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红山文化亚腰形石锤及相关问题_付建丽.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242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4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山文化亚腰形石锤及相关问题_付建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红山文化亚腰形石锤及相关问题_付建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红山文化亚腰形石锤及相关问题_付建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红山文化亚腰形石锤及相关问题付建丽1,2崔天兴2杨岐黄3(1.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关 键 词亚腰形石锤冶铜遗存红山文化内容提要辽西地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红山文化出土的铜器小件及制铜陶范遗址一直受到学术界关注,但作为史前采矿标识物的亚腰形石锤很少受到学术界的系统关注。对亚腰形石锤进行梳理和比较研究,认为红山文化出土的亚腰形石锤与采矿活动密切相关,为认识红山文化冶铜矿作遗存增加了新资料。中图分类号 K871 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0483(2023)03 0060 06Key words:Grooved shaped Sto

2、ne HammerBronze Metallurgy emainsHongshan CultureAbstract: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is one of the central regions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smaller bronzeand the pottery mould wares unearthed from Hongshan Culture have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by the academic circles;but thegrooved s

3、haped stone hammer,which is a prehistoric mining marker,has received little systematic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a In this paper,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grooved shaped stone hammer are combed and the comparativestudy is conducted An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grooved shaped stone h

4、ammer unearthed from Hongshan Culture is closelyrelated to the mining activities,which adds new data to the systema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allurgical copper mine remainsof Hongshan Culture红山文化遗存于 20 世纪初被发现。1954 年,尹达首次正式提出“红山文化”的命名。绝对年代为公元前 4700 年公元前 3000 年。红山文化自发现以来,学界对该文化的类型、分期、聚落、经济形态、宗教信仰、手

5、工业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研究。20 世纪 80 年代,红山文化出土了与铜器相关年代明确的遗存,如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铜耳环和西台遗址出土的陶范,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牛梁河遗址出土的铜耳环的检测显示,含铜量达 99%。在牛河梁转子山和小福山顶部分别发现了炉壁残片(曾称为“坩埚片”),曾被认为属于红山文化,李延祥等对其进行了热释光测年,结果为夏家店下层文化。21 世纪以降,王立新、李延祥等学者在牛河梁遗址周边进行了矿点考古学专项调查,此外,一些地质学者也在红山文化分布的范围内做了矿产资源的调查工作。近年来,在较多矿冶、采玉矿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或调查发现了器身带有凹槽的石锤,表明其均与采矿、选矿有关

6、。这些带凹槽的石锤一般被称为亚腰形石锤,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也有零星发现,很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这种被先民广泛用于采矿工具的亚腰形石锤为研究对象,丰富和完善关于红山文化冶铜类遗存工艺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中国境内早期冶铜类遗存的起源。一、红山文化亚腰形石锤的发现亚腰形石锤,即在石锤器身打制或琢磨出凹槽,这种凹槽或只在器身两侧,或环绕器身。在器身加工出凹槽,是为了装柄,便于使用。通过对调查采集和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遗址冶铜类遗存的06DOI:10.16422/ki.1001-0483.2023.03.004图一出土亚腰形石锤及矿点位置图梳理,亚腰形石锤的基本情况如下(图一)。(一)牛河梁遗址遗

7、址总面积达50 平方千米,由祭坛、神庙址和积石冢墓地等 20 多处地点组成的大型祭祀遗存。截至 2003 年,已正式发掘了第二(N2)、第三(N3)、第五(N5)、第十六(N16)和第十三(N13)5 处地点,试掘了第一地点的女神庙址(N1),共清理出属于红山文化的墓葬 85座,是迄今所知规模最大的属红山文化晚期的埋葬与祭祀中心。第十六地点 M4 位于积石冢 Z1 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大型竖穴石圹砌石墓。墓上堆积自上而下有封石、封土、封沙和墓内填石。墓口周围有烧土面,烧土面上见有祭祀坑,圹内填土的上部近中间位置发现砌石遗迹。砌石遗迹(YM)的石壁叠摞的石材中发现 1 件亚腰形石锤。N16YM 1

