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年学习领会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心得体会(6篇稿).docx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27304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学习领会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心得体会(6篇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3年学习领会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心得体会(6篇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3年学习领会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心得体会(6篇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3年学习领会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心得体会(6篇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3年学习领会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心得体会(6篇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3年学习领会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心得体会(6篇稿)【目 录】2023年学习领会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心得体会2030字范文2023年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1400字范文学习贯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心得体会1960字范文2023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的心得体会2500字范文2023年先后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体会1140字文2023年学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精神领会“第二个结合”心得体会1520字范文2023年学习领会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心得体会2

2、030字范文“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

3、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

4、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

5、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互通有无、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源于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理念,致力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合作。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

6、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率领的是当时世界最庞大的舰队,带去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而不是战争,沿途没有占领一寸土地。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7、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

8、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面向未来,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就一定能廉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023年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1400字范文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

9、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争做学史爱史护史扬史的排头兵,全面深入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弘扬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摸索规律找准时代发展密码,激荡砥砺前行的奋进力量,让“中华文明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在“溯本追源”中铸牢民族复兴之“魂”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

10、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厚植根基、站稳脚跟。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广大党员干部要全面深入学习了解掌握中国文化发展史,坚持在“溯本追源”中铸牢民族复兴之“魂”,坚守中国道路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信,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奋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行稳致远。在“借古鉴今”中提振民

11、族复兴之“气”。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虽然遇到过无数艰难困苦,但都挺过来了、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当前,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前方势必还有数不胜数的“娄山关”和“腊子口”。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持在“借古鉴今”中提振民族复兴之“气”,从历史中汲取民族血脉中所蕴含的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爱国敬业等精神力量,厚植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合力,并将

12、之升华为击退万险、踏浪前行的攻坚力量,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察往知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在“继往开来”中绽放民族复兴之“花”。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不断创新。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就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意识,与时代同频,与发展共振,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敬畏,多一份珍惜、多一份思考,在时代巨浪、历史长河中汲取精神滋养

13、、坚定传承信心,以开放的胸怀、探索的勇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将历史与现代交织、新潮与古韵碰撞、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结,创造出更多更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焕发生动与光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花开遍地、香满华夏。学习贯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心得体会1960字范文“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

14、。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5、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显著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

16、族立魂的工作”,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持学以致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

17、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只有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廉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才能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肩负新使命、奋进新征程,

18、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要增强文化自觉,深刻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

19、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谱写民族

20、复兴新华章。2023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的心得体会2500字范文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正如蔡奇在主持会议时指出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认真组织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本人在主题教育活动中,也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和主题教育相关书目中关于继承

21、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进行摘编并专题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又专门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民族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做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作,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必须加快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作,做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的研究和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参观时强调,我十分关心中

22、华文明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典籍版本。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我非常关注、亲自批准的项目,初心宗旨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我对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成和管理是肯定的、满意的。国家版本馆的主要任务就是收藏,要以收藏为主业,加强历史典籍版本的收集,分级分类保护好。同时,要加强对收藏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做好典籍版本收藏工作。在做好主业的前提下,协助各方面做好历史典籍版本的研究和挖掘。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当前民族工作的重要任

23、务,这是在国家层面为整个中华民族著史立传,是康续盛世修史传统的重要文化工程。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就是中华文明史。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作,做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的研究和挖掘,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需要,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必须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

24、座谈会上全面阐述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

25、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因此,我们在民族工作中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6、,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3.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不断深化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更好担负起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使命。这是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

27、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

28、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廖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2023年先后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体会1140字文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涵。广大青年干部要善于从中华文化的宝库中萃取精华,勇接时代火炬,争当中华优

29、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创新者,在“赶考”路上争创更加优异的成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固中华民族立足世界之“根”,做永远的“学习者”。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广大青年干部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性,坚定不移学好用好知识理论,自觉加强理论修养,在风华绝代的传统文化宝库中探寻文化自信的“艺术素材”,在深学细悟中深刨历史“文化宝藏”,把历史文化学进去、学扎实、学深入,真正将文化自信深深扎“根”在中国“沃土”之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固中华民族立足世界之“行”,做为民服务的“践行者”。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

30、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广大青年干部要坚定历史文化自信,准确把握历史自信的深刻内涵。善于深挖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时代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汲取古今民本情怀,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心全意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涵养“为民情怀”的主基调,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自信的“主角”,谱写群众践行文明“新篇章”,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为书写文化自信新篇章“蓄力赋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固中华民族立足世界之“魂”,做薪火相传的“创

31、新者”。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从唐宫夜宴到纸扇书生再到洛神水赋,都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极好的表率。广大青年干部坚定文化自信,就需要将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充分挖掘特色传统文化,融合时代发展潮流,拓宽文化产业路径,用现代化载体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工作生活,点燃传承“时代火炬”,让文化之光闪耀“新时代”。你要写文化自信,就不能只写文化自信,要写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的亭台楼阁,要写浩如烟海、精妙绝伦的诗书文赋,要写绮罗珠履

32、、华裾鹤鳖的华服之美,要写只此青绿水下洛神等跨时空融合的艺术之韵,要写数字敦煌、上新故宫的文化融创2023年学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精神领会“第二个结合”心得体会1520字范文“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入阐明“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会枝荣。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33、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

34、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就能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

35、的。“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康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

36、,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让我们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