的地方是两对灵动大兔耳对规整画面整体的调适作用,4对蓝色的兔子竖耳机警地听着动静,若听到号令,欲马上起
19、身行动。相互交叠的长方形分为4组,呈阶梯式由大变小,逐渐消失在视线中心,体现了兔子行动迅速敏捷。动若脱兔(图3)是4对玉兔,与其他作品相比,面积更大更醒目,中央是黄线勾出的野鸭体态,呈四方连续向画面中央飞翔,四周是4只正方形与三角形拼接而成的鱼形状,野鸭从水面叼鱼而出,兔子竖耳欲奔的画面。在3组系列作品的创作后期,将设计的花纹运用于丝巾、T恤、夹克、购物袋、笔袋、帆布袋等日常用品中,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3。图3 动若脱兔 作品展示图1 东兔西乌 作品展示图2 兔起凫举 作品展示3 结语古拙典雅的黄梅挑花艺术品是劳动妇女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美的追求,让观者感受到民间传统工艺的魅力,寓意着吉祥如意、幸
20、福安康,美化了黄梅地区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优秀的手工艺品同样也可以丰富其他地区人民的生活,其独特的十字架结构、重挑不重绣的技法、图案规整布局与神形变化相结合的巧妙用法以及冷暖色彩相结合的典雅,使其在工艺美术的大花园中绽放。在黄梅挑花动物图案的深入研究下进行兔纹样的再设计后,对构图形式、色彩运用有了规律变化的总结,让不同设计环境下的设计作品有了更多选择,同时也创新了设计手法和设计思路,产生了新的形式美感。黄梅挑花工艺的独特魅力会吸引更多学者进行研究,会不断焕发出绚烂、美丽的光芒,同时黄梅挑花工艺会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参考文献1 赵静.黄梅挑花艺术特色解析J.丝绸,2014(1):70-74.2 刘畅.黄梅挑花图案的艺术特征标注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7.3 张国生.中国传统兔纹样的形成与发展J.艺术探索,2011(3):1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