8、,原命名为大型亚腰石镐。压在盖板下,在西南壁第二层砌板上沿西北东南向放置。黄色泥晶灰岩,长身,出土时已断裂成 3 段,但仍按完整状态放置。上、下两面较平整,刃端较窄且薄,钝尖,从单面打出刃部,柄端较宽且厚;中部从两侧面向上、下面交互打击,打制成亚腰,边缘略呈钝刃状。通体见磨损痕。长 39、宽 13.2、厚 4.15 厘米(图二,1)。发现于砌石遗迹(YM)石壁叠摞的石材中,与之共出 1 件三角长条形的石器,报告称这两件石器均用作砌壁。笔者认为,N16YM 1 可定名为石锤:一是基于其特征,即经打制加工出亚腰,通体又见磨损痕迹,表明其为使用工具;二是其形制与亚腰形石锤相似。(二)白音长汗遗址图二

9、亚腰形石锤15.红山文化遗址(牛河梁遗址 N16YM 1白音长汗遗址 BT392 1东山嘴遗址TC7 1海金山遗址采集杖房川遗址 2005CWZ 采 27)68.陕西洛南河口绿松石矿业遗址(LSC 7LSC 11LSQ 2)9、10.内蒙古林西大井古铜矿遗址采集19881991 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音长汗遗址进行 3 次发掘,发掘总面积为 7264.3 平方米,根据遗迹相互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报告将白音长汗遗址分为五期七类。1 件亚腰形石锤发现于第四期的红山文化遗存中。这件石锤原命名为网坠,编号 BT392 1,器表有许多石料上原有的小坑。中部一周凹槽,横剖面呈梯形。长 10.4、宽

10、4.6、厚 3.4 厘16米。白音长汗第四期遗存(属于红山文化)中发现石网坠 1 件(图二,2)。磨制,棱柱形。笔者认为,其体积和重量较大,不宜作为捕捞工具。报告指出,白音长汗的古代人类肉食的主要来源是脊椎动物,偶尔猎获野生动物,遗址中出土的软体动物个体不大、数量不多,无法提供大量的肉食补充,且多有穿孔,主要做装饰品,说明捕捞业不发达。同时,报告也指出,遗址中出土的海生瓣鳃类贝壳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远在渤海边的不同聚落的同时代先民交流而来。再者,这件“网坠”与其他遗址出土的亚腰石锤形制一致,应是定名有误,可定为石锤。(三)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存东山嘴村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兴隆庄镇章京营子村东山嘴。

11、1979 年 5 月,文物普查试点时发现了该遗址,1982 年,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 2250 平方米。整个遗址被建筑基址所占据,依布局可分为中心、两冀和前端等部分,是红山文化晚期一处具有祭祀性质的大型建筑遗存。该遗址的建筑形式有一定的格局,是具有相当规模的祭祀遗存,为揭示红山文化晚期祭祀典礼内容提供了最重要的考古实证材料。东山嘴遗址的发现,在我国民族文化起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 3 件石锤(原报告称为亚腰形石斧)。其中 1 件亚腰形石锤出土于 TC7 的第二层(黄土层),编号 TC7 1,原料为河石,打制出亚腰(图二,3)。该亚腰石锤刃部以一

12、面打制为主,另一面在边缘处进行了修整。石锤器身两面大部分都保留了原岩面?11。(四)海金山遗址19741975 年,辽宁省博物馆考古队先后两次对海金山遗址进行调查。采集到的遗物有陶片、石器和玉器等。其中,石器的种类有石锤、石网坠、石斧、石刀、石铲和石锛等?12。石锤 6 件。4 件为打制,石英灰岩,呈不规则梯形,两侧及锤面都较圆钝。其中 1 件长 11.2、上宽 3.9、下宽 5.8、中厚 2.5 厘米。2 件为磨制,形制与上述打制石锤相同,唯通体磨光?13。从工艺看,打制石锤可能为磨制石锤的半成品(图二,4)。(五)杖房川遗址2004 年 10 月和 2005 年 46 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

13、考古研究所对杖房川北山坡和西北山坡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杖房川西北山遗址属于红山文化。采集到的遗物主要有陶器和石器。石器的种类有石锤、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杵、石凿、石锛等?14。石锤,采集品,亚腰,两端厚圆,锤击疤痕明显。2005CWZ 采 27,黑色晶屑凝灰岩,石质坚硬,晶粒均匀。长 22、宽 13.2、厚 5.2 厘米?15(图二,5)。红山文化出土石锤的基本情况,如表一所示。尤其是牛河梁遗址、东山嘴遗址、杖房川遗址出土的石锤一端可见崩疤,使用痕迹明显,说明经过较大的使用消耗。总体来看,在陕西洛南河口绿松石矿业遗址(图二,68)和内蒙古林西大井古铜矿遗址(图二,9、10)中出土的亚腰石锤

