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纳兰容若研究性学习研究人员:万诗扬研究课题:纳兰容若及其词作赏析 他从词中缓缓走来,带来一身墨香。满清正黄旗的出身,却没有让染上纨绔子弟的恶习。自小便是倾心于书墨之间,满身书卷气,更为身为满清十大美男子之首的他增色不少。当时只道是寻常,人生若只如初见。无数惊艳的词句自他笔尖流泻而出。宋词过后除他,无人有此成就。回首过往,我们的忙碌,并不能在时光中留下任何印记。而文字,却有着永不磨灭的记忆,它会记住你所有的前尘过往。他的文字,任时光雕琢,也终是永不褪色,慢慢透着沉淀后的美。春归陌上,好时光总是翩若惊鸿。桃花映衬尘世荒芜,明月照亮千年孤独。一个人,命中真的期许和惆怅,往往在字里行间体现。阅读纳兰的
2、词,体会他的人生,感受千年前文字的魅力。引子or研究背景生平简介生平简介文学成就文学成就人词事文学特点文学特点经典赏析经典赏析后世评价后世评价轶事典故轶事典故生平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
3、子皇太极。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
4、十有一)。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纳兰词在纳兰
5、容若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王国维赞其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张恨水的春明外史更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纳兰研究进入一个高潮。1997年8月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作品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纳兰的家世、生平
6、、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承德有研究纳兰性德的纳兰性德研究所。文学成就文学特点物物性性观观照照 在纳兰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9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无论现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喻纳
7、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淤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之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
8、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风物起兴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风景名胜时写作的。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稽。这些因名胜古迹生发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处。通过对所写地方进行体察,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认识纳兰性德此类诗词创作的起因和他丰富的文史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形象准确的感受。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幸游“八大处”宝珠洞。他扈从玄烨凭高远望,写下望海潮宝珠洞“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骆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
9、。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站在平坡山巅宝珠洞眺远亭上,宜南向、东向眺望。南望,永定河一线漂渺如带似纱由它千万年泛滥冲刷形成的西山洪积扇,不但形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至今在其两岸仍可见大片荒沙,累累土岗。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经典赏析赏析:当年,明珠府花园,表妹文静和小容若,两人在一起度过一段无比快乐的童年,是一对最好的玩伴。也是少年的诗友。“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既有两小无猜的天真,又有朦胧难言的情愫。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喜欢拴在
