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学科视角下“五育融合”的创新实践——以高中语文必修上《芣苢》《插秧歌》教学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25241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科视角下“五育融合”的创新实践——以高中语文必修上《芣苢》《插秧歌》教学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学科视角下“五育融合”的创新实践——以高中语文必修上《芣苢》《插秧歌》教学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63现代教学 2024/12案例分析 学科教学学科视角下“五育融合”的创新实践以高中语文必修上 芣苢 插秧歌 教学为例文/上海市大同中学 郦 寅【摘 要】本文以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 芣苢 插秧歌 教学为例,通过再现 芣苢 插秧歌的教学实践,回顾“作为美的劳动”“作为劳动的劳动”和“作为目的的劳动”的三个课堂主线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科创新实践芣苢 和 插秧歌 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的两篇课文,前者通过描绘少女们采芣苢的状态,引导学生理解劳动之美;后者通过描绘农民插秧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

2、辛苦和乐趣,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这两篇课文都为实施“五育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以高中语文必修上 芣苢 插秧歌 教学为例,探讨学科视角下“五育融合”的创新实践。在具体的课堂呈现中,笔者主要是以下面三个学习活动来逐一展开的,分别是“作为美的劳动”“作为劳动的劳动”和“作为目的的劳动”。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看李子柒 水稻的一生 视频片段,国内外网友都评价李子柒的劳动视频太美了,请边看视频边思考究竟美在哪里?生:劳动中,艳阳下李子柒挥洒劳动的汗水、村民们齐心协力的耕种精神、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劳动成果积累等。劳动后,见证水稻从无到有的生长过程,各种食材可以直接享用等。视频里不时出现空濛

3、静谧的田园世界、鸟语花香的自然之声、璀璨的星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美如诗画的劳动环境。二、作为美的劳动教师创设了拍摄以“劳动美”为主题的微电影的场景,请学生们描述 芣苢 和 插秧歌 的电影画面,并对学生提出要求:熟悉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芣苢 的采摘过程美和 插秧歌 的和谐温馨美;感受 芣苢 的重章叠句、朗朗上口,体会 插秧歌 的口语化、通俗化、生活化。芣苢 微电影学生展示 1:田家妇女,三三五五,选择了一个明媚的天气出游,欢快地采摘着芣苢。她们从“掇之”到“捋之”,从一枝枝摘取到成把取下,她们动作越来越快,心情越来越昂扬舒畅。她们还从“袺之”到“襭之”,从提起衣襟兜东西,到把衣襟掖在腰带上

4、,她们满载而归,寓劳动于游玩,极其享受这美好的一天。(主要对应方玉润 诗经原始 说法)芣苢 微电影学生展示 2:三五田家妇女,怀揣着激动的心情,稍显羞涩地前往芣苢地采摘芣苢。她们从“掇之”到“捋之”,耐心地用手和心灵触碰和感受着芣苢的“多子”。她们再从“袺之”到“襭之”,选取一些芣苢兜在提起的衣襟中,再掖在腰带上,希望让芣苢的“多子”之运带给自己的身体,为夫家延绵子嗣。她们寓劳动于仪式,寄托美好的祝愿。(主要对应朱熹 诗集传 说法)芣苢 微电影学生展示 3:一些田家妇女拿着篮筐,前往芣苢地采摘明日的食材。她们从“掇之”到“捋之”,每日重复着同样的劳动,虽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食难果腹,但每日的

5、劳动是她们找到自己存在意义的方式。她们享受着劳动,享受着采摘芣苢后带来的食物的慰藉,那是全家人的希望。在篮筐装满后,这些妇女还会再摘下一些芣苢,从“袺之”到“襭之”,掖在腰带上,满载而归。她们寓劳动于生存,在战乱生活中以此缝合痛苦的伤疤,在获取食物的劳动中找寻生活的希望。(主要对应高亨 诗经今注 说法)插秧歌 学生微电影学生展示:一家四口,父亲抛起秧苗,母亲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插下秧苗。他们四人一抛一接,一拔一插,形成动作上的两组对称。他们的动作十分娴熟,热火朝天。突然下起中雨,他们并不打算直接收工回去休息,但也不是小雨那般基本能忽视对劳动的影响。于是,这一家1642024/12