14、与上述几件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亚腰石锤形制相似。表一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石锤特征(单位:厘米)遗址标本编号长宽厚特征牛河梁N16YM 13913.24.15中部从两侧面向上、下面交互打击,打制成亚腰,边缘略呈钝刃状。通体见磨损痕白音长汗BT392 110.44.63.4器身中部一周凹槽,横剖面呈梯形东山嘴TC7 1尺寸不详,以一面打制为主,另一面在边缘处进行修整。共 3 件,公布 1 件海金山采集11.2上宽 3.9、下宽 5.8中厚 2.5石英灰岩,呈不规则梯形,两侧及锤面都较圆钝。石料器身可见凹槽。共 6 件,公布 1 件杖房川2005CWZ 采 272213.25.2采集品,亚腰,两端厚圆,

15、锤击疤痕明显26二、红山文化的冶铜相关遗存及周边矿料资源(一)遗址出土铜器及陶范目前,在红山文化中,发现冶铜类遗存的实物仅有红山文化晚期牛河梁遗址的铜器小件和西台遗址的铸铜陶范。1.牛河梁遗址出土铜耳环牛河梁第二地点 4 号冢冢体西部附葬小墓中随葬 1 件铜环饰(N2Z4 85M3 1),铜丝弯成长圆形。有范制、锻打痕。两端均显断茬,一端似趋尖细,另端稍宽而扁平。曲环长径约 2.4、铜丝截面径 0.3 厘米?16(图三,1)。经鉴定,含铜量达99%,系铸造的纯铜制品?17。牛河梁 N2Z4 85M3 1铜环可见的锻打痕,证明红铜在最初被使用时,确实是以直接打制的方法制造器物。郭大顺推断,这一地

16、区的冶铜史可早到红山文化?18。2.内蒙古敖汉旗西台遗址出土的铸铜陶范西台遗址于 1982 年敖汉旗文物普查时发现。1987 年 810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达 5400 平方米,发掘出房址 19 座、壕沟 18 条、灰坑 79个,并发现了 2 处长方形环壕,保存完好,分别为北“城”壕和南“城”壕,环壕内的聚落房址保存不好,仅有 3 座较完整的房址,其中 1 座属于北“城”壕的房址 F202,出土了完整铸造青铜器的模具陶合范。红山文化房址和围壕中共出土 10 件陶范,其中 2 组陶范为合范,是铸造青铜器的模具。另外,在北“城”壕房址 F4 和南部围

17、壕内共出土 6 件单扇的陶范,均为残件?19。图三红山文化铜器实物和冶铜类遗物1.牛河梁遗址铜环(N2Z4 85M3 1)2、3.西台遗址陶范(F202 11F2025)F202层出土两组保存较完整合范。第一组(F202 11)外形呈长方体,每扇长 5、宽 3.5、厚 2 厘米,上面留有浇口,范腔为一鸟首,应是铸造小青铜饰的模具(图三,2)。第二组(F202 5)较小,每扇长 2.5、宽 2.1 厘米,留有浇口(图三,3)?20。发掘者杨虎观察到合陶范内的空隙呈鱼钩状,有明显的火烧痕迹,当用于铸造钩状铜器?21。西台遗址陶范的发现,对探讨红山文化冶铸技术有重要的影响。陈建立认为,用陶范考察铸铜

18、工艺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22。在西台遗址发现陶范的特征表明,铸造的器物为小件器物,器物形制简单,说明红山先民已认识到铜料具有可冶铸性的特点,也表明红山文化中晚期便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青铜铸造技术?23。(二)红山文化分布区的铜矿资源经调查研究发现,辽西地区大兴安岭南段的西拉木伦河以北,到乌兰浩特洮儿河以南面积大约10 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稀有金属和铜锡多金属成矿集中区。在该地区已发现大型超大型矿床 6 处、中型矿床 6 处、小型矿床 20 处、铜多金属矿点 114 处?24。位于该成矿区南部的黄岗梁浩布高锡多金属成矿带,地质学称之为锡的“燕辽成矿带”,发现锡矿点达 25 处,主要分布

19、在克什克腾、林西、巴林左旗和阿鲁科尔沁四旗县,其中,林西县小东沟为砂锡,其他为热液型原生锡矿,锡主要以铜、铅、锌伴生矿?25。同时,据李延祥等学者调查,在赤峰东部的敖汉旗、南部的喀喇沁旗,以及邻近的河北昌平、辽宁凌源、喀左、建平等地蕴藏有一批品位很高的铜矿点,并发现这些铜矿点的特点为一般埋藏不深,储量不大,但品位很高,其矿石以氧化矿为主,地质学36上俗称“鸡窝矿”?26(图一)。王立新等学者在牛河梁遗址周边调查时,曾发现夏家店下层时期的小北山、庙台底采矿遗址?27。由此来看,红山文化区域内的铜矿资源丰富,为红山文化先民开采使用矿料提供了保障。三、红山文化出土亚腰形石锤的性质探讨在红山文化的一些