10、一起,只知道只要他们不在一起,日子总会变得漫长难挨。韶光流转,当表妹已经弹得一手好琴的时候,容若也已经能够写出第一流的词章了,而那些美丽无伦的词句就是要跟着琴声入乐歌唱的。当他深深地陷入这种幸福无法自拔的时候,表妹却按照旗人的规矩被选为了秀女。一入深宫,旋咸陌路。都道侯门深似海,皇宫的大门又岂是侯门能比!这是容若的初恋,惨痛而刻骨铭心的初恋,曾经不知不觉的开始,终于天人悬隔的结束。咫尺间隔,却只能“相逢不语”,想要开口低唤,又怕被人听见,想要一诉离愁,却只能拔下玉钗在回澜轻叩。回廊九曲,心思九曲;玉钗恩重,你我心知。就这样,让刻骨的恋爱在皇权下无可奈何的枯萎下去。那偷偷的一望,便如一片秋叶从树
11、梢落下,在坠入泥土之前的那片刻悬空时候的小小的凄婉的挣扎。千言万语,只化作颊上红潮、钗头脆响、眉眼无声、这便是他们的最后的相见,最后的离别。容若这首小令,写的似明似暗、欲说还休,总有些隐衷心曲难与人言。反复读来,既像是容若自己的心间私语,又像是模拟表妹的口吻来摹写她对自己的相思。回环往复,流连不歇。逼真地描写了两人相恋相思而不能相会的复杂心理情感。经典赏析后世评价总评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
12、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分评 顾贞观: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陈维嵩: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周之琦: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后身也。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
13、所能及。容若长调多不协律,小令则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能使残唐坠绪,绝而复续,第其品格,殆叔原、方回之亚乎?况周颐: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独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胜起衰之任。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轶事典故纳兰与红楼梦纳兰与红楼梦轰轰烈烈的“红学”研究已经进行百载有余。其中有不少文宿巨匠参与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和进展。不但毛泽东对红楼梦研究有评述,就是前溯百载,清代的皇帝、公子王孙也
14、侧身其中。但凡研究“红学”的人对纳兰明珠和纳兰性德都会有所了解。乾隆算得上是第一位红学家。当和珅进呈红楼梦,乾隆读后即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一句话,把红楼梦与纳兰家联系起来。且不说此推论是否确凿,天子首开一家之言,根据他的阅历提示了两事物间的联系可能。纳兰家族和曹家都是清初到中期“康乾盛世”中人,相继前后。他们的家世与经历,有许多共同之处,是那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现象的集中反映。纳兰与曹雪芹纳兰与曹雪芹纳兰性德与曹雪芹祖父曹寅同入值宫禁,均为大内侍卫。据考,这种同事关系可能还非同一般。他们都极富文采,一个是满洲贵族通过发奋勤学,成功加入到中原主流文化的行列。另一个是祖代家风,把成熟汉学带入
15、满清皇朝。从两个不同角度达到同工之妙,对满汉文化融合作出努力。现在最能作证的便是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与随康熙南巡驻跸织造署的纳兰性德的诗文交往。纳兰有词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此外还著文曹司空手植树记。结束语 本次研究性学习,通过对于纳兰生平资料的查询,对饮水集的研读以及对于苏曼、安意如等人的作品的了解,再次在我的眼前展现了当年满清十大美男子之首以及清词代表人物的风采,领略了中华古典文化的魅力所在。纳兰赋 三月莺飞草长柳絮扬小苑满架藤萝一树香巧笑兮嫣然 倩影扑蝶忙何时到谢桥迎我新嫁娘腊月银装素裹梅带霜阁外一袭白裳惟冬郎不辞冰雪为卿热 心难忘盼年年岁岁为我著红妆指间词句纤 妙
16、语似珠连一笔写尽心底事万千心相印两点 知己唤红颜一双素手欲抚平眉宇间柳絮扑满天 喜开并蒂莲欲续比翼连枝前世缘坐看迟归燕 笑语双栖蝶君(卿)且与我共执手度流年清丽素颜温润不争赏顾盼秋水轻笑淡群芳却是无心栽柳绿也成行一朝入侯门从此不相望枕衾无人拥覆添衣凉情思缱绻无声湿桂香风清月朗时空闻佩鸣响不知故心人今夕在何方青梅味已散 竹马今何在一道红墙永隔人不还庭内泪遮眼 院外愁成海一阕柳枝词听谁复叹来昨夜曲琴弹 今宵无人待徒留一瀑月华倚我怀一代一双人 此生意难成君(卿)且与我寻往日旧梦欢凭谁问 秋末轻吟 花谢在风中白衣斜阳送你一程又一程秋末有约 谁留下山盟只为皎月错过一更又一更只刹那 菱花恋水的刹那是谁独对天命信手轻插插下那一株荣华只刹那 菱花碾碎的刹那是谁为你带上寂寞的枷一道墨痕成杀 那道伤疤枯叶啊 错了吗竟葬在纠结月下你曾说只如初见那一霎少年啊 轻狂吗是否看透笔尖水墨挥洒流转的风华秋末江南 花谢在黄昏一缕花香缠绕一寸又一寸秋末相思 谁留夏回文只是红豆碎了一春又一春只难忘 风花雪月的余温是谁远去不曾留恋转身最后却饮下良辰只难忘 刻入眉心的年轮是谁独自追寻梦里的尘荡涤渌水的魂还剩几分枯叶啊 错了吗深埋在春秋冬夏你许下愿拥冰雪为卿化少年啊 轻狂吗是否记得荡漾耳边的话错漏的流沙资料整理仅供参考,用药方面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