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 生 素 应 用 管 理 制 度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UIYANG内一科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为规范我科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映,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院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引原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科实际状况,制定本制度。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备抑制或杀灭作用药物。重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某些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缺少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根据,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量对的采集关于标
2、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实验,作为选用药物根据。未获成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状况下,可依照临床诊断推断最也许病原菌,选取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依照临床用药效果并参照药敏实验成果,选用适当抗菌药物治疗。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惯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依照临床体现及感染部位,推断也许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四、临床医师选取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如下因素:(1)患者疾病状况:感染严重限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2)抗菌药物特性:涉及抗菌药物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
3、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取、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映等。(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运用度高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4)有各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映少抗菌药物。五、抗菌药物调节:普通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依照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成果,决定与否需要调节所用抗菌药物。六、疗程:普通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七、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皮肤和粘膜局部用药,以防耐药产生。若全身用药在局部
4、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普通不用抗菌药物雾化吸入作为气道防止给药。八、对病情复杂难治性感染,组织关于专业人员会诊,制定给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九、加强抗菌药物不良反映监测,认真执行药物不良反映报告制度,发现不良反映应及时、妥善解决。十、遵循抗菌药物防止应用与联合用药原则。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一、抗菌药物分线原则:一线药物(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抗菌药物。二线药物(限制性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物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适当作为非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三
5、线药物(特殊使用):不良反映明显,不适当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抗菌药物;新上市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物价格昂贵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1)普通感染患者应首选一线抗菌药物治疗。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患者,可使用二线或二线以上药物治疗。(2)依照病情需用二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药敏成果作根据。若无药敏根据,应由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医师在有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无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科室须由科室主任签名,或有感染等有关专业科室医师、临床药师会
6、诊记录。(3)依照病情需用三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致病菌只对三线抗菌药物敏感药敏报告,若无药敏报告,应由具备高档职称医师或科室主任在有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师、临床药师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4)依照致病菌种类及细菌耐药状况,有筹划地对同类或同代药物轮换使用。(5)感染科或检查科、药剂科须分别履行定期发布重要致病菌及其药敏成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信息职责。紧急状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门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原则一、门诊患者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原则上只能选取一线药。如因病情需要使用二线药物,应经具备中级医师及以上任职资格医师
7、批准,并在处方上加签。原则上禁止在门诊治疗中使用三线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应经具备高档职称任职资格医师批准,并在处方上加签。二、门诊原则上应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尽量避免联合用药。需要联合应用,只能选取两种一线抗菌药物。禁止三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抗结核、抗麻风等治疗除外)。三、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天(肺结核、慢阻肺等慢性感染性疾病除外)。使用时间在3天以上,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测室治疗,并应进行病原学监测和药物敏感实验,依照检查成果选取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四、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应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为主,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形式使用抗菌药物。需要通过静脉输
8、液或静脉推注进行治疗,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测室使用。临床抗菌药物防止性应用管理规定一、抗菌药物防止应用原则:(1)防止用药指征:患者具备发生感染高危因素,如果不防止应用抗菌药物,一旦发生感染将引起严重后果。(2)应在充分考虑感染发生也许性、防止用药效果及不良反映等基本上规范用药物种和给药方案。(3)不能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新品种、价格昂贵品种或各种抗菌药物联用作为防止用药。(4)围手术期防止用药,应综合考虑本院或本病区也许流行致病菌、手术范畴、手术部位与污染限度、手术持续时间、病人机体状况等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其原则是:A、广谱、有效(杀菌剂而非抑菌剂)、能覆盖手术部位大多数病原菌。
9、B、杀菌剂剂量要足够。C、依照药物半衰期决定用药次数。D、宜静脉给药,普通用-内酰胺类抗生素。二、抗菌药物防止性应用注意事项:(1)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2)防止性应用抗菌药物应安全、有效、不良反映少、给药以便、价格便宜。(3)防止用药应有目,针对一种或二种也许感染菌选取药物,不能盲目采用广谱抗菌药或联合用药以防止各种细菌感染。(4)抗菌药物防止应用不能放松严格手术操作及无菌技术,并应加强临床观测及消毒隔离办法。临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管理原则一、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以期达到抗菌协同作用,减少不良反映,减少细菌耐药产生。二、联合用药普通为两种作用机制不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特殊状况可联用
10、两种以上,涉及抗真菌药。三、联合用药普通合用于如下状况:(1)病原体不明严重感染。(2)单一药物难以有效控制混合感染。(3)单一药物不能控制耐药菌感染,特别是院内感染。(4)为减少各药物单一使用剂量,减少不良反映。(5)需长期用药,有助于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如抗结核治疗。临床特殊状况下抗菌药物应用注意事项一、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1)选取药物和设计给药方案时,必要考虑:药物肾毒性、患者肾功能损害限度及对药物动力学影响。如正在进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时,应估测对药物清除率影响。(2)依照肾功能不全限度应调节药物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二、肝功能不全应用抗菌药物注意: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药
11、物对肝脏毒性反映及肝功能减退对药代动力学影响,避免使用肝毒性明显药物。三、新生儿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普通应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使用或慎用氯霉素、磺胺药等抗菌药物,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确有应用指征时,必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禁止使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新生儿不适当肌肉注射。四、小儿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注意: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8岁如下小朋友不用四环素类药物,18岁如下未成年人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五、妊娠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必要考虑药物
12、对胎儿影响及妊娠期妇女药代动力学变化,避免不必要用药。在必要用药时,应选取风险/效果之比最小药物,并告知患者药物对继续妊娠也许引起风险。六、哺乳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必要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尽量选取在乳汁中浓度低、安全性高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并按药代动力学原理调节给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及时用药,或在婴儿较长睡眠前用药,使婴儿从乳汁中摄取药物降至最低。七、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老年人因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减退,药代动力学过程有明显变化,特别是由于肾功能减退而致药物血浓度增长,不良反映也增长,应尽量使用不良反映小药物,并根据肾功能调节剂量和用药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目。 抗菌药物合理
13、应用监督管理一、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引原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遵循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分级管理原则。使用抗菌药物在病历中有有关性记载,并纳入病历质量考核。二、检查科加强开展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实验工作。协同院感办定期发布致病菌,细菌药物实验及耐药状况,并向全院发布有关信息。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尽量做到以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实验为根据。三、药剂科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进一步临床、监督临床用药,提出合理化建议,调配处方时发现抗菌药物滥用应回绝调配。协同关于部门收集、整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技术信息,定期向全院发布。四、实行抗菌药物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公示制度,每季度对用量较大、用药总
14、金额畸形和异常增长品种,组织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进行全面分析,经认定为不合格品种,医院对其进行调控(限量或裁减)。对拟定为临床需要品种,将采用临床科主任负责制,所属科室医师开具该品种,都需科主任签名批准。五、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负责对临床医师和各科室合理用药状况进行评价。每季度抽查10%以上医师用药状况,定期对门诊处方及归档病历进行审查、定性和质量分析,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办法,并定期公示、通报。六、加强评价、监督后奖惩贯彻工作,对执行合理用药较好科室和个人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存在不合理使用状况,进行警示谈话、经济惩罚或参照有关规定予以解决。对不合理用药状况考核成绩将记入医生技术档案,作为个人评先、评优、晋升、评聘职称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