20、遗址中,发现以上 12 件带有亚腰的石锤,我们认为,与开采及加工铜矿密切相关,理由如下。1.从石锤的使用看,基于冶铜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冶铸前期需有足够的矿料,采矿环节必不可少。采矿需一定的工具将铜料从赋存的围岩中剥离出。金属矿物、玉矿均生长于围岩中,若想得到矿料,则需将围岩去除,人们在工具的选择上,首先会想到日常加工石料常用的石锤,同时将其加以改造,如加工出凹槽,便于装柄,亚腰石锤便得到应用。2.从已发掘或调查的矿点及冶铸遗址看,亚腰形石锤均有发现,说明其为一种开采和加工矿料的工具。如闻喜千金耙矿冶遗址(夏商)?28、新疆尼勒克县奴拉赛古铜矿冶遗址(距今 2500 年)?29、克什克腾旗依和

21、沃门特采矿遗址(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30、内蒙赤峰翁牛特旗尖山子冶炼遗址(夏家店下层)?31、锡林浩特市毛登采矿遗址(年代不明)?32、太仆寺旗千斤沟采矿遗址(年代不明)?33、林西大井古铜矿遗址(夏家店上层文化)?34、内蒙古克什克腾喜鹊沟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晚期、夏家店上层、战国)?35、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春秋战国)?36、天湖东遗址(公元前 1306年公元前 396 年)?37等。同时,李建西等学者在 2011 年对中条山古代采矿遗址进行调查时,发现并采集了 21 件亚腰形石锤(认为其属于青铜时代或更早)?38。在世界范围内,在爱尔兰、印度、北美以及中美洲等地均发现有亚腰形石锤。如

22、埃及法老时代位于东部沙漠地区的本阿拉姆矿(BiralAlam)和巴拉米亚东部的顿奎什矿(Dunquash)?39、蒙古国西北部图瓦境内的霍武阿克瑟古矿冶遗址?40、欧洲塞尔维亚鲁德纳格拉瓦(udna Glava)古铜矿遗址?41、意大利蒙特洛雷托(MonteLoreto)?42、科维姆斯特维斯(Cwmystwyth)?43等古矿业遗址。亚腰形石锤也用于玉矿的开采,如甘肃马鬃山遗址?44、敦煌旱峡玉矿遗址?45、洛南河口遗址?46均发现了这种亚腰形石锤,但据郭大顺?47、邓聪?48的研究,红山文化诸遗址出土玉器的玉料多为籽料或河磨料,且距已知的辽宁岫岩玉产地有较远的距离,因此,在红山文化发现的这

23、种石锤应多用于铜矿开采。红山文化诸遗址共出土或采集亚腰形石锤 12 件,形制描述、工艺特征均与前面所提及诸遗址出土的采矿工具亚腰形石锤相似。因此,红山文化诸遗址出土的亚腰形石锤可能是开采铜矿的工具。四、结语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铜制品实物(牛河梁红铜环)、铸造实物(西台陶范)、矿作工具(亚腰形石锤),且在红山文化范围内,存在丰富矿带,这为红山文化冶铜遗存提供了可能性。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推测,红山文化先民具备采矿、冶铸、制作铜器的能力,现虽未明确发现红山文化的矿点和冶铸遗存,这可能与红山文化时期还未对铜矿这一资源进行控制,开采、铸造活动较少,难以发现所致。亚腰形石锤可作为矿冶活动的一种识别工具。玉

24、料和金属矿物都有与其赋存的围岩,而人们要得到这些矿料,需将围岩剥离去除,亚腰石锤便是良好的开采工具。先怡衡等曾根据石锤较强的年代指示作用,将洛南河口遗址鸡眼窑的石锤年代判定为青铜时代,同时指出,石锤可以作为寻找早期采矿遗址的重要线索?49,故红山文化中的亚腰形石锤与开采或加工铜料密切相关。亚腰形石锤的发现延长了红山文化采矿、青铜冶铸的工艺链条,也要求在未来田野考古工作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注意采矿、冶炼遗存等相关问题。46 基金项目 本文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晋南豫西地区史前社会控制和早期文明形成研究”(项目编号:22BKG001)、河南省文物局豫文保项目“龙山至二里头时代黄河流域绿松石制品的流通和