6、现代教学 案例分析学科教学子将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但他们依然在田里劳作。田妇用方言唤田夫去吃个饭歇一歇,但田夫继续劳作,不打算休息,并用方言大声嘱咐稍远处的田妇照管好鹅儿与雏鸭,别让它们踩坏了秧苗。师:同学们成功完成了导演微电影的初创任务,请同学们思考,大家手里拿着的摄影机镜头是不是约等于人的眼睛?以 插秧歌 为例,你觉得杨万里此时站在哪里?你觉得这是一首纯粹地站在农民视角写作的诗歌,还是带有一定的文人色彩的诗歌?生:仅从诗歌文本很难判断杨万里是冒着雨和农民们一起劳作还是静静地站在稍远处避雨时观看农民们劳作;“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带有文人作诗的特点,因为“兜

7、鍪”“盔甲”属于文人词汇;导演的摄影机镜头约等于诗人的眼睛,诗歌作品的诗意美来自于诗人某一侧面的想象、剪裁与加工。诗人看到的劳动者,或是目之所见,或是心之所想。不同于农民亲身的描述,诗人的转述和真实的情况或许会有一些出入。正如前面李子柒的劳动视频,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很美的田园牧歌氛围,但实际上,这种有剧本的构想和镜头的剪辑,和真实的劳动似乎“隔”了一层。三、作为劳动的劳动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本单元关于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三篇文章,从文体上来看,这三篇是什么体裁?生:新闻通讯。师:新闻通讯和我们今天所学的 芣苢 插秧歌 等诗歌体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生:新闻通讯实写,诗歌等文学作品可以虚写。

8、教师从课文中选取 6 段文字描述表现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劳动状态(略),请学生谈感受。学生根据文字描述,体会到辛苦和美好两种不同的感受。师:真实的劳动状态会伴随着多元复杂的感受,比如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人的劳动包含辛苦、快乐、充实等。同学们觉得劳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生:劳动的过程固然辛劳,但唯有付出过辛劳,才最有资格享受回报,以及感受劳动本身带来的喜悦和美好,在劳动中发掘个人价值。因此,劳动可以促进个人的提升,进而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四、作为目的的劳动课上邀请熟悉西西弗斯推石头故事的学生讲解,教师介绍加缪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这一观点。请学生思考更本质的劳动问题:加缪说西西弗斯上山的过程

9、是一个含混的状态,是一个有目的的寄希望于石头可以推成功的状态,但下山的过程中他开始觉悟,超越了命运的宿命,变得更坚强。为什么西西弗斯在下山的过程中能觉悟?为什么觉悟之后他就能超越命运的宿命?学生总结认为,加缪认为西西弗斯看到石头落下之后,从山顶走下来的这段路,带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他选择了继续去推石头。在这份选择中,他赋予了自己劳动的意义。他成为了一个主动选择劳动的人,主动选择挑战宙斯和死神权威的人,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的人,主动选择通过劳动来领悟自我及自我在世界中的位置的人。正是因为这份思考和选择,他成为了一个有主体性的人,通过劳动找到了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这恰恰也是人类抵抗异化的方式

10、。五、课堂小结芣苢 和 插秧歌 这两首劳动诗,分别展现了收获渐丰、群歌互答之乐和齐心协力、全家和乐之美,但结合本单元不同体裁的劳动主题的课文,应看到真实的劳动生活并不只有“乐”与“美”,诗歌作品的诗意美来自诗人某一侧面的想象、剪裁与加工,而新闻通讯笔下的劳动真实状态,往往伴随着辛苦、快乐、充实等多元复杂的感受。在明晓劳动是什么之后,再追问劳动的意义,即在现实层面,劳动能促进个人的提升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在哲学层面,劳动让人成为人,劳动是人的存在本身,是抵抗异化的最好方式。六、布置作业1.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将小组讨论的 芣苢 插秧歌 微电影拍摄方案落地。2.思考文人劳动诗和新闻通讯中的劳动者形象区别,可以适当列举其他文本进行阐释。3.阅读下发材料(加缪 西西弗斯神话),深入思考“劳动的价值”这一问题,在文中旁批理解,在结尾处撰写 300 字以上感想。参考文献:1 邢延.芣苢 插秧歌 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J.中学语文教学,2021(10).(本文编辑:张涵诚)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