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路径研究_李广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71655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路径研究_李广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路径研究_李广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路径研究_李广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1F&ID第30卷第04期 2023年04月 家具与室内装饰基金项目:2021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创新管理研究(2021JGZD032)作者简介:李广军(1983-),男,硕士,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研究,E-mail:引文格式:李广军.“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路径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3,30(04):141-144.LI Guangjun.A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Path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

2、hieve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y and PoliticsJ.Furniture&Interior Design,2023,30(04):141-144.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除了扮演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科学研究的角色外,还具有服务社会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高等教育、科技和经济在逐渐融合、相互渗透的进程中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双重助推作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往往能推动科技的创新,同时也是实现科技成果所产生的经济等研发主体都在行

3、动,各主体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开展了 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活动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合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图1)。高校作为我国进行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创造实际价值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1。然而,现实情况是高校没有发挥好与之地位相匹配的效益、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将研究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市场,是高校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在政策的推动下,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A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Paths fo

4、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 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y and Politics李广军 Li Guangjun(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摘 要: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当积极发挥大思政的引导功能,挖掘大思政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联系和价值蕴含,将大思政理念融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通过分析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困境,总结得出大部分高校存在科技成果成

5、熟度不够,人才激励机制不强,产学研融合度不高等问题,本文在大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重点从“解放思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评价改革,完善各方人才激励制度”“加强产学研协同,合力共促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三大层面着手,将大思政理念寓于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路径,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关键词:大思政;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DOI:10.16771/43-1247/ts.2023.04.024中图分类号:TS6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60(2023)04-0141-04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

6、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actively play its guiding role,explore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and value implications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

7、l achievements,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universities,and analyze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It is concluded that most universities h

8、av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matur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weak talent incentive mechanisms,and low integration of industry,academia,and research.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liberating the mind,imp

9、rov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valuation reform,improving the talent incentive system of all parties,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industry,academia,and research,and working together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

10、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 is applied to the practi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exploring innovative path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s

11、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Key words:Public great ideology and politic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路径研究“大思政”视域下142作用,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数据信息,在2022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为

12、79.8万件,产业化率为36.7%,其中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占44.5万件,产业化率为48.1%,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占 17.7 万件,但产业化率仅为3.9%。由此可见,高校科技成果产出基数较大,但成果转化率不高。在国家推动建设大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不断重视教育实践,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形成联动效应,助力科技成果产出与落地。经数据测算,近两年高校作为第一专利权人的产学研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 17.8%,远高于高校发明专利平均水平。2 大思政视域下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蕴含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高校构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成为高

13、校育人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2。高校在大思政视域下要优化资源整合、明确课程教育导向,打通教育场域,重视思政引领的实践与创新,在大思政理论与实践经验指导下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研发与应用。大思政不仅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发展提供了 外部助力,营造了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而且通过思政课堂、思政工作、思政教育等在我们生活中的不断渗透为高校人才进行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提供强大的内驱动力。2.1 大思政格局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发展生态2.1.1 政策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出台 了 一系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大思政格局为科技创新提供了

14、全面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2.1.3 营造成果积极转化的文化氛围发挥大思政的引领作用,用前辈的科研案例反哺后生的科学研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时光通道,灵活运用“活教材”,打开科学研究的视野,积极弘扬老一辈科学家为科研事业的奉献精神,引导广大人才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追求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积极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以释放科技成果的现实生产力,服务社会。高校通过举办科技成果转化的交流活动、引入科技创新课程和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过程,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高校要在大思政的指导下,营造科技成果积极

15、转化的文化氛围,引导高校人才树立追求卓越、崇尚科学、鼓励创新、自觉转化的价值理念,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文化氛围。2.2 大思政教育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的培养皿2.2.1 思政课程可以促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思政课”交叉融合了 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4,整合优化了课程长处,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图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解放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具备创新意识。用“大思政课”引领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高校创新列激励政策,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1996年,通过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首

16、次在立法上提供了法律保障;党在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地位;十九大进行了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3,加大 了科技体制改革力度,用制度手段与经济激励结合共推技术转移转化。“十四五”时期,我国面对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困境,党和国家进一步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国家不断提升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逐渐放宽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限制,并将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到更为重要的地位。政策的支持与引领为高校开展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应用保驾护航。2.1.2 构建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科技创新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17、,大思政格局下进一步强调了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是实现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和高校开展科技研究和创新活动,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创造了社会价值。在互联网+和工业4.0时代,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党的思政工作发挥了很好的宣传引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科普教育和科技文化建设,向大众普及科技成果的基本知识和价值,引导公众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社会崇尚科学、尊重科技、热爱创新的环境建设。这种环境的营造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和机会,有助于图1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图2 大思政视域下“三全育人

18、”理念图 1图2Environmental Art环境艺术143F&ID第30卷第04期 2023年04月 家具与室内装饰氛围,大思政课推动建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科技创新培训和实践机会。这包括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设立、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等。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科技成果,增强科技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到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大思政视域下打通了思政教育与科研实践的课堂,优化了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重视科教育人5。将成果转化案例带入课堂,帮助学生树立科技创新意识,重视科技成果的落地性,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和熟悉具体的流程和步骤,吸取经

19、验。参与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项目等科研活动有利于使学生在实践中挖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研兴趣,实现自我升华。2.2.2 思政工作可以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积极性党的思政工作采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对人的立场和思想进行教育启发,将深陷错误思想和偏见的人解救出来6。思政工作在传授政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价值观、社会责任、公民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培养科技工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理、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更好地发挥科技工作者的职业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大思政工作的开展可以引导科技工作者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使他们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利于其科研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能

20、够在研究中注重创新思维、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尝试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积极创新热情和研究积极性7。高校“重研究,轻转化”“五唯”等现象虽有所好转但还是长期存在。在“破五唯”的大背景下,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逐渐摆脱了单一依赖论文发表数量、课题立项级别等指标为主的考量,但仍未纳入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指标的评级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仍处于边缘地位。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的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等因素,使不少教师望而止步。他们更专注于争取高级别的横向课题、科研项目和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科研人员往往会在后期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上面临时间精力不足的问题,对成果的产出及社会经济效应关注度不高。

21、因此,高校教师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3.3 产学研融合度不高高校的产学研融合度不高,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高校和企业、企业和高校在技术需求和合作模式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理解偏差,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建设比较滞后,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信息反馈渠道8。在高校科研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常常存在从立项到结题、从科技成果产出到成熟再到盈利的漫长周期。由于开发周期较长加上高校科技人员对产业需求和市场化转化的关注程度不够。高校科技成果在推向市场时通常会滞后于市场需求,不能及时地跟随企业的创新步伐。因此,高校的部分科技成果往往难以获得企业和市场的认可,也会降低后续企业与

22、高校合作的意愿。企业前期大量的投入和后期不可预知的收获相比,需要承担着不少风险。企业与高校对科技成果后期的维护和更新都需要持续跟进,性。思政工作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调和,增强集体协作的学术氛围和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团队建立良好的科学友谊,加强分工协作,提高配合效率,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建立强大的科研团队,不断推进科技工作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3 高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3.1 科技成果成熟度不够高校先研发完成再寻求转化应用的机制导致许多研发成果是实验室成果,在实用性和落地性方面欠缺,成果转化离产品化、商品化及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高校与市场存在一定的信息差,高校的围墙在一定程度上也禁锢了

23、科研工作者和学生的思想,高校的科技成果往往没有将社会生产力的市场需求摆在第一位置,市场意识薄弱,科技成果产出创新性不够,缺乏对成果转化的现实意义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科研成果束之高阁。除此之外高校科技工作者研究的方向不受市场和利益的驱动,通常会在自身所擅长的学科领域进行课题选择、项目准备与申报。其关注点更多是学科理论的创新工作,有着很大的主观性,并没有明确科技成果在市场中的实际应用,也没有关注到企业的切实需求。3.2 人才激励机制不强科技成果的优质输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源泉,为科研人员提供科学充足的激励机制有助于保证成果的高质量输出,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持续推进科技进步。高校人才激励机制不强是