25、利用策略研究”(2022 018号)资助。注释:尹达:新石器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5 年。?17韩汝玢:近年来冶金考古的一些进展 ,中国冶金史论文集(二),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第 69 页。李延祥、韩汝玢、宝文博、陈铁梅:牛河梁冶铜炉壁残片研究 ,文物1999 年第 12 期。?27王立新、李延祥、李波:辽宁建平两处早期冶铜遗址的调查与初步认识 ,边疆考古研究(第 19 辑),科学出版社 2016 年。?16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 年度),文物出版社 2012 年,下同,第 394401 页;第 207208 页。内蒙

26、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715 页;第378463 页;第 546574 页;第 569 页。?11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 ,文物1984 年第 11 期。?12?13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内蒙古翁牛特旗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 年第 3 期。?14?15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翁牛特旗杖房川遗址调查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四辑),科学出版社 2013年,第 3260 页;第 3637 页。?18 郭大顺:赤峰地区早期冶铜考古随想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

27、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年,第281 页。?19?20杨虎、林秀贞:内蒙古敖汉旗红山文化西台类型遗址简述 ,北方文物2010 年第 3 期。?21 杨虎: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 ,文物1994 年第 5 期。?22 陈建立:中国古代金属冶铸文明新探,科学出版社 2014年,第 161 页。?23 邵国田:敖汉文物精华,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4 年,第25 页。?24 王之田、张树文、孙树人、李忠军:大兴安岭东南缘成矿集中区成矿演化特征与找矿潜力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7 年第 S1 期。?25 赤峰市地方志编辑委员会:赤峰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 43

28、8、1013 页。?26 李延祥、朱延平、贾海新、韩汝玢、宝文博、陈铁梅:辽西地区早期冶铜技术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年第 2 期。?28 李刚:闻喜千金耙遗址的发现与商代早期青铜器原料产地研究 ,青铜器与金文(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年,第 511524 页。?29 李延祥、梅建军:奴拉赛古铜矿冶炼技术研究 ,有色金属2001 年第 1 期。?30 王立新、付琳:论克什克腾旗喜鹊沟铜矿遗址及相关问题 ,考古2015 年第 4 期。?31 李延祥、董利军、李丽辉、杨菊:内蒙赤峰翁牛特旗尖山子冶炼遗址考察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1 年第7 期。?32?33李延

29、祥:辽西青铜时代早期矿冶遗址考察报告 ,北方民族考古(第 3 辑),科学出版社 2016 年,第 287306页;第 348349 页。?34 王刚:林西县大井古铜矿遗址 ,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 1 期。?35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喜鹊沟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2014 年第 9 期。?36 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 2013 年。?37 李延祥、谭宇辰、贾淇、张登毅、于建军、段朝玮、先怡衡:新疆哈密两处古绿松石矿遗址初步考察 ,考古与文物2019 年第 6 期。?38 李建西:晋南早期

30、铜矿冶遗址考察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年,第 3337 页。?39?42app G Archaeomineralogy Springer Verlag,2009:p.90?40 杨巍:寿王坟古铜矿冶遗址炼铜炉渣研究,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年,第 7172 页。?41 Borislav Jovanovi,udna Glava,najstarije rudarstvo bakra nacentralnom Balkanu Bor,Muzej rudarstvai metallurgije/Beograd,Arheoloki institut,1982(17):pp.

31、16 20?43 Craddock P、Lang J:Mining and metal production through the a-ges London:The British Museum Press,2003:pp.43 51?44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 2011 年发掘简报 ,文物2012 年第 8 期。?45 陈国科:甘肃敦煌发现旱峡玉矿等三处玉矿遗址 ,中国文物报2020 年 2 月 21 日第 8 版。?46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洛南河口绿松石矿遗址调查报告 ,考古与文物2016 年第 3 期。?47 郭大顺:红山玉与岫玉早期开发史 ,2001 岫岩玉与中国玉文化学术研讨会,第 13 页,转引自邓聪、刘国祥: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技术初探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 年度),第 525 页。?48 邓聪、刘国祥: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技术初探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 年度),第 522540 页。?49 先怡衡、李延祥、杨岐黄:洛南鸡眼窑绿松石矿业遗址的石锤 ,人类学学报2016 年第 4 期。责任编辑、校对阴美琳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