24、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重要问题,人才激励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影响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科技工作者的图3“四链”协同科技成果转化144因此企业对接人员和高校科研团队对接的效率尤其重要。4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路径 4.1 解放思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思政视域下有利于高校优化教学资源,解放思想,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实践9。高校要发挥好其内在优势,致力于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跨领域人才培养,提升科技成果的创新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并积极探索应对新时期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挑战和难点。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专业资源与社会合作网络,致力于打造创新性人

25、才的交流平台,培植好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以高校核心技术为驱动力,考虑企业的创新需求,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实现科研与产业的有机结合,使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能够更加顺畅和有效。高校的科技成果研发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强化应用科研导向,突出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对接市场,打造企业为龙头的科研创新联合体,强化“产学研”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在企业中转化10。通过加强市场需求导向的科研管理,增强科技成果的市场适应性和满足实际需求的能力,提高转化率。4.2 推动科技评价改革,完善各方人才激励制度优化技术、科研转化人员激励机制,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目标的的基础性措

26、施,要从源头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应当充分利用其“指挥棒”的作用,全面反映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实际转化应用效果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实际贡献11。这种全面性的评价机制不仅有助于激励科研人员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也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支持。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激励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赋予 二级学院更多的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经费支配权与资源调度权,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周期较长,且市场投资需要一定的积累过程,因此其变现效益在短期内难以确定,有必要授予科研人员较为长期的使用权。在高校科

27、技成果转化中心设立科的产业化,需要解放思想,提高科技成果的创新能力,将大思政理念贯彻到底,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科技创新型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推动科技评价改革,完善各方人才激励制度,加强产学研协同,合力共促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助推科技成果高质量、高效率转化落地。(责任编辑:黄艳丽)参考文献:1王黎明.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7):231-232.2张庆莉,刘志龙,陈昱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9,38(34):1-2.3邢战雷,吴月佳,孙艳蕾.基于路径演化视角的我国科技成果转

28、化模式变迁及对策分析J.创新科技,2021,21(08):25-34.4 李 敏.“大 思 政 课”教 育 资 源转化的方法论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2(10):74-79.5李婷,赖雄麟.大思政观下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的道与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4):58-61.6张志国.浅析思想政治工作对科技工作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26(07):230-231.7郝世甲,伏永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0(06):54-59.8邓恒,刘奇.面向2035: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2(

29、S1):34-45.9郑月圆,王志新,朱华兵.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与路径探索基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J.中国高校科技,2022(11):92-96.10赵旖旎,陈学彬,刘芳.高职院校立地式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0):81-87.11杨世君.高校教育科技成果转化 与 推 广 路 径 分 析 J .教 育 现 代化,2019,6(58):5-6.12董梦晨,刘家欣,李梦楠.基于政产学研联动效应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2,32(05):26-28.研人才评价激励办公室,明确学校、学院及教职工三方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

30、配比例的权责关系。保障科研人员和技术转移人员依法依规获得其知识和勤劳所产生的相应价值与收益。完善科技工作者的晋升评价机制,提高对成果质量和转化价值评估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应的制度,赋予科技工作者充分的自主权,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建立相应的技术路线决策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以保障科研人员尽职免责,减轻其在自主研发和实施科技成果方面所遭受的束缚和限制。4.3 加强产学研协同,合力共促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近年来,在大思政视域的推动下,中国的产业、学术和研究领域之间的合作已经呈现出不断提升的层次和不断创新的形式,这种合作已日益趋向市场化,并采用多种路径进行推进。高校要整合优化科研资源,推进“四链”深度融合(

31、图3),协同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2,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相关服务机构多方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区域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和部门之间的联动,探索现代产业学院等产学研平台建设模式,积极推动创新、产业、资金和人才等各个层面的有机衔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实现产业化水平,助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我国现阶段主要采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科技联合攻关、合作创办企业和科技园区的联合创办、建立研发平台、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校地合作和构建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融合的问题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关键所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并将其置于产学研深度融合首位。高校要根据自身定位与优势学科,探索打造以企业为龙头的科研创新联合体,建设交流合作的实体场所,为成果产出与转化提供时间与空间便捷。5 结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是科技成果的创新与应用,创新需要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应用要将科技成果落地,投入市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在大思政视域下,发挥大思政的引领功能,遵循科研规律,自信、自强,有组织地进行成果创新与推广应用。为了有效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促进科技成果Environmental Art